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如何防跌倒

时间:2022-07-31 04:42:52

老人如何防跌倒

居家老人如何防跌倒

文/阮春燕

跌倒是一种突发的、不自主的改变,导致摔在较低的物体,如地板、地面上,不包括由于瘫痪、癫痫发作或外来暴力作用引起的摔倒。跌倒可引起骨折、外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等意外,故应引起家人的重视。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平衡功能逐年下降,不易保持的稳定;并且老年人由于视力下降、肌力减退、一些常见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帕金森症)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跌倒。《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显示跌倒是老年人受到伤害的首因,居室也成为老年人跌倒的首发地。

居家老人预防跌伤,应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1.防地板打滑:地板打滑引起跌倒是很常见的,应慎选室内地板的材料,以木质地板最为安全,如选用地砖应选择防滑型地砖,而且要及时擦干水或油渍,同时为防止打滑可铺上几块地毯,但地毯要粘牢,以防滑动。

2.防浴室内打滑:浴缸打滑引起摔跤也不少见,最好在浴缸中放置防滑垫子。对老年人及患有站立不稳疾患者,应在浴缸周围安装扶手。在浴缸外铺上垫子,以防因脚底潮湿而滑倒。垫子都需要用固定的胶布粘牢,以防滑动。

3.防梯子打滑:家庭中往往需要借助搭梯子或凳子上高处取物,梯子底部和顶端都应放在牢靠的依托面上,以防意外倾斜或倾倒。对于木质梯子,应检查有无缺陷或开裂之处,以确保安全。取东西时,要格外小心,特别不要凳子摞凳子。

4.防绊倒:在老年人经常走动的地方,应常清理杂物,将杂物有序地摆放在角落或储藏间。活动室和卧室内物品应以简单为宜。家用电线的软线要压在地毯下,或者固定在墙壁上和地板的角落。为了防止老年人在门槛上绊倒,在门槛处垫一块有一定倾斜度的三角形木板(过桥),形成斜坡,便于行走。同时应特别注意卫生间、厨房、餐厅、卧室与客厅的地面保持相平,减少台阶。

5.防楼梯滑倒:老年人最好居住在底层或带电梯的楼区,楼梯应不陡,楼梯边上装上扶手,扶手要稳,每个台阶上贴上防滑带也很有效果。

6.防光线不足:居室要宽敞明亮,不应采用容易造成视觉误导、眼花缭乱的玻璃纸装饰。应安装夜间照明灯或地灯。

7.老年人活动要缓慢:老年人血管运动中枢功能降低,腿脚欠灵活,因此,在活动时,每个动作后可暂停片刻,防止眩晕和不稳定;在睡醒后不宜立即起床,应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双腿下垂半分钟,坚持这三个“半分钟”可有效防止许多致命性意外事故发生。

老年人跌倒后自己如何起身

1.如果是背部先着地,应弯曲双腿,挪动臀部到放有毯子或垫子的椅子或床铺旁,然后使自己较舒适地平躺,盖好毯子,保持体温,如可能要向他人寻求帮助。

2.休息片刻,等体力准备充分后,尽力使自己向椅子的方向翻转身体,使自己变成俯卧位。

3.双手支撑地面,抬起臀部,弯曲膝关节,然后尽力使自己面向椅子跪立,双手扶住椅面。

4.以椅子为支撑,尽力站起来。

5.休息片刻,部分恢复体力后,打电话寻求帮助――最重要的就是报告自己跌倒了。

从老人摔倒方式

可辨疾病

文/徐朝荣

医学专家表示,从老年人摔倒的动作、时间等因素,可初步判断他可能患上了哪些疾病。

摔倒前有改变:如果摔倒之前,老人有从马桶上突然站起、从床上猛然起来以及突然转头等动作,应该考虑“性低血压”导致的脑供血不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岁数较大的患者身上。血管机能不佳、睡眠不好以及神经衰弱的人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摔倒之前曾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如果摔倒之前,患者曾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如坐在椅子上看电视等,且摔倒之前就有言语不利、一半身体不听使唤、头上冒冷汗等症状,就要考虑患者得了因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死”。在出现这种情况之前,患者很可能经历了劳累、紧张、生气。医生提醒,一些在晚上吃降血压药物的患者血流速度较慢,最容易出现这种状况。所以除非遵循医嘱,否则降压药应尽量避免擅自在晚上服用。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老年人应该多吃洋葱等具有降脂功能的蔬菜,平时还可以多用山楂泡水喝。

摔倒之前处于运动状态:和“脑梗死”引起的摔倒相反,如果患者在摔倒之前处于运动状态,比如健身、散步等,且伴有迷糊、头晕等症状,就应该考虑“小血管缺血性病变”。这种疾病引起的摔倒一般不会产生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即便有,也往往在24小时内消失。生气、着急、睡眠不好以及气温的起伏变化能引起这种情况。

因视野缺损而摔倒:如果老年人常因为上下楼梯而摔倒,且摔倒前感觉“根本没看见楼梯”,那么首先要考虑可能患上了“青光眼”。因为“青光眼”的典型症状之一就是视野的缺损,导致人看不见楼梯等障碍物。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基本没有症状,这些疾病是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人的视野。

