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日记范文

时间:2023-10-28 11:54:56

子宫日记

子宫日记篇1

关键词: 卫青 建章 建章监 建章宫 考疑

在《史记》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青壮,为侯家骑,从平阳主。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皇后,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故得不死。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

在《汉书》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也有相似的记载: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皇后,大长公主女也,无子,妒。大长公主闻卫子夫幸,有身,妒之,乃使人捕青。青时给事建章,未知名。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往篡之,故得不死。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及母昆弟贵,赏赐数日间累千金。”

两相比较,《汉书》的这段记载很明显是沿袭《史记》而来的,但上述材料中的“给事建章”以及“为建章监”却使人疑窦丛生。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卫青死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而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卫青死的时候建章宫还没有建成,如何能在死后“给事建章”并担任“建章监”呢?到底是《史记》误记,还是《卫青传》中的“建章”本与“建章宫”毫无关联?或者还是有其它一些原因?前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很有辨析的必要。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建章宫”是怎么回事。

在《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汉书》卷二十五《郊祀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上还,以柏梁灾故,受计甘泉。公孙卿曰:‘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后天子又朝诸侯甘泉,甘泉作诸侯邸。勇之乃曰:‘粤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又,《汉书》卷六《武帝纪》云:“[元封五年]大司马大将军青薨。……[元封五年]二月,起建章宫。”注云:文颖曰:“越巫名勇,谓帝曰:‘越国有火灾,即复大起宫室以厌胜之’,故帝作建章宫。”师古曰:“在未央宫西,今长安故城西俗所呼贞女楼者,即建章宫之阙也。”

从上述两种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柏梁台”发生火灾后,越巫勇之建议造更大的宫殿,以此来厌胜火灾,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作建章宫”。

关于“建章宫”的记载,也见其它一些篇章。如《汉书》卷六《武帝纪》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乙酉,柏梁台灾。十二月,禅高里,祠后土。东临勃海,望祠蓬莱。春,还,受计于甘泉。二月,起建章宫。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遣因f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谪民西征大宛。蝗从东方飞至敦煌。”

从上述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章宫”建于太初元年(前104)二月,“建章宫”的修建与“柏梁台灾”有关,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修建“建章宫”的缘由。

如前所述,卫青“给事建章”并担任“建章监”,事情发生在建元二年(前139年)春之后。考《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云:“子夫为平阳主讴者。武帝初即位,数岁无子。平阳主求诸良家子女十馀人,饰置家。武帝祓霸上还,因过平阳主。主见所侍美人。上弗说。既饮,讴者进,上望见,独说卫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上还坐,O甚。赐平阳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宫。子夫上车,平阳主拊其背曰:‘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无相忘。’入宫岁馀,竟不复幸。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卫子夫得见,涕泣请出。上怜之,复幸,遂有身,尊宠日隆。”《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叙此略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的确是“建元二年春”入宫,然而她是“入宫岁余”再次得到汉武帝的临幸并怀孕,那么卫青“给事建章”险遭堂邑公主杀害以及获救后担任“建章监”应该是发生在建元三年(前138年)或建元四年(前137年)的事情,而“起建章宫”是太初元年(前104年)二月的事情,其间相差了三十多年,因此卫青在建元年间“给事建章”以及“为建章监”的“建章”,绝对不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所建的建章宫。但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会有同样的记载,是不是误记呢?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的“建章监”上。那么这个“建章监”究竟是什么官职呢?

许多人在提到卫青曾经担任的“建章监”一职时,将其解释为“建章营骑”。检《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云:

“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职略同,不常置。”

事实上,只要我们从卫青担任建章监的时间入手,此说便可不攻自破。卫青死于太初元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管理“建章营骑”,“建章营骑”和卫青担任的“建章监”不能混为一谈。网上有人为了消除这一矛盾,认为“建章营骑”并非汉武帝为了护卫“建章宫”在“太初元年”设置的,而是一个在汉武帝之前就设定的官职,《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有误,“武帝太初元年”并非“初置建章营骑”,而是将“建章营骑”更名为“羽林骑”。我认为这一说法同样缺乏依据,很难使人信服。纵观武帝时期,真正担任“建章监”,又与建章宫及“建章营骑”有关联的,s是另有其人,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后李陵。在史书中还有关于建章监的记录,《史记・李将军列传》云:“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汉书・李广苏建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李陵所担任“建章监”,职责应与卫青不同,其“侍中”所在亦当为汉武帝所起建章宫无疑。

既然《卫青传》中的“给事建章”以及“为建章监”与汉武帝所起“建章宫”没有关系,那么是否真的有可能是《史记》误记呢?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古注对此是如何说的。

在上引材料《卫青传》“青时给事建章”下,《史记索隐》引晋灼云“上林中宫名也”,颜师古则注云“在建章宫中”;而“乃召青为建章监”下,《史》、《汉》二书均无注。由此可知,颜师古认为《卫青传》中的“建章”就是建章宫,而晋灼认为建章只是上林苑中的某个宫名。

考《资治通鉴》卷十七云:“子夫同母弟卫青,其父郑季,本平阳县吏,给事侯家,与卫媪私通而生青,冒姓卫氏。青长,为侯家骑奴。大长公主执囚青,欲杀之;其友骑郎公孙敖与壮士篡取之。上闻,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赏赐数日间累千金。既而以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胡三省于“建章监”下注云:“建章宫监。据史,太初元年起建章宫,盖因旧宫而大起也。青时为建章监而兼侍中。”我们认为此说十分有理,其中的“太初元年起建章宫,盖因旧宫而大起也”一句,正是解决所有疑问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上林苑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可能建章本是一个小宫殿,至太初年间扩建为汉代三宫中最大的一个。“柏梁台”发生火灾后,越巫勇之建议造更大的宫殿,以此来厌胜火灾,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虽然《史记》里用的词是“作建章宫”,《汉书》用的是“起建章宫”,但“复起屋,必以大”云云,则透露出并非始建,而是扩建。正如胡三省所说,“太初元年起建章宫,盖因旧宫而大起也”。这也与越巫勇之的建议密合无间。建章宫和上林苑都是秦朝时的行宫和行苑,汉朝统治者把它们接收了,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扩建上林苑时,正与卫青险遭堂邑公主杀害以及获救后担任“建章监”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卫青“给事建章”以及“为建章监”,其职责极有可能是管理园林离宫方面衣食起居的事务,与太初以后“建章营骑”掌管军队事务有别。此外,汉代有很多宫室都是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或扩建的,如长乐宫、甘泉宫是在秦朝宫殿基础上建的,北宫是汉高祖先建的,而未央宫则是在秦时章台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这些宫殿的重建,各种文献里均有记载,如《史记》、《汉书》、《三辅黄图》等,但恰恰没有建章宫重建的记录而已。不过,没有记载,绝不代表一定没有发生过。

综上所述,《卫青传》中“给事建章”以及“为建章监”之事,虽然表面上使人疑窦丛生,但只要搞清楚建章宫是重新扩建的,就可拨开迷雾,找到合理的解释,而认定此乃《史记》误记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司马光.资治通b [M].北京:中华书局,1993.

子宫日记篇2

(一)

《比较研究》中《刑德》甲本刑德小游的文字说明是这样:

十一年十二月己亥上朔刑德以其庚子(应是“庚午”之误)并居西宫,丙午刑德并居南宫。壬子刑居东北宫,德复居西宫。戊午刑德并居中宫。甲子刑居东南宫,德居西宫。庚午刑德并居西宫。丙子刑居西南宫,德居西宫。壬午刑[德并居北宫],戊子刑[居中宫,德]居西宫。甲午刑德皆居东[宫]。庚子刑居西北[宫,德]居西宫。十一年乙巳上朔刑[德]以丙午并居南宫。壬子刑居北宫,德居南宫。戊午刑德并居中宫。甲子刑居东北(应是“东南”之误)宫,德居南宫。庚午刑德并居西宫。丙子刑居西南宫,德居南宫。壬午刑德皆居北宫。戊[子]刑居中柱北市,德居南宫。甲午刑德皆居东宫。庚子刑[居西北]宫,德居南宫。[丙午]刑德复并南宫。此刑德小游也。

这里记述了两种刑德运行情况,一是己亥上朔的刑德运行,一是乙巳上朔的刑德运行,可分别列表如下:

己亥上朔

乙巳上朔

庚午

西宫

西宫

丙午

南宫

南宫

丙午

南宫

南宫

壬子

北宫

南宫

壬子

东北宫

西宫

戊午

中宫

中宫

戊午

中宫

中宫

甲子

东北宫

南宫

甲子

东南宫

西宫

庚午

西宫

西宫

庚午

西宫

西宫

丙子

西南宫

南宫

丙子

西南宫

西宫

壬午

北宫

北宫

壬午

北宫

北宫

戊子

中柱北市

南宫

戊子

中宫

西宫

甲午

东宫

东宫

甲午

东宫

东宫

庚子

西北宫

南宫

庚子

西北宫

西宫

丙午

南宫

南宫

比较己亥上朔与乙巳上朔的刑德运行情况,不难发现乙巳上朔的刑德更有规律,即它从丙午刑德并居南宫开始,到丙午刑德并居南宫结束,严格遵循六十甲子的顺序六日一徙,完全符合刑德小游的规律。《刑德》乙本有刑德小游的文字说明:

