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的渊源

时间:2022-07-29 09:02:57

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的渊源

摘要: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艺术同源,它们的结合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和精髓。那诗歌的意境和音乐的悠扬,带给人们无限的艺术享受,令人回味悠长,更加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诗歌 音乐 渊源 完美融合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历代诗词歌赋,不知陶冶了多少仁人志士的心灵,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而诗歌与音乐一直以来也是被人们反复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中国的古典诗词(歌)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如今在世界艺术之林更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古代的诗词曲赋,那一句句优美的诗句,高雅脱俗,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和流传,并悠远绵长地被继承和保留下来。它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优美的诗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和精髓,使我们华夏子孙为之触动、深思和感悟。

诗歌与音乐的文艺表现形式

关于诗歌,《辞海》中说道:“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而关于音乐,《乐记》开篇即提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为之音。”《尚书・虞书・舜典》则从包括歌在内的诗、声、律等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对音乐的起源进行了阐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毋庸置疑,诗词是语言浓缩精华的艺术。而诗歌则是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来表现的一种声乐体裁,它可诵、可吟、可唱。因此,“从艺术分类来讲,诗歌和音乐是两种不同的文艺形式。诗歌是以不同的语言组合为表达方式。音乐则以不同的节奏、音响为表达方式,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规律和结构”。从作用上来说,音乐与诗歌都是抒情的艺术;从本质上来说,音乐与诗歌又都是时间性的艺术;而从艺术方面来说,这两种艺术形式都能展现和抒发人类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触动。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概括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

诗歌的起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黄河流域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乐,主要表现了古人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贵族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演奏时还要加以舞蹈。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史记》曾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一部诗歌,可歌、可弦、可舞、可诵。

“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曲。而音乐,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诗经・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交融,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另外,音乐与诗歌又都是时间性的艺术,节奏和旋律是音乐的生命,而韵律则是诗歌的生命。它们都靠内在的节奏反映出瞬间永恒的生命感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共鸣,更是情绪高涨时酣畅淋漓的宣泄。

诗歌是以抒情、韵味、含蓄为第一生命,“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中国诗词的一大审美特征”。中国古典诗词有严谨的句式结构,讲究和谐的韵律和精致的平仄规律。内容简练紧凑,语调抑阳顿挫,以灵动的意象再现了生动的意境,营造出古典韵味的别样风情,给人带来身心美的享受。无节奏无以成诗,而韵脚和平仄音节才是体现诗歌节奏旋律的主要方面。平仄章节的相互间隔交替,使声调的抑扬、长短错落有致,变化鲜明,才使得诗歌的声情之美得以充分显示。

唐代是诗的时代,数不尽的诗歌名篇又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无穷尽的歌辞来源。例如:著名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就以“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而著称。著名诗人闻一多则对它赞不绝口,称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它的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超越了先前一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再现了江南春色的迷人景象。而且,诗人把它写成了一首歌形体的古风。“以色彩清丽的笔触、清浅流畅的语言,描绘了春江月色的美好,抒发了缠绵幽微的离愁别恨,流露出对渺茫飘忽人生的怅惘。诗的境界开阔而又幽深,感情真挚而又悠远。”这首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处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这首诗共有三十六句,八韵九换。“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替错落,诗歌的节奏与旋律显得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韵律的起伏变化切合着诗情的抑扬高低,使诗歌的意境婉转流畅、和谐优美,气韵无穷,把人带到一个浑然忘我的境界中。真正是一篇脍炙人口、千古绝唱的名作。

另外,《阳关三叠》也是唐代很著名、很经典的好诗,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七言绝句之一,还是一首传唱千古的送别诗。此诗一出就被谱成乐曲不胫而走,在唐代家喻户晓,并被广为传唱。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好友告别时的情景,抒发了友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因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故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由于当时演唱将其中某些诗句再三叠唱,所以又称《阳关三叠》。它的曲调深情感人,诗与音乐珠联璧合,是一首优秀的古代音乐作品。其诗意为: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友人能与你举杯共饮了。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蕴涵着对老朋友的关心之意,烘托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气氛。三、四句则表现了饯别席上两位好友酒多话少,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的感伤。此诗不但表现了两位好友感情厚重真挚,更为我们描绘出情韵哀怨凄美的意境,读后令人为之动容。

