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与企业竞争力

时间:2022-08-01 10:46:12

资本经营与企业竞争力

在2000年,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此起彼伏,青啤、光大、海航、万科房地产、达能集团等众多企业频频成为新闻热点,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已开始步入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同步运作的新时代。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企业正面临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如何强化资本经营是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关注的突出问题。

资本经营能力的弱化,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发展

由于受传统体制及传统经济理论的束缚,我国曾一度否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资本和资本运动,对国有资产采取了实物形态管理的作法,把活资本变成了死资产,使其不能正常流动,不能优化配置,无法不断增值,从而导致企业的低效率和缺乏活力。改革开放后,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对“资本”的认识不断深化,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于90年代初才得以启动。因此,总体上讲,企业界对资本经营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十分欠缺,突出表现为:

重复建设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企业投资效率低。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调查(见《市场营销导刊》1991.1,P17),我国纺织品生产能力已经高出市场需求30%,彩电生产能力高出60%,空调器生产厂家的开工率只有30%,洗衣机的开工率只有43.3%。我国一半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我国工业品相对过剩已达相当严重的程度。据初步测算,全社会库存积压商品价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但另一方面,一些市场旺销的产品又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能力,60%以上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投资类设备仍依赖进口,零部件也需大量进口。1997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为527.6亿美元,是1980年的10.3倍,占全年进口总额的37.1%。从中反映出供求脱节的严重程度。

资本经营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的指导。“中国企业重策划而轻战略”,这是一位外国专家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在剖析我国企业失败的教训时,几乎都能找到诸如“盲目扩张”、“盲目多元化”、“盲目上项目”等原因,这也恰恰反映出这些企业资本经营的盲目性。有些企业因一味追求跨行业经营,并购与原来所在行业不相关的企业而跌入多角化经营“陷阱”;一些企业搞“扶贫式”兼并,不仅没能救活被兼并企业,反而拖垮了自己,等等。没有正确的战略规划,资本经营很难取得成功。

企业无形资本价值偏低,竞争力弱。仅从品牌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来看,中外品牌价值量上的差距十分巨大。以啤酒为例,我国最著名的“青岛啤酒”,1996年的品牌价值为33.42亿元,而美国“百威啤酒”的价值则高达119.9亿美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因此出现了我国的一些知名品牌被封杀,以及洋品牌大举占领国内市场的局面。据有关部门调查,洋品牌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状况为:摄像机99%,传真机98%,移动电话80%,大中型计算机75%,电子元件70%,洗涤品75%,碳酸饮料80%,快餐50%等。而我国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字号,由于缺乏有效运作,在今天已黯然失色。这充分反映了我国企业在无形资产的营销意识、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的巨大差距。

由于资本经营的欠缺,必然给企业的发展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

资金短缺是形成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性的技术快速进步,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现代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突出特点是需要投入资金数量巨大,资金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造成了近些年来,在许多重要的高新技术领域,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

产品、产业结构难以调整、优化,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期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其关键在于由于缺乏资本经营的环境条件和措施,结构调整只能在增量资产上做文章,始终不能触动大量沉淀、闲置下来的存量资产。企业一旦出现产品滞销、积压,则往往只有死路一条。而资本经营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可使名牌产品企业或优势企业通过资本经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劣势企业,盘活闲置资产,不断扩张其生产能力,非名牌产品企业或劣势企业的生产能力则相应地不断萎缩,有利于市场供求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甚至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企业发展缓慢。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连锁百强企业2000年的销售额只有近千亿元人民币,利润仅有约10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沃尔玛一年的经营利润就达数十亿美元。可见仅靠利润的积累去扩大我国企业规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企业必须提高资本运作能力,通过资本经营,可以使适量的资金注入,启动数倍、数十倍的存量资产,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海南航空一向以“善于资本经营”著称,起步时资本不过1000万,还不够买一架波音737的翅膀,几年来通过引资、兼并、上市等运作,迅速入主美兰机场,联合长安航空,新华航空,意欲坐上航空业的“第四把交椅”。

强化资本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有人形容倪润峰是一手托起长虹彩电大王品牌,一手托起长虹龙头股“红太阳”。当今诸多成功企业,无不“两袖善舞”。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市场全面开放,我国企业在抓好产品经营的同时,强化资本经营的能力是壮大自身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第一,企业的资本经营要服从企业既定的发展战略,如果企业战略规定企业采取密集型发展战略,那么企业资本经营的对象就应是与本企业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如果企业战略规定企业采取一体化发展战略,那么企业资本经营的对象就应是为本企业提供原料,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或者是企业产品的深加工或装配企业;如果企业战略规定企业采取多角化发展战略,那么企业的资本经营就可以向其他行业,其他产业领域扩展。

第二,强化资本经营,应特别注意不能忽视产品经营,应坚持以产品经营为基础,通过资本经营提升产品经营。如围绕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新产品,调整优化企业产品结构等内容筹划资本经营,必然有利于促进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实力的壮大,也可间接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和宏观经济结构的优化。

第三,企业还可以从优化企业价值链(或供销价值链),突出企业核心能力的需要去考虑资本经营。如一些企业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紧紧控制在企业内部,而将许多非战略环节活动通过虚拟经营或其它资本经营方式剥离出去;也有企业通过寻求与其供销价值链上的其他成员的合作,改善整个营销系统的绩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于缺乏资本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则可以借助优势企业的资本经营加入到其供销价值链中去,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目的。

第四,应充分重视企业无形资本的价值,加强无形资本的经营。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知识、管理、品牌、商誉、专利、专有技术、营销渠道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日益上升,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其无形资本的价值。某些世界著名企业的无形资本价值已大于其有形资本价值,而亏损企业真正缺乏的并不是有形资本,恰是无形资本。在新形势下,加强无形资本经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企业首先要善于培育或发掘各种潜在的无形资本要素,如企业的品牌、商标等等,当此无形资本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以后,企业就可以借助这些无形资本进一步去驱动有形资本的发展,以谋求更大的发展。海尔集团13年兼并16个亏损企业,是利用品牌、管理等无形资本盘活有形资产的成功典范。近年,恒源祥也凭借其无形资产,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毛线生产基地,进而又利用恒源祥在毛线行业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向相关的服饰、家用纺织品、袜业、日化系列产品延伸,成功的资本经营给老字号带来了新的生机。

上一篇:中国家电企业未来生存之道 下一篇:发人深省的“印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