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消费观念中外有别

时间:2022-07-31 12:27:12

住房消费观念中外有别

拥有一套住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梦想。在我们中国,置业的梦想既遥远又现实,既美好又残酷。房子的问题纷繁复杂,与政策改革、房地产市场的无序、收入分配制度等有关,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消费观念。让我们看一下中外对于买房卖房有哪些消费观念的差别,也许对我们有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投资还是消费?中国人自古就有买房置地的传统,“房”是一种家业、产业,一种祖辈延续传承的物质和财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只要留给子孙一份祖房家产就是积了阴德。反之,卖祖产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相对富裕的人,甚至只要能想办法付得起首付的人,都把购房置业放在首位。大家都把投资房产作为一种财富积聚的手段和途径,兄弟之间分家,大多分的就是房产,离婚的双方,往往也是为房产所有权闹得不可开交。

在西方很多国家,炒房、住房投资只是少数富人才有的行为。西方普通老百姓并不愿投资房产,对于他们来说,住房只是一个生活的居所。尽管大家都需要住房,“为今天活”的美国人却不愿意为一套所谓的产权房而降低日常生活的水准。拥有自己的房产,就要支付大笔的持有费用,包括地税、维修费等等。注重现世享受的普通西方人不会愿意因为所谓产权而被贷款和各类费用压得喘不过气来,多数人会选择花掉自己的钱,做个能享受政府福利的“穷人”。

买房养老还是卖房养老?“买房养老”似乎是对传统“养儿防老”思维的一种转换,也是中国老百姓应对老龄化的策略。从一家房屋中介公司的小型调查来看,专为养老换购房产的比例大约为12%,购房者中的银发族日益明显。买房者既有为当今养老的人,也有为自己未来养老的。殊不知,在房价居高不下,并不稳定的时期,“买房养老”的投资未必可靠。

在西方,人们往往是在一生中收入最高的中年时期,才考虑拥有宽敞的大房子。等到进入老年,随着收入的减少,大房子高额的持有费用会成为一种负担,这时他们往往会卖掉自己的大房子,另外租住小房子,用卖大房子的钱来“养老”。比如,一对子女已经成年的德国夫妇,可能会把自己带花园和泳池的大房子提前卖给城市的房产部门,从而每年得到一笔分期付款,到夫妇俩去世时房子就归房产部门了,不会留给子女,也不指望子女养老,子女也并不因此抱怨父母。

追求稳定还是适应流动?中国人对稳定生活的理解,主要是与房子相联系的。在一个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即便是有固定工作,且已经工作多年,仍会感觉自己是“北(南)漂一族”,相反,如果在一个城市买了房,即使工作还不够稳定,也会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租住别人的房子,总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心里不舒服。即使是在相对较为传统的农村,有房也是择偶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大都市,住房是一颗定心丸。

然而,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换工作、换城市的流动是经常性的,一辈子不流动的情况很少见,因此租房更方便。如果房子是买来的,不仅有巨额的贷款压力,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房子买来容易卖时难,一旦成为流动(迁居)的障碍,那就成大问题了。

对于西方的年轻人来说,有能力流动,说明他追求上进,工资收入往往会随着工作的变换而不断增加。反之,则说明他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在日本,有房的年轻男子反而不被姑娘们看好,因为他已经“稳定”下来,不打算再继续奋斗了。换句话说,他已经没有“未来”了,嫁给这样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都市高楼还是乡村别墅?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当今时代,这句话几乎可以简单地变成了“富往城里走,穷往村镇流”的状况。尽管有户籍制度的限制,有条件的农村人还是愿意移居到城市里生活,而购房就是他们成为城市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有条件”的父母,即使自己并不到城里生活,也会考虑为在城里求学或者就业的子女购买房产,使子女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其中固然有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城乡配置不平衡的原因,但传统观念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西方,由于城乡资源配置差异较小,有钱人都更愿意住在有着良好自然环境的郊区甚至农村的大房子里,而不愿意挤在城市中心的“鸽子笼”里。西方真正的有钱人,往往并不在城市中心买房。大多数住在城市中心的,反而是相对贫穷的租房一族。购买城市中心房屋的,也往往是为了出租而不是自住。

贷款买房还是攒钱买房?中国人消费往往是“量入为出”,购买物品之前先要看看自己的口袋里有多少钱,尽量多攒钱,少贷款。没有孩子的年轻人能接受租住他人房子的现实,而一旦为人父母,就不能让孩子住“别人的房子”。有孩子的年轻人往往指望父母,甚至动员整个家族,不惜举债购买房产。西方人往往不会攒足了钱再买房,如果要买房,他们更愿意贷款,因为一旦出了问题,比如经济危机,政府会出台政策帮助那些还不起贷款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就出台政策帮助一些符合条件的业主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减少还款总额和月还款额。

购置新房还是维护旧房?中国人愿买新房不愿买二手房,所以相同地段的二手房往往比新房便宜,这里面有房屋质量和二手房缺少维护的差异,更有政策和观念上的原因。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建房屋的土地通常只有70年的使用权。中国几十年来建设的民居房屋,大多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在质量上缺乏高标准、严要求。很多房子才30年左右就已经严重老化,很难作为遗产世代相传。在国内各个城市都有大片热闹的新房建筑工地,老城区改造,大片还能住人的房子被推倒,成了当下中国特有的城市景观。

在西方国家,因为人口和其他各方面社会因素相对稳定,新建房屋数量并不多,西方社会的流动性强,多数房子里住的是租客,是新房还是二手房当然无关紧要,房屋要经常维修才是关键的。美国90%的房子是二手房,价格不一定比新房便宜。德国的房子看起来总是很新,那是因为他们几乎每年都维修,房屋持有者必须经常维修房屋,并因此从政府那里获取维修补助。在意大利,也能见到和中国差不多的景象,到处是建筑工地和脚手架,但他们不是建新房,主要是维修旧房。

拥有住房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而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不同国度,演绎着不同的关于房子的故事,而贯穿其中的正是人们的置业消费观的差异。

上一篇:中外豪宅漫谈 下一篇:第三套人民币倍受市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