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皇家园林的比较及研究

时间:2022-07-28 03:55:48

中日皇家园林的比较及研究

摘要:貌似相同的中国皇家园林与日本皇家园林,在整体规模、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细部装饰和空间处理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透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不同的审美观和造园方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研究并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创造出更加和谐而丰富的建筑空间。

关键词: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空间处理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94-04

1 引言

从隋唐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日本就长期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便被源源不断地移植到了日本。此后经过了长期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日本的园林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日两国的皇家园林是其园林艺术中的精华。如中国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西苑等,无不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而日本的皇家园林,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和仙洞御所等也同样代表了日本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桂离宫以其均衡而不刻板、优美而不张扬、舒缓而不懈怠的特点,被公认为“日本之美”。

虽然都崇尚自然山水。然而两国的皇家园林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境及美学特点。比较这些差异,吸取当中的合理成分,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两国皇家园林在整体规模、布局及建筑体量上有一定的差异

2.1 中国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呈一定的轴线式布局,且建筑体量雄伟

以颐和园为例,该园共占地295h2,其中水面超过2/3,其余是山地。

颐和园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以佛香阁为中心的万寿山前山、万寿山东部宫殿区和后山须弥灵境庙等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按照一定的轴线排列。前山景区是全园的主要景区。该景区从湖畔的云辉玉宇牌楼开始,经过排云门、二宫门,到达山脚下的排云殿、德辉殿,而后是几十米高的陡峭高台,上边是壮丽的佛香阁,直到北边的智慧海结束。这里形成了一条长长的跨越了几十米高度的轴线,使得前山景区在蓝天与湖水的映衬下,越发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这条轴线上高度为38m的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其高度甚至超过了背后的万寿山,从而成为全园的视觉中心,使得湖山之间的景致更加壮丽。

2.2 日本皇家园林追求自然、质朴,不崇尚规模宏大、轴线与对称

桂离宫南北长324m,东西宽266m,占地面积582102,仅为颐和园的1.97%。在桂离宫内找不到任何轴线的痕迹,所有景观都围绕着中间的心字池呈中心式布置。

同时建筑也采取了自由、洒脱、不对称的造型。坐落在木构架上的大书院,是桂离宫的主要建筑,供起居、会客、读书、品茶之用。大书院由古书院、新书院和新御殿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组合自由、相互穿插,虽然建筑整体的体量并不大,但是其平面富于变化,立面造型活泼,充满了情趣,与周围的水池、茶亭、小桥、块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3 建筑色彩和细部装饰的差异

3.1 中国皇家园林追求至善至美,体现了皇权的凝重与高贵

颐和园前山中轴线上的建筑都采用了金色的琉璃瓦,在满山树木的映衬下显得愈加金碧辉煌。

而所有建筑的木构件都遍施彩绘、华丽至极。例如佛香阁周围一圈是鲜红色的柱子。梁、枋之上绘满了和玺彩画,蓝色底子上的金龙栩栩如生。雀替、斗拱上也有着精美的图案,还用金线勾边。

而昆明湖东岸的十七孔桥则展示了颐和园精美的砖石雕刻。汉白玉栏板与望柱雕刻得十分细致,尤其是128根望柱上雕刻刻着544只神态端庄的石狮子,堪称艺术珍品。

3.2 日本皇家园林崇尚至简至素,充满了自然的恬静与淡雅

日本皇家园林推崇材料天然的效果,而不做过多的人为装饰。例如桂离宫的建筑(除园林堂以外),都采用草葺屋顶,且檐口平直,没有起翘。所有屋面相交处仅有一条平直的正脊,没有其他的装饰构件,十分简洁。但是建筑的屋面随体形一起自由穿插,变化丰富,没有固定的模式,给人以简洁而不刻板的印象。

建筑的木构件都采用梁柱直接交接的形式,不用斗、拱、昂等装饰构件。同时梁、柱一律不施油彩,保持着木材的本色与纹理。有的建筑甚至采用天然的树桩作柱子,不加任何修饰,树桩的自然形状和树皮一并保留。

