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信用证开立中银行的风险规避

时间:2022-07-30 09:44:58

进口信用证开立中银行的风险规避

摘要:进口信用证是国际业务结算诸品种中收益较高的一种。但是银行在进口开证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使之成为效益增长点而不是风险爆发点。

关键词:进口信用证;信用风险;风险规避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10-0057-03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mport letter of credit is on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instruments with high profits. In the process of its rapi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o as to make it a benefit growth point instead of a risk explosion spot.

Key words: import letter of credit; market risks; risk evasion

进口信用证(Import Letter Of Credit,L/C)被称为“国际商业生命的血液”,是国际业务结算诸品种中收益较高的一种,其在提高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比重与结构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进口开证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使之成为效益增长点而不是风险爆发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进口信用证风险的特点

(一)全程性

在进口开证业务中,银行开立的每一笔信用证不是反映在资产与负债科目,而是表现在表外科目里,尽管不动用银行的自有资产,但从企业提交开证申请到最终尾款结清的全过程中,银行将一直承担第一付款责任,随时有可能出现信用证垫款的情况。那么经营的这些表外业务就可能变为实质上的不良资产业务。

(二)不确定性或多变性

由于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同时国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行为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而决定了在开证业务中经营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三)风险的关联性

在进口信用证开立中,一般只动用银行表外科目,以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但这并不意味该项业务与银行的资产、负债一点关系也没有。相反,开证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十分密切,企业可能在开证后同时申请相应的进口押汇或进口代付等业务。例如银行为企业开立的买方远期信用证,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成银行的资产或负债业务。一旦发生法律风险,将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影响银行的经营成果,形成全局性风险,给银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进口开证的风险分类

(一) 外部风险

通常是由于国家政治形势、客户情况、政府经济政策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而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国家风险、汇率与利率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

1.信用风险(Market Risks)。

信用风险(也称市场风险)是银行开立进口信用证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本文主要指开证申请人违约而导致信用证到单时,无法支付款项导致银行垫款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

第一,进口商的信誉和资信情况将直接影响银行所做出的付款承诺。一般地说,银行在开证之前,都会要求客户落实保证金,但随着业务竞争的加剧,要求客户每笔开证提供足额保证金显然是不现实的。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减免保证金开证。而对于优质客户,银行也愿意提供授信为其开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可能增大。

第二,商品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进口商品的质量和市场供求状况引起的风险。一般地,开证申请人如发现货物在品质、性能等方面的缺陷,或者商品有安全问题,无法通过商检、报关,往往会因此要求银行拒付,而不是主动通过商务合同向出口商进行索赔。而信用证的本质决定了银行处理的是单据,与货物无关,只要单证一致,银行就必须付款。另外,对于有些市场物资,如石油、农产品、涤纶短纤等商品受国内外市场供求、期货市场因素、季节因素等影响,价格波幅很大,一旦市场价格波幅超出了开证申请人的预期承受能力,往往会使申请人货款回笼困难,付汇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最终导致银行的垫付。

第三,商务欺诈风险:进口商往往利用信用证结算银行“管单不管货”这一特点,而且付汇无须提供进口货物报关单,通过与国外公司合谋,签订假商务合同、作假的货运单证等文件欺诈银行,骗取银行资金。

第四,资金挪用风险:这是远期信开证的一大风险。特别是发生在那些贸易公司开证业务中。开证申请人往往会利用信用证承兑到付款之间的时间差,在被公司提前划入的付汇资金中做手脚,挪作他用,一旦发生投资损失,变现困难,使付汇资金到期无处着落,而银行对于经过贴现和背书转让后的善意持票人则必须履行付款义务。

2.国家风险(Political Risks)。

主要指在国际贸易中,由于进出口双方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开证安全造成影响的可能性。这主要是指由于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发生动荡引发的风险。如“9.11”事件后引发的石油价格异常波动,以及海湾战争引起的油价上升等“连锁反应”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产生巨大影响,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证当然也不可例外地会面临诸多风险。

3.汇率和利率风险(Exchange & Interest Rate Risks)。

主要指由于在进口开证结算全过程中,由于国家汇率与利率的调整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二)内部风险

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或内部人员和机构的主观行为而造成的风险。它涉及银行内部机构、制度、规定、管理、技术、人员等各个方面,如决策的失误、工作的疏忽、管理的漏洞等都可能导致信贷风险的产生。主要包括决策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1.决策风险(Decision-making Risks)。

由于对整体国际贸易局势或经济发展情况把握出现失误,导致银行在决策每笔进口信用证开立时,可能会出现重大失误而导致垫款的可能性。在信用证的内部风险中,决策风险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操作风险(Operation Risks)。