刑德六日而并游也,亦各徙所不胜。刑以子游于奇,以午与德合于正,故午而合,子而离。

所谓“刑德六日而并游”,指刑德六日而同时移宫。所谓“各徙所不胜”,是从五行相胜的角度讲的。甲本一开篇说:“五行有六康,有十胜,有废日,有胜日,木不声(当作‘胜’)金与火,火不胜水与土,土不胜木与金,金不胜火与水。”我们猜想下文还当有“水不胜土与木”一句,方可称为“十胜”。日干与五行的搭配是:东方木,日甲乙;南方火,日丙丁;中央土,日戊己;西方金,日庚辛;北方水,日壬癸。看乙巳上朔刑德运行的干支顺序,正是所谓“各徙所不胜”。所谓“刑以子游于奇,以午与德合于正,故午而合,子而离”,是指刑以子日居侧宫,以午日与德并居于正宫,德常居于正宫,故午日刑德合居一宫,子日刑德分处异宫。对照乙巳上朔的刑德移宫情况,完全符合这个规律。文字说明说壬子刑居北宫、甲子刑居东北宫,似不合规则,但据刑德小游九宫图(见附图),壬子为东北宫,甲子为东南宫,知其文字有讹脱。正确的当是壬子刑居东北宫,甲子刑居东南宫。

以此规则看己亥上朔的刑德运行情况,发现其文字有讹倒,即自丙子至庚子的刑德运行当在首句庚午刑德运行之后,这样刑德自庚午开始,到庚午结束,方符合上面的刑德运行规则。另外,戊子刑居中宫,据“刑以子游于奇”及乙巳上朔之“中柱北市”,知“中宫”当为“中柱南市”之误。

《刑德》乙本的刑德运行情况是这样:

刑德六日而并游也,亦各徙所不胜,刑以子游于奇,以午与德合于正,故午而合,子而离。戊子刑德不入中宫,径徙东宫。戊午德入,刑不入,径徙东南宫。

其初发也,刑起甲子,德起甲午,皆徙庚午,居庚午各六日。刑徙丙子,德徙丙午,居各六日。皆并壬午,各六日。刑德不入,径徙甲午,各十二日。刑徙庚子,德徙庚午,各六日。皆徙丙午,各六日。刑徙壬子,德徙壬午,各六日。德徙戊午,刑不入中宫,径徙甲子。德居中六日。徙甲午,[刑从,因甲]子[十]二日。德居甲午六日,刑德皆并,复徙庚午。

其云“复徙庚午”,对照甲本刑德运行情况,知此刑德运行是始于庚午,止于庚午。根据刑德小游九宫图,可将上引文中的干支换成宫位,列表如下:

初发

甲子

东南宫

东宫

庚午

西宫

西宫

丙子

西南

南宫

壬午

北宫

北宫

戊子

甲午

东宫12日

东宫12日

庚子

西北宫

西宫

丙午

南宫

南宫

壬子

东北宫

北宫

戊午

中宫

甲子

东南宫12日

东宫

庚午

西宫

西宫

以此与甲本己亥上朔刑德运行相比,至少有三点显著差异:

第一,甲、乙本刑德移徙的初始宫位有所不同。甲本刑德移徙的初始宫位显然受上朔的限制,根据马王堆帛书《式法》[6],“天一所居曰上朔”,六十甲子可以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为五组。《刑德》甲本刑德的初始宫位就是上朔的五行方位,查《式法》上朔表,己亥五行属金,故刑德移徙从西宫庚午开始;乙巳属火,故刑德移徙从南宫丙午开始。乙本刑德移徙比甲本多一个初发宫位,“其初发也,刑起甲子,德起甲午”,这个初发宫位刑与德不一样,并且从行文来看似不受上朔的限制,因此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乙本的刑德移徙只有一种情况,即初发后,开始由庚午到庚午的循环。而甲本刑德根据上朔的不同,可以有五种运行情况。

第二,甲本刑德严格按规律移徙,而乙本刑德移徙则打破了一些规律,同时确立了一些新的法则。比如,“刑不入中宫”,即当刑德运行到戊子、戊午中宫时,刑都不入,径徙下宫,德一入一不入。这就打破了刑德六日而并游的规律,出现居宫12日的现象;并且,原来子离午合的规律也无法保证。

第三,甲、乙本德游规律有很大不同。从上列的甲本刑德小游表可以看出,甲本的德游似乎有一个本宫,当午日刑居正宫时,德与其合处一宫;当子日刑处侧宫时,德则还居本宫。本宫即其初始宫位,即其上朔的五行方位宫。看乙本的刑德小游表,德的移徙显然不存在类似于甲本的本宫,而基本是在东、西、南、北、中五宫中循环运行。如果将甲本德的移徙规则视为常态,乙本就是变态。

(二)

上述三方面的差异无疑都是根本性的,这不能不让人对《刑德》乙本是甲本的抄本的观点产生怀疑,《刑德》乙本虽然提出了一些刑德小游的新规律,但它打破的旧规更多。目前《刑德》甲本尚未正式发表,笔者在此姑且提出一个初步意见,即《刑德》甲本主要叙述以刑德小游(日徙)为基础的军占,乙本叙述的则是以刑德大小游(岁徙与日徙)相结合为基础的军占。

陈松长先生已指出,《刑德》甲、乙本刑德大小游的文字说明不尽相同,乙本中有一段甲本所无的关于刑德大游的文字:

德始生甲,太阴始生子,刑始生水,水,子。故曰,刑德始于甲子。刑德之岁徙也,必以日至之后七日之子午卯酉。德之徙也,子若午;刑之徙也,卯若酉。刑德之行也,岁徙所不胜而刑不入宫中(当作“中宫”),居四隅。

这里显然侧重于刑德岁徙即大游。甲本中则有一段乙本所无的文字:

五行有六康,有十胜,有废日,有胜日,木不声(当作‘胜’)金与火,火不胜水与土,土不胜木与金,金不胜火与水。

这里详细列出五行胜日与废日,显然是服务于刑德日徙即小游。这种差异不能简单说成是抄手的漏抄,而是《刑德》甲、乙本本是两种刑德学说的反映。

或问,既然甲本侧重叙述刑德小游,为什么其中没有关于刑德小游规律的叙述,而此规律却在侧重叙述刑德大游的乙本中出现。笔者认为这正是甲乙本内容各有侧重的反映。甲本之所以没有叙述刑德小游的规律,是因为这个规律本身并不复杂,六日而并游,各徙所不胜,子离午合,这一定为当时人所熟悉,故不用赘言。乙本记下这个规律,是因为其刑德小游与通常的规则有很大不同,所以它要先叙述通常的规则,然后说明其自身的变例,这就是“戊子刑德不入中宫,径徙东宫。戊午德入,刑不入,径徙东南宫。”这样,它的刑德小游的由来就一清二楚。

事实上,乙本刑德小游规则的变化,来源于其刑德大游的规则。其刑德小游的初发宫位,显然受到了“刑德始于甲子”与“德始生甲”的影响;其刑不入中宫显然来源于刑德岁徙的“刑不入中宫”;其德的移徙宫位顺序,则和刑德大游中德的移徙宫位顺序一致。据上引《刑德》乙本关于刑德岁徙的文字,知刑德岁徙中德的移徙顺序是东、西、南、北、中。这些事实说明,《刑德》乙本中刑德大游与小游是一个整体,大游的规则影响了刑德小游的规则,而透过小游的规则,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大游的规则。

根据上引刑德岁徙的文字,可得刑德大游规律,刑德甲子年始于东方宫,“常徙所不胜”,刑不入中宫。用表表示似乎是这样,表一:

表一

表二

甲子

东宫

东宫

甲子

东宫

东南宫

乙丑

西

西

乙丑

西

西

丙寅

丙寅

西南

丁卯

丁卯

戊辰

戊辰

己巳

西

己巳

庚午

西

庚午

西

西北

辛未

辛未

壬申

壬申

东北

癸酉

西

癸酉

东南

甲戌

甲戌

东南

乙亥

西

乙亥

西

西

丙子

丙子

西南

丁丑

西

丁丑

戊寅

戊寅

己卯

己卯

庚辰

西

庚辰

西

西北

辛巳

西

辛巳

壬午

壬午

东北

癸未

癸未

东南

甲申

甲申

东南

这似乎很合乎《淮南子天文》的有关叙述:

太阴在甲子,刑德合东方宫,常徙所不胜,合四岁而离,离十六岁而复合。所以离者,刑不得入中宫,而徙于木。

但这和帛书《刑德》乙本的叙述有明显矛盾之处。据帛书《刑德》乙本,刑的运行是从东南宫开始的,此其一;“廿岁而壹周,壹周而刑德四通”,即廿年中刑德各运行了四个周期,而此处廿岁刑有五个周期,此其二;“刑德初行六岁而并于木”,据此表第六年德在东宫,刑在西宫,此其三。如何解释这些矛盾,马克先生提出两点,一以刑德大小游之间存在关联解释帛书《刑德》刑大游始于东南,因为《刑德》乙本之刑小游始于东南;二认为“刑德初行六岁而并于木”一句有错误,《淮南子》没有此句,“六”可能应为“廿”[7]。这些解释颇牵强武断,但若承认表一正确,似乎也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

帛书本身没有错,而是表一有问题。据陈松长先生所述,帛书《刑德》乙本“刑德九宫图”系用五种颜色绘成,正中是一黄色圆环,东宫及其侧宫(东南宫)为黑里透蓝,南宫及其侧宫(西南宫)用朱色绘成,西宫及其侧宫(西北宫)呈其白色,北宫及其侧宫(东北宫)则用较细的黑线绘成[8]。也就是说,五行共有十宫,每方有二宫。如此则刑的运行可能不是仅在东南西北四宫中运行,而可能是在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宫中运行。事实上,在《刑德》甲乙本的刑德小游中,刑都是既在正宫中运行,又在侧宫中运行,刑德大游时,刑也应是既在正宫中运行,又在侧宫中运行,而不可能改为只在正宫中运行。如此,刑德大小游间在移徙规则上当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按《刑德》乙本刑德小游规则复原其刑德大游规则,如表二(见前)。以此表看《刑德》乙本有关论述,便毫厘不爽。刑始于东南,六岁并于木(己巳岁刑德合于东宫),四岁而离(癸酉岁刑德不在同一方宫),十六岁而复并于木(己卯岁刑德合于东宫),廿岁刑德四通。可见帛书《刑德》乙本刑德大游的规律当如是表。

