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材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7-28 04:08:09

中学美术教材的思考与实践

摘 要: 美术教材不能忽略与各学科的基础交叉特点,要用教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生活、带着疑问学习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不能停留在口头,应从生活与课堂实践入手,认知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审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要体现人文情怀,在创造力审美个性的挖掘上,强调创新与社会、个人生活经验、状态的结合,既然美术关心当下生活中的种种,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实现呢?文章对此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 教材思考 审美创造力 创新思维 文化遗产

当前,美术新教材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时不够。现行课时安排是一周一课时,就素质教育而言是不够的,教育部对艺术课时有占总课时的9%~11%的设定要求[1],课程实际设置却留下空隙,在应试教育主导下的学校课堂上,学生有心深入学习,却苦于课时太少,课堂虽减轻了负担,但课外来自社会的各学科教育培训补习却应时而生,从某一方面说还是考试教育惹的祸。要实行素质教育,较理想的美术教育安排必须每周有两课时安排在一起(小学虽达到课时要求,但没有安排在一起,很多活动没法开展,而中学只有一课时),那么为什么要安排两课时或者开展“选修课”呢?是由美术课的特点决定的,否则审美与创新只是走马观花,而实际上中学艺术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是尴尬的。

二是中国学校一个班级单位有56人的大班体系,要尽快改变,这样的班级教学体系只会让教师身心与教学疲惫不堪,更谈不上有效的教育,要将教师习惯的改变提上议事日程。

当前教材有很多互动活动、讨论、手工实践等,假设一位学生回答一分钟,教师辅导一分钟,显然,56个人在一个课时完成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其他学科存在同样问题。对比教学课时的安排,在美国,教育的特点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探索发展创造能力,使孩子充分体验艺术的快乐。中国的美术教材虽然在课时安排、基本技能等理论上有了参照,但在实施中却存在不足。

美术教育要想融入生活,必须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设为目标。当今教育环境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拓展是否起到有效作用呢?

笔者认识国内一位学者,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国内的孩子该学的没学好,不需要学的学很多。”贴切地说明了当今学生创造力培养拓展中的问题。

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均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要考试的学科教材中,虽然课堂上学生解放了,但课外补习、补差却成了学生“重要的学习营养剂”。

创新思维如何培养呢?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呢?

人美版15册《纸板的联想――坐椅设计》和《纸的立体组合――生活用品设计》属于手工与设计应用课,教师分析造型、平面纸板材料、生活图片与设计的尺寸比例关系,以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合理创意为引导,使大部分同学都能较完整地将生活中的感知创造性地融入设计作品之中,甚至有些创意可申请专利。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DIY设计,大家在设计作品时是否考虑材料、功能、实用、工艺特点、购买成本与节俭设计等因素呢?这是生活中的美术,促使学生思考生活设计,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分析教材图例,指出存在的不足,这是新课标下美术创造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的实例。

一、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基石。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常规观点是绘画技能的培养,是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显然,此观念要更新,新课改中的“认知目标”依赖审美创造力的提高来实现。

人教版《形象直观的表现与交流语言》建议临摹名画,在对法国画家莫奈《持阳伞的女人》的临摹中,有同学将“女人”的头部变成卡通形象,色调富有装饰性,同样很美、很有感染力。[3]这正是审美创造力的体现,有别于“重技能训练,创造性是以后的事,重在让学生画得不走形的旧思路”。由于现代绘画艺术早已超越了“再现”的时代而进入了“表现”的时代,“再现高手”摄影、摄像、电脑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来不允许绘画停留在“再现”时代,艺术家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审美创造力的提升努力,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动因与基础教育的基石。

二、美术作业的批改是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基础。

美术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环节,如作业批改环节困惑着大家,也被大家冷落。其实美术作业是反馈美术教学效果的镜子,下面谈谈体会。

首先,技法从宽,评析时实事求是,启发学生纠正,鼓励学生探究,给予肯定与鼓励,哪怕不懂得画或只有几根线,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绘画热情,作业批语要亲切、简短且易懂,多采用中性语做批语,如“请、能否、如果”等,使学生易于接受且顺应心理倾向。

其次,检验作业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评论,找出作业的趣味与不足。教师当堂评析,师生间互动交流。这种方法能融洽师生感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巩固知识,锻炼观察力、鉴赏力、口头表述能力。

优秀作业的展示评选给学生以自豪感。分析作业通病,找出优点与不足,教师略加润色,对学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质量较差的作业,也要找出优点,关键在点拨,让学生茅塞顿开。通病的修改重点是示范演示,使学生认识美、创造美,奠定审美基础。

三、美术是传承文化遗产的载体。

“读图时代”的美术,如何分析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一(下)《春天的畅想》应用音乐、诗歌、散文、自然现象等进行引导时,是否注意到美术载体的作用,是否转化为视觉艺术呢学生对于认知美术的存在,是否达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可否结合不同民族传统对“春”的重视与崇拜,或地域文化的拓展?[3]

如何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情况实地考察,进行探究性学习?人教版初三(下)《城乡美术文化调查》展现了文化的传承、交流乃至实践。福州的市中心区有一片明清古建筑群,在引导学生思考古建筑美术与工艺的关系时,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带回第一手图片和资料,了解地域文化与美术之间的联系,用人文精神的情感培育与大师、文化遗产直接对话,这样发展的起点高,眼界开阔,对美的知觉和选择更敏感。

四、灵活使用教材,挖掘审美个性的闪光点。

记得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说:“《蒙娜丽莎》好看吗?那种笑有些变态。”“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怎么画成那样?那手怎么画得像树根似的。”这正是时代审美个性的不同,其闪光点在于学生审美潜意识受时代步伐的主导。为什么学生爱动漫,被它吸引,爱它的理由是什么?它们的影响能忽视吗?

通过动漫发展学生的美术技能,增强读图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并创作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动漫以彰显个性。当然,对内容浅薄、缺乏知识和文化、平庸的动漫书要加以区分,让学生会判断,又不缺乏纯真的美与个性闪光点。

最后,灵活使用教材,提醒审美个性不能忽略与各学科的基础交叉特点,在多学科的观察中思考。发生在周边的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产生想画和表达审美的愿望。

现有教材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传输信息时,美术特点、专业知识与各学科的交叉等体现得不够。由于新教材留给大家很大的表现创新空间,这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思维方法。

在美术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不断修正提高自己,为这门学科今后的发展添砖加瓦,任重而道远,谨此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教体艺,[2008]8号.

[3][美]罗恩菲德.创造性与心理发展[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蔡仕忠.《美术与美育》15――谈人教版《美术》教材教学的感受.

[5]福州教育学院论文汇编,2005,6.

上一篇:基于道德课堂理念下中小学英语测评研究 下一篇:高技术虚拟企业资金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