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模型在绿色信贷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7-31 08:34:59

博弈模型在绿色信贷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绿色信贷政策作为一项市场手段,是对利用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来控制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补充。该政策自2007年实行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政策实行的预期效果还有很大差距。通过建立绿色信贷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的博弈模型,指出了绿色信贷政策难于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执行中各方利益的损失。规制绿色信贷机制约束外的其他融资团体,确保污染企业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贷款;把政府、企业和银行的环境成本内部化;同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绿色信贷下一步有效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博弈模型;绿色信贷;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108-02

一、绿色信贷政策推行原因分析

2007年7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提出以“绿色信贷”机制为主要手段来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文件指出,各级环保部门要依法查处未批先建或越级审批、未经环保验收即擅自投产的违法项目,并及时公开查处情况;金融机构要依据环保通报情况,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环保设施验收等新建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

国家推行“绿色信贷”政策,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把市场手段作为防治企业环境污染的行政与法律手段的补充[1],二是银行也要履行社会责任来减少环境污染。

1.行政与法律手段的补充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行业,却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部门。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提高18.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提高20.1%,高于工业总能耗1.6个百分点[2]。国家虽然利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调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并不明显。据报道,2007年8月份国家环保总局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进行检查,发现有110个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同时中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不完备,对企业约束力较差。在行政和法律手段对污染企业遏制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提出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

2.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

作为社会机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业,虽然其经营不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废弃物,但若向那些高耗能、高污染但投资回报高的企业发放贷款,就会导致环境恶化的加剧。从这一角度看,违反绿色信贷原则的银行是环境污染的间接制造者。在中国深入发展循环经济、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下,不仅生产性企业要延伸生产者责任,作为服务行业的金融业更要履行社会责任,对那些未通过环境评估的企业停止贷款,督促其改进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二、绿色信贷政策效果的博弈模型分析

绿色信贷机制自2007年7月实施以来取得了局部性、阶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1月,主要金融机构向“两高”行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共计1. 5 万亿元,增幅比上年末下降9个百分点[3]。但绿色信贷的实施仍遭遇不少阻力,很多地方银行只是作了一些表面调整,实质并未按照“绿色信贷”要求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限制或者停止贷款。

从博弈论角度看,“绿色信贷”机制推行较为缓慢的原因在于“两高”企业大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地方税收的主要贡献者,政府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其发展[4~6];而这些污染企业又是银行的贷款大户,在企业环境污染的信息透明度较差的情况下,银行贷款会享受丰厚的利息回报,提升银行企业的经营利润;而开展“绿色信贷”银行将损失重要的客源与前期对企业的投入回报,银行自身的利益会大幅减少。

1.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模型分析

地方政府与银行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GC1――政府对污染企业进行查处,通报给银行要支付的监督考察成本。GR1――当地环境保护得到的收益。GC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府减少的监督成本。T――政府每期从这些企业获得的税收收入。BR1――银行不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获得的收益。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后获得的无形收益。BC1――污染企业被查处后银行受到的贷款损失。BC2――污染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丧失客源受到的损失。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从银行角度,在地方政府对排放超标的企业查处时,如果银行贷款就会形成不良资产,银行利益损失为BC1;如果银行不贷款则由于履行了社会责任,获得无形收益BR2。因此,在政府对企业进行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是实行绿色信贷政策。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对企业贷款的收益为全部利息收入BR1;如果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虽然获得收益BR2,但不能获得巨额利息收入,同时企业转向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银行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都下降,收入减少BC2;在经济增长仍以经济指标为主,企业社会形象这一无形资产还难于计量的情况下,BR1要远大于BR2-BC2,因此在政府不查处时,银行最好的策略就是贷款。

另一方面,从政府角度,银行如果对企业继续贷款,政府对其进行查处会使其税收减少,并增加检查成本,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若银行实行绿色信贷政策,表明企业的环境污染存在问题,政府如果进行查处,虽然会节约由于监管成本GC2,但会减少税收收入及政府业绩;如果政府不进行查处,其收入T+GC1> GR1-GC1,因此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查处。