(三)

基于上述讨论,有必要对《刑德》甲、乙本所附两个九宫图的关系重作探讨。陈松长先生已指出,两本九宫图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不同,在甲本中四个正宫都只有‘德’而无‘刑’,即:‘甲午、德,丙午、德,庚午、德,壬午、德,戊午、德’。乙本中则‘刑德’连书,即‘甲午、刑德,丙午、刑德,庚午、刑德,壬午、刑德’”。陈先生据乙本是甲本的抄本的观点看两图间的差异,认为“甲本所绘九宫图上各正宫中所注的‘德’应是‘刑德’之省,或者说是抄写的疏漏,因此当以乙本为准,否则就与两个本子中的文字说明无法对应”[9],其看法无可厚非。但据上文讨论,《刑德》甲、乙本实各有重点,是两种不同的刑德学说,它们所依据之图难免会有所不同,两图间的差异适足以说明这一点。甲本四个正宫中只书“德”,正可以强调“刑以子游于奇”的特殊性。乙本四正宫中“刑德”连书,则意在说明此图不仅用以描述刑德小游,还要用以描述刑德大游。

另外,整理者以钩绳图为刑德大游图的意见也是值得商榷的。甲本钩绳图左侧有两行乙本所无的题记:

“也,黑者德也,白者也。

[今皇]帝十一年太阴在巳,左行,岁居一辰,太阴在所,战,弗敢攻”。

陈松长先生认为这是对钩绳图中黑点和白点的注释,这无疑是对的,但他进而在“白者”后面补“刑”字,认为钩绳图就是刑德岁徙之图[10],这是值得商榷的。据上论《刑德》乙本刑德岁徙规律,刑不仅在东、西、南、北四正宫中移徙,还在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侧宫中移徙,这是十二向的钩绳图所无法描述的,因此,此图不能作为刑德大游用图。退一步讲,即使刑也只是在四正宫中移徙,此图也不能描述刑德大游。据表一,第五年刑当居东宫,德当居中宫。案钩绳图,戊辰年黑点标于辰位,白点标于中心,没有刑的标示。第六年同样没有刑的标示,因此,将钩绳图说成刑德岁徙之图是有困难的。陈先生以为“钩绳图上刑的岁游在五行方位上或与太阴相重,或与德相合,而不另外再作标示”[11],同样不能解释钩绳图与刑德岁徙间的不合,因为在第五年,钩绳图上黑白二点都不能表示刑的位置。

笔者以为,钩绳图不是刑德岁徙之图,而只是太阴与德的相对位置之图。古书中的一些记载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一点:

《汉书·王莽传》:“王莽下书言:始建国五年,岁在寿星,填在明堂,仓龙癸酉,德在中宫。”

《后汉书·张纯传》:“建武三十年,纯奏云:‘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李贤注引《前书音义》 “苍龙,太岁也”。

太岁即太阴。按钩绳图,太阴在癸酉,德在中宫;太阴在甲寅,德在东宫。此两条记载与钩绳图完全相合,足见钩绳图本身只是要标示德与太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与刑德大游无关。《刑德》甲乙本中有一些关于德的专门记述,是这样:

德在土,名曰不名,四时以闭,君令不行,以此举事,必破毁亡,虽胜有央。

德在木,名曰招摇,以此举事,众心大劳,君子介而朝,小人负子以逃。

德在金,名曰清明,求将缮兵,先者,后者亡,攻城伐邑,将御有忧,而无后央。

德在火,名曰不足,以此举事,必见败辱,利以侵边,取地勿深,深之又(有)后央。

德在水,名曰阴铁,以此举事,其行不径,是胃(谓)不果,必毋迎德。

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实际是和所谓刑德“大游甲子表”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德的运行方向和大游甲子表中德的运行规律是一致的,即所谓各徙所不胜。所以,所谓“大游甲子表”是用来描述太阴与德的运行的,和刑没有关系,这在帛书及后来的数术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说明。这从反面证明了上文对两本九宫图的判断,即二者服务于不同的刑德学说。

(四)

综上所述,马王堆帛书《刑德》甲、乙本,尽管有很多相似的内容,但它们有各自不同的中心,甲本侧重于以刑德小游(日徙)为基础的军占,乙本侧重于以刑德大游(岁徙)与小游相结合为基础的军占,二者属于不同的刑德学说。《刑德》乙本刑德大小游的移徙规则是相通的,否则其刑德大游中刑的运行与文字记述的矛盾之处,无法得到很好解释。所谓“大游甲子表”不能用来描述刑德岁徙,而只是标示每年太阴与德的位置。刑德之大游、小游用的都是刑德九宫图,即整理者所谓的“刑德小游九宫图”。 转贴于

[1] 陈松长《帛书刑德丙篇试探》,《简帛研究》第三辑,1998年。

[2] 《马王堆汉墓文物》,湖南出版社1992年。

[3] 陈松长《马王堆帛书刑德乙本文字校释》,载《湖南省博物馆四十周年纪念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4] 载《文物》2000年第3期,下简称《比较研究》。

[5] 载《简帛研究》第一辑。

[6] 载《文物》2000年第7期。

[7] M.卡林诺斯基《马王堆帛书试探》,《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

[8] 陈松长《帛书刑德略说》,《简帛研究》第一辑,1993年。

[9] 同注4。

[10] 同注4。

子宫日记篇3

英雄后代书写父亲抗战传奇

宫老写的《宫焕卿抗日传》发行量仅有100本,一共38000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的抗联传奇。

“如果只是把父亲英勇就义的事迹留在我心里,不去写出来,那知道的永远就只有我一人。”

宫焕卿牺牲时,宫子吉年仅7岁,而日本鬼子将父亲绑在黄家大院的长条饭桌底下严刑逼供的那一幕,却深深埋在他年幼的心灵里。母亲曹淑忠常给孩子们讲述父亲的抗日事迹,总会让儿女热泪盈眶。

1983年,宫子吉在报纸上看到邓叶芸同志为她的母亲“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邓中惠办理追认革命烈士的报道,颇为震撼。同样身为烈士后代,这让宫子吉深感愧疚。

1983年至1984年,宫子吉和姐姐宫静芬先后两次回到阔别35年的故乡——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的南湖头,这里是父亲宫焕卿爱国抗战的地方,也是父亲同日寇殊死搏斗的战场。

还健在的镜泊湖地区抗联战士和知情人给姐弟俩讲述了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抗联岁月,再现了宫焕卿和镜泊湖地区英雄儿女们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

家人支持 流着眼泪编写父传

为帮助编写《宫焕卿抗日传》,吉林师范大学专门派人去哈尔滨档案馆查找与宫焕卿烈士相关的日伪档案。

1986年,宫子吉得知父亲生前的直接领导、入党介绍人周保中的遗孀王一知仍健在后,前去拜访,全面地了解了父亲壮烈、短暂的一生。当年11月,宫焕卿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2011年,76岁的宫子吉开始了《宫焕卿抗日传》长达一年的整理写作。“我亲眼看着父亲被日本兵抓走,绑在他们的院子里,疯狂残忍地对父亲施以酷刑,皮鞭子抽、灌辣椒水、火烧、过电,前后严刑拷打父亲上百次。”写到父亲被日本鬼子严刑拷问的画面,宫子吉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宫子吉育有三儿五女,得知父亲宫子吉要将祖辈的英雄事迹写成书,儿女们都十分支持。大儿子宫豪将父亲的手稿交给了他的几个学生打印成电子稿。二儿子联系了印刷厂。全家人的帮助,让宫子吉很是欣慰。

世代传承不忘先烈英勇抗战

“我一定要把爱国精神传给后代,激励年轻一代勿忘国耻,勿忘立国之本!”这是宫子吉写这本书的初衷。他的三儿子宫勇说:“父亲退休前是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为了搜集史料,经常到师大图书馆查阅抗战的史书,写完传记的时候他几乎成了东北抗战史研究的专家。”

老同事宋正友说,他是含着热泪读完《宫焕卿抗日传》的,这是先烈留给后人的一部鲜活教材。

子宫日记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2014年共救治产后失血性休克病例30例,占0.67%,抢救成功率100%,子宫切除5例,占0.11%。产妇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7岁,孕周38-42周;初产妇12例,经产妇18例;阴道分娩14例,剖宫产16例;出血量1500-2000ml15例,2500-3000ml10例,3500-5000ml5例。

1.2 方法 本院采用盆接法、称重法评估产后出血量,胎儿娩出后,立即用弯盆置于臀部并放置会阴垫收集阴道出血量,失血量(ml)=[胎儿娩出后所有敷料湿重(g)-胎儿娩出前所有敷料干重(g)]/1.05(血液比重g/ml)。注意观察产妇产后症状及生命征变化,并结合休克指数计算血容量,即SI=脉率/收缩压(毫米汞柱),若SI=0.5表示血容量正常;若SI=1.0则丢失20%-30%血容量,若SI>1.0,则丢失30%-50%血容量。同时予动静脉留置针行颈静脉穿刺测定中心静脉压(CVP)以更有效的评估血容量。

2 急救及护理

2.1 病人出现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尿量少,尿颜色深,改变体位时收缩压下降>10mmhg,脉率增加>20次/分,提示血容量丢失20%-30%,脉压差缩小、阴道出血量突然增多,予患者平卧位,下肢略抬高,利于呼吸道通畅及回心血量增加,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同时吸氧并保暖,立即加快输液速度,迅速开放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应用缩宫素。

2.2 患者出现面色越来越苍白,腹围增大,宫缩好阴道流血少,化验结果提示;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高度警惕腹腔内出血的可能,应立即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及抢救用血。阴道分娩的病人同样出现上述症状,应再次检查软产道,是否出现阴道壁血肿及阴道裂伤出血(血色鲜红),根据原因进行血肿清除或裂伤缝合术。