主要是指因控制、系统及运营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而可能引致潜在损失的风险。这里主要指在具体开证操作中,违反国际惯例、外管政策等引起纠纷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具体经办人员可能不了解进口商品是否属于许可证商品、特许商品、国家限制进口商品等。

3.道德风险(Moral Hazards)。

在道德风险的定义中,指人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这里主要指信用证整体操作流程中,操作与经办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三、规避进口开证风险采取的策略

(一)外部的综合风险控制

1.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的预警监控机制。银行经办机构应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客户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行业、区域、品种、集团客户风险分析的基础档案,并通过与各部门、各行业、各媒体业建立的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定期对一些行业或地区进行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贸易融资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

2.提高对国家风险、汇率与利率风险的控制。

国家风险一旦发生,一般情况下无法控制,这就需要事前做好必要的准备。银行的经办人员应该及时了解国内外时政、经济情况,提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作为开证银行应全面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情况,各国的经济实力状况,国内的政治经济趋势,预测有关经济的走势,预测有关国家所要采取的影响经济的措施,并能较为客观地预测国际、国内汇率的走势,熟悉整个经济环境。

(二)内部严格操作流程

1.做好开证申请人的资信调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有关立法及执法体系不健全,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几乎不受惩罚成本的约束,制造虚假信息的收益远远高于惩罚成本,形成了对“制假造假”的激励,这也是企业普遍存在“两本账”甚至“三本账”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在符合总行行业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应对开证申请人进行严格的信用等级评定,以此来确定企业基本的开证条件,使之与银行的信贷政策相吻合,从源头把握风险。主要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如经营状况,收益情况;财务分析与资金周转;在同行业中的地位与该行业的发展动向;经营者的情况及与银行的往来情况,有无不良信用纪录等。

银行特别要对负面消息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因为一些负面消息往往意味着客户的资信情况和清偿能力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银行需要重新对客户的风险进行评估。另外,如果能对出口商情况有一定了解就更好了,但这对于开证行来讲难度要大一些。许多国外大银行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他们往往在进出口双方商谈贸易时就开始介入,全面了解出口商和出口地风险,决定自己是否为其开证,我们可以从一些金额较大的信用证入手,将出口商风险纳入管理,从而减少开证行承担的业务风险。

2.实行统一授信控制客户风险信用总量。

实施总授信额度内的贸易融资额度管理。随着一些大型客户可办理授信业务选择范围(包括业务品种和经办机构)的扩大,客户在某一家行多头融资、信用过度膨胀的风险也明显上升。根据新的形势,对授信业务必须明确由信贷部门对客户风险信用总量实行统一扎口管理。每年年初由信贷部门对与银行有业务关系的客户进行评级,并根据客户申请确定最高综合授信额度,严格控制客户在内部多家机构进行授信。同时,根据客户贸易结算总量的情况,在总的授信额度内核定其贸易融资额度占比。

3.做好开立信用证的技术性审查,确保开证业务的真实贸易背景。

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因此,对企业申请的每笔进口开证业务,除进行正常开证条件的审查外,还要对企业开证业务的贸易真实性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每笔开证业务都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第一,要完备开证申请手续,开证前除审查开证单位、担保单位及进口货物的情况后,还必须注意开证单位提供的开证资料是否齐全。若是国家专控产品,则必须提供国家允许进口的有效证明;若是异地开证,则是否按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提供了当地外管的备案表等。

第二,对开证申请人进口的货物要全面了解其国际、国内市场,预测其市场变化的趋势,以明确进口的货物是否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开证前必须按照客户的资信等级缴纳相应比例的保证金,同时要求其提供有效的担保,开证银行必须对开证单位、担保单位资信、财务及业务情况实行全面调查,以确保开证资金落到实处。

第四,开证银行对进口货物要跟踪其流转。开证银行在开出信用证后,特别是远期信用证,要随时关注进口货物的生产、运输、报关、销售、使用情况,了解整个货物的流程,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生异常,可采取挽救措施,把有可能产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4.以完善的流程切实防范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

各家银行都制订了详细的操作办法,应该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商业银行自有规章制度的要求,细化操作流程,为开证业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鉴于客户和市场的情况始终在变化,要在规范化前提下促进业务可持续发展,制度本身也必须相应调整。银行要在严格遵守现行规章制度和操作办法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每年制订各项业务实施细则。同时,在日常业务处理中,要根据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特别是在业务操作和管理中发现的模糊问题,对原有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并及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王丽丽等.银行国际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张炜等.银行中间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张兰波等.银行转型中的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上一篇:我国征信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下一篇:不完备法律理论框架下的金融机构破产立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