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31 07:53:15

中职生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阐述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调查分析教学成果。

【关键词】中职生 微生物检验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50-03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近1.5∶1。该课程分三个模块:(1)概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2)介绍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标本的制备及染色等微生物基本技术;(3)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本文论述了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和做法,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校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时虽然采用了如启发式、比喻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摸不着头绪,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地教。可想而知,实验效果较差。

(二)原来的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往的实验教学以开设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所用材料由教师及实验员准备,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因此,学生的能动性差,即使教师对学生强调课前要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按照教材、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最后虽然顺利地完成实验,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有违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实习生适应能力较差

每年暑假,学校专业教师对检验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带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反馈不佳。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有: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多,操作环节繁杂,用到各种各样的试剂及材料,跟着老师做完检测发报告,但是不知怎么解释检测结果;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脱节,等等。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是,实习生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知识差,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学习小组

微生物实验以小组进行,指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到检验科见习等途径,获取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临床标本时应养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把握微生物检验常见项目检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组长的监管下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完成实验。

(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

根据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前期的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细菌的培养及分离纯化技术等。后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如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痰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内容是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及难点,也是临床检验科实际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完成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

三、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检验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训练,将实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督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及做法如下。

(一)精选内容,设计实验课题

教师参照临床上常规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常见菌种的检验,精选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既定的实验课题(目前共收集了13个课题)。实验课题如任某,男,21岁,患者于2周前到某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体检:急性面容,潮红,神清略有呆滞,前胸散有细小红色丘疹。体温39.4℃,脉搏54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脾可触及,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在这个实验课题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会得出患者可疑的感染菌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细菌的鉴定思路应该按照肠杆菌科的鉴定程序进行。此外,我们允许学生选择既定课题外的具可行性的课题,如进行手机、纸币、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桶装水的微生物检验等。

(二)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制订初步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筛选、分析与讨论,选定实验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可行合理的细菌鉴定程序及实验进程,制订实验方案初稿,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三)教师批阅审查

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批阅、审查,教师在批阅、审查学生实验方案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维护实验方案的原创和创新性。(1)方案的可行性;(2)方案的准确性;(3)实验连贯性;(4)实验成本;(5)安全性。尤其是安全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初步的实验设计会出现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所用的实验材料广而杂(尤其是选择真菌检验课题),甚至有些实验材料实验室无法提供。通过教师审查、批改,指导学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利用既有材料进行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设计方案定稿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再次讨论后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五)学生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分工合作,按照设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在此阶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如制备培养基,选择实验试剂,细菌染色液的配制等)。学生按要求填写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教师跟进监督及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所用的标本是教师及实验员制作的“模拟临床标本”。标本中含有某种病原菌,与真正的临床标本相比,“模拟标本”较为安全。但是它毕竟含有病原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时要及时纠正,确保实验的安全及实验方向的正确。细菌鉴定的实验进程大约需4天,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完成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在结果的判断上有一定主观差异性。在实验进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贪图走捷径。教师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要对实验的每一环节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处理数据和进行结果分析时,要保证如实可靠,让学生养成求实的科学研究习惯。按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正稿)的各项内容后,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评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设计初稿评分、形成性考核评分、实验报告(正稿)评分,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期评成绩。

(七)实验总结

以往的实验课结束后即草草收场,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实验课后的总结。学生由于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实验技术掌握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这样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及总结,包括由于实验材料缺乏不能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等。当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学生要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如对实验方法的改进,重复验证的次数等。教师则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图片,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八)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期考成绩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微生物设计性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对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信心。

表2 结果显示,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渗透到实验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2012级比较,2013级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高分数段的人数增多,及格率及平均分明显提高。

虽然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在实验选题、操作流程、教学方法上我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对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追踪等。但不可否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互长平台。为保证在教学上专业权威的持续性,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和拓宽相关知识,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驾驭实验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学生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教学互长从整体上提高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艳培.浅谈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谢明杰.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黄衍强,覃艳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4]徐海瑛,陈青阁.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23)

【作者简介】秦静英(1969― ),女,桂林市灵川县人,研究生学历,南宁市卫生学校讲师,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学检验技术教学工作,主持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建立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责编 卢建龙)

上一篇:我的战友葛大明 下一篇:“思考未来,触摸未来,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