因中心视野缺损而摔倒:如果老人平时能感觉到楼梯等大体积的障碍物,但是对位于正前方的砖头、土坑等小型障碍物“视而不见”,并最终被绊倒,那么首先要考虑是否患上了“黄斑变性”。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是中心视野缺损,这就让人对位于正前方的障碍物没有感知能力。

因偏盲而摔倒:如果老人在走路时常被位于身体一侧的、常人用余光能看到的障碍物绊倒,那么要考虑“偏盲”。脑内肿瘤压迫视神经是比较常见的造成人“偏盲”的原因。比如垂体瘤就经常会造成人“双颞侧偏盲”,即位于正前方的东西能看见,却看不见位于身体两侧的障碍物。所以有这种情况发生时,老年人要赶紧筛查脑部肿瘤。

猛然间肢体不灵活摔倒:如果老人在摔倒之前几乎没有症状,猛然间肢体不灵活摔倒,那么要考虑是“脑出血”导致的。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患者并非突然摔倒,而是先有头晕、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出现,那么要考虑“脑血栓”引起的摔倒。

摔倒前身体向一侧倾斜或左右摇晃:摔倒前身体向一侧倾斜或左右摇晃,这很可能是小脑病变引起的摔倒,如小脑萎缩等容易导致“共济失调”,使人摔倒。由它引起的摔倒有着明显特点,就是发生之前,身体向一侧倾斜或者左右摇晃。出现这种情况时,人们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磁共振,尽早用药控制,延缓病情发展,外出时请人陪护,这是防止再次摔倒的必要措施。家族遗传因素和年龄因素是引起这种病变的主要原因。

摔倒前有耳鸣心悸的表现:如果老年人在摔倒之前忽然出现耳鸣,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的症状,那么要考虑因大脑的前庭病变引起的摔倒。

据《现代健康报》

增强平衡力做个“不倒翁”

文/蔡建华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话题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关注,甚至卫生部还为此公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虽然这个话题已有定论,但老人摔倒的危险性却不容忽视。上海市的一项统计表明:意外伤害死亡率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呼吸道疾病之后,位列第四,其中,老年人摔倒占了一半左右。所以,作为老人,学会做“不倒翁”才是最重要的。

动作一定要缓

首先,老年人要经常锻炼肌肉力量,因为肌肉无力时,人容易摔倒。锻炼不要太剧烈,可以打打太极拳,跳跳交谊舞,这些都是十分有益的锻炼方式。

人从一个到另一个时,血压会出现波动,影响向大脑的供血,容易出现一过性心、脑缺血,甚至晕厥摔倒。所以,老年人在做起床、站起、下蹲动作时,应遵循一个“缓”字。特别是清晨起床时,别急着立即下床,应该先平躺半分钟,再坐起上半身半分钟,接着双下肢靠床沿垂地半分钟,然后再站起来。

老年人视力较差,对危险的处置能力也较年轻人迟钝,所以,天黑后尽量不要出门,以防止被障碍物绊倒。

单腿站立测“摔倒指数”

人的平衡能力靠的是小脑,小脑发育完善,平衡就好。怎么判断小脑功能的强弱呢?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两手放在腰间,紧闭双目,选择您认为站立较为容易的一条腿单腿站立,另一只脚轻轻抬起,看抬起的那只脚支撑多长时间不落地。该实验可做两次,取时间最长的一次为参考数据。如果老人单腿支撑时间超过110秒,说明小脑功能非常好;如果时间在36秒到109秒,说明小脑功能较好;如果在12秒到35秒之间,说明小脑功能还可以;如果在12秒以下,则说明小脑功能较差,容易摔倒。

对于小脑功能差的老年人,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小脑的功能,增强平衡能力。比如单腿站立,可以增强稳定性,加强腿部力量。方法是:让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臂向前伸直,一足后抬,膝部弯曲45度,保持这一姿势5秒钟或更长时间。重复练习5次,然后换腿。循序渐进,增加单腿站立的时间。

增强平衡能力

坐立练习也可以增强平衡能力,方法是:在椅子上坐直(不要靠椅子的靠背),双臂交叉,在不依靠双臂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站直和坐下。重复这一练习10次,每天1~2次。

另外,平衡能力差的老年人,出门可以拄手杖,多一个支撑点,对于预防摔倒很有用。

当然,地板铺成防滑的,卫生间放上防滑垫,平时穿防滑鞋,不要为了赶公交车突然步伐加速等,这些生活细节,如果注意到了,也会大大减少老年人摔倒的几率。

老人外出最好有人陪

除了以上防摔倒的方法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是:老年人身边要有人。老年人的摔倒随时都可能发生,有时是心脑血管病突然发作摔倒,有时是因脚下打滑摔倒,还有些时候是被车撞倒,如果身边没有人,很有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酿成大事故。

郑州一位79岁的老太太,一人居住,因心肌梗死突然发作昏倒,家人发现她时,已经失去抢救时机。因此,要想成为“不倒翁”,身边随时有人跟随至关重要。

还有,如果老人一个人出门散步,最好随身携带一张卡片,上面写上名字、家人联系电话、有无相关病史等。万一发生摔倒意外,好心人可以及时提供帮助并联系到家人。

据《现代健康报》

上一篇:全球养生回归天然 下一篇:我国进入环境健康事件频发期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