2.3 胎盘胎膜娩出后,如子宫缩复不良,应给予子宫按摩;如果宫缩乏力,引起宫腔积血或是血块堵塞宫颈口,按压子宫底时,应行会阴消毒后,给予清除阴道内积血和按压子宫底排除宫腔内积血;子宫收缩乏力或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胎盘剥离面出血,经静滴缩宫素、欣母沛、肛塞米索前列醇及按摩子宫等处理后出血仍无法控制,估计出血量在800ml【2】,且仍有活动性出血者,排除胎盘胎膜残留及胎盘植入因素后,行宫腔水囊填塞或宫腔纱条填塞。术后24小时取出水囊或纱条。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时子宫切除的抉择需当机立断【3】。

2.4 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会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陷入休克,危及生命。因此,在抢救时,护士需做到快、稳、准。快:就是迅速组成护理抢救小组,分工明确,分为保证静脉通畅、迅速给药一人,记录危重患者抢救一人,送检化验、取血、取药一人,护士长到场指挥。稳:就是必须有条不紊进行抢救。准:就是抢救过程中经常执行口头医嘱,准确无误给药【4】。除此之外给予输血、输液、实验室检查等护理操作时,保证正确及时,不得有误。输液速度:最初15-30分钟内可快速输入晶体液1000 ml,在第1h内至少输入2000 ml【5】,输血的速度最好在1h内补足,至少1h内补给出血量的50%,速度不达到时使用输血加压器。同时予静脉留置针行颈静脉穿刺测定中心静脉压(CVP),测定结果低于2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以更有效的评估血容量,防止大量输液、输血导致肺水肿、心衰等并发症。在快速输液、输血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面色、神志、肤色、温度、血压、脉博、呼吸的变化,持续心电监护,10-15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量,血液是否凝固,血液不凝固提示继发DIC,并准确记录。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及24h出入量,防止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2.5 恢复期护理 应严密观察并祥细记录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有无压痛、宫底高度及恶露量、色、气味,腹围是否增大,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注意切口有无渗血;有无肛门排气。保持会阴清洁,观察会阴伤口情况,严格会阴护理2次/日,避免上行感染。按医嘱给予足量、高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纠正贫血等治疗。鼓励产妇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注意少量多餐,提高抵抗力。做好乳房护理,病情许可,指导母乳喂养,防止乳胀的发生。监测体温、脉博、呼吸、血压的变化,观察体温变化,识别感染征象,体温升高,如不是乳胀引起,提示有感染可能。

2.6 宫腔填塞的护理 宫腔填塞观察指标:(1)止血时间:从开始放置水囊或纱条填塞到大量阴道流血明显减少所需时间,但可以允许少量阴道流血。(2)术后24h阴道出血量:填塞术后24h内阴道出血量。(3)填塞物留置时间:记录填塞物在体内留置时间。观察宫底高度的标记(宫腔填塞后在腹部做宫底标记)及恶露量、色、气味,腹围是否增大,观察水囊有无漏水和脱出,纱条有无脱出。注意不要去按摩子宫,以免水囊脱落或纱条脱出阴道而造成止血失败,宫腔填塞后24h应用缩宫素维持。

2.7心理护理 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焦虑及恐惧,积极配合手术及各种治疗。产妇抵抗力低下,体质虚弱,活动无耐力,生活自理有困难,医护人员应主动给予产妇关爱与关心,使其增加安全感,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3 结果

3.1 产后失血性休克病因:子宫收缩乏力10例;剖宫产术后并发阔韧带后腹膜血肿2例;双子宫畸形2例;胎盘因素14例(其中胎盘早剥并发DIC、子宫卒中2例、胎盘滞留10例、完全性前置胎盘2例);软产道裂伤2例。

3.2 急救及护理结果

所有病例均用大量宫缩剂、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输RBC3u-35u,血浆200-2600ml,冷沉淀0-30u。阴道分娩后行水囊宫腔填塞10例,软产道裂伤缝合2例,剖宫产术中宫腔

纱条填塞6例,子宫压迫缝合术2例,剖宫产术后水囊填塞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开腹5例,其中3例行子宫次全切除;阴道分娩后子宫次全切除2例,其中1例外院转入。抢救成功率100%,产后失血性休克导致的子宫切除率16.6%。

4 讨论

4.1 准确测量失血量是抢救治疗的关键环节。低估了出血量常延误病人的治疗抢救,因此,准确测量出血量,是防治产后出血性休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院使用盆接法、称重法估计产后出血量并结合休克指数计算。本文1例双子宫、双宫颈、阴道纵隔,二次剖宫产术后两小时,诊断宫腔积血,在抗休克、输血同时开腹清除宫腔积血3000ml,术后留置引流管以扩张宫颈,避免子宫切除。

4.2 适时行宫腔填塞。本文中行水囊填塞13例,宫腔纱条填塞6例,迅速止血,效果满意,避免切除子宫。

4.3 对于胎盘粘连,胎盘滞留或胎盘残留者,尽快纠正休克输血,同时行徒手人工剥离胎盘术或清宫术;对于重型胎盘早剥术前配血、备好血浆、冷沉淀,同时尽快手术。

4.4 出现不可控制的大出血时子宫切除的抉择需当机立断【3】。本文中1例外院转入胎盘早剥剖宫取胎的患者,术后观察不到位,出现术后大出血性休克并发DIC、子宫卒中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并发肾功能衰竭,无尿,术日转入我院,持续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血液透析、吸氧、密切观察尿管、引流管是否通畅,尿液、引流液的颜色和量、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切口有无渗血,阴道有无流血,血液是否凝固;应用二联足量抗生素,保持会阴清洁,会阴护理2次/日,擦浴、口腔护理1次/日,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及时发现感染征象;及时回乳并观察有无乳胀,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消除其焦虑及恐惧,积极配合各种治疗。主动给予产妇关爱与关心,使其增加安全感,术后11日,尿量20-50ml/日,第12日尿量300ml,经过精心护理,住院22日治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

5 体会

在孕期及产时应注意识别危险因素,对于有产后出血倾向者,第二产程应建立静脉通道以备静脉应用缩宫剂、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第二产程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防止胎儿娩出过快,提高接生技术,减少软产道裂伤。手术医师要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术中操作正确无误。 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预防产后2h内出血,因此加强2h内

的观察,处理好产后2h内的出血,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6】。产后2h、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神志、面色、心率、血压、尿量、宫缩、宫底高度及阴道出血量。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极其重要。

子宫日记篇5

关键词:伊势神宫;二宫一光论;天照大神;丰受大神;度会延佳

中图分类号:K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4)04-0036-08

伊势神宫在日本长期被视为神道最重要的神社,是由一系列规模不等的神殿组成的神社群。在这个神社群中祭祀的两位主神,内宫供奉的天照大神是天皇的祖先神,是日本最重要的神,外宫供奉的神叫做“丰受大神”,目前一般认为其性质是掌管食物和产业的神。伊势神宫的大小所有神社每隔20年就要全部重新修建一次,这种定期重建的做法叫做“式年迁宫”。

既然神宫供奉的是两个主神,有内外两处主要神殿,那么两者的关系自然就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从历史看,两宫之间关系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000多年间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很多是地位之争。特别是江户时代,两宫围绕地位问题发生几番争执,争论中提出的诸多说法,包含了很重要的神道教理学说方面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与探讨。文章就主要考察二宫在地位争论的过程中提出的话语的特征,分析外宫最终失败的原因。

简单说来,两宫的争执主要源自于外宫提高自身地位的意图以及相应的活动。因为天照大神是皇祖神,其尊贵地位一直受到承认,而外宫的丰受大神作为食物神,地位低于内宫,得到的尊敬自然比不上内宫,而这又影响到信众对于外宫的经济支持。因此外宫方面从镰仓时代开始就对此现状很不满意,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地位,包括创造出很多话语神道。著名的伊势神道其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外宫的这种动向一直持续到进入江户时代。

一、近世外宫提升自身地位的活动

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是日本历史上近世社会形成的重要转折期。很多制度都是在这一时期制定出来的。外宫方面也抓住了这个弃旧迎新、变动性很大的历史机会,开展了一系列提升自身地位的活动,同时著书立说宣传自身的尊贵性。比如,在举行迁宫的过程中与内宫争夺祭祀仪式的“先行权”。在1586年(天正14年)和1649年(庆安2年)迁宫的时候,外宫要求先于内宫举行迁宫仪式,此称为“外宫先行论”。还有1709年(宝永6年)前后的“黄金代再兴事件”。当年是举行式年迁宫的年份,外宫在此期间要求制造“黄金代”。所谓“代”是放置神体的器物,用黄金制成,外宫声称黄金代自古就有,只是到了中世因为神道衰落而丢失,现在要求重新制作一个。但是内宫提出反对,认为外宫从来就没有黄金代,最终外宫未能如愿。

另外还有二宫兼行问题。所谓二宫兼行,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外宫平时在发放神符的时候,神符上面并不写明丰受大神宫的字样,而是使用“天照两皇大神宫”名号,即兼用内宫的名号。第二是外宫御师兼行内宫的祈祷,即为檀家举行对天照大神的祈祷仪式,这其实是外宫御师与内宫争夺檀家的做法。这些动作都遭到内宫方面的反对,双方把官司打到朝廷和幕府那里,在近世两宫之间发生过不止一次的激烈诉讼。比如1667年(宽文7年)争夺檀家的诉讼(“檀那场争论”)中,外宫提出天照为二宫通称的主张,以及外宫御师兼行内宫祈祷是长期形成的惯例,要求坚持这一惯例,均被幕府否定;1670年-1671年(宽文10-11年)两宫又爆发了“御祓铭论”,诉讼的具体起因在于外宫御师三日市带刀发放给上野国沼田的檀家的神符上赫然写着“天照两皇大神宫”名号,被内宫方面发现,于是向幕府提出诉讼,控告外宫行为不当。经过1年多的审理,外宫最终败诉。直到近世末期,依然出现两宫争夺檀家的现象,即所谓“二兼行御祈祷一件”。其原委是外宫的御师上部大夫把内宫御师白须大夫的檀家争取过来,成为自己的檀家,并且把该檀家缴纳给内外两宫的“初穗料”(信众向神社或者佛寺缴纳的代替稻米的钱款)全部收入自己囊中。内宫方面提出诉讼,该诉讼从1815年(文化11年)一直持续到1827年(文政10年),前后打了约13年的官司,过程极为漫长。最终幕府裁决支持内宫。

