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唤醒记忆

时间:2022-09-09 10:46:28

让建筑唤醒记忆

摘要:文章通过对建筑历史与场所感的分析,阐述一个从记忆开始的建筑的创作过程,证实我们常说的设计也许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的综合。

关键词:记忆:场所:文化传承:新建筑的老情怀

长沙。1946

出了西大门,就走上了沿江的马路。十月里,空气中已有了些许的凉意,晨曦照在一个少年的肩头,他身穿一身立领黑色的学生装,立领两边分别缀着“明德”二字。在通大街口左转,就进入了宽不足三米的泰安里。这时可以看到周南女中的姑娘们白衣黑裙飘洒的样子。少年无暇顾及,大步走进明德中学高大的乐成堂。初70班的教室里不一会就传来了朗朗的书声。声音在清晨的风里传到几条街外……。经过1938年的文夕之火和四次会战的长沙已是满目苍痍,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乐成堂依然挺拔依旧。黄昏的时候登上它的顶层,可以看到江那边的漫山红枫,和长沙城里的袅袅炊烟。

2006年10月

我,站在明德中学的校门口,注视着这所百年名校,当年的翩翩少年――我亲爱的父亲的学校。大门早已改变了方向,泰安里的小巷也早无处可觅。周围层出不穷的建筑如森林般将它淹没。但走近再走近,透过大片的水面与草地,乐诚堂依然气定神闲,如一位智慧的老者注视着我们。震撼来得如此突然。一种陌生而熟悉的味道在我身边温蕴的弥漫,似有似无。那是一种混合着书香和血性的特有气息。几十年来不曾耗尽过的青年学子的才气。这种气息使人恍惚中回到时间隧道的那一端。就在我登上最高一层楼梯的时候,我看到那个少年,在长沙解放的前夜,和他们的进步学生在音乐老师(地下党员)的带领下,唱着歌迎来解放的光明。也就在这一年,一个叫“希”的女孩考进了隔壁的周南中学――她是我的妈妈。湘江边、通泰街、泰安里、泰安里巷子内这两所著名的男中女中、这些老长沙的味道从此留在父母的记忆里。

生活往往富有戏剧性。那天,所领导跟我说,有一个学校新建校区的投标项目,要去看看现场。我们接标的第一天来到那边的场地,恰是明德中学的整体南迁。站在新韶路西侧高高的台地上,仍然可以遥望到湘江,新老明德校区,一个在北、一个在南,任由流动的湘江牵引着,流淌着回忆与历史,绵绵地诉说着一个文化的传承。我开始审视周围的景致,还是山、水的遥望,但却少了那种温暖小街的乐趣。那天明德的领导来了很多,到现在仍记得范秋明校长的一句话,明德的历史悠久,一定不能让老校友到了新校区认不出自己的校园啊。

铺开地形图,我们大家埋头苦干起来。一个星期后,当大家将草图摊开来讨论的时候,我意识到,用地相对于将要放置的所有功能而言相当的拘谨。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没有人能完美地解决。想要争取最大的使用空间,唯一可做的就是寸土必争,收放有致。

设计在此遇到了困难。当我们再一次步入老明德校区的时候,许多细节打动了我也给了我提示。除了乐诚堂,校园内陆陆续续搭建的建筑形式不尽相同,但印象深刻的是黄兴图书馆前大片的草地和达才楼走廊前平静的水面。不同的建筑与环境超常规地位于对称构图的两侧。也许是时间的磨合、也许是屈子湖的水光,也许是建筑旁苍老的大树,将他们完完全全整合在了一起。我们站在掩映着粼粼波光的走廊里,那一刻,我知道心中的建筑该是个什么样子。

回到办公室,水面成了我想表达的东西。当我将图书馆以一种弱化建筑的形式放在水面中央的时候,水面被绿地包裹。她对节地做出了贡献。我兴奋地对同事说,我找到了!这就是这块地最好的利用方式。

于是我们的方案让屈子湖与主广场不对称的构图打破老校区的格局,却又带着浓浓的怀旧意味。教学区的主体建筑――高中部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布置在主要景观轴线上,向主入口敞开。办公楼及图书馆遥相呼应,与教学楼共同围合成特色曲廊,与老校区的连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仍然是水面,草地、垂柳和充满阳光的连廊,一切那么熟悉却又更加清新自然。主调的流畅带来设计迅速的进展。交标的时候,有一种自信满满的期待。

记得结果出来的时候,父亲非常的高兴。没过几天又恰是他们老校友的聚会。我把标书拿出来向他们请教。都是年过古稀的老者,竟孩子般兴奋不已:是好事情啊。我记得冯象钦叔叔当时已经生病了,弱弱的身体,但眼睛很有神,他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学生的活动空间要多,交通不是走廊的唯一功能,要有老明德建筑的特色。我当时有一种深深的触动。原来他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对教育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直到去年我到医院探望,他还提及明德中学的建设。现在他已经不在了,我真诚地希望这些建筑不会让他失望。

