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研组建设的困境与突围

时间:2022-08-02 03:08:04

职校教研组建设的困境与突围

摘 要: 当前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也非止一端,必须进行教研组工作的重建,以推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职校教研组的重建包括以下措施:加强课堂研究;借鉴他人理念;健全激励机制;变化组织形式。

关键词: 职校教研组 存在问题 成因 重建路径

一、职校教研组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存在下列问题,阻碍了其教研功能的实现:一是功能定位不强。表现在教研活动还主要是针对文本进行研究,较少从学生的职业发展这个教学目标考虑问题,它往往偏离教育教学研究方向,有渐渐沦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达机构的倾向,向着行政职能部门的歧路发展,也就是转向事务性,而偏离研究性;二是规范程度不够。表现在常被其他活动挤占时间,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以及教研活动的内容缺乏连续性等;三是教研效果不明显。表现为教研组在引领和组织教师挖掘教材、研究学生、评议课堂、探讨教法学法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没有因教研组的存在而有所改进和提高;四是职教特点不突出。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上与普通中学相近。凡此种种问题,阻碍了教研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

二、问题成因分析

职校教研组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职校生源质量下降的现状降低甚至消解了教师教研活动的热情。目前,职校的招生竞争激烈,为了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有些学校甚至实行“无门槛入学”,尤其是有些中等职校,招收的基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无学习动力、无学习目标、无学习兴趣、无学习热情”的“四无”学生,学生的某些学科水平存在大面积的“塌陷区”,有些学生存在学习品质和行为品质上的问题,提高其学科成绩十分困难,导致教师教研活动的热情下降。其次,职校面向社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这种中高级技术人才合格与否的判定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学校和教师组织的理论、实践和实训的考试,这些考试成绩能否合格主要由学校和任课教师决定,教师没有升学压力,导致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教研活动意义不大。再次,学校对教研组的激励机制没起到应有作用。学校对教研组活动的支持机制不灵活,往往只简单地从组内教师听课情况、学业成绩、学生评教等几个方面打分,根据分数高低来评判教研组的优劣,未能对有单项优势的教研组进行激励。比如,中等职校的一些以男生为主的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抵触心理,英语教学较难展开,英语教师转而专注于部分学优生的兴趣小组建设和教育理论研究,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综合评价后,得分很低,挫伤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导致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热情大大降低。

三、职校教研组的重建路径

1.加强课堂研究,奠基教研组工作。

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脱离课堂教学的研究无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朱永新认为中国教育科研的问题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改变教育”。[1]“为了改变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应扎根于课堂,立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发现、分析、评判、推理,并为之寻求解决之道。

2.借鉴他人理念,完善教研组工作。

关起门来搞发展不可能搞好教研组的建设,因此学校必须为教研组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资源便利,使更多的教师获得走出去的机会,去外校外地观摩考察,和其他同行、专家接触,感知其他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教研理念,近距离观察他人的有效做法,使得教研组建设多些“杂交优势”,少些“近亲繁殖”,不仅有利于教研组的建设和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教师视野的开拓,并带来教师职业生活的丰富性。

另外,学校也要为教研组的活动精心营造一个“活动之家”。“研”无定所会大大打击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学校要为教研组提供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也需要可操作制度的保障,为教研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同时,通过定点定时的教研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意识和行为,实施教研制度下的有效管理,吸引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教育科研和教学上来,形成良好的局面。

3.健全奖励机制,激活教研组工作。

应该发挥学校激励机制的作用,以促进职校教研组的建设。在建立健全学校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偏重于精神。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观点,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需要)等精神方面的需要处于需要层次的高端,[2]因此,单纯的物质激励有时收效并不明显,反而是精神激励能达到更恒久的效果。二是改进教研组的工作评价机制。教研组的建设各有特色,它可以是专业理论研究,可以是学生管理研究,也可以是课题研究、课程研究和课堂教学研究,等等。学校不仅要表彰总体表现较好的“全能冠军”,而且要关注某一方面工作突出的“单项冠军”;不仅重视教研组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而且要重视其成员在教研组的带动下获得的发展。

4.变化组织形式,改进教研组工作。

过去都是以任教相同或相近学科为依据组建教研组,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学科、教材、教学目标高度统一,这种组织形式比较合适,但是却不完全符合职校培养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虽然也强调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但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能人才,学生为面向社会做最后的准备,职业教育相当于技术人才的总成车间,职校的教研活动必须体现和围绕这一特点进行,这就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聚在一起进行全盘性的研究探讨,因此,由就业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不同学科教师组织在一起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打破学科的“藩篱”,更有利于教师进行人才培养的全盘考虑。

四、结语

《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求“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3]改进和优化职业学校教研组的工作,是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是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48-49.

[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93-194.

[3]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8-30.

上一篇:高中美术多元化教学法的实施 下一篇:紧扣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