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时间:2022-07-31 11:23:27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公平公正问题

摘要: 目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公平公正是一种普遍现象,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公平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落实教学公正和提高人格的魅力,从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现公平公正。

关键词: 和谐课堂 中学体育教学 公平公正

1.引言

公平又称公正、公道、正义,是自古以来一切文化传统中最富有吸引力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自阶级出现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最基本的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既是一种理想,更是社会发展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难点问题,然而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文与精神相结合构建和谐课堂;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体育课堂教学的公平与教师个人密切相关。针对体育教学中不公平、不公正现状进行研究,从而使教师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受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2.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平公正的现状

2.1教师与学生实行选择往

我国中学体育课教学基本上都是实行班级授课,因而体育课堂中的交往多为师生交往,且这种交往大多数由教师发起,学生参与交往的过程多半只是被动和反应往过程。调查发现,教师对成绩好、社会地位高的学生表现出较高的互动频率占79.5%;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存在显著的交往差异,这种选择往必然导致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内参与机会分配的不均衡性,而对于受选机会较少的学生来说,他们便一直处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边缘占20.5%,他们很难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与时间。

2.2体育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现象日趋严重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由来已久,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个人差异施以不同的教育。然而今天,部分教师为追逐个人私利,打着因材施教的幌子,为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优越,而且能为自身带来更多“回报”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参与机会,课堂提问中表现出更多的耐心,而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与自身无多大利益关系的学生,相对关爱要少得多,交往的方式也相对简单,对这些学生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因此,调查结果表明,对家庭经济优越的学生教师体现的关爱占56%,对家庭有地位的学生,体现的关爱占20%,对家庭经济浅薄的学生,体现的关爱占15%,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体现的关爱占9%。

2.3错综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影响公平公正

现代社会是由各种社会组织相互联系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系统,任何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组织都是不存在的,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社会因素及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因素及教育功能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班级这一社会系统中,因而课堂便与外部分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部社会的因素必然会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施加或产生影响,教师处在亲情、朋友、经济、利益等多种关系包围之中。有些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班级中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受到更多的锻炼,向教师送礼或请客。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处于如此复杂微妙的关系中,教师也就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出现实用主义的功利性和商业化倾向,引起了社会对这种课堂教学有失公平的强烈不满。调查表明,教师对成绩好占49%,区分亲疏远近占21%,对家庭好的学生占30%。

3.影响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平公正的因素

3.1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在目前班级授课的制约下,每个班级客观上存在着优、中、差三类的学生,即使体育教师持有“平等对待”的教学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使用器械和场地分配,实际上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学生之间的特点不一,导致学生活动时间、使用器械和分配场地不平等,使得学生间的矛盾不一样。调查表明,给予不同学生差异活动时间非常合理占19%,合理占25%,一般占15%,不合理占12%,非常不合理占29%,使用器械和场分配合理占54%。

3.2教师认知偏见

教师初级认识学生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观察学生的衣着服饰,使教师对学生“先入为主”的定式,以及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特长升学率的影响。对运动成绩高的学生给予照顾及指导这种偏见主要是:

3.2.1由于教师缺乏人本教育理念,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情绪、生活、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实现教与学关系上的和谐,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人本化课堂教学境界。有不良行为的教师奉行的传统课堂教育以知识为本位,把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目标作为知识的附属品,这显然与现代人本教育观格格不入,已经不能适应和谐社会人性化管理及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条件下的教书育人环境。

3.2.2忽视了尊重学生人格和人权。自尊是人的基本动力之一,爱、尊重、自我实现是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自尊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产生失落和挫折感,出现焦虑、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所以尊重学生人格、人权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上进心和发展并完善自己的重要力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那些讲话欠礼貌、不守纪、表现差的学生,不是用爱心、诚心和足够的耐心去帮助、鼓励,激起其奋发的心灵,而是采取歧视的态度,使用极尽讽刺、挖苦之言词,伤人自尊,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学生受了委屈,教师不容辩解,强迫其接受,调查占54%,使学生的人格、人格得不到尊重占46%。

3.3教师师德缺失

师德是教师有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实现教师教学公平的重要保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于功利的价值取向浸染着学校教育,极少部分教师受此影响而淡了育人的“天职”崇尚等价交换,追求个人私利,进而出现借有背景的学生家长行一己之“方便”等极其恶劣的失德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对那些“特殊”学生因“权”或因“财”的施教,造成课堂教学不公。

