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与共性研究

时间:2022-07-29 07:25:58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与共性研究

摘 要: 语言与性别研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研究课题,受到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共同关注。然而研究者多数是关注男性和女性的语言差异问题,过于强调这种差异,从而忽视了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共性。为了全面、公正、客观地说明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应该同时关注并研究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共性。排除对语言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男女交际的特点,减少男女性别交际的失误,为两性间的社会和谐提出指导性意见。

关键词: 性别 语言 差异 共性

1.简介

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性别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渐成为许多研究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妇女研究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上述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已经从许多方面研究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别。在语言学领域,性别和语言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上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性别差异研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使用语言方面过度重视男女之间的差异而忽视了他们之间的相似性,由于过度对比男女之间语言使用差异所形成的性别原型,极大地阻碍了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现在,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之间使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完全对立的现象可能会消失。语言使用方面的性别相似性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在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又要看到其相似之处。我们不应夸大差异,既应关注性别的差异性,又应关注性别的相似性,对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促进两性平等沟通是必不可少。

2.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外早期性别语言研究集中在少数民族部落的语言。Mulcaster在1582年就把男女在发音上的差异分别解释为高雅语与粗俗语的差别(Key,1996)。1664年J.B.duTertre把加勒比岛上的男女的语言差异解释为外来入侵的结果(Jespersen,1922)。20世纪初,语言和性别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Otto Jesperson在1922年出版了《语言:其性质,发展和起源》一书,他是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和性别关系的学者。在此之后,研究主要集中在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中使用的语音、词法、句法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对语言中性别因素的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在20世纪60年代,妇女解放运动要求女性与男性平等。在这之后,语言学派开始意识到语言与性别研究的重要性。1975年,Robin Lakoff发表了《语言与女性地位》一书。Lakoff认为语言差异是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并形成了缺陷论。这激发了语言学家们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因此,几乎所有的有关语言与性别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及她的观点或意见。应该说,Lakoff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那就是探索男女之间在语言使用的差异。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语言学家对男女言语的差异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重点转向男女交际风格的动态研究,代表人物有Holmes、Coates、Tannen等。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语言和性别研究早已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型化和本地化的趋势。

国内对语言性别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语言学家观察到了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他们开始写文章介绍这一类的语言现象。何自然、王文昌是中国最初参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他们大多集中于和性别相关的语言形式。他们有些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些则通过自身在国外的经验来探索语言与性别这一课题(戴炜栋,1983)。在此期间,一些著作开始提到语言性别问题,如陈原的《社会语言学》(1983),他在这本社会语言学专著的“语言与社会”一章中专门研究了性别语言与变化。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戴炜栋的《言语性别差异分析综述》(1983)。随后的著作都对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如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1985)和祝畹瑾的《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以及其他作者杨永林、赵蓉晖、肖建安、李经伟等的著作。

3.有关性别和语言差异与共性的研究

3.1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语言与性别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社会语言学的框架内,研究人员已经从各个不同方面研究了性别和语言的关系,如性别和礼貌,性别和言语风格,性别和交际失败之间的关系。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女性更有礼貌,女性的语言往往比较间接、含蓄,而男性的语言更直接。

Lakoff(1975)认为,女性太过于礼貌,犹豫不决,因此她们的话语风格往往缺乏社交技巧。在《语言和女性的地位》一书中,Lakoff指出女性以其独特的方式使用语言。她们经常用含糊和软弱的话,过度的礼貌形式,以及不确定和缺乏信心的表现形式。所以,她们的言语风格往往缺乏社交技巧。所有这些都是女性语言的典型特征。她还认为,妇女的语言处于劣势并存在缺陷。女性的语言不如男性,男性的语言处于优越状态。然而Lakoff的研究完全是视觉感知和经验,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材料,这使她不能充分意识到真实存在的性别差异和对性别差异存在的一般偏见之间的区别。作为第一本探讨性别差异的著作,Lakoff的《语言和女性地位》可以算作一个里程碑。后来的研究者们都或多或少引用她的话,她对妇女语言使用中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后期的作品。在此影响下,Lakoff之后的绝大多数研究人员寻求能够支持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和对女性偏见的实验性支持,使这个概念更加根深蒂固。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妇女的社会偏见。

有些学者(Tannen,1990)甚至认为,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因此它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一个跨文化的沟通。因此,交际失败是必不可免的。因此女性应该意识到这种差异,以避免沟通失败,甚至是语言冲突。另一位学者(Gray,1992)认为:“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星球,他们之间难免会产生巨大差异。这些研究反映了对女性的语言和沟通风格的偏见。