中标之后的修改还是蛮大的。接下来的日日夜夜是不断地磨合与精细的修改。不过与建设方的沟通倒是相当的愉快。记得那天来到范校长的办公室,充满自信与激情说出了我们设计的理由之后,范校长说,我希望的明德,有大气的主楼,宽阔的疏散广场,充足的活动场地,便利的管理布局,安全的设施保证。下来逐一对照,发现我们良好的构想也确实存在潜在的危险。图书馆位于水面上,对于活泼好动的中学生们是一个安全的隐患。公寓楼教学楼内台地的布局对快速疏散造成一定影响。卫生间直接面对走道容易产生异味。教室为了空间的需求局部设置在南边,在南方地区有夏季非常炎热及黑板玄光的问题。在中国,特别是湖南地区,每班的编制较多,这让我明确了特定时间场所下中学的实际需求。或许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建筑空间的趣味与一些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思考。范校长是湖南省书法家学会的会员,又是特级语文教师,儒雅而又有魄力,一于是我们有了构思最大的共同点:明德文化的主线――用建筑唤醒记忆。

2007年新年伊始

我们主要设计人员与校方领导来到美丽的厦门,当地一所完全中学的校长带我们仔细参观了整个校区,是那种红白相间的常用调子,在海边城市显得非常的明丽。我看到他们的实验楼管线的排布、工具间的巧妙设置、艺术楼室外的沙龙广场以及每一处与地势的和谐,整体效果很好。但细细品味又觉得这好像仅仅是一所新的完备的学校,缺少了一种凝聚的气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开始困扰着我。我说,建筑是什么?是真实的空间、真实的结构、真实的材料带来动人的内心地感受。那天夜里,海风来得如此的轻柔,心情却稍稍的凝重,我们将要建造的那个明德会让老校友怦然心动吗?

回到长沙,时间已非常的紧迫。明德中学整体搬迁工程是长沙市的重点工程,而且已经确定08年9月开始招生。所有的媒体都已然知道这个讯息,我能体会到校方领导们的压力,也感到自己的重任。

接下来所有的日子全是倒计时。整理思绪,再次出发。我们以前的主调没有问题,只要能解决学校具体的使用及安全性问题似乎就ok。设计仍从人文的角度切人。大学首篇就有“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文章。“止于至菩”“上善若水”这些出自《大学》、《老子》文中的古训正是胡老先生办学的初衷。水滋润万物有利于他们的生存,而又不与万物相争而保持平静是“上善”。“明德”则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老校区纪念屈原的屈子湖也正是显明了屈子刚正不阿的个性。德与善是明德校园文化的主线。只不过这次,我们特别注重的是在与老校园内在关联的同时注重学校的使用与实效。试图在刚与柔、方与园,水与石的碰撞中提炼建筑的精髓。

主入口广场与次人口广场的提出是在投标方案中就表现过的。当时考虑过多的是初中部的单独出入,因此将初中部设置在次入口方向,便于直接管理。但是后来发现真正影响疏散的是公寓楼,一般一到周末家长们就会排着队来接孩子回去。当我们将三排公寓楼及生活接待中心与艺术馆体育馆围合成校园次人口广场时,空间的格局已经形成。我们开始高兴地看到它比一开始的方案更加合理。仍然是高中部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围合成校园大气的主广场,初中部与科学馆则调整到场地北侧,运动场地没有改变,由东向西的跌落保留原有设计的想法,但将高差大部分留在了运动场大看台处。这样校园内的踏步减少到了一定范围,有了更为方便的疏散场地。

这次的总体布局我们和校方一拍即合。但最重要的是进入校园那片草地后的背景本应该是乐诚堂啊,我和校方商量,用一种实体将高中部整合起来,黄兴图书馆与办公楼就放在广场两侧。屈子湖北移到初中部教学楼下,所有的老元素都还在,但是又都用另一种方式在表达。

设计在顺利地进行,十几个单体利用贯穿南北的连廊相连,串起一串跃动的音符。架势全面拉开。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十几个单体同时开工的热烈场面。工地被划分得井井有条,我们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闻。看着他们一点点从地面上长出来。记得中途有一段时间没去工地了,陈校长打来电话让我们去看看中间梁柱部位灰色面砖的贴法。才知道我想要的面砖颜色那种灰旧的感觉并没有调出来。并且照我们的想法该是错缝拼贴的地方改成了平贴。当时的工人师傅正在贴红色主墙部分,深深浅浅的红砖被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拼贴,显得非常的做作。我说,我们想要的是那种自然朴实的效果,你们可以随意的拼贴,有规律的贴就不自然了,只要在心中要一个大概色彩的比例就行。后来的建筑才渐渐有了那种感觉。

2008年夏天

当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敢相信,建筑群体能在08年招生的时候建成时,奇迹还是发生了。几次走在去往新校区的路上,总在想,今天他变了吗?每每惊喜多过疑问。主楼的铜钟安上去的时候,我正站在高中部教学楼的大厅中。这个延续了乐诚堂诸多文化符号与印迹的建筑开始让我有了一种深远的遐想。期待和不安交织着,他会是我们心中的那一个明德吗?

胡老先生的铜像静静的伫立在大厅中,同样的深远与静谧。那个黄昏我陪父母亲去看明德新校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他们被染上一层金黄的色彩,不同的建筑、不同的连廊、不同的雕塑、不同的水面与草地静静的诉说着一个相同的故事。走上跨越屈子湖的那座桥,我悄悄地问父亲:有当年的影子吗?

上一篇:走在参数化设计的路上 下一篇:传统建筑的真情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