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罗马城市的演变所带来的思考

时间:2022-07-26 03:16:58

【前言】一个罗