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实训体系基本构成简论

时间:2022-07-30 02:03:58

高职教师实训体系基本构成简论

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课题,教师实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准入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探讨高职教师实训体系的基本构成。

关键词:高职教师;实训;机制;保障;评价

一、高职教师实训的准入机制

(一)准入机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高职教师实训的准入机制,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施高职教师实训的主体条件与时间介入条件,即什么样的教师在什么样的时间阶段才能实施实训、实施什么内容的实训。它是高职教师实训体系构成的基础性与前提性机制,起着对高职教师实训对象进行主体筛选与时间准入把握的作用。

(二)准入机制的基本构成

1、实训的主体性条件

高职教师由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大群体组成,他们所担负的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提高他们实践能力的切入点和选择的实训项目应有所不同。

文化课教师主要承担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职责。文化课教师要通过相应的实训,提高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能力。选择的实训项目应注重团队协作,着眼于整个社会或某个行业的共性问题进行设计,通过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并用影像等形式记录实训过程,分析每一环节的心理过程,作为教学的真实案例。素质拓展训练和难度适当的专业综合实训可作为文化课教师的实训项目,前者可以让教师积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有效方法,后者可以让教师全面了解相关专业中文化课程的应用领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目前学生重专业课学习轻文化课学习的局面。

专业课教师主要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职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由若干独立的技能有机组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是将各个技能单独训练,教师往往也只是指导某项技能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处在割裂的状态中,学生毕业后很难快速的适应社会和新的工作岗位,缺少全局意识。专业实训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特征,高职院校必须站在专业适应的行业或岗位、岗位群的高度,全方位、高起点的制定专业实训体系,并使专业课教师具备驾驭本专业实训体系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必须有贯穿专业的实训项目让教师参与,且实训项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针对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针对企业对专业工种的岗位技能要求、针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来设置和确定。

2、实训的时间性把握

为了使高职教师实训的效果最大化,需要合理把握和安排不同教师群体的实训时间,确定实训的介入时间点。从高等学校毕业和行业企业调入的新入职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应安排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相关专业的综合实训,使其对专业有全景的认识。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均应以年度为周期定期进行相关学习和实训,专业课教师在主持专业建设项目前还应针对项目建设的内容和目的到对应的行业企业进行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和实训。

二、高职教师实训的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

高职教师实训是一个共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参与其中,把教师实训放在教育发展的优先位置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这一关系高职教育质量的措施落到实处,产生真正的效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技能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的之一,地方政府也应在教师实训方面提供场地和资金的配套支持。

(二)机构保障

高校教师实训需要具体的部门实施和监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等职业院校、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共同协作,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教师实训管理工作,并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认真落实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可成立教师实训领导小组,行业管理部门可成立专家指导小组,高职院校可成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形成多方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教师实训取得效果。

(三)实训条件保障

1、实训基地保障

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教师实践教学水平,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场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下,目前在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相关专业课教师的师资培训基地,但由于客观原因,这些基地的运转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发挥真正的作用。典型问题是部分基地缺少后期资金投入,实训设备无法紧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相关部门应该携手合作,确保这些基地拥有代表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的设备,能体现较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开展行业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建立在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由于缺少真实的环境,很难与时俱进地和产业与行业的发展保持一致的发展水平,因此要真正使高职教师通过实训提高自身教学工作水平,并培养出行业急需的有用人才,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合作,选择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高职教师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实训基地,利用这些企业自身先进的工艺技术、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为教师实训提供高效的实习场所和模拟的实训平台,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拓展。

2、实训指导师资队伍保障

实训指导教师是确保高职教师实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作为高职教师实训的指导教师,应该掌握行业发展前沿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现阶段由于企业的参与性不强,师资培训基地的指导教师大多由基地所在学校的教师担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学校从企业聘请的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但缺乏教育理论;另一种是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直接进入学校成为教师,在校任教期间参加过短期的企业实践,但缺乏系统的实践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行政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协作,让行业代表性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师资培训基地实训指导教师鉴定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并进行有效的监督,造就一支胜任教师培训工作的骨干培训者队伍。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从企业中选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3、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确保高职教师实训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为保证持续增加对教师实训的投入,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建立高职教师实训基金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办法。所谓高职教师实训基金,指为了满足高职教师实训的需要,保证实训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和资助教师完成相应的实训,学校通过一定的途径建立稳定的教师实训经费来源,有效地做好教师实训的保障和服务工作而建立的专用经费账户。知识更新周期在不断缩短,高职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实训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有效措施。对于国家来说,通过教师实训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对于学校来说,教师实训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竞争力;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教师实训加强了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高职教师实训是国家、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教师实训基金应该由受益的三方共同分担,即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本人共同出资建立高职教师实训基金。由于基金由三方共同分担,在实训经费的管理上改变了教师职后培训传统的福利式报销办法,有利于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实训的目的性,增强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促进教师履行相应的义务,协调了国家、学校和教师三者的行为,使国家提供支持、学校提供保障、个人自我发展的三方行为得到有机统一。

(四)管理制度保障

管理制度是高职教师实训工作有序开展的依据。高职教师实训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国家的层面制定宏观的管理制度,学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所属行业,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实训管理制度。高职教师实训管理制度应从实训时间、内容、质量、经费管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还要明确教师实训与学校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等的关系,使高职教师实训工作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高职教师实训的激励机制

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施高职教师实训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要借鉴已经被现代企业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模式,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高职教师实训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采用“目标激励+尊重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经济激励”的模式,制定具体的激励方法,使参与高职教师实训各个环节的主体在付出的同时能得到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回报。

四、高职教师实训的评价机制

高职教师实训是否有效,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

(一)评价标准

高职教师实训的目的是逐步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训注入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应该站在较高的角度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劳动部门,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国家职业标准》制定高职教师实训的评价标准,并结合行业、企业采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等对教师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评价内容

高职教师实训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高职教师不但要能动口还要能动手,在进行实训评价时,既要评价教师的表述能力,还要评价教师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特别注重拓展和延伸其专业知识。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指所教课程的知识,而且也包括该专业领域的知识。实践证明,具有专业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比只具有岗位知识技能的人才更具有社会适应性与技能生命力。因此在评价高职教师的实训时,要侧重考查他们的专业领域知识,尤其是专业领域中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

(三)评价方法

高职教师实训涉及的部门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任何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要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不能只用一种评价方法,而应该把多种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多元化评价原则。即将教师自我评价、实训承担单位考核评价、教师所在学校评价、教师指导学生效果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必要时还可加入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等。在这些评价的基础上按权重比例综合得出教师实训的综合评价。分项评价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接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健民,陈慰萍.高职实训课程评价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2、黄锦棠,郭剑英.对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的初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6).

3、刘渝,李时雨.中澳职教师资培训课程比较与我国高职师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24).

4、吕玉铬,邓丽萍.关于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能力本位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5、何农.论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9(4).

*本文属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教师实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XJK08CZC016)。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浅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之新生教育 下一篇:浅谈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