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

时间:2022-07-29 04:13:24

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3年11月10日,“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会展中心Tuyap落下帷幕。此次展览作为第32届伊斯坦布尔国际书展及艺术展中国主宾国最重要的活动,由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凯撒世嘉文化传播责任有限公司、中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共同协办,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承办。

展览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徐冰的《天书》;洪凌写意的油画创作;李津新文人的世俗生活图景;徐累“始于愉悦,终于智性”的水墨创作;封岩寓动于静的影像;刘野的古典主义精神;武艺现代“逸品”的中国水墨;姜吉安重构现成品与绘画作品间的关系;赵梦对“陶瓷”的独立审美;张见文艺复兴气息的中国式诠释;康剑飞雕琢都市生活的学院式木刻;徐华翎烘染下的中国水墨;冯海涛现代视角里的“中国山水”;路昊穿插“真实”与“超现实”的绘画;吴笛笛中国式哲学智慧的油画。这些作品以视觉艺术特有的鲜活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阐释“传统的复活”这一概念,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之正典,向传统美学精神致敬,以成熟的当代形式、国际化的视野提供了一种属于今天的文化品质。

据协办方介绍,为打破国外观众将中国艺术简化为“传统水墨”的僵化思维,拓展“水墨”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此次特意邀请姜吉安、张见、徐华翎等新工笔代表艺术家参与,以新工笔力作向世界呈现中国当代水墨领域正进行着的变革,扩展参与当代艺术发展的纵度、深度。展览现场人潮涌动,新工笔作品的甫一亮相,便引起了当地观众的极大关注。

“新工笔”,最早由评论家杭春晓于2006年首次提出概念,到如今演变成蓬勃发展的艺术运动。不仅拥有一批风格明晰、创作稳定的艺术家,而且拥有形成系列的学术展览、研讨、出版梳理。在艺术市场上,“新工笔”稳定上涨。在多场拍卖会上,徐累、姜吉安、张见、徐华翎等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色。

过往历史与当下语境的混杂,艺术资源的普遍性共享与对新奇形式的不断追求,是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情境,新工笔则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作为“新水墨”版块中率先自觉于水墨画当代化探索的单元,它在坚持纯粹工笔语言——三矾九染的同时,强调当代社会精神、观念的表达,实现了传统工笔画对“当下”的介入与言说,重构传统文化与今日生存体验、文化经验的表述关系。正如杭春晓指出,“新工笔”不仅是传统绘画获取“新表达能力”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进一步激活“传统”——使之成为当代艺术有效资源的开放性过程。

初次亮相于土耳其的“丝绢”系列是姜吉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它并非简单用工笔技法再现或复制一块丝绢,而是以一张丝绢消解并重构了关于“绘画”的定义。正如评论家黄茜所说,“姜吉安的《丝绢及剩余价值》系列以全新的艺术架构将一种久违的传统哲学呈现于当代人面前。‘以物观物’、‘人物感通’思想阐发了与西方认识论传统不同的对待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工具理性陷入终结绝境之下,其意义显得尤为明显。在以物观物的方法论中,物不再是静止的固定状态下的物,物也不是片段的受语境限制的知识可以圆满解释的。在《丝绢及剩余价值》系列作品中,姜吉安通过对绘画组成结构的研究,架构了物(现成品)与绘画的全新关系,这似乎解决了杜尚想要解决的难题。在这件作品里,丝绢既是用来绘画的媒介(白绢),又是作画的颜料(烧制成颜料的白绢),又是绘画的内容(画出的一幅丝绢),又是成品雕塑(由烧制后的渣滓组成)——同种物质贯穿了绘画的整个过程和所有方面,丝绢因此脱离了既定知识赋予它的稳固概念,成为了动态的、不断转化中的物。这无疑带来了人与世界关系的新角度,亦或一种久违的角度。”东方哲学的以物观物对当代艺术及传统有了另一观看的维度。

展览现场,绢本绘画《晚礼服》跨越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对西方文艺复兴的迷恋,流露出中国画的纯粹雅致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以“观念先行”为“新工笔”第一要义的张见,在创作中尤为注重观念的意义和价值,形式语言也作为阐释观念的方式而存在,建构人物、风景、植物等元素,消解其单一价值,迂回进入内心空间,呈现寂静而生动的生命体验与潜意识。创作的纯粹之于传统工笔画的距离更大,走得更远。他对传统的理解,早已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图式,或者一笔一划之间,而是“希望可以游走于古今、中西之间,真正的认识传统,理解传统。艺术可以有优劣,但不应该划界限。在人类丰富的文化资源前,我们可以自由地游走和摄取。”

在拍场上备受藏家追捧的徐华翎《香》系列,在展览现场也吸引了不少观众。消解了工笔的“线条”,在三矾九染中渲染出身体的青涩与,令人产生触摸的冲动。她的创作放弃沿袭,而转向对“自我”的观照、探求个体存在的价值。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性,是她创作的临界点,正如“我喜欢亚洲的东西,比如日本,那种残酷就要残酷到极致的一种感受”与对中国传统的新认识,“我之前不喜欢、很不屑的一些东西,现在突然间觉得怎么会那么好,比如苏州的园林、太湖石等”,她的创作在暴力与美、在偏执与稳定间不断游离,在视觉结构的营造中显现出观看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新工笔艺术在回归传承精勾细染的古典技法时,在物象造型、结构画面及画境经营上结晶着现代人的意识与情感,在针对时代文化场域的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时,与传统的某一思想脉络相遇,以全新的形式和系统化方法使传统重生,复活传统。在中国,新工笔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工笔画乃至中国画整体创作观念与方法上“当代化”的变革。在土耳其,新工笔集中亮相“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展”,既回应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水墨的渐进式发展,更以此为通道,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

上一篇:光的现代性 下一篇:传统与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