银行与政府的博弈结果就是政府不对污染企业查处,银行对其贷款,双方获得各自的最大收益。这是典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但整个社会利益即环境保护所带来的长期重要价值受到损失的囚徒困境模型。因此,在仍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政绩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重视环保的长期价值,绿色信贷政策很难在地方上实行。

2.银行和企业间博弈模型分析

银行与污染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如下:

其中:R1――企业获得贷款经营带来的企业收益。C1――企业治理污染所花费的成本。C2――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损失。F――企业被查处交纳的罚款。BR1――银行向污染企业贷款所获得的收益。BC1――企业被查处所获得的损失。BR2――银行实行绿色信贷后履行了社会责任所获得的收益。BC2――企业转向其他融资渠道贷款使银行受到的损失。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如果企业积极治理污染,银行贷款会获取收益BR1,若不贷款,企业转向其他渠道融资受到损失BC2,因此银行最好的策略是贷款。如果企业不治理污染,银行贷款要承担企业被查处造成的损失BC1,包括利息和不能收回的本金;银行不贷款给企业,会得到无形收益BR2,但会由于客源流失损失BC2;由于 -BC1

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如果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企业不治理污染获得的收益为R1-F,而企业治理污染获得收益为R2-C1。由于目前对企业的罚金F R2 - C1 - C2。可见在存在其他融资渠道时,企业仍不会治污。

因此,银行业和污染企业的博弈结果就是企业不治理污染,银行不对其贷款,这样会导致多方收益受到损失,银行不再通过这些贷款大户得到利息收益,而企业不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效益,相反会继续污染环境。此时环境没有得到保护,绿色信贷政策不再发挥效力。

三、促进绿色信贷政策顺利推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1.环境污染成本作为经济发展成本的内在要素

从企业角度看,只有把污染的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成本要素,企业才会有积极防治环境污染的动力。从政府角度看,只有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作为GDP负增长的一部分进行扣除,才能反映出地方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环境问题才会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的效果才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从银行角度看,在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及对企业环境信息真实了解情况下,银行会从风险角度出发,对这些污染企业进行严密审核,减少其风险损失。因此,把环境污染成本作为企业、政府和银行的内在成本要素是保证“绿色信贷”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

2.规范绿色信贷机制约束外的融资团体

在“绿色信贷”机制没有完全约束力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民间资本、外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国内金融机构单方面对污染严重的企业不予贷款会丧失高利润回报的客源,而企业又没有治理污染,这样对环境及金融机构的收益都是损失。因此需要制定政策法规来规范信贷资金市场,要求境内的所有融资渠道都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保证那些污染企业只有排污达标才能获取贷款,这样绿色信贷机制才能起到效果。

3.消除环境评估信息传递的瓶颈

从博弈模型中看到正是缺乏对污染企业真实、及时的信息,银行对企业贷款还存在博弈关系。因此,环保部门及时向银行通报企业环境评估的真实有效信息,让银行有充分的数据资料了解企业的污染状况,银行才会积极的实行“绿色信贷”政策,更大范围履行社会责任。这样企业和银行之间不再是博弈关系,而是明确的污染违规银行就不会再贷款的对决关系,从而保证“绿色信贷”机制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 马小明,赵月炜.环境管制政策的局限性与变革――自愿性环境政策的兴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19-23.

[2] 周仕凭.以绿色信贷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J].绿叶,2007,(8):4-5.

[3] 戚永晔.是成功的环保盛宴还是又一次无疾而终[J].经济纵横,2008,(3):49-50.

[4] 李本庆,丁越兰.环境污染与规制的博弈论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41-545.

[5] 燕兴胜,尹华北.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上规制失效的经济分析[J].天中学刊,2007,(22):47-49.

[6] 杨凤娟.从经济学及博弈角度分析环境污染[J].生产力研究,2007,(18):6-8.

上一篇:模糊集合在构建银行外包评价模型中的应用 下一篇:用直接融资优化资本结构的中国式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