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

时间:2022-07-29 02:20:09

普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查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填写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98.8%,其中58.5%属用药指征不明;Ⅰ类及Ⅱ类切口手术存在预防用抗茵药物品种高选、用药时机不当、持续使用时间过长等问题。结论:我院普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仍存在一些问题,临床抗菌药物应继续规范管理。

[关键词]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95-02

外科系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预防手术部位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外科领域使用抗菌药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但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 指患者因需手术治疗住院时起至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也随之产生[1,2]。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监测,对于遏制其滥用至关重要。为了解我院普外科手术患者抗茵药物的应用情况,随机抽查2007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并进行了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进行手术的普外科患者,随机抽取400例病例,其中男性292例,女性108例,年龄最大82岁,年龄最小17岁,平均年龄46.7岁。

1.2 调查内容

记录患者资料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患者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与入院、出院时间,病史及既往史,体格检查情况,诊断,手术名称,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持续时间,切口愈合情况。用药情况包括用: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日期,标本送检,药敏结果,及抗菌药有关的不良反记录。

1.3 评价标准

根据《围手术期抗菌药合理应用判断标准》[3]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评价普外科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见表1。

2 结果

2.1调查病历病种分布情况

总计调查普外科常见病手术出院病历400份,病种分布情况如下:肠类手术136例(34.00%),阑尾炎75例(18.75%),甲状腺手术56例(14.00%),乳腺手术44例(11.00%),肝胆手术34例(8.50%),胃部手术27例(6.75%),痔疮手术18例(4.50%),其他10例(2.50%)。其中,Ⅰ类切口手术173例,Ⅱ类切口手术210例,Ⅲ类切口手术17例。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00例中全部应用抗菌药物,应用率为100.00%。使用抗菌药物涉及7大类45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率排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钠(16.54%),头孢呋辛(12.60%),舒巴坦钠(11.28%),头孢替安(9.20%),奥硝唑氯化钠(8.31%),奥硝唑氯化钠(8.31%)。

2.3手术抗茵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及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情况调查

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与联合用药率详见表2。Ⅰ类切口手术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的共70例,占用药总数的40.46%,其中37例(21.38%)符合公认的预防用药指征,3例为患者自身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无用药指征100例,占57.80%。

2.4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布

根据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将其分为术前、术后应用。术前应用抗菌药物者为394例,占98.5% ,术前2 h内应用者为343例(85.75% ),术后抗菌药物应用中,应用时间≤3 d者仅占13.25%,≤7 d者占42.75% ,>7 d者占19.25%。见表3。

3 讨论

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旨在于防止特殊细菌浸入伤口或进入血液循环而发生继发感染,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品种的选择和使用的方法。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普遍,而我院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也存在不太规范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抗菌药物使用指征不明

此次调查的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而依据统计[4],国外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几率为30.0%,美国仅为20.0%,而我国的比例达67.0%~80.0%。依据切口的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菌药物预防的重要依据,I类切口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除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涉及重要器官或异物植入、高龄、免疫缺陷等外,通常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另据文献报道[5],Ⅰ类切口的感染率仅为1%。本文调查结果显示,排除以上情况,Ⅰ类切口手术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的共70例,占用药总数的40.46%,其中37例(21.38%)符合公认的预防用药指征,3例为患者自身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无用药指征100例,占57.80%。另有5例I类切口患者术后却长时间用药,明显存在着用药不合理性,究其原因,还是有不少外科医生过分依赖于抗菌药物来防治感染而盲目使用。

3.2 预防用药的最佳时机和持续时间

接受清洁手术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时一次给药,如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过大(>1 500 m1),可考虑再次给药。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接受清洁手术者,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必要时延长至48 h。在整个手术期间,抗菌药物在血液和组织中应保持有效的杀菌浓度,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而构成感染的高危因素,术后再给药因错过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同样难以达到预期效果[6,7]。从调查结果看,173例使用抗菌药物的Ⅰ类切口手术,108例(62.42%)在术前2 h内给药;用药实际把握比较准确。210例Ⅱ类切口预防用药手术,仅15例(7.1%)用药时间在72 h内。

3.3 药物使用不合理

抗菌药物品种更换过于频繁,细菌短时间接触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本调查中发现有17例预防给药品种更换过于频繁。其中有1例术前预防用头孢呋辛钠,术后1 d换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 d后又换成头孢替安。频繁更换药物易于促发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给药剂量不当,调查中发现部分用药未遵循药动学-药效学特征给药,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4 g,1次/d静脉滴注,头孢地嗪4 g,1次/d静脉滴注。以上两药均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应将1日剂量分次给予,使其在体内的血药浓度高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延长,有利于抗菌作用的发挥。联合用药不当,其中二联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和硝咪唑类联用,硝咪唑类主要是预防厌氧菌感染,大量与硝咪唑类联用主要是由于普外科腹腔,肠道手术以厌氧菌感染为主。另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若要联用,二联即可,三联及三联以上既无必要,又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加。

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定期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专题讲座,强化医生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并长期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视为考评医疗质量的一项内容,促使手术预防用药走上正轨。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92-1295.

[2]杨祥明,敖钢成,侯静.2004~2006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0):70,141.

[3]刘原,和平,杨增尚,等.抗生素在治疗和预防性应用的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56-159.

[4]李大魁,盛瑞媛.澳大利亚抗生素治疗指南[M].第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150-160.

[5]宋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7):797-798.

[6]林杰,李洁,李晋红,等.24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常见致病菌敏感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62-564.

[7]张东伟,刘会林,冯春雷.外科急症患者抗菌药的经验治疗[J].中国现代医生,200,46(6):62.

(收稿日期:2008-05-2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威海市3~7岁儿童血铅水平调查分析 下一篇:我国二级医院医疗费用结构比例的合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