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谜题制造决策陷阱

时间:2022-07-29 05:36:22

数字谜题制造决策陷阱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有关报道铺天盖地。但是,笔者在报社的编前会上不止一次听到令人对“史上最难”产生质疑的说法:

比如教委,对“史上最难”大体保持不屑的态度。在今年5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媒体介绍会上,市教委副主任李瑞阳表示,截至5月10日,本市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44.4%――比2012年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但高于2009年、2010年的同期签约率;而且,毕业生签约率下降幅度有收窄的趋势。他还表示,今年上海高校毕业生总量为17.8万人;上海为高校毕业生准备的岗位则达到15.2万个――除去考研、出国留学等,岗位只多不少。

比如人力资源保障局,一位资深官员直率地对记者说:“所谓‘最难’,就是媒体简单根据毕业生人数而设置的陷阱话题。”

现实也有与“史上最难”相悖的地方。笔者供职的报社――俗称的上海“三报两台”之一,历史悠久,工作稳定,今年招聘据说名额未满。一些身边的朋友则告诉笔者,其实有不少“不差钱”的年轻人选择了“主动待业”或“自由职业”,你们媒体呀、政府部门呀纯属“皇帝不急太监急”。

笔者绝不是想说明就业难不存在,毕竟全国699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摆在那里;但是,“史上最难”的说法显然不是一个科学计算的结果。可这样迷糊的说法却足以引起“社会总动员”:今年,不止人社局、教委在忙活,经济部门和各区县、街镇在行动,工商联等经济组织在努力,就连团委这样的群众性组织也围绕大学生就业而愁白了头。周遭氛围,令人不慌也难。

这是一个细想之下令人感到可怕的现象。但偏偏,在中国,这绝非罕见。

大约两年前,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行业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据统计,1978年中国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仅为2 .1∶1,而2008年已上升到11∶1。一些公开资料指出,尽管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员工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工资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有人撰文呼吁“不能让既得利益者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拦路虎”。

笔者从未找到这些数据的出处。但经济学者张军却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提供的30万家企业的数据库进行了计算,结论为: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占比从来没有超过50%;由于其所使用的国企数据涵盖所有行业,不仅是垄断行业,因此国有垄断行业的工资总额占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的说法“很不靠谱”。

像这样著名的迷糊数据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对于GDP达到50%并且可能土坯70%;比如,消费只占GDP的48%,而在全球范围内,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为80%;再比如,那个广受诟病的登记失业率、地方GDP相加的结果总是高于国家统计局计算的笑话……

这些重要经济数据倘若有误,将直接影响中国对经济情况的判断,把经济决策带入陷阱。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始终未能把体系化地解决数字谜题摆在重要位置。笔者自然无能提出解决数字谜题的方案,但却想在本文的最后与读者共享李先念同志的一段讲话:

过去,报告与账面不符,账面与实物不符,党与政府的材料不符。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不准确怎么能谈到统一(统收统支、统一管理)?

“大概”、“差不多”这一套“理论”都要扔掉”。

上一篇:“淘金”加拿大时机仍未晚 下一篇:浅谈与家长沟通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