3.2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共性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人员关注的都是男性和女性的语言使用的差异。然而,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也不是绝对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随着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差距的缩小,他们的谈话风格和谈话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近些年来,国内外语言性别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关注。Freed曾作过一个调查,其结果表明,在地位相等的男女朋友之间的谈话中,女性并不比男性更多地使用那些被认为是反映女性言语特点的词语,在谈话量上男女也未发现有显著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发现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而是要着眼于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语言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设计一个实验,将男性女性放置在相同的交际环境和活动中,然后探讨其语言的使用,我们可以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中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它表明性别不一定是影响语言使用最主要的因素。2005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anet Hyde发表了《性别共性假说》一文。Janet Hyde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前人大量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仔细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中的共性远远大于差异,由性别引起的语言使用的差异很小。在一项研究中,Janet Hyde和他的同事发现,男性和女性几乎拥有相同的语言能力。这项研究也扭转了之前的结论,即在交流中女性更多地保持沉默,男人占主导地位,更倾向于控制的话题和话轮转换。文章还指出,男性和女性在科学、数学、空间认知和其他领域也拥有一样的才智和潜能。由于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研究样本和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在语言使用和交流中的性别差异已在许多相关研究中被证明是不存在或极少。

性别共性这一现象同样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于国栋、吴亚欣在2002年发表《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一文,文章指出,在研究语言和性别这一课题时,不仅要关心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而且要关注男性和女性在语言方面的共性,另外应该把性别这个变量放置到更大的语境中去全面客观地发掘性别与语言的关系。徐大明对外语学习中性别差异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研究表明,尽管中国高校学生在社会态度、思维方式、语言态度和语言的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但相似性仍然是主要趋势。徐大明认为,这种情况在语言和社会各阶层都存在。总之,在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比共性少。

4.差异与共性并重

传统的语言和性别研究理论,包括缺陷理论、控制理论与差异理论,它们都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异,而忽视语言使用中的相似部分。因此,它们不能显示出性别研究的特点:复杂性、微妙性和多样性。于国栋和吴亚欣指出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语言和性别。研究普遍认为,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中存在自然差异。他们总是把这种差异带到日常交流中去。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喜欢用自己的语言风格来评判对方的交际风格,从而导致对交际另一方的偏见甚至是歧视。这势必会在研究者的脑海里产生难以消除的性别差异印象。现在各个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性别的相似性研究,极大地扩展了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空间,拓宽了语言学家深入研究语言与性别关系的视野。为了充分说明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在具体研究中我们应该既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又关注语言使用中的共性,从而真正反映语言使用的性别特征。语言与性别研究不是孤立的。它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密切相关,涉及语言使用者的背景、教育程度、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性别、气质等方面的水平。我们应该把性别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客观地探讨两性之间的性别和语言的关系。我们不应该过于强调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而应该更注重交际中的性别共性,以探讨语言和性别研究的新思路,为社会和谐创造适当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Coates,J.Women,Men and Language: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3:38,17.

[2]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2000:162,104.

[3]Goddard,A.and L.M.Paterson.Language and Gender[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00:36.

[4]Holmes,J.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2:33.

[5]Janet Holmes.Women,Men,and Politeness[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6]Janet Shibley Hyde.The Gender Similarities Hypothesis[M].American Psychologist,2005:581-590.

[7]John Gray.Men Are from Mars,Women Are from Venus[M].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4

[8]Lakoff,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5.

[9]Tannen,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ew York:William Morrow,1990.

[10]陈冰.礼貌策略与性别差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11]陈明娟.礼貌原则运用中的性别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20-23.

[12]陈雪晶.礼貌原则使用中的性别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3]李晶.语言性别差异及共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4]李经伟.多维视野中的语言与性别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83.

[15]李经伟.西方语言与性别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11-15.

[16]李颖.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视角[J].菏泽学院学报,2006,6:101-103.

[17]施栋琴.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7,5:38-42.

[18]史耕山,张尚莲.国内语言性别差异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06,5:24-27.

[19]宋海燕.性别原型及其在两性言语交际能力中的反映[J].外国语,1998,2:58-63.

[20]孙汝建.性别与语言[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1]王烈琴.21世纪国际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1:48-52.

[22]于国栋,吴亚欣.语言和性别:差异与共性并重[J].外语教学,2002,2:24-28.

[23]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日本民间故事给我们的启迪 下一篇:运用美国课程整合思想, 优化中国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