在这些争执和诉讼过程中,双方都撰写了很多文章阐明观点,互相辩驳。例如外宫神职,近世伊势神道的代表性人物度会延佳的《大神宫神道或问》《神宫秘传问答》《神宫续秘传问答》(17世纪60~80年代);河崎延贞《宝永十条》(1709年),幸田光隆《神风拨雾集》(1796年)。内宫方面主要有井面守和的《神路记》(现存1730年的抄本);吉见幸和《五部书说辩》、《宗庙社稷答问》(18世纪30年代);久志本常彰《神道明辩》(1737年);益谷末寿《内宫外宫之辩》(1794年);荒木田久老《神风拨雾集辩》(1796年);本居宣《伊势两宫剖竹之辩》(1801年前后)等。

二、外宫神职关于丰受大神的性质的话语

丰受大神在记纪神话中是“御馔神”(食物神)同时也是为天照大神掌管饮食事务的神,即侍奉天照大神的,本来是不可能与皇祖神平起平坐的。外宫要谋求与内宫地位对等,就必须为丰受大神赋予更多的神圣性质。为此外宫方面世代努力,动用各种文化资源,努力建构一套关于丰受大神的神圣性的话语。

首先,近世外宫方面基本沿承了中世伊势神道的话语,依据镰仓时代成书的《神道五部书》的记述,反复主张和确认外宫祭神不仅是食物神丰受大神,同时也是国常立尊和天御中主神,三者之间是同体异名的关系。笔者称之为“同体论”。国常立尊,又名“国常立神”,是《日本书纪》记载的天地开辟之初出现的第一个神:“开辟之初,洲壤浮漂,譬犹游鱼之浮水上也。于时,天地之中生一物,状如苇牙。便化为神。号国常立尊”[1]。而天御中主神则是《古事记》记载的天地开辟之初出现的第一个神:“天地始分的时候,生成于高天原的诸神之名号是: 天之御中主神”[2]。记纪被历代学者视为神道最重要的经典。在中世,《日本书纪》的地位尤其高,吉田家等神道世家都把注释《日本书纪》作为治学生涯中的大事。这种对于书纪的倚重也影响到伊势神道。在中世,神道五部书的作者们提出的是丰受大神与天御中主神同体,但是从度会家行(1256―?)开始,同体论的中心转移到丰受大神与国常立尊同体。到了近世,外宫方面综合了两种主张,提出了三神同体的说法,但重点还是放在国常立尊方面。

外宫提出同体论的目的在于把另外两个神的神圣性质转移到丰受大神,以谋求外宫祭神性质的“置换”。那么天御中主神和国常立尊的神格是什么呢?从生成的时间来看,这两个神在各自的神话文本中都是最先出现的神,但是从记纪神话的记载来看,以后出现的神灵既不是由这两个神创造出来的,也不是用孕育的方式产生出来的。记纪神话本身对于该神的记述非常简略,其性质和面貌也很模糊。笔者把这种在时间顺序上最早出现,却不一定与后来的神之间有“生成与被生成”关系的神称为“原初神”。另一方面,日本神话学和神道学领域经常把国常立尊和天御中主神称为“根源神”,但此概念的意义并不明确。记纪的天地开辟神话显示,国常立尊和天御中主神是“隐身”的神,在以后神的“历史”或者人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也没有发挥什么影响力。神道学者上田贤治据此指出,“古典神话中没有讲到超越神亦即创造神”[3]。大约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一部分佛教僧侣和外宫神职开始对记纪神话进行重新诠释甚至改动,编创新的神话,为天御中主神和国常立尊赋予新的神性。于是,国常立尊被解释成生成万物以及其它所有神灵的、具有根源意义的神。这种根源神的性质表现为祖先神论,近世外宫神职基本上继承了中世的同体说和根源神话语,同时也结合当时的思想动向有所发展。

众所周知,天照大神被公认为日本天皇家族的祖先,外宫为了获得与内宫分庭抗礼的地位,就试图为丰受大神赋予祖先神的性质。其实“祖先神”一词中包括“天皇的祖先”和“诸神的祖先”两种不同的含义。度会延佳在《神宫秘传问答》中说:“说(外宫祭神是)国常立尊,意思是它是帝王的始祖神,出自帝王家谱的人们在拜神时应该明白这一点。说(外宫祭神是)天御中主,意思是他是万姓的元祖神。……这其中有深意,但是详情难言,可密察之”[4]80。也就是说,度会延佳主张外宫即是天皇的祖先,也是“万姓”,即天皇家族之外的所有人的祖先。于是,皇室就至少有两个祖先神。换言之,祖先神性质不再是天照大神的专利,国常立尊同样获得了皇祖神的尊贵属性。外宫的阐发没有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依据平安时代以来的“天神七代、地神五代”说法,谋求把国常立尊提高到高于天照大神的地位。河崎延贞在《宝永十条》中提出“国常立尊是天神七代之大祖,天照大神是地神五代之大祖。”度会延佳在《阳复记》中直接要求内宫方面要承认“外宫是天照大神之所出从之尊神”[5],意思是国常立尊是天照大神的祖先。从记纪神话中神灵出现的前后顺序看,天神在先,地神在后,把国常立尊解释为天照大神的祖先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这样一来,外宫等于暗示自身地位高于内宫,至少不比内宫低。

近世外宫神职在外宫祭神问题的新创见是引进了朱熹的理气概念。镰仓时期,同时代的南宋新儒学思想尚没有对日本带来多少影响。中世伊势神道中也只是出现了用中国的“气”范畴来解释国常立尊的些微苗头。《神皇实录》中有国常立尊是“气”和“大元”的表述,其中对于“大元”一词注释为“谓无名之名、无状之状、呈称气神,万物灵台也”[6]。到了近世初期,朱熹的思想对日本带来极大影响,形成了林罗山、山崎暗斋等几个大的思想流派,日本统称之为“朱子学”。朱熹思想的本体论基石是理气论。度会延佳较早地运用理气范畴解释天御中主神和国常立尊的关系,认为天御中主神是“天之明理本源之神、居于元气之中”,即相当于“理”,而国常立尊是“元气造化之神”或“元气化生之神” ,相当于“气”[4]61由于离开气则无理,因此天御中主神与国常立尊是同体异名的关系,即国常立尊是“气”,天御中主神是气中的“理”。

在朱熹思想体系中,气是构成客观世界的质料,理则是内在于世界的规律法则。度会延佳把理、气与天御中主神、国常立尊牵扯到一起,为两个神赋予了世界以及其中内在的普遍法则的含义。考虑到天照大神始终是天皇的祖先神、日本的国主,是日本一国之神,那么外宫祭神就成为超越日本一国的狭小限制的世界之神。

三、外宫的二宫一光论

外宫神职之所以苦心孤诣为丰受大神赋予如此多的神性,最终目的在于改变相对于内宫的弱势地位。外宫对于二宫关系的立场,可以借用近世当时常用的一个词语“二宫一光”来概括。除了“二宫一光”,当时伊势神宫方面还经常提“两宫兼行”“两宫通用”,或者是“二宫一社”。但如尾张东照宫的神职吉见幸和指出的,用语虽然略有出入,但其含义没有不同,都是想达到与内宫对等平起平坐的地位,因此这里统称为“二宫一光说”。二宫一光说里包含着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外宫方面为国常立尊与天照大神之间设定了阴阳二元对等关系,例如认为天照大神是女神,理所当然代表“阴”,而外宫祭神天御中主神是男神,因此代表“阳”。这种把两宫分别与阴阳相匹配的手法属于二元论思维模式。第二,坚称“天照是二宫之通称”,外宫使用知名度较高的内宫的名号,力求等同于内宫,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一光”。

依据二元论模式来解说二宫关系其实始于中世佛教方面创造的神道学说。如两部神道的早期文献《三角柏传记》、《大和葛城宝山记》中有以内宫为日,外宫为月的话语,这其实是受到佛教的“十二天”、“日天子、月天子”概念的启发。《神道五部书》以及度会家行的著作中都采纳了二元论的模式,有用阴阳、水火等范畴来阐释两宫祭神的说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图示:

天照大神:阳―女―日神―火德

丰受大神:阴―男―月神―水德

到了近世,度会延佳一方面承袭了这种二元论模式,另一方面,从维护民族文化的纯粹性的角度考虑,尽可能掩盖了与佛教的关系。度会延佳在《神宫续秘传问答》中用了诸多笔墨阐述二宫之间的阴阳关系,比如内宫是阳,是女,具有火德;而外宫是阴,是男,具有水德等。

中国的阴阳思想一直都是把男与火、女与水相对应,但是日本神话中,太阳神代表火,却是女神,这是由于《古事记》中天照大神神话的情节并不是基于中国阴阳思想而形成的。外宫勉强把阴阳思想应用于二宫关系,结果出现了男与水、女与火分别对应的扭曲结果。度会延佳也意识到其中的自相矛盾处,在《神宫续秘传问答》中以设问的形式呈现出阴阳关系论的破绽:“无形的天御中主、国常立却是男体,这是为什么?”度会延佳虽然依据《易经》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概念来解释,但毕竟颇为牵强,无法自圆其说,最终不得不把这种矛盾结果归结为“深秘”:“所谓月神、水德、男体等说法,是倭命在外宫镇座以后传下来的秘仪。其理奇妙,非凡虑所及”[4]80。企图用神圣事物一般人无法理解的说辞敷衍过去。

