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差生

时间:2022-10-23 11:48:50

浅谈教师教育过程中如何对待中差生

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于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寻找一下中差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的认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要求自己不严格。为什么会这样呢?客观的原因是小学生本身就有的个别差异所至。有些人为的因素是:由于犯有某个缺点而遭老师严厉责问而自我调节力差产生厌烦情绪;或由于老师的误会蒙受过"不白之冤"产生心理失衡而自暴自弃和逆反;或由于家庭的负作或面对社会阴暗面时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而形成不良习性等。

教师施教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能增添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教师更有热情地投入教学工作中,能取得师生双边活动的更佳效果,能更好地建立和培养师生的感情,怎样才能做到教师眼中无“中差生”呢?就此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第一,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要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后进生总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不是一视同仁。久而久之会产生陌生感,与老师正确的引导唱“对台戏”,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后进生纪律越来越松散,在学校度日如年。转变后进生,教师要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所以,密切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差生常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因学习成绩差而羞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久而久之,问题会越积越多,思想包袱会愈来愈重,学习会愈来愈困难。因而,教师在平时要多主动接触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接近交谈,和他们交朋友,多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沁出他们的自卑感和对学习的恐惧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让差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注意教育引导的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多关心和休贴他们,为了做到关心尊重每个学生,我们提出对后进生转变的宗旨方向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培养他们坚定学习的信心。

第二,要使后进生正确认识自我,后进生往往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暴自弃。常言道:要了解差生,尊重差生,才能教育和转变差生。差生在学习活动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作业错误多,考试失败多,屡屡的错误和失败,使他们灰心丧气,失去信心,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差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而且还要善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学中可挑一些“跳一跳”基本能“摘到果子”的问题给他们做,使之通过努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中树立信心和决心,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解题的自觉性和必胜信心。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差生积极的参与。教者应采用“以激励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把学生被动听讲的课堂变成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部学生都有思考、发言、练习、讨论的机会,而不能为了教学气氛、容量,把提问、演板的机会全包给优生,使差生当了“陪客”,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样做必然挫伤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因此,要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尽量使他们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巧妙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训练他们的思维。

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主动疏导,全面了解情况,帮助他们寻找原因,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尊重他们的心理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的心理需要,对于他们合理的或过高的需要,则以教育引导促使其自愿放弃或降低需要。使师爱成为公平的法码。

第三,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应有平常的心态:中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中差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是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

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如果在中差生身上做到真诚对待他们,善意理解他们,高兴接受他们,一定会促进中差生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教师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只有这样,学生会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树立信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地理课兴趣 下一篇:中国古代服装的精神象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