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论文

时间:2022-07-31 04:37:14

高校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论文

一、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一)学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应该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进行的创造和优化。对于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而言,其内涵建设实际上应该是在保持高职校园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坚持不偏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注重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例如创新校园文化载体或者赋予校园文化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形式。结合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寻求与社会、与市场更为接轨的校园文化的展示途径,创造性地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例如通过设计一整套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教学计划改革,允许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践性的创业尝试,并提供一系列相关的教学指导、教学评估、硬件设施等。必须明确的是,高职院校创业型文化的建设,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建设具有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高职校园文化的要求,它既是学校自身为了谋求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开拓的道路,更是应对新媒体时代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道路。创业型校园文化的建设鼓励师生实现学习、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成长。

(二)专业与职业、就业与创业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技术人才。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性和实践性、专业与职业相结合始终作为主线贯穿全程,而在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中,就业与创业相结合必然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离不开学生知识、技能、素质与能力的同步发展与提高。首先,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育和锻造,这是其成长成才的根本;其次,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校内外的综合实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一方面提升学生在未来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掌握求职和工作的主动权。学生的成才不一定是创办企业,但是成才的学生一定可以创造性地开拓自己的事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重视将传统就业导向的课程设计逐渐转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师摒弃传统依托于教材的课堂形式,将课堂内容内化之后进行模块化分割,以项目、任务的形式组建学生的学习团队,鼓励学生通过实践、互动、讨论的形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改革课程考核的目标和形式,以过程式的评估代替总结性的考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堂中相对枯燥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风格的观点和思考,形成一种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专业与职业、就业与创业的思考与展示,帮助学生将专业与未来的自我发展进行联系。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依托于一定的制度基础和物质环境,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必然成为一个重点,这并不受制于专业或学科的限制。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应该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课程设计的总原则,贯穿在全部课堂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学氛围、教学环境设计、教学用具、教师授课等多个渠道的共同作用,最终把学生锻造成为高职院校的创业型人才。

(三)学校与企业、社会相结合

学校、企业与社会作为校园文化培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具备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尤其强调与校内外资源的合理整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收各家所长,培育发展出自身特色。在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学校、社会、企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校、社会、企业三者的合作渠道与共赢模式,吸收优秀的社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培育出健康的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进行整合和协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为教师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同时指明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如何进行调整或重构。专业是高职院校练习社会、服务社会的纽带,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同时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创业型校园文化内涵必须鼓励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规范和准则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导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导向之间的协调和互动。同时通过高校直接选聘校外企业导师、校本培训、企业锻炼、教学技能竞赛等多途径培养校内专业教师,组建一批符合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能手。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提出,一所大学要成为创业型大学必须具备5个基本要素:一是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二是要有拓宽的发展,包括有“从事知识转让、工业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资金筹集以至校友事务的专门的机构和以跨学科研究项目为重点的研究中心”;三是要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预算、课题研究经费、工厂企业赞助、慈善基金会、知识财产的版税收入、校园服务的收入、学费以及校友集资等);四是要有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也有国内学者将其解读为强有力的学系);五是要形成一体化的创业文化[3]。中国学者吴彬镪将创业型大学的内涵结构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4个维度[4]。其中精神文化对应克拉克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和学术心脏地带,制度文化指代的是克拉克定义中的“拓宽的发展”,物质文化强调的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而行为文化呼应的正式一体化的创业文化。从校园文化的4个维度入手,笔者认为对于创业型高职院校而言,要紧紧围绕构建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从以下4个方面赋予其新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明确如何建设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一)培育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目标是创建校园文化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培育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作为核心任务,其实质在于结合时展的要求和学校的现状,通过建立具备自身特色和亮点的校园文化品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师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只有在精神文化的和核心作用下,才可以发挥其他几个维度的积极作用。创业型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上。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必须以凝练的语言体现在学校的主导文化中,同时渗透在学校的教学体系设计、学生活动建设、人才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明确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成为校园的主导旋律,并通过文件、政策条例体现在学校的发展纲要等官方文件及一系列的对外宣传过程。