音乐的起源

音乐起源于劳动,似乎早有定论。其实远在人类语言诞生之前,“声乐”就已存在了,史前远古人类就如同其他动物一样,只会发出“依、啊”的简单声音,还伴随有笨拙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原始本能动作,用来相互问候和打招呼。可以说,这就是人类文化最初的“声”“乐”了。在《诗经・大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充分说明,史前音乐存在的主要形式就是原始乐舞,它具有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基本特征,是远古时期人们在集体的劳动和生活中,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无拘无束的意识形式。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也被混沌初开的先民们神圣地赋予了无穷的超自然魔力和浓重的原始信仰色彩。他们很虔诚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信仰用“音乐”就能与神灵沟通,崇拜神灵就能得到神灵的庇护。所以在祭祀礼仪、图腾膜拜、狩猎农耕等乐舞活动中,有舞必有歌,有歌必有乐。人们围在一起有节奏地用手拍和助兴,并敲击一切可以发声的劳动工具,狂歌、狂欢,通宵达旦,以此来欢庆丰收、增加情感、宣泄激情。这就是人类共享和共创的最早的音乐艺术了。

在古代,人们非常推崇《韶乐》,又名《九韶》,它是上古舜帝之乐,后演变成宫廷乐舞,为皇族专用,是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集诗、乐、舞于一体的史诗性乐舞,是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的内容:“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孔子周游到齐国后,听到了美轮美奂的《韶乐》后,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且很长时间身心都被乐曲带来的愉悦所萦绕。

由此可见,音乐反映了主体的生命体验,唤醒了欣赏者的生命与审美意识,从而进入到音乐这一声音表达艺术特有的境界中,产生了精神上的愉悦感。许多著名的乐曲都是靠内在的节奏和旋律来打动人心的,有许多记载都是关于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或欣赏后依然沉浸其中)的审美享受。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乐曲开头的一段引子,音调低沉,仿佛把人们带到了万木凋零的冬季,在银装素裹的白茫茫的雪地里,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随着清越的箫音与古琴的泛音一唱一和,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形象也仿佛在人们的眼前徐徐出现,而且越来越清晰、鲜明。三次反复的咏叹之后,乐曲变得急促刚健、跌宕多姿,展现出梅花于风雪中昂首挺立,临风摇摆的动态。人的情绪也跟着乐曲时而激动兴奋,时而又沉静陶醉。人的感觉也逐渐轻盈虚飘,进入了优美而庄重的超脱境界。这起伏变化的感受,是由音乐高低起伏的节奏旋律传达出来的。不同的旋律传达不同的情感,音乐靠旋律抓住了人心的律动。德国音乐评论家霍夫曼说:“音,你何处都在,但能表现出精神界高贵语言的音群即旋律,却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一切情感的发生都属于音乐表现的范围,旋律表达着自然界的生机,述说着自然和人类的生生不息的律动,这是乐曲感人肺腑力量的来源,也是音乐靠着节奏与旋律可以把人带入审美境界的重要原因。

诗歌与音乐是完美融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相结合,能浑然天成地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能完美地体现出诗话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中国诗歌与音乐都是以声音为手段诉诸人类的智慧和情感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的高雅情韵,具有朦胧之美、含蓄之美、凝练之美。

诗言其志,歌咏其声。生活中人们对一些曲子仔细聆听,细致品味,乐曲的美感不由得会从心头油然而起,飘然弥散,心灵也不由得随着乐曲的旋律起伏、旋转、升腾、激荡,不知是乐曲打动了人心,还是人心中本来就有着缥缈的旋律?也许眼前聆听的旋律恰好吻合了听者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抑或是作曲者的乐曲对听者心灵的轻盈点击、饱满的触发,才使人进入了陶醉而忘我的超脱境界。不同的旋律能传达不同的情感体验,音乐就是靠旋律,很贴切地抓住了人内心的律动,传达作者瞬间永恒的生命感知。

总而言之,古典诗歌与音乐艺术从远古起源,历尽沧桑,更新换代,延续至今,“诗歌就是民歌的唱词”。它可歌、可弹、可舞、可诵。两者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给了人们极高的美的享受,至今仍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美誉。“如果我们把诗歌不再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的艺术,而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就能更加完美地凸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特有的文化神韵和精髓。

参考文献:

1.王成刚:《中国古典诗词》,九州出版社。

2.杨广:《春江花月夜》,《诗词鉴赏》。

3.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广电媒体英语网站对外传播策略 下一篇:全直播频道构想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