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细节艺术

时间:2022-07-28 07:32:22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细节艺术

内容摘要: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所谓细节艺术,是指教学过程中预设细节、生成细节、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的各种高效的技能技巧。

关键词:阅读教学 细节艺术 应用案例

案例一:

教学内容:《捞铁牛》(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教者甲]

师:那么为什么要捞铁牛?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板书:为什么?怎样?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全文,边读边圈注。

[教者乙]

师:扣住“捞”这个词,我们可以提出好多问题。但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是什么呢?

生:(静静的思考之后,纷纷举手,提出了两个与课文紧密联系的问题:1、为什么要捞铁牛?2、怀丙又是怎样捞铁牛的?)

师:(边板书边评价)同学们真会读书,这两个问题正是课文所要重点叙述的!就让我们一起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理解课文吧!

[评点]

这两个教学环节看似一样――都是破题后再揭示教学目标,但揭示目标的过程中,却反映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理念。教者甲是自己揭示教学目标,把问题捧给学生;教者乙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质疑,在筛选出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教者甲是“授之以鱼”,而教者乙是“授之以渔”。显然,教者乙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学会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朝着“不用教”自己能读书的境界前行。

案例二:

教学内容:《太阳》第2自然段(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教者甲]

师: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你感受到太阳的什么特点?

生:热。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

生:我从“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我能感受到感受到太阳热的特点。生:我从“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些内容也能感受到太阳的热。

师:作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的热。

[教者乙]

师:课文第2段介绍了太阳热的特点,作者写得很详细。大家读一读,想一想,在感受深的地方随时做上批注。(学生读书)

生:太阳真热呀!“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中心温度大约要一千八百多度呢!

生:太阳像个大火球,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

生:我从“估计”这个词能体会到太阳的热,因为太阳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测量,所以是大概的数。

师:同学们注意了"估计",特别好。说明你们读书很细心。你们能读出太阳的热吗?

生:能。(朗读这一段)

[评点]

教者甲从中心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词选择、组织材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学习中,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浅表了,削弱了语文教学应有的活力。

教者乙由教师激发兴趣、学生自读入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了自己许多独特的见解,迸射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了学生本人的思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了充分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案例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天路》中“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教者甲]

师:“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中的“那”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但它与“天路”的意境密切相关:它描绘着铁路绵延高远,直上云天的情景,如果将“那”换成“这”,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生:“那”是“远”指,“这”是“近”指。说明诗人是举目远眺,也说明“天路”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了,就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样。如果换成“这”字,就失去了“天路”的绵延高远与神奇。

[教者乙]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的那个成语用得最好?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字用得最好。因为,“那”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说明天路是望不到头的,很神奇。

[评点]

教者甲关注的细节直接指向富有神奇之感的“那”字。正如教者所言,“那”字字隐藏在诗句中,极其普通,不提示的话,不易被学生深刻领悟,一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感到“那”字的艺术魅力。

教者乙的问题具有开放性,为不同思维不同知识储备的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关注课堂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课堂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作者单位:甘肃会宁县八里湾乡教育管理中心)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美术类图书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下一篇:如何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