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药物辅助治疗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8-02 04:03:29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药物辅助治疗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配合使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07年1月19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腹腔镜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4组: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配合使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与未用药组的疗效比较,随访1年,比较4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配合使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中药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而未用药组的疗效与前3组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加用药物是必要的,术后辅以孕三烯酮、米非司酮、中药治疗能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延迟病灶复发时间,降低复发率,近期疗效较满意,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孕三烯酮;米非司酮;中药治疗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23-3527-02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高达10%~15%,近年来仍有上升的趋势,最常发生的部位在卵巢,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并发生盆腔组织的广泛粘连,患者主要表现痛经、月经不调以及不孕等。单纯的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其预后仍不能令人满意。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们对199例腹腔镜术后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别采用孕三烯酮、米非司酮及中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月19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经腹腔镜手术后的患者,年龄26~40岁,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机分成4组:A组(孕三烯酮组)47例;B组(米非司酮组)51例;C组(中药治疗组)53例;D组(未用药组也称对照组)48例;4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病程、手术方法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病史;生化检查都正常[1]。

1.2 手术方法:患者全部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气腹成功后,取头低脚高位,置入腹腔镜检查盆腔情况,作出临床分期,再根据检查情况行治疗性手术。手术方法主要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电凝术。不孕者术中行输卵管通液[1,2,3]。

1.3 术后治疗方法:A组于术后第七天开始,口服孕三烯酮2.5 mg/次,每周2次,连用6个月;B组于月经来潮第一天开始服米非司酮,每日1次,每次0.1 mg,连续6个月;C组主要组方:当归、赤芍、莪术、桃仁、乳没、穿山甲、丹参等,于月经来潮第五天开始服药,每日1剂,分2次口服,经期停药,连用6个月;D组不用药。所有病例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6个月。术后未用药组48例因为害怕药物对生育有影响或自愿放弃治疗[1~3]。

1.4 疗效判断标准:(1)临床完全缓解:原有疼痛症状缓解,盆腔触痛结节消失。(2)临床部分缓解:原有疼痛症状减轻,盆腔触痛结节缩小、变软、触痛减轻。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3)复发:术后3个月复查,原有疼痛症状复发或盆腔结节加重,或超声检查提示卵巢出现囊性肿块[1]。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检验,采用行X列样本资料的χ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见表1。4组缓解率比较A组与B组比较,χ2=0.50,P=0.975;A组与C组比较,χ2=0.628,P=0.731;A组与D组比较,χ2=10.566,P=0.005;B组与C组比较,χ2=0.586,P=0.746;B组与D组比较,χ2=9.815,P=0.007;C组与D组比较,χ2=9.416,P=0.009。统计结果显示:(1)A组与B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组与C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C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A组与D组、B组与D组治疗、C组与D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2 用药观察:A组治疗一般服药第二个月出现闭经,停药2~3月恢复月经,有部分患者体重轻度增加,部分阴道少量出血,服药期间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不需停药予保肝治疗转氨酶很快恢复正常。B组用药2个月后出现完全闭经,停药1月左右月经来潮,有部分肝功能轻度损害,转氨酶轻度升高,未停药配合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不良反应为恶心、乏力。C组对月经无明显影响,对肝功能也无明显影响;对妊娠的进程无特别的影响。中药对胎儿的毒性较小,如果发现早孕,则可立即停药,并且中药可以加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2.3 妊娠情况:A组合并不孕18例,有8例停药1年内妊娠;B组合并不孕16例,有7例停药1年内妊娠;C组合并不孕16例,有14例1年内妊娠;D组合并不孕15例,有6例1年内妊娠。

3 讨论

3.1 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孕三烯酮是19-去甲睾酮甾类药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固醇激素,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孕激素及中度抗促性腺激素的作用,并有雄激素样的活性,能抑制释放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引起卵巢分泌功能的抑制,使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都下降;另外孕三烯酮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受体,发生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的作用,从而使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3.2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米非司酮是抗孕激素类激素药物,是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为强孕酮受体阻断剂,通过妨碍孕酮与孕酮受体的特异结合而显示出抗孕酮活性。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其抗孕激素作用,用药后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疼痛缓解。米非司酮无需依赖雌、孕激素,即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下调其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含量,阻断内膜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米非司酮用药后造成闭经,使病灶萎缩,疼痛缓解,目前米非司酮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2,3,4,5]。

3.3 中医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按中医辨证,瘀血阻滞下焦是主要病机,该病病位在冲任胞宫,“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为主要病机,但其病因各不相。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配合月经周期,适时加用活血化瘀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入手,以达到治本的目的。通过调整机体功能,如疏肝活血、益气养血、温经散寒、补肾养血、清热利湿,将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调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经期则注重局部,以缓解疼痛及由此带来的不适[6]。通过中医治疗,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只是疗程相对较长,医患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远期疗效是显而易见的,尤其现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4,5,6]。

3.4 术后辅助药物的必要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育龄妇女,鉴于患者的生育要求及对内分泌的影响,多采取保守性手术,只能去除肉眼能辨认的病灶,而处于腹膜后、镜下才可见的微小病灶、非典型病损以及侵袭组织较深的病变,术中往往无法辨认或不便处理而被残留,术后残留病灶一旦受激素的影响可继续增殖而导致复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药物治疗对消除或抑制残存的病灶、预防医源性播散及防止复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治疗的方法虽有多种,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孕三烯酮治疗可使体重增加;米非司酮可导致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中药治疗疗程较长、难以坚持。我们应对年龄、生育要求等等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5,6]。

参考文献:

[1] 张丽武,龙凤宜.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孕三烯酮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76.

[2] 韦 明.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2007,35(6):659.

[3] 李小芬,陈茗香.子宫内膜异位症经腹部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的疗效观察[J].药物与临床,2008,5(1):68.

[4] 俞 维.米非司酮对手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0.

[5] 马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3):116.

[6] 王 娟,覃爱平.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治疗[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2(146):755.

收稿日期:2008-07-18

上一篇: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心肺复苏培训及临床实践中的常见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