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待高等教育公平

时间:2022-07-30 07:06:24

从教育政策学视角看待高等教育公平

摘 要: 教育公平是涉及多学科、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问题。本文仅从教育政策学这一视角对教育公平的内涵,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高等教育不公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

关键词: 教育政策学 高等教育公平 内涵 考察 对策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是从社会关系范畴探讨公平的含义。公平(equality)是一种社会规范,它主要包括公正和平等。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一大目标,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价值取向,因而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什么是公平的问题。

什么是教育公平呢?它是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出发,要做到“教育公平”,国家教育政策就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这种利益分配体现为三个阶段: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的分配、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教育政策只有在上述三个阶段都体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也就是实现教育活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关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考察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追求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一直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但是客观而言,不公平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仅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谈几个高等教育公平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高等教育起点是否公平的考察

高等教育起点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最基本、最明显的标志,高等教育起点公平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否公平。入学机会是否公平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衡量:一是高等教育入学制度是否公平;二是经济因素,在高收费的体制下是否会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去入学机会。

1.高等教育入学制度――高考。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推行高等教育入学选拔制――高考,高考在一定时期内也的确以其公正性和客观性保证了个人凭借高考的分数而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是高考实施多年以后,其利弊得失已充分显露,近几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指责,日益暴露出其选拔人才方面的不公平性。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录取的名额分配上的严重不公平。

在我国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村的贫困与落后是制度与政策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农村教育问题也由此而生发。城乡的教育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农村学生在教学设施、课程、教师、家庭文化熏陶等方面远远不如城市学生,可以说城市与农村的教育其实远远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农村的学生却不得不在不同的平台上和城市的学生进行竞争争夺那少数的升学名额。而且由于我国高考长期实行配额制,如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是高校集中地带,当地高校在分配名额时对本城市实行政策倾斜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源进入大城市里的重点大学的比重在逐年下降。所以,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考试,但是在录取分数上却越是优越的大城市,越是有优越的录取条件。甚至在大城市以外的区域里可能连专科都难以录取的分数,在一些大城市里却可以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

(2)高考命题的“城市价值”取向。

高考科目和试题内容的价值取向也是考察高考公平的重要因素。目前,随着高考3+X方案的实施,高考越来越注重对于学生能力和知识面的综合考查,这客观上虽然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但是却并不利于农村学生应考,他们将在与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正如厦门大学刘海锋教授所认为的:“在过去考查知识面和记忆力的情况下,刻苦攻读也能取得高分,而在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查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

2.经济因素对高考公平性的影响。

近几年,高校学费不断攀升,如果没有配以相应的救济措施,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支付学费,不得不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不得不选择低收费的冷门专业,从而导致高等教育机会越来越向高收入家庭倾斜,降低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化的程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受教育者个人分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趋势。但是高额学费会使经济困难的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尽管他们也非常想接受高等教育,借此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入学。相反,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却可以通过用金钱弥补考试成绩较差的缺陷,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我国有些高校在录取新生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标准,即对一部分考生入学分数要求不变,学费亦不高;而对一部分考生入学分数要求略低,但学费按远远高于国家统一确定的标准收取。比如,公办高校的民办二级学院的学生缴费要比同一学校正常录取的学生多得多,通常是2―3倍,但在分数上实行降等录取的办法,即重点大学按一般本科院校分数标准录取,本科院校按专科院校分数的标准录取。

(二)关于高等教育过程是否公平的考察

1.学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公平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建设“211工程”,重点建设100所大学,其中包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高等教育经费大部分流向这些重点大学。毋庸置疑,那些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时占有明显优势。重点大学的教育经费、师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都是全国一流的,因而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一般院校的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享受更多的教育资源,接受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这对于一般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2.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

首先,由于高等教育扩招,教师总量的增长远远滞后于学生总量的增长,造成了严重的师生比失调,这已经成为了制约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由于师生比过高,高校授课的课程的规模越来越大,由原来的“小班制”逐渐改成了“大班制”,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绝大部分教师只是“填鸭式”教学,一灌到底,一个学期下来班内学生认识的寥寥无几,更别谈个别辅导了。高校教师也由于工作量加大,而无暇精心备课、给予学生指导及自我充电提高。其次,高校教师多是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的成果对于高校教师的职位晋升和福利分配至关重要,很多教师为了搞科研,根本无暇给学生精心备课、上课。同时有不少教师在校外还有第二职业,为了做第二职业,拼命压缩课时或者请人代课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而在此过程中,受害最大的当然是学生,他们付出了金钱,却并没有能够得到与之相称的教育服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三)关于高等教育结果是否公平的考察

高等教育的机会公平指学生学业完成并被社会所接纳的机会公平。目前从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学生不同的学历层次、所在的学校和所学的专业、不同地域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别和年龄等因素都会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如果不是“211工程”、“985工程”院校的毕业生,很可能连最起码的与人同等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再比如同年龄的女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明显不如男研究生受用人单位欢迎,女研究生即使能力远远强于男研究生,也很有可能落选。诚然,大学生就业受到我国人事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但是,高校自身的部分专业的盲目设置、高校大力扩招合并、高校的地区分布、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等都会影响到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

三、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政策方面的对策

(一)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城乡教育之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教育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因此,应该建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乃至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并且对于偏远贫困地区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拨款,并在师资配备上给予更多的倾斜。这样可以逐步缩小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公平。

(二)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高收费导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日益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因此,为了保障高等教育公平,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规范高等学校的收费。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高校收费中的制约机制。

国家应制定收费上线,不能使高校收费无限上涨。高校应制定严格的学校会计准则,加强监督审计工作。为了使办学的各种收入能用于教育的发展,有效地防止挪用、挤占、滥用教育经费现象,引导教育经费的正确使用,发挥最大效益,教育行政部门和税务部门要严格学校会计制度,经常检查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对学校收费、财产和财务的监督、审计,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那些巧立名目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公开曝光,对情节严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进行惩罚。

2.采取差别学费制度。

由于各高校和专业的实际培养成本差异很大,学生就业后的回报率、收益率悬殊很大,但我国目前各高校和专业的收费标准却没能体现这一差别。根据“利益获得”原则,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最高收费额度内,根据高校的类型、层次和专业类别来拉开收费水平,重点院校、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收益率较高,可以多收些学费,而一般院校、冷门专业的学生可以缴纳较少学费,以作为对其日后较低收益率的补偿。其次,按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收取学费。收费标准的制定除符合我国居民的平均承受能力外,还可考虑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收取不同的学费,家庭贫困的学生可少交学费甚至不交学费。

3.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奖学金,广泛开展勤工助学。

应进一步细化助学贷款制度的各项具体措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应大力推广和发展。应针对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使助学贷款真正成为济困助学的主渠道。同时,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仅靠政府是不够的,应广开渠道,在更大范围内筹集更多的资金。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学生,在“政府资助”之外,构筑起政府、社会共同资助贫困生的双重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位贫困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并提高奖学金的额度,以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另外,当前我国高校实施的勤工助学的岗位主要来源于校内,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参与,以达到“双赢”效果。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人数的增加,校内的岗位已不能满足学生勤工助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加强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实现劳务型岗位与智力型岗位相结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公平是一种理想,一种永恒的追求;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一个永远逼近公平的过程,我们现在所说的“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只能说是为了“达到公平的某种状态或程度”。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公平的程度,是我们永远要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通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心态及其成因探析 下一篇:怎样提高学生生物化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