而河崎延贞承接了延佳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阴阳对峙之理”、“彼此包含水火、男女,无偏废”,即两宫之间互为阴阳关系。这是外宫神职为了解决生搬硬套阴阳思想导致的话语漏洞而提出的说法,同时也是有意展示两宫在多种方面互有尊卑、故而总体上平等。正如河崎延贞所说:“内宫之神以日神为像,故而尊;外宫之神以月为像,故而卑。外宫之神为男体,故而尊;内宫之神为女体,故而卑。外宫之神出生在前而迁座于山田原较晚,内宫之神则出生较晚而较早镇座于五十铃宫。此系尊卑高下自然体现阴阳对峙之理。天地阴阳互相包含无偏废。是则一而二、二而一,是两宫神道之奥义”[7]。

在“天照是二宫之通称”的问题上,使用天照的名号,较早见于《神道五部书》之一的《天照坐伊势二所皇大神宫御镇座次第记》,“天照座”读作“あまてらします”,“座”(ます)是一个表示尊敬意义的词尾。如题目显示,此文把内外宫统一冠以“天照”名号,直接称丰受大神为“天照坐止由气皇太神”。江户时代两宫向幕府提讼时,内宫方面指出一个事实,即较早明确讲“天照者二宫之通称”的是南北朝时期北亲房的《元元集》a。在“天照为二宫通称”的问题上,外宫方面采用的是先例主义的立场,从以前的文献中寻找在外宫看来有利的说法,并以此为依据。外宫方面之所以坚持“天照为二宫通称”的观点,是因为在实践中外宫御师可以打着内宫的名号,吸引更多的檀家。事实上在江户时代这一说法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1635年-1636年之间(宽永12年-13年)二宫因为在新年拜贺幕府将军仪式中的顺序先后问题发生争执,困惑的幕府不得不向朝廷方面提出咨询。不料就连当时主持朝廷的后水尾上皇自己也不甚清楚,要求武家传奏、吉田家、摄家集体商议,但廷臣们也有意见分歧。其中摄政二条康道认为,天照大神的确是两宫的通称,上古举行仪式的时候内宫在外宫之前举行,但是弘仁6年朝廷宣旨,改为外宫先行。于是朝廷根据二条康道的意见,告知幕府应该外宫排序在先。但其实将军德川家光对此回复其实并不满意。由本次拜贺顺序可以看出,“天照为二宫通称”的观点竟然在朝廷内部都是获得支持的。

四、内宫的反对意见

内宫当然反对二宫一光,反对外宫以此为理由盗用内宫名号、或者在仪式方面企图凌驾于内宫之上。内宫的反驳主要从3个层面入手:(1)祭神为国常立尊的观点。(2)弱化国常立尊的神圣性质,否定其祖先性,使之不能与天照大神平起平坐,从而稳固地确立天照大神的最高神地位。(3)否定应用阴阳理论解释二宫关系。以下分别考察这三个方面。

1. 否定外宫祭神为国常立尊的说法。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因为该话语是平安时代末期以后由佛教两部神道和伊势神道相继提出的新观点,此前的古文献一直记载外宫祭神是丰受大神。只要依据古代官方的文献,如《古事记》《日本书纪》,以及延历年间二宫提交的《皇大神宫仪式帐》和《止由气宫仪式帐》,指出《神道五部书》等中世神道文献的伪造性就可以证明。众所周知,吉见幸和在《五部书说辩》中以扎实的考证功底证明了五部书是伪书,他的成就在近世神道史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实他是从内宫的神职井面守和那里得到启发。井面守和比吉见幸和更早对外宫的祭神说提出质疑,他的《神路记》是专门针对河崎延贞的《宝永十条》的驳难。他质问河崎:“把外宫神叫做国常立尊究竟载于何种记录?上述三神书(旧事纪、古事记、日本纪)与五国史以下的书中,记载的是‘登由宇气神’、‘止由介神’、‘丰宇介神’、‘丰受神’的名号,却不见记载国常立尊。……如果丰受神亦名国常立尊的话,《古事记》为首的众多官文怎会遗漏这一点?[8]”

2. 内宫对于外宫的祖先神话语也提出了激烈的诘难。内宫虽然重点反驳了国常立尊与丰受大神同体说,但是国常立尊的宇宙根源神属性对于天照大神还是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外宫提出了国常立尊是“天神之大祖”,是“天照大神自所从出”“帝王之元祖”,既然二神都是天皇的祖先,那么天照大神的绝对性当然面临动摇的危险。对此内宫方面主张,只有天照才能称得上祖先,吉见幸和尤其力主这种观点。虽然吉见并非内宫成员,但是他对于天照大神的维护意识一点不输于正式的内宫神职。他首先提出一种神灵分类模式作为论证的前提,即把神分为“造化神”和“人体神”,所谓“造化神”就是自然神,而人体神就是具有和人一样的形象,象人一样有思维意志、能言语、会行动的神。“人体神”概念大致相当于现代宗教学中的“人格神”。在这个分类框架中,“祖宗”既然是人的祖先,当然应该属于人体神。吉见认为国常立尊是“造化神”,不是“人体神”,因此不是“祖宗”。这就是说,国常立尊即便拥有根源神的性质,也不能被视为祖先。

吉见幸和认为,天照之所以“为百王祖”,是因为按照《日本书纪》记载,她一开始就是作为天下之王而诞生的,“自是以降君臣之道严明,上下相去远矣。其父母神尚不能并立。故我朝祭百王祖天照大神,以为宗庙”[9]596。天皇的祖先只能是天照大神,就连天照大神的父母都不能说是天皇的祖宗,地位在其女儿之下,祭祀伊奘诺尊、伊奘冉尊的神社的地位远远不及伊势内宫。吉见幸和进一步论道:“天照大神之父母,则为诺册尊,又依据造化之理推其出自,则自面足尊、惶根尊上溯至国常立尊而已。此非祖宗也。所谓国常立尊者,乃天地开辟之初,我国至万万世所以常立不变,其元气之精灵者,奉尊号以之为神也。凡建宗庙之日,不祭造化神而祭始祖灵者,和汉之通式也。我朝祭天照大神者,始祖也。不祭国常立尊者,造化而非人体也”[9]596。所谓“造化之理”是指宇宙自然运行之理,不同于基于人的繁衍而形成的代际联系。国常立尊本来为非人格的元气,只是后来人们把这一元气神化了而已,元气不具有人的属性,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祖先。这样就否定了外宫神职为国常立尊赋予的祖先性质。吉见幸和还发现,日本其实没有真正地供奉国常立尊的神社,这也使得国常的尊贵性大打折扣。

如前所述,加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国学者本居宣长。按照他一贯奉行的日本中心主义的态度,不难想象他是彻底站在内宫一方的。他的《伊势二宫剖竹之辨》比吉见幸和走得更远,进一步贬低国常立尊的地位。他依据对记纪神话的研究,提出“应该知晓,国常立尊既不是开辟第一之神,也不是天神,更不是帝王之大祖。之所以要如此详细地讲这一点,是为了让那些误以为国常立尊至尊无比的人们醒悟过来,放弃把该神当作外宫祭神的旧说”[10]830。本居宣长认为国常立尊从其出现地点来看,是在地上世界出现的神,这样就算不上是天神;而从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其实不是第一个神,不具有原初神和根源神的属性,更谈不上是帝王之大祖。在神道的神统系谱中不具有任何特别尊贵的属性,因此其地位根本无法与天照大神相比较。

需要在此赘言的是,尽管外宫方面竭力强调国常立尊作为根源神的尊贵性质,但是近世神道思想中,特别是平田笃胤以前的神道流派其实不怎么重视原初神或者根源神的问题,关注的重点放在国主神或皇祖神上面。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神道虽然在现代知识体系中被归类为宗教,但是在近世,它关注的重点并非灵性世界,而是俗世的政治秩序。它以世俗价值体系(如对国家的忠诚、民族优越感和君臣伦理)为核心,超越世俗世界的意向其实很淡漠。另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前近代日本社会最重视的是君臣封建秩序和伦理,天照大神就是君臣秩序的神性象征,而与君臣秩序关系不大的“造化神”自然得不到重视。

3. 内宫对于二元论关系说的反驳。无论是阴阳思想还是理气论,二元论模式都是来自中国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儒学。而到了近世中期,内宫方面立足于民族主义的立场,逐渐反对把儒学应用于神道阐释。阴阳五行思想是近世外宫建构神道话语的主要文化资源之一,内宫反对把阴阳五行理论应用于两宫关系领域,这种反对姿态有一个由温和到激烈的过程。最初,大约是在18世纪初期,内宫只是批评对阴阳思想的应用是一种牵强附会。例如井面守和以为:“天地日月运行不止之理等种种说法都是附会之臆说。称阳德的日神为天照是理所当然,而将丰受名为水德则是意图掩藏其御馔神的名称”[8]。河崎延贞列举了二宫在建筑等方面多个事象,力图论证二者互为阴阳的主张,比如认为内宫占地狭窄而外宫占地广阔等。但是内宫方面指出,两宫在建筑方面的不同与阴阳没有关系,祭祀中供品的数量等级都表明内宫为君而外宫为臣,“各有尊卑”的说法是子虚乌有。例如井面守和认为,天照的确是女神,但是按照阴阳理论视之为阴神却是不妥当的。总之,内宫方面阴阳理论不能解释两宫的地位关系以及地理位置、建筑形制等种种表象[10]238-240。

