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对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08-25 02:10:11

高频彩超对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

[摘要]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1996年10月~2007年12月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与6例女性腹壁转移性癌相对照分析。结果: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正确,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会阴侧切史,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剖宫产史。彩超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区腹壁会阴层次不清,可见混合性回声,呈蜂房状,形态不规则,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会阴区病灶及腹壁区病灶血流信号丰富,PW探及低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腹壁转移性癌,腹壁区可见实质性回声,周界清晰,以低回声为主,CDFI其内血流较内膜异位症丰富。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可测量病变大小,确定病灶的浸润范围,但应与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鉴别诊断,尤其腹壁转移癌相鉴别,后者较前者血流丰富。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转移癌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070-0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已成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盆腔以外的EM少见,包括腹壁、会阴切口、脐部、膀胱、肾脏、肺、心包、肠道等部位,邻近剖宫产手术瘢痕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以外内膜异位症的罕见类型,占剖宫产手术患者0.03%~1.7%[1]。我院自1996年10月~2007年12月对12例经高频彩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并经病理学证实的该病患者,与同期6例女性患者腹壁转移性癌相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0~32岁,11例有剖宫产史,其中1例剖宫产3次,1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会阴侧切史,术后1~4年不等;6例腹壁转移性癌患者年龄35~70岁,其中2例肺癌,2例乳腺癌,1例结直肠癌,1例结肠癌。

1.2使用仪器

Au4、Aspen、Aloka α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常规用3.5 MHz探头观察腹、盆腔脏器有无占位性病灶后,再换用高频探头检查腹壁、会阴瘢痕及其周围。对发现的肿块仔细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及其内部回声情况,然后应用彩色血流显像观察肿块周边部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并对显示的稳定的血流信号进行多普勒取样,取样容积1~2 mm,声束-血流夹角

2结果

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及6例腹壁转移性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腹壁会阴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层次不清,肿块多位于浅筋膜或肌层内,无包膜,大小约1.5 cm×0.6 cm×1.0cm~6.0 cm×2.0 cm×4.5 cm,形态不规则,前后径与长径之比<1,内回声不均,其间可见小暗区,肿物较小后方回声增强,较大后方回声轻度衰减,CDFI其内可见血流信号,呈点状,条状或分枝状(图1),其动脉血流均为低速高阻型频谱(图2),测值范围约Vmax8~14 cm/s,RI 0.65~0.80。腹壁转移性癌表现为腹壁层次欠清,其间可见实质性团块,前后径大,前后径与长径之比≥1,周界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清晰,内回声强弱不一,CDFI其内血流信号较内膜异位症丰富(图3),其动脉血流均为高阻血流频谱,Vmax 较子宫内膜异位症高,其范围约25~50 cm/s,RI 0.5~0.7。

3讨论

3.1腹壁会阴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临床少见病。本病多为医原种植所致,本病常发生于进入宫腔的手术,如剖宫产,肌瘤剔除术等,潜伏期为1年左右,病灶大部分发生于筋膜前,也可见于腹直肌。现已清楚子宫切开可使子宫内膜散落至切口创面并种植,一旦种植存活,局部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同宫腔内膜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并伴随月经来潮出现增大、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体征。分娩时软产道损伤虽常见,但继发于软产道伤口的内膜异位症较为罕见,其发生率仅为阴道分娩的0.87/万,其原因可能为会阴伤口多为有菌环境,产后体内雌性激素水平低,移植子宫内膜不易生长[2]。肿块生长速度较慢,可能因为切口区纤维组织增生,瘢痕神经末梢兴奋性低,同时血供减少,使异位内膜对激素反应逐渐减弱,病变趋向静止所致[3]。腹壁会阴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特点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和其周围组织的纤维化。镜下可见病灶内有内膜的腺体,其周围绕有均匀的间质,真皮内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的浸润,并可见出血区域,周围结缔组织内有纤维或玻璃样变。

3.2腹壁、会阴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特点

二维超声于下腹部腹壁瘢痕浅筋膜或腹直肌鞘内、会阴侧切口瘢痕肌层与筋膜间低回声显示边界较为模糊,外形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边缘类似浸润状,无包膜,其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对肿块进行超声动态观察,肿块有经前期增大,回声减弱,经后期缩小,回声增强的特点。 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可呈点状、条状或分枝状,月经期肿块增大,周边部血流信号增多,血管增粗,会阴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流信号较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丰富。脉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以动脉频谱为主,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型,Vmax8~14 cm/s,RI 0.65~0.80。

3.3 鉴别诊断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表现并无特异性,因此超声诊断时,易与类似声像图表现的其他病理性质的腹壁瘢痕部肿块相混淆,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1)腹壁韧带样纤维瘤:虽然本病肿块亦可呈浸润状生长,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肿块周边部可有较多血流显示,但因其由高分化胶原组织构成,病灶内部回声高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且动脉血流多为低阻力型,RI一般小于0.7,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超声诊断时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与体征,两者一般不难鉴别。(2)腹壁恶性肿瘤(肉瘤、转移瘤等):肿块一般呈不均质低回声,外形不规则,但肿块内部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滋养血管),而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内部血流信号相对稀少,二者有明显不同。(3)腹壁脓肿、血肿:常有感染史或外伤史,脓肿病灶为混合性低回声,边缘低回声,伴中央无回声,部分散在均匀细小点状回声,病灶内部一般无血流信号,周边可有少量血流信号显示,常为低速静脉血流。血肿病灶若表现为不均质低回声时,其内部及周边均无明显的血流信号。此外,上述两者均无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不难鉴别。另外还需与腹壁疝、缝线肉芽肿、脂肪瘤、血管瘤、皮脂腺囊肿等鉴别。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及会阴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其他腹壁会阴区肿块的鉴别,应密切结合病史,仔细分析二维声像图及血流频谱特点,多可得出正确结论,若诊断仍存在困难时,应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细胞学检查。 高频彩超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及深度,了解其血供状况,从而对术中病灶的彻底清除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韵仙.剖腹产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1990,17(2):97-99.

[2]朱兰,郎景和,辛峰,等.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2):80-81.

[3]张宁芝.会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23.

(收稿日期:2008-03-1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MSCT及3D重建在诊断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声学密度定量技术配合彩色多普勒在早期肾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