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名人名家的招数

时间:2022-07-19 07:49:57

采访名人名家的招数

众所周知,采访名人名家“难”。怎样才能化难为易,做好名人名家采写,笔者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十招”:

其一,要当“专家”。常言道:术有专攻。我们干任何一行工作,都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采访名人名家也要成为懂得他们专业的行家里手。这就要求记者平时要多阅读相关方面的专业书籍,多向专家请教,多搜集资料,做好报刊剪辑、资料收藏工作等,到时候就会用上。

其二,要做好采访前的“功课”。采访名人名家,除了功夫下在平时,注意日积月累外,也需要“临阵磨枪”,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可以通过网络、纸媒查找所要采访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成就、特点,以及他们所从事专业领域的概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其三,要有一股“钻”劲儿。名人大多都很忙,一到某地,确实很难给地方媒体记者充足的采访时间,这就要靠记者“钻”空子了。记得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到洛阳,笔者向其助理约了几次,都得到这样的回答:“姚老要安心写作,不想让人打扰。”难道就此罢休吗?当然不行。于是,我趁着一天午饭后他在宾馆院中散步之机,主动走上前,向他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来意,他当时就笑着说:“你可真会钻啊!”我也趁势说:“您研究学问有股子钻劲,我们当记者的也应该如此哇……”当时我与姚老的谈话就是在这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展开的。我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实践证明,记者采访名人名家,必须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否则很多采访都无法完成。

其四,要借船过海。所谓借船过海就是借助别人的力量和关系,达到自己采访名人的目的。因为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你必须靠“人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2008年我去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著名音乐作曲家时乐和著名电影编剧陆柱国等名人时,就是利用洛阳老乡关系,人托人,人转人,最后各个突破,圆满完成了十余位名家的采访任务。

其五,要留下第一好印象。这些年通过实践使我越发认识到这一点:能够顺利地采访好名人,给人留下良好印象非常重要。因为名人接受采访也是有所挑剔的,如果他们碰见木讷的,或者油嘴滑舌、夸夸其谈的,甚至好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记者,他们肯定不高兴。如果他们情绪不好,就会影响谈话效果;如果他们拒绝采访,那就更无所收获了。因此,作为采访记者,我们就应该注意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在这方面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采访风格――热情、亲切,给人一种可信赖感。所以无论采访多高级别、多大名气的名人专家,我都能与他们交谈融洽,收获多多。

其六,要说到名人心坎上。常言道:话不投机半句多。尤其是采访那些大牌明星时,你要说不到他们的心里去,他们往往会给记者“难堪”。记得那年影星刘晓庆到洛阳来,每天被人包围着。我只能见缝插针与她聊上几句。当时,她的“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的“名女人”理论正遭人议论。于是我很真诚地对她说:“实际上,我还是很欣赏和佩服你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奋斗精神的……”一句话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立即撂下手头的工作,与我进行了一次认真的长谈,介绍了她的影视、经商、写作情况,并透露了她当时准备出版第三本书《我的自白录》的秘情。我们聊得很投机,她离洛后还给我寄了一大摞她的照片。因此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再大牌的明星采访也不难,关键是你能否打开他们的心扉,说到他们的心坎上。

其七,要以“诚”取信。近些年来,一些名人拒绝记者采访,都是一些“小报”记者喜好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给人家搞怕了。作为采访名人的记者,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真实地反映名人的情况,既不可添油加醋、任意拔高,也不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更不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这样做,不仅是对名人负责――不伤害他人,也是对媒体和自己负责――免除日后吃官司,更是对读者和社会负责――让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名人。

其八,要拣西瓜丢掉芝麻。采访名人往往时间有限,这就要求你在短暂的时间内拣重点说。记得我采访著名剧作家、金鸡百花电影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陆柱国时,本来可采写的内容很多,可我在他原定的有限采访时间内,主要采访了他的军人、军事题材创作情结,特别重点采访了他参加洛阳解放战役的情节,最后写成专访《我就是一个兵》,主题突出,内容集中,受到读者和行家的好评。

其九,要灵活机动。采访名人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情况,此时你原拟的采访题纲有时往往会被打乱,这时我们就要灵活机动,转变思路,发掘更有价值的东西展现给读者。记得1994年,在采访我国炼油领域催化裂化著名专家陈俊武时,我本来想采写报道他的科研奉献精神的,可很多专业术语和一些炼油科技方面的内容都比较枯燥,感觉很难写出一篇生动的文章。正在头疼时,在采访中却无意了解到他捐资助学、帮助一位贫困大学生圆了上复旦大学梦的感人故事,我立即临时改变采访方向,深入挖掘新素材,最后与人合作写成一篇《一生献科学 老来当人梯――中科院院士陈俊武桑榆暮年倾囊助后俊》的消息,此文还获得了1995年度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

其十,要选好用好“原材料”。采访名人需要许多技巧,但采访的目的,还是为了写出文章让读者看。这就牵扯到如何用好“材料”的问题了,这个“材料”,一是事前或事后搜集的资料,二是当时采访来的“素材”。你需要定位文章主题,然后围绕其主题选出最能突出主题、引起读者兴趣的材料,特别是细节材料,然后将它们糅碎了按主题逻辑去写,特别是要变成记者生动的语言去写,切忌罗列名人的成就表、履历表,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味同嚼蜡。这些年我不断探索名人专访的写法,尽管报纸版面有限,在一两千字的文章内很难写出佳作,但我写的一批专访还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多专访都在各大网站得到了转载。

(作者单位:洛阳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凤姐事件”与传媒的社会责任 下一篇:西方国家对媒体灾难报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