到了18世纪后期,内宫不再仅仅停留在反对应用阴阳思想,而是把矛头指向阴阳思想本身,认为这是来自中国的“汉意”,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提出要排除汉意,这明显是受到新兴起的国学思想的影响。内宫神职荒木田久老的《神风拨雾集辨》中依据贺茂真渊和本居宣长的观点,多次尖锐批评原本被奉为神道经典的《日本书纪》是“谄媚于汉意”,他的理由之一就是《书纪》开头对最初三个神的记载中混入了阴阳思想,不仅抄袭《淮南子》《三五历记》的词句,而且“其次所谓‘乾道独化’、‘乾坤之道相参而化’云云等,都是编撰者所加,大大悖逆于古意。如果据此认为体现了阴阳之理,就把日神说成女神,月神说成男神”。“编造出各种邪说,违背了我国古传。其他媚于汉意、失吾古传的说法还有很多”[11]。在井面守和的时代,内宫方面虽然主张神道的主体性,但对于中国的排斥还不明显,还能够容纳儒学和佛教,其条件是儒佛要成为“神道之羽翼”。内宫方面也承认阴阳思想是普遍的原理,只是反对拿来生搬硬套解释神的性质和二宫关系。但是国学的兴起和绝对的日本本位主义观念的抬头,彻底改写了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学者追求未被外来文化污染的、真正纯粹的日本古道,反对用任何外来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来解释日本文化的各种事象。阴阳思想本身作为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就开始遭到内宫方面的排斥。

五、外宫的话语宣传与实践的矛盾

二宫一光论是外宫进行宗教宣传活动时的重要思想依据,伊势神宫日常的宗教宣传活动主要是派御师到全国各地的檀家去发放神符(又称“神札”、“御祓”),按年收取“初穗金”,应檀家的要求举行各种祈祷仪式。另外,信众到伊势参拜的时候,一般需要由御师作为中介完成参拜程序。当然这些活动都需要付钱,相关收入成为神宫的主要经济来源,这是日本前近代宗教领域通行的做法。所谓御师,又称“师职”,是指隶属于寺院和神社的特定人群,他们宣传对该寺社的信仰,向一般信众发放神社的神符,吸引信众到神社寺院参拜等等。本来二宫各有隶属于自己的御师群体。两者各有发放神符的势力范围,不可随意侵犯。但是,如前所述,近世外宫实行了很长时间的“二宫兼行”。比如通过御师向檀家发放神符的时候,神札上的名号不写“丰受大神宫”,而是写“天照两皇大神宫”,或者仅仅写“太神宫”,即要么使用内宫的名号,要么用彻底模糊处理的方式来淡化丰受大神的存在。外宫祢宜或者御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都受理同时针对内外二宫的祈祷,即外宫神职也为信众举办对于天照大神的祈祷仪式。外宫这样做的依据正是前述的“天照者二宫之通称”的观点。外宫方面一直声称,在自己发放的神符上写“两太神宫”的做法是古已有之。经济上蒙受损失的内宫方面提出强烈抗议,引发了几讼。最著名的当属1670年-1671年(宽文年间)的“御祓铭论”。由于天照大神在社会上的认知度高于国常立尊,外宫使用“天照”的名号,虽然的确能够吸引更多顾客,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但是事实上无益于自身知名度的提高,反而是自我埋没于内宫的影子里。这纯粹是出于追求利益的侵权行为,毫无建设意义。外宫在诉讼中失败,本身就说明这种做法为主流社会所不容。内宫神主之一荒木田末寿也指出,普通人对着“太神宫”神符礼拜,自己内心却以为是拜天照大神。“这世上所有人,本来都应该请了内宫天照皇大神宫的神符,每日礼拜,然而近来外宫发放仅写着‘太神宫’字样的神符,……世人不知道两宫的区别,误以为两宫都是天照大神,连丰受大神宫的名字都没有人知道,甚至于认为外宫是本社,内宫是内院。有很多人由于这个原因,只请了外宫丰受大神宫的神符,朝夕礼拜的时候却口称‘天照皇大神宫’”[12]。益谷末寿的这段话足以表明外宫的做法虽然可以“销售”更多的神符,为自身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利益,但檀家的信仰还是对天照大神的信仰,没有人知道丰受大神,即虚假宣传并没有提高丰受大神的知名度。外宫费尽苦心编创的“二宫一光论”,却包含着降低外宫的影响力、使之趋向于默默无闻的危险。

结 语

笔者认为外宫在论战中失败的原因,不在话语内容本身,追根究底在于外宫谋求提高自身地位的意图在当时日本社会难以实现。当时的日本是一个万事讲究尊卑高低的封建社会,武士阶级本身就是按照森严的等级制度组织起来的,忠君是最根本的伦理规则,而神道以维护君臣秩序为头等任务,天照大神又是关系到天皇制和君臣秩序的关键,因此主流社会根本不容许其他神与之平起平坐。外宫谋求二宫平等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外宫面对的是追求地位平等的意愿与所在社会环境、神道本身性质的矛盾。这是近世日本最深层的矛盾。虽然外宫知其不可而为之,而且不择手段,但是注定没有成功的希望。因为这等于否定了近世社会最根本的等级伦理。正如吉见幸和批评的那样:“儒以五伦为道,我以君臣为道。提挈纲维则巨细必举,何限于五伦乎?凡称我道为‘神道’者,日神之道也。守其道即谓之教。尊祖敬宗,礼教所先。然彼徒以日神叙丰受神之下,则亡君臣上下之名分,失宗庙社稷之品秩。不可不叹息焉”[9]598。而德川幕府判决外宫败诉,就清楚地表达了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君臣秩序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黑板胜美. 国史大系―日本书纪 (前编) [M] . 东京: 吉川弘文馆, 1983: 1.

[2] 安万侣. 古事记[M]. 周作人, 译.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0: 3.

[3] 上田贤治. 神道神学论考[M]. 东京: 大明堂, 2004: 27.

[4] 度会延佳. 神宫续秘传问答[C]// 神道大系论说篇: 伊势神道下卷. 东京: 神道大系编纂会, 1982.

[5] 度会延佳. 阳复记[C]// 日本思想大系: 第39卷. 平重道, 阿部秋生, 校注. 东京: 岩波书店, 1972: 114.

[6] 保已一. 续群书类丛: 第1卷[M]. 东京: 续群书类丛完成会, 1988: 210.

[7] 河崎延贞. 宝永十条[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136-137.

[8] 井面守和. 神路记[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229.

[9] 吉见幸和. 宗庙社稷答问[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10] 本居宣长. 伊势二宫剖竹之辨[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11] 荒木田久老. 神风拨雾集辨[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746.

[12] 益谷末寿. 内外之辨[M]// 度会神道大成后编. 东京: 吉川弘文馆, 2009: 724.

Controversy over the Outer Shrine’s Position in Ise during Early Modern Japan

LIU Lin-lin

(Department of Japa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During the Edo period, there had been an intens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Shrine in Ise over the position of the Outer Shrine. The Outer Shrine contended that the deity worshiped in it was not only the Toyouke no ?mikami, but the Kuninotokotachi no Kami and the Amenominakanushi no Kami as well, which thus endowed the Toyouke no ?mikami with the property of god as ancester. The priests of the Outer Shrine also followed the theory of the "two Shrines as a whole" from the midieval period, believing that the two Shrines were in binary relation as Yin and Yang, water and flame, and that Amaterasu should be the common name for both of the shrine. With these arguments, the Outer Shrine seek for higher position and equal status with the Inner Shrine. Eventually, the Inner Shrine refuted these arguments one by one. They negated the Outer Shrine's deity as the Kuninotokotachi no Kami and opposed the Chines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completely. The defeat of the Outer Shrine was destined by the fundamental contraction between the pursuit of equality and the feudal hierarchy.

子宫日记篇6

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据《汉旧仪》载,“汉魏伏日有酒食之会”,说的就是饮酒聚会。“汉书》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按理,三伏日食羊不合时理,农家为何要在伏腊日烹羊斗酒呢?这一方面是羊肉有大补身体的作用,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人把“伏腊”作为节庆看待,所以要像过年一样庆贺一番。汉代除了民间这样做,宫廷也同样有伏日赐肉的宫俗。

三伏日吃凉冰可以说是最佳消暑食物了。我国早在西周就有伏日掘井藏冰的做法。约到晋十六国,出现伏日赐冰的宫俗。晋《邺中记》说,在彭德府临漳县有铜雀、金虎等三座井台,十六国君王石季龙曾于“井台藏冰,三伏之月冰赐大臣。”从此这种宫俗流传不息。唐代三伏吃冰的花色品种就多了,如长安就有“冰盘”、“冰瓜”等,豪富们甚至会举行“冰宴”。据《天宝遗事》记载:“杨家(杨贵妃家)直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成山,周围于宴席间。”虽然是盛夏,但个个赴宴者都冷得面露寒色。宫廷内还按地位高低赐冰镇食物。

宋代朝廷盛夏赐冰传承了唐代的传统,但宋代宫廷赐冰的对象很有限,只有近臣和史官才有受赐的份,其他官员只是放几天假而已。据《岁时杂记》载:“京师三伏唯史官赐冰,百司休务而已。自初伏日为始,每日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又赐黄绢为囊的甜蜜一碗和冰面三瓶。近臣是皇帝身边的大臣,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受到特殊照顾是不足为奇的。但史官与近臣为什么有同样的待遇呢?原来宋代史官伏日不放假,工作性质不同,才有这样例外的待遇。

清朝,宫廷三伏赐冰已普及到每一位官吏。据清《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顽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发冰票领冰还是历史上头一回,此次这种做法一直传沿下来。清代民间的三伏凉冰也是丰富多彩。《清嘉录》记载了江浙一带的农人三伏担卖凉冰的情景,其中冰镇食品有“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呼冰杨梅、冰桃子。”《清稗类钞》则记有北京夏日用“冰果”宴客的风俗。其文载:“京师夏日宴客,订盘既设,先进冰果。冰果者,为鲜核桃、鲜藕、鲜菱、鲜莲子之类,杂置小冰块于中,其凉彻齿而沁心也。其后,则继以热荤四盘。”

子宫日记篇7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溥仪是末代皇帝,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言人。按照常理,二人之间是水火不容和针锋相对的。但是,在1922年的春夏之交,胡适却应溥仪的邀请,进入紫禁城,并在十分愉快的气氛中交谈了20分钟。新人物与旧代表的交往,在当时引起了争论。如今旧事重提,重新认识和解读这件事,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意义的。

宫中打来的神秘电话

1922年,北京的电话还很少,一本电话簿几乎涵盖了整个城市的用户号码。皇宫也是刚刚装电话不久,17岁的少年皇帝溥仪心生好奇,按照电话本上的电话号码一顿狂打,因为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Johnston)与胡适有来往,还给他推荐过胡适的新诗集《尝试集》,所以溥仪便给胡适打电话。据溥仪回忆,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溥仪: “你是胡博士啊,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胡适:“你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溥仪:“哈哈,甭猜了,我说吧,我是宣统啊!”