桂离宫的小径及小桥也都是利用天然材料铺砌而成,并充分发挥材料外形与质感的美学价值。形态自然、轻盈,宛如放大了的盆景。

4 空间处理手法的差异

4.1 中国皇家园林常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对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组合的基本形式。在颐和园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庭院。例如颐和园的仁寿殿景区,仍按照四合院的形式设置东、西配殿,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院落。在这个院落中,面对着高大而华丽的仁寿殿,充满了威严与神秘。而从院落西侧走出,一望无际的昆明湖顿时呈现在眼前,与院落中的气氛形成极大的对比,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并由衷地赞叹自然的伟大与皇权的崇高。中国皇家园林中一个个使人的心情起伏跌宕的院落构成了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4.2 日本皇家园林的景色内外交融,建筑与环境的界限相对模糊

在日本,建筑和庭院与环境的界线不像中国那样明显。这里基本上看不到高大而厚重的围墙。

桂离宫的周围是一道稀疏的竹篱墙。园林的大门――御幸门也是一道竹篱门而已。这里没有肃杀、森严的气氛。

园林建筑中包含着大量廊子、亭子等灰空间。如大书院、月波楼、松琴厅等,其檐下有很多开敞的空间供人驻足停留、品茶观景。若将四周糊满白纸的推拉门任意打开一扇,室外的美景便可以延伸到室内。内外交融,空间似乎可以毫无遮挡地流动。在这里人的心情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与淡雅。

5 两国皇家园林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5.1 通过人工手法可以使自然山水更加生动和丰富

颐和园中高大而华美的佛香阁、壮观的轴线、令人心情震撼的庭院无不体现了人造景物对于自然环境的烘托。同时还有北海的白塔、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和金山塔等,都是通过人工修饰,使自然景色更加恢弘壮丽,富有意境与趣味。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

这种设计思想对现代景观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著名华裔建筑师贝幸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就将美术馆与周围的山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宛如桃花源般的意境。山因为有了美术馆而显得更加灵秀,美术馆也因为在山的怀抱中而更加晶莹。

5.2 体现自然的本色,在质朴与细微中使人感受永恒与无限的意境

由于生活在狭小海岛,日本人长久以来一直有着强烈的危机感。这种思想与中国的禅宗结合后,更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并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物哀”文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日本园林具有小巧、静谧、深邃的风格,但是却可以像音乐、绘画、散文一样表达出深沉的哲理。

日本皇家园林擅长用质朴的色彩,寻常的材料,天然的造型,来营造宁静、永恒的氛围。仿佛在这样的庭院中时间已经凝固,凝神期间,有种“无语而凝噎”的伤感。以至于德国表现主义建筑大师布鲁诺・陶特(Bruno Taut 1 880-1 938)形容桂离宫“美得让人落泪”。

日本园林这种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景观中表现至善至美的理念已经为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所推崇,并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同样在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艺术特征。静静的水池、低矮的假山、简洁淡雅的建筑和翠绿松竹,在宁静中让人感受到古城的风韵,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无穷的回味。

6 结语

中日两国的园林艺术虽然都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主义精神。然而中国皇家园林着力通过人工的手法来烘托整个园林的气氛,使其更加丰富和精彩。而日本园林擅长于在朴素质雅的环境中让人体会深远与永恒的意境。两种不同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造景手法。只有将这些手法娴熟于心、运用自如才能创造出更加和谐而丰富的建筑空间。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建筑――东瀛艺术图库,上海三联书店2006,1。

[2]汝信,全彩中国建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5。

[3]萧默。东方之光――代中国与东亚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

[5]王发堂,杨昌鸣,禅宗与庭园――对日本枯山水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徐晓燕,从禅宗思想解读日本枯山水的精神内涵,安徽建筑,2007,3。

上一篇:高密度电法勘探在长输管道工程的应用和问题 下一篇:一个罗马城市的演变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