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治理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综述

时间:2022-08-01 07:52:23

内部治理结构与企业创新关系综述

摘 要:持续不断的创新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但影响创新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利益相关者分析企业的内部与外部治理结构,并详细论述由股东、董事会、经营管理者以及核心员工组成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治理;创新;竞争优势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立足于低成本的劳动生产率和巨大的潜在市场,这完全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模型,在该模型中所有企业被假定为同质性的,企业之间无成本的模仿、快速的扩张及行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使企业和行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在这种假设下,简单地视企业为能按照规则运行的“黑箱”而将企业归结为投入产出技术关系,因而认为企业绩效是一定投入的相应产出结果,没有企业能取得超额利润,即所有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也就意味着任何企业的竞争优势必然是外生的,企业没有创造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也就不可能取得超过其它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利润。很显然,这种假设无法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利润差距,特别是以网络、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凸显了企业的异质性特征,也使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企业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umelt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这说明企业利润并非主要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外在市场结构特征,而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差异性[1]。

1 创新与公司治理概念

Penrose在著名的《企业成长论》中深入研究了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认为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基础[2]。自此以后,许多学者都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积累构成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1984 年,Wenerfelt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强调企业内部资源是企业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决定因素,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所组成的集合,而资源又可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与产品和工艺有关的知识资源这三类[3]。总之,作为历史发展的有机体和长期内部知识和能力积累的结果,现实的企业具有不能通过市场获得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正是由于企业的这种知识和能力才使其产生持续的超额利润,并决定了企业以不同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持续不断的创新能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成功之路。通过内部技术研究开发和组织管理创新,企业可以有效的提高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存量和质量,进而增强创新能力,维持未来持续的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争取进入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

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宏观上来说包括一个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税收、财务制度等因素,从微观来看则涉及企业本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Monks & Minow合著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一书,将公司治理定义为决定公司方向及表现的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参与者是:股东、董事会及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管理经营者[4]。因而,多数公司治理的讨论就以这三项主体作为研究的重心。现代公司的资源集合体的特征,使得各种资源所有者加入到企业这个契约集合体中来,出让资源的使用权,成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正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供应商、客户和政府等资源所有者之间一系列契约关系的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了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定位和利益分享及其对企业创新的态度,并形成对企业创新的权力和利益激励机制。在各利益相关者中,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和政府等形成的是企业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及核心层员工之间的显性和隐性契约关系。了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于企业创新形成独特资源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探索企业这个“黑箱”的秘密。

2 股东与企业创新

提高企业价值也就是最大化企业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财富与效用。对于企业而言,自有资本是基础和载体,是企业存在的第一要素,因此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应在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企业创新在其实施的各个阶段均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空间,因为股东是公司经营行为的最大获利者,利益自然大部分为股东所获得。因而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公司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而言是富有吸引力的。而大股东的不同持股结构使其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态度也不一致,必将影响公司的创新战略决策。当股权适度集中时,公司中会形成大小股东这两个不同的利益亚集团,其中大股东所占有的股票份额较大,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公司经营结果对大股东资本收入的影响远远大于小股东。因此大股东更有动力去激励和监控企业创新,以使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力。与此相反,小股东所占有的股票份额小,面临的风险也较小,容易形成“搭便车”的倾向,只关心每年的资本分红,而不关心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因此,能有效促进与推动企业创新的股权结构是股权在一定程度上向大股东集中,以便于让大股东充分发挥其激励和监督作用。

3 董事会结构与企业创新

董事会的职能在于代表股东利益对经营管理层的决策管理进行决策控制,拥有聘任、评价和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权力。因此,独立而高效的董事会是公司绩效提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般来讲,内部董事占主导地位对公司创新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正面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公司的竞争优势的惟一来源就是创新,否则优势地位很快会失去,并被富有创新意识的竞争对手所代替。而内部董事较外部董事具有信息优势,具备企业创新决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所处的创新环境的认识具体而又切合实际,因此对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更切合实际,并能把握市场发展的方向,抓住有利的机会。但是,董事会结构对于公司创新的影响又是多元的,当董事会完全由内部董事控制,由于缺少外部董事,董事会将变成形骸化机构,成为内部人的代言人,必将不利于企业创新战略。一般来说,企业应适当地保持较高比例的内部董事,使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应变,保持公司的竞争力。此外,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董事会的创新激励作用,而约束其不利效应。比如,由于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技能经验,能够扩大内部董事从而扩大董事会的视野,有利于发现前景良好的创新机会,还能帮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面临的各种危机, 增加企业组织的生存可能性,配置更多的资源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关系。

4 经营管理层与企业创新

作为企业创新行为主体的经营管理者,既是创新战略的制定者和具体决策者,又是公司治理的关键对象之一。对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创新不是服务于企业的短期目标,而是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获得短期效益。企业创新具有风险高、投资周期长和投资规模巨大的特点,如果经营者的企业任期、报酬主要依赖于企业的当前经营绩效,没有有效的激励,经营者内在的进行企业创新的动力往往不足。此外,企业创新过程需要新的管理技术和能力,为此经营管理层必须掌握新的技能,进行不断的再学习,从而增加经营者个人的成本,削弱其对创新的追求。管理层的创新决策与组织实施,从宏观上讲,受到来自国家的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限制;从微观上讲,受到来自公司治理内部的规则和决策程序的限制。如果限制太多,管理层的创新空间狭窄,企业的创新效率也低下;反之,如果管理层所受限制较小,会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但同时也会增加董事会对管理层监督的难度,从而加大了监督的成本。企业管理层的创新活动,既可以通过内部治理机制也可以通过外部治理机制进行激励与约束。外部治理机制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管理层,另一方面通过董事会而间接引起内部治理的调整。一旦企业没有形成对管理层的良好激励机制,则创新动力不足。因此,良好的权力激励与约束机制不仅可以确保管理层创新决策的正确性,而且还可以为管理层提供足够的创新空间以施展其创新才能和经营才华。因此,董事会如何运用这两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也将成为管理层创新决策的关键所在。

5 核心员工与企业创新

企业是各种要素资源的集合,其中的要素所有者可从某个角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企业的性质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设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是由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并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共同作用创造价值的[5]。其中人力资本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创造企业价值最为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本的价值取决于人员的能力,即知识的多寡与技能的高低,但又天然归个人所有,因此发挥关键人力资本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推动企业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核心层员工受到的报酬和控制权激励程度越大,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会越高。

参考文献:

[1] Rumelt, R. P. 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12(3): 167-185.

[2] E.T.Penros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We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 (5):171-180

[4] Monks, Robert A. G. & Minow, N., “Corporate Governance”,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4, 3rd edition.

[5]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6).

上一篇:网络接入服务商的信息披露义务 下一篇:创新工程数学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