(二)树立激发创业活力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的完善是保证高职院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前提,也是进行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克拉克关于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论述中提出,只有规范教学管理机制、教学运行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以及社会资源拓展机制等多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院校创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树立一种制度文化的氛围,鼓励师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创新创业。如果说精神文化的培育是核心,那么制度文化的建设则成为校园文化的框架。一种激发创业活力的制度文化必须通过规范的体系得到保障,借鉴其他国家或高校的先进经验可以发现,创业型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首先必须设立主要的职能管理部门,赋予其职责和权利,同时规范其与原有学校各专业或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组建结构清晰的人员团队,包括校内外创业导师、专兼职的教师团队等;再者必须建立合理规范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多管齐下,实现制度文化的长效化运营。

(三)构建培育创业思维的物质文化

如果说制度文化的构建是为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播撒创业种子,那么物质文化的培育是为了让创业种子生根发芽的沃土。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建设等多方面。在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渗透创业新闻、创业政策指引等,创造独具个性的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环境建设,同时确保师生的创业思维在便利的环境中得到开发。物质文化的建设需要综合校内各部门、各专业的力量进行设计。在创业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作为最直接、最形象的表达方式应该得到广泛的重视。学校各部门、各专业应该结合自身特色进行设计。例如对创业实践平台或创业孵化基地的设计、在图书馆开设创业人物展览,在学生宿舍可以专门设立创业精英宿舍,学校引进或设计学生的创业实践平台,同时不同专业根据自身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定位自身创业文化的亮点和表现形式等。

(四)建设坚持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创业型高职院校的行为文化是在前3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旨在鼓励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个体的自发行为转化为群体性的自觉行动,形成高职院校中人人关心创业、参与创业、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行为文化的养成更多是鼓励学生将想法化为行动,培育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综合素质转化为现实成果。行为文化的构建需要借助竞赛、社团活动等多种渠道加以强化和引导。借助校内外的创业竞赛平台,组建、培育师生的创业团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壮大。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特别是学生的模拟经营、跳蚤市场等,一方面促进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能力,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学校整体的创业实践能力,从中开发富有创业、具有前景的创业项目加以扶持,通过教师指导、进驻创业孵化基地等形式不断提升创业项目水平,从而形成坚持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三、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

为探索切实有效的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结合前文针对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任务分析,本文借鉴校园文化的4个维度进行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重塑校园精神文化,明确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既有导向功能,也有约束功能。重塑校园精神文化,将原本的校园文化与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及创业精神相结合,重新整合校园精神文化的基本内容。应该把培养学生成才与培养优秀的当代公民精神相融合,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求真务实为核心的科学精神,以崇尚自由民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精神文化重塑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借助校园精神文化的塑造与现行的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方案相对接,形成有利于本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保障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向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的作用是为了保障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校园文化的既定目标,同时提升与创业型校园文化相配套的其他校园设施和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师资队伍。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培养要求一支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队伍。学校应该选聘具有相关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团队,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业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其次,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强调更多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创建具有创新意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教师成为协助者和支撑者;再者,尝试在校园管理体制上通过双学位、辅修和选修制度,破除学生的专业限制,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力。

(三)再造校园物质文化,丰富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主要包括教学大楼、亭台楼阁、教研设施、雕塑壁画、花草树木等校园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物质形态[5]。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借助校园物质文化这一良好的平台,在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例如借助校园广播、网络交流平台、宣传栏等途径,将创业教育的思想转化为全校师生员工的统一行动,搭建有利于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文环境;或者借助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营造有利于学生自我展示和自我发挥的校园文化。

(四)引导校园行为文化,转化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成果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展现出来。在高职院校创业型校园文化的培育过程中,校园行为文化作为最外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能够体现学生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转化为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效果[6]。创业不仅仅是创办企业或者开设公司,更多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和一种主人翁式的责任感。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补充进而引导创业型的校园行为文化,有助于在校内形成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师生之间化被动式的创业为主动式的创业,将创业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导向和价值取向。

作者:倪斯铌 单位:广东青年职业学院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思考 下一篇: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