3.4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公平与其个人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一些教师因教学能力所限不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而造成教学不公,有的教师教学方式简单,无视学生身心需要而施以体罚,甚至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有的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控制方向上,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不良行为的管制上而忽略了对课堂教学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人为地约束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因此,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灵活性,并且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不公。

3.5教师教学情绪不稳定

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左右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果教师心情舒畅、情绪高昂,就能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对待学生并给予其较高期待,诲人不倦;反之,当教师心情郁闷,情绪低沉时,就会丧失教学激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及学习效果,而且教师很可能会在不良情绪驱使下对学生横挑鼻子竖挑眼,发生不理智的教学行为,使部分学生成为“替罪羊”,造成教学不公。

4.对策

4.1教师要坚持教学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平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渴望与需求,也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与原则。这一原则也应该是教育发展的原则,要贯彻这一原则,为消除社会不公而努力。教师必须有在教学公平而奋斗的志向,有警惕不公的自觉性,就学生而言,公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论其家庭出身如何、能力和知识水平如何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而每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是教师提高自身地位的一种主观愿望,更主要的是教师是社会下一代的导师和榜样。

4.2教师要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

毋庸讳言,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社会隔绝的“象牙之塔”中,课堂教学生活时刻遭受着各种外在力量的干扰。由于教育在当前社会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各种社会势力便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进学校教育中,展开日益激烈的争夺,社会强权势力和不良之风并没有放弃课堂这一神圣的领地,因此,表面平静的课堂教学生活下面事实上波涛汹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者,必然遭受各种力量的夹击,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诱惑。面对强权和诱惑,教师能否坚持教学公平,平等地对待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其关键就在于其是否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只有人格上独立的教师才敢于对强权说“不”,才能“不为五斗米折腰”,也才能真正成为“人师”,才能捍卫公平。

4.3教师要具有落实课堂教学公平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公平原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处理教学公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和班级具体情况,设计并恰当选择师生课堂互动方式,从教师的责任角度出发,上文谈论了在课堂教学公平实践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而这些素养的形成与获得,既要依靠教师教育的客观条件,又有赖于教师的主观努力。既然把课堂教学公平视作教师的责任,那么,教师同样也有提升上文所述的几个方面素养的责任。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公平实践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

4.3.1提高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精神境界。一个对教育有着坚定的事业心和对育人满腔热忱的教师,自然会对学生充盈满腔喜悦,善待学生。如果对现在的教师群体进行分类,则至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型教师,另一类则是事业型教师。前者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谋生的工具,追求物质利益即是其“教书育人”的目的,而这种“教书育人”的目的反而异化了手段。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难免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施以差别对待,因“财”施教。反之,事业型教师则把教师职业与自己的生命存在融合在一起,在教书育人中既体验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欢乐,又真心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待学生就能摆脱功利的桎梏,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4.3.2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职业素质。师德是一个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也是实现教师教学公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升师德涵养,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尊生爱生,以身立教。

4.3.3强化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教师应与时俱进,自觉加强在职学习和培训并确保其实效性。一是教师本人要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自学进行反思,并积极进行校本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二是要挤时间多看书、多听课、多拜师、多学习,博采众家之长,发展自己;三是要主动争取外出进修学习,加大在职学习培训的力度,增强效果。

4.3.4自我调整心态,增强民主意识。教师应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树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时常清理心头的偏见,调整情绪,让自己的心中时刻充满阳光。要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不以个人好恶标准给学生贴标准,给学生贴标签或分门别类地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该强化自己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课堂上亲近每一位学生,善待并宽容学生。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能够容忍不同意见,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容忍学生的“过错”,与学生共同成长。

4.4教师应具有融洽的人际交往

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师生教与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映,是构建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获得成功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改变领导型的教学方式,以民主型的方式教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心平气和、一视同仁地同学生商讨体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除了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外,还应先处理好学生中先进、中间和落后的关系,通过人际关系这种积极的作用,加强集体交往,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的体育教学集体和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组织措施,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5.结语

公平公正对教师而言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这对于实现公平公正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平.体育教学的人文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2,(4):61-62.

[2]刘立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吴康宁.课堂教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29-137.

[4]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5]李润洲.课堂教学中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6]杨文娟.课堂教学公平现象透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4).

[7]明庆华.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2).

上一篇:局域网在特殊人群中的构建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