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师资管理方法及启示

时间:2022-07-30 05:49:42

学校师资管理方法及启示

摘要: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办学校,其中女子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师资结构。由于社会动荡,战争局面持续不断,教员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教师频繁流动带来课程无法进行下去。在今天看来,学校应该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授课质量,减少人员变动对师资队伍的冲击,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民国时期 女子学校 师资管理

一、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师资管理状况分析

1.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师资来源结构分析

当时学校的行政人员一般由教职员兼任,教职员的来源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学校的主体师资队伍是各个大学所毕业的专门系别的毕业生。第二,社会一些开办讲习所、补习班里的教员。第三,留学归国人员。因为当时的学校普遍推行西学,留学归国人员正好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所以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当时都在学校任教,据资料显示湖北省全省女子学校的留学归国人员就有40人。第四,传统教育出身的教员。他们在西学没有成立之前就开办各种学堂,他们讲学的内容主要是国文、算术、地理、历史等。在学校刚成立的时候很多学校都聘请这些传统教员担任学校的教员,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西学热越来越浓,所以学校里这些教员的数量越来越少。第五,社会技术人员。在当时的女子学校还开设了各种职业科目,因而学校还聘请了当时在社会上比较有技术威望的技术人员担任职业教员。学校认为专业学校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传授相关经验时是不能与这些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相比的。在当时提倡实业救国的口号下,聘请这些人员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同时这也是当时的教育区别与今天的职业教育的最大不同点。例如,江苏省的一所女子学校在初办时聘请宁波木工担任学校的木工教授,车工、雕工则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店铺的老板担任,染织工、漆工则聘请南京精通此项技术的技术人员担任。

在当时的情况下,各个专业的教员是比较缺乏的。往往是通过以上途径仍然无法满足学校的师资要求。因而为了补给这方面教员缺乏的情况,1930年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提出这样的办法:师范大学或其他大学教育学院招收的大学农工商毕业生可以给以一年的教师资格培训,毕业后到高中或职业学校任教员,高中或职业学校招收的毕业生经过一年的教师资格培训可以到初中任教职员,初中招收的毕业生经过一年的教师资格培训可以到小学任教员。

2.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师资学历结构分析

1913年教育部门公布《实业学校规程》,其中明确规定:甲种学校的教育必须是国立专门学校、外国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的毕业生,乙种学校教员必须是甲种学校、师范学校或乙种学校的毕业生。虽然各个省市都积极响应这种政策,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但是师资的培养仍然非常缺乏,各个学校的师资水平仍然不尽人意。有一则史料统计,当时直隶的学校中未从国立学校毕业在任教员的教员达到30%,与教育部的规定相差甚远。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家境好的人员才有机会早年读书从而毕业后可以在学校任教,但是民国初年战乱不断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没有机会读书,造成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师资问题。

民国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前后,随着各方面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改善。1937年的一项资料显示:直隶的学校中共有教员四千左右,其中正规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占到65%,留学人员占到10%左右,专业师资大都是既有专业技能同时又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学校的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3.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师资性别结构分析

民国建立以后,北洋政府用法律的形式限制妇女自谋职业的权力,同时对女子的职业也是限于女性传统的职责只可以担任小学、幼稚园教师之职位,其实从根本上就是一种母职的延续,在这种法律的限制下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里女教职员都是非常少的。相关资料显示:初等教育中小学教员女教员的比例是3.6%,乙种实业学校占10%;中等教育中中学女教员占2.6%,师范占比30%,甲种实业学校占5%;高等教育中高等师范女教员占比7%,专门学校占0%,大学占0%。总之,女教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4%,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南京国民政府。据统计知道1930年全国共有四万左右教员,其中女性教员3千多点可以占到9%左右。这个比例反映出我国长时间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妇女地位低下,使得女性的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经济有了发展、教育不断普及,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因而这时期女性教员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全国教员中女教员的比例可以占到10%左右。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大后方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师资力量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性别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改善,重庆的教员中有将近25%的教员是女教员。但是此时全国的女教员所占的比例仍然是15%左右。

二、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师资管理所得到的启示

1.避免频繁变动教员,稳定师资结构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争局面持续不断,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员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数量忽增加忽减少,无法保证学生上课的质量。教师频繁流动带来课程无法进行下去,例如安徽省某学校民国时期的一个教学报告显示:在民国七年秋天,农科教员吴求、杨兴芝等辞职,学校聘请叶梦寅等担任农科教员,学校体育教员邵之政等辞职,学校又让本校教员懂体育的历史教员方希来担任,从而又造成历史教员的缺乏,只好让教授地理的教员李耀其来兼任。在当时出现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每个学期都有教师辞职的现象发生,使学校的师资不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教师自身和当时的教学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今天看来学校应该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授课质量,减少人员变动对师资队伍的冲击,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2.消除性别歧视,树立平等的就业观念

在民国时期曾经有相关法令限制女性受教育的权力,从而导致女性教员在全国总教员中所占比例一直处于特别低的状态,女性的地位长期低下,性别歧视的存在使女性的权力长期得不到保证,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方面学校长期无法找到充足的师资来源;另一方面造成有些时候师生之间沟通存在障碍。在今天看来应该提倡男女平等,学校在聘用教师方面不应该以性别来要求应聘者而是应该以能力的高低来竞聘,确保女性有平等就业的机会。

3.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国时期女子学校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应该占总教学时间的一半,一方面限于当时的战乱局面无法提供安全的实习场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员缺乏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因而民国时期女子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时间知识。例如《金陵大学第三次辅导报告》中是这样讲的:学校教员缺乏经验,拟编制实纲,但是实感困难重重,各个学校的农学教员也多是讲解书本知识头头是道,实习技能明显不足。民国政府看到了这个不足就在教员的任职资格中对教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来某些规定,提高教员的实践能力。这种现象给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的启示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有再丰厚的理论知识没有一定的实践能力都是纸上谈兵,因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教会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其技术特长。因而在今天看来技术教育不能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讲解上,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体验真正的技术,提高其动手能力,为将来更好就业提供保障和基础。

参考文献

[1]施志丹.民国时期国共两党的女子学校教育之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吴文华.民国职业教育师资问题研究[J].职教通讯,2012(2)

[3]张晓东.民国时期职业学校师资结构状况研究[J].职教论坛,2012(11)

上一篇: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设计 下一篇:情境教学法在高职会计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