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的精神象征性

时间:2022-07-30 02:53:15

中国古代服装的精神象征性

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伟大的发明、卓越的创造及富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丰富精神内涵的民族文化,都对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标志的服装服饰,以其独具特色的东方神韵,屹立于世界服装之苑,并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与喜爱。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古代我国丝绸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服装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从最初的披兽皮,穿树叶,发展到养蚕缫丝、纺纱织布;从最初的简陋服饰发展到精致的冕冠服饰,直至历代各种服制的出现。使服装除了其本身具有的防寒、保暖等实用功能外,又赋予服装以新的思想内涵。服装服饰不仅具有穿着、保暖、遮体、御寒等使用功能,同时又具有了另一种属性,这就是服装服饰所具有的体现着装者的身份、地位、阶级、阶层、社会关系、权贵权威等的精神象征性。这种精神象征性与我国服装服饰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我国的服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古代服装,丰富多彩、精致纷呈,我国服装以其多样的款式、精巧的工艺、鲜明的色彩、优质的面料、独特的装饰、深刻的文化底蕴和富有历史内涵的象征性而著称于世。我国早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山顶洞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标志着我国古人类从那时起已经开始使用简单的缝纫工具缝制动物毛皮等简单的服装。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陶制的纺轮、骨刃、绕线棒等纺织工具,标明我国古人类在七千年之前就将植物纤维纺织成线,织成粗麻布片了。距今三千多年前,就有了关于麻的种植和麻纤维加工技术的文字记载,可见当时麻织品已广泛应用。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我国开始了养蚕缫丝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多年后才传到西方。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汉墓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其中最薄的一件重量还不到一两,可见当时制丝技术已经相当完美。我国的毛纺织品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晋时期民间的毛纺织工业已经比较盛行,能纺制穿着用的衣料,还能制作精美的挂毯及其装饰。元代有一位杰出的女纺织家叫黄道婆,她把纺织技术带到了长江三角洲,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松江地区成为当时最大的棉纺中心,为我国棉纺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就绘制了纺织工艺图,说明当时的纺织工艺已经比较发达。

我国服装无论从款式、色彩、工艺、材质还是装饰纹样,都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然而,将服装服饰与穿着者结合起来,衣人相映,更具魅力。服装与人的紧密结合,体现了服装的整体风格和人文精神,具有独特的审美思想和精美的民族神韵。体现出着装者的身份、阶层和地位;体现出着装者的风度、气质及精神面貌。天子用免冠礼服以示重威;百官则以高冠博带、紫绶金章示其权贵;文人墨客的儒服雅步,勾画出君子的仪表与神态;云鬓峨峨、修眉联娟、轻衫拂地、步履盈盈、珠翠罗绮、布裙荆衩、衣香鬓影、轻描黛眉,略施唇红等,表现出女子不同的风貌和神韵。“曹衣带水”和“吴带当风”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与风貌。用衣着去突出人们的自身形象,是我国古代服装始终追随的境界和特色。

服装具有了精神象征性,就具有了实用和精神的两重属性,我国古代服装在精神属性上更为显著和独特,从服装的材质、款式、装饰、色彩、纹样、着装场合等都赋予了服装的精神性。

在服装材料中,天然纤维中的麻、丝、毛、棉相继出现。为服装的丰富多彩创造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服装的象征性和精神性内涵的拓展创造了条件。服装从其基本的属性赋予了更为广泛的精神内涵,从服装的材质看,就有很多象征意义,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所以,“布衣’也成为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使服装也具有了其精神象征性。又如“纨绔子弟” 衣着华美的年轻人。纨裤指细绢裤。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反映了当时“劳者无所食、纺者无好衣”的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从服装的材质折射出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尖锐的矛盾,使服装赋予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因而,不同材质的服装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在古代。服装的色彩已不是审美意义上的色彩,而是带有很强的社会情感的精神性,以服装的颜色来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品高低的手段,在我国古代服装中影响深远,由酝酿到成熟,由粗俗到精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后形成了规范化的“品色服’制度。确立了服装色彩严格而鲜明的等级序列。先秦时期,天子和百官用的衣裳、服饰,在形制上都有统一的规定,统治阶级按照“阴阳五行”所说,将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定为五方正色。“阴阳”是指日光的向背,“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把“五行”的颜色作为服装的颜色。西汉前期,服色制度颇为凌乱,赤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西汉中期以后,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东汉皇族妇女礼服有着严格的规定。秦汉时期通常以“白衣”指代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白衣即没有任何装饰的衣服,其穿着者主要是平民。普通百姓单调的服色与礼制限制有关,《春秋繁露服制》“散民不敢服杂彩”的描写反映的正式这一现实。《汉书成帝纪》载永始元年六月诏云:“青绿民所常服,且勿禁”。晋代有“庶人不得衣紫绛”的规定,《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夏,四月,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服”,“公服”,朝廷之服;“五等”即朱、紫、绯、绿、青。唐高祖武德四年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唐代常服服色制度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确立赤黄即赭黄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二是百官服色从散官官阶。唐朝“虽宰相之尊,而散官未及三品,犹以赐紫系衔”,“非赐不得衣紫”。从唐朝中期以后,官方一直极力禁止百姓服黑,唐代宗广德二年政府颁布法令,“禁王公百吏家及百姓着皂衫及压耳帽子,异诸军官健也”。古代服装也受到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使服装也具有了更深远的思想内涵,“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这种服制的形成,便是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使服装赋予了基本功能以外的新的精神内涵。

古代服装服饰,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服装和服饰,它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凝聚着劳动人民的传统和文化;凝聚着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气息。尤其是我国古代服装所采用的一些吉祥纹样,更是人们祈求幸福、健康、富裕、美好的精神寄托和美好向往与追求,如“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喜鹊登梅”寓意好事营门;“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二龙戏珠”有庆丰收,祈吉祥之意;“凤凰”寓意和谐美满,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寓意高贵、华丽、祥瑞、喜庆;“福禄寿”寓意幸福、吉祥、长寿;“双喜”寓意喜庆吉祥;“福寿双全”等。都有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象征性,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是一种思想的寄托。这些丰富多彩的寓意更能成为我们民族服装发展的动力和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服装是一部史书,服装的历史就是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史;服装是一面镜子,服装可以折射出社会的风貌与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服装是一尊雕塑,它凝聚着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服装是流动的音乐,服装在陶冶着人类的心灵和情操;服装是移动的绘画,服装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伦理道德;服装不仅仅体现其物质性,更体现出一种精神性。

古代服装的精神性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生活的结晶,是劳动人民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的结晶,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结果。古代服装精神性的体现,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服饰的发展历程,同时有助于探究服装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通过对古代服装服饰的研究,揭示服装服饰的本质与特点,促进服装服饰未来的辉煌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中国古代服装是这一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民族服装是世界服装之苑中的一支耀眼的花朵。这支花朵必将欣然绽放,并将妆点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中华服装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服装必将走向世界,使世界服装以新的精神风貌激情绽放。

上一篇:浅谈教师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差生 下一篇:不期而遇的高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