胡适:“宣统?是皇上?”

溥仪:“对啦,我是皇上,你说话我听见了,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瞧瞧吧。”

这天是1922年5月17日。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清室宣统帝打电话来,邀我明天去谈谈。我因明天不得闲,改约阴历五月初二去看他。”为何选择五月初二这个日子,胡适在日记意注明:宫中逢二休息。

胡适之所以没有答应溥仪次日进见的请求,是因为胡适是一个细心人。他知道,在对宫中及溥仪近况不太了解的情形下,贸然进宫、仓促见面,可能会出现尴尬。5月24日,胡适登门拜访庄士敦,详细询问宫中情况与溥仪的生活。庄士敦告诉胡适,宫中情况比较复杂,一班老人对小皇帝限制很严。但皇帝本人近来“颇能自立,自行其意”,试图摆脱宫中约束,比如自己剪辫子,自雇汽车去医院探望病重的老师陈宝琛,读你的《尝试集》和《文存》。包括这次要见你,连我都不知道。庄士敦还告诉胡适,他因为给宣统教授英文,又处处维护宣统,也引起宫里一些人的排挤,他想辞职,但宣统不同意。经过了解,胡适觉得小皇帝还是思想比较开放的青年,见一面还是有意义的。

养心殿里的交谈

1922年5月30日上午11时许,溥仪派人到胡适家接胡适。关于两人见面的细节,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述。胡适日记中写道:

我们到了神武门前,先在门外一所护兵督察处小坐,他们通电话给里面,说某人到了。……他们电话完了,我们进宫门,经春华门,进养心殿。清帝在殿的东厢,外面装大玻璃,门口挂厚帘子;太监掀起帘子,我进去。清帝已起立,我对他行鞠躬礼,他先在面前放了一张蓝缎垫子的大方凳子,请我坐,我就坐了。我称他“皇上”,他称我“先生”。他的样子很清秀,但单薄得很;他虽十七岁,但眼睛的近视比我还利害;穿蓝袍子,玄色背心。室中略有古玩陈设,靠窗摆着许多书,炕几上摆着今天的报十余种,中有《晨报》、《英文快报》,几上又摆着白情的《草儿》、亚东的《西游记》。他问起白情、平伯;还问及《诗》杂志。近来也试作新诗。他说他也赞成白话。他谈及他出洋留学的事,他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这个地位,还要麋费民国许多钱,我心里很不安。我本想谋独立生活,故曾要办皇室财产清理处,但许多老辈的人反对我,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依靠了。”他说他许多新书找不着。我请他以后如有找不着的书,可以告诉我。我谈了二十分钟就出来了。

日记中提到的白情,指诗人康白情;平伯,指新文学青年俞平伯。胡适主要是回答溥仪的提问,主题是文学,中间还谈到溥仪出国留学的事情,胡适当然是支持和鼓励的。

关于这次胡适见溥仪,新文化界反应正常,没有人感觉震惊。新闻界如《大公报》、《申报》等只作为新闻发表,未加评论。北京《晨报》发表了《胡适为帝者师》,上海《民国日报》发表《胡适请求免跪拜》评论,前者说胡适见溥仪是想做皇帝老师,后者说胡适见溥仪前请求免去跪拜礼仪。有些小报甚至渲染胡适见溥仪时行了跪拜礼。一时,真假难辨,谣言四起。7月23日,胡适在其主编的《努力周报》上发表了《宣统与胡适》一文,把当日的日记公开发表,并对某些舆论混淆视听谈了自己的看法。胡适指出:“这是五十日之前的事。一个人去见一个人,本也没有什么稀奇。清宫里这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处的境地是很寂寞的,很可怜的;他在这寂寞之中,想寻一个比较也可算得是一个少年的人来谈谈,这也是人情上很平常的一件事。不料中国人脑筋里的帝王思想,还不曾刷洗干净。所以这一件本来很有人味的事,到了新闻记者的笔下,便成了一条怪诧的新闻了。”胡适告诉读者:“我没工夫去一一更正他们,只能把这事的真相写出来,叫人家知道这是一件很可以不必大惊小怪的事。”文章发表后,风波平息。胡适依然与溥仪保持来往。

为末代皇帝打抱不平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系将领冯玉祥临阵反戈一击,发动北京,囚禁贿选总统曹锟,武力驱逐溥仪出宫。对此,舆论普遍叫好。胡适却致信时任北洋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强烈谴责冯玉祥武力废除清室行为。在信中,胡适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语之间:“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事已至此,胡适无力回天,只就善后事宜提出三点:保证清帝及其眷属的安全;妥善处理清宫古物,防止军人政客趁火打劫;公平合理估价清宫古物,按时足额付给清室。

胡适的信公开发表后,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著名作家周作人致信胡适,指出:“这次的事从我们的秀才似的迂阔的头脑去判断,或者可以说是不甚合于‘仁义’,不是绅士的行为,但以经过20年拖辫子的痛苦的生活,受过革命及复辟的恐怖的经验的个人的眼光来看,我觉得这乃是极自然极正当的事,虽然说不上是历史上的荣誉,但也绝不是污点”。学者李书华、李宗侗联名致信胡适,信中指出:“我们读了这段新闻以后,觉得非常骇异,这种议论,若出于‘清室臣仆变为民国官吏’的一般人,或其他‘与清室有关系’的一般人之口中,当然不足为怪,但是一个新文化的领袖,新思想的代表,竟然发表这样论调,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

面对质疑与批判,胡适首先声明,尽管他与庄士敦是朋友,但并没有“受外国人谬论”的影响,他的意见只代表他自己,并没有受人指使和利用;在取消清帝年号上,大家没有争议,只是取消方式上,我主张温和点,多一点“绅士的行为”罢了。

子宫日记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中,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0岁,均已婚已育,其中孕2产2的11例,孕1产1的27例,有剖宫产史16例,B超检查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平均为2-3cm,手术时间10-80分钟,平均45分钟,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5天。

1.2手术方法

1.2.1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一周为宜,月经淋漓不尽者则于经期11天做,此时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早期,薄且不易出血,黏液分泌少,宫腔病变易见,术前禁止性生活。

1.2.2方法于硬脊外腔阻滞麻醉下进行手术,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用窥器扩张阴道,暴露并消毒宫颈用宫颈钳钳夹宫颈前唇给予牵引,消毒宫颈管,用子宫探条探查子宫位置及深度,并用扩宫器扩张宫颈,连接仪器,调整各参数至正常范围,膨宫装置压力控制在20Kpa以内,连接好各装置后将宫腔镜顺宫腔方向插入到子宫颈内口,在设定压力下注入5%GS膨宫,待镜体排水孔流出的液体清亮后将镜体朝子宫腔内推进,待子宫腔充分扩展后即可在电视监视系统下按顺序检查子宫各部分情况,然后在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术毕检查宫腔,注意有无活动性出血,否则予电凝止血,注意宫颈,宫腔形态是否完整,排除子宫穿孔[1]。

2护理及观察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告知病人宫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不易发生并发症,免除开腹手术的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消除其恐惧心理,建立治疗信心,以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

2.1.2术前检查常规进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测定乙肝两对半的检查,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学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对有炎症的感染,如霉菌性或滴虫性阴道炎等应控制感染后再手术。

2.1.3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8h,禁饮6h,术日早晨予0.2%肥皂水800ml灌肠1次,以排除肠道内积粪、积气,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2.1.4用药护理术前晚口服安定2片,以保证充足睡眠,术前2小时置米索2片于宫颈口软化宫颈,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并遵医嘱予抗菌素带上手术室(围术期用药)。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h,心电监护4h,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向手术医生了解患者术中情况,全面掌握患者病情。

2.3.2饮食护理告知患者术后6h可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免进鸡蛋、牛奶、糖,以免肠胀气,第二天排气后可进普食。

2.3.3尿管护理术后观察尿液的量、颜色以及尿管是否通畅,做好记录,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术后8h拔除尿管,及时观察患者解小便情况。

2.3.4病情观察观察腹痛及阴道流血情况,如阴道流血多,即刻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应用止血药。

2.3.5药物应用遵医嘱予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以及缩宫素静滴促宫缩治疗。

2.3.6保持会清洁,预防感染,每日用1:20碘伏液擦洗外阴2次。

2.3.7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①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剧烈腹痛,警惕发生子宫穿孔,术后常规遵医嘱查血常规,电解质,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咳嗽腹胀等,以防低钠水中毒的发生,一经发现患者为低钠水中毒,则立即于利尿,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严格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② 严密观察阴道流血情况,严防术后出血,术后出血一般是术中切割太深,宫缩不良或术中止血不彻底所致,可用止血药物治疗,必要时重新电凝,同时做好家属宣教工作,消除紧张心理[2]。

3出院指导① 出院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因术后病人的子宫内膜处于修复期,易引起生殖器感染。② 保持会清洁,勤更换护垫。③ 教会病人观察阴道分泌物的色和量的变化,如阴道流血时间长(一般不超过2周),阴道流血量如平常月经量或有感染的必须及时来医院就诊[3]。④ 室内注意开窗通风,勤于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沈铿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6,11.

[2] 肖静,王艳萍,王建杰.宫腔镜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围术期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

上一篇:孙中山诞辰范文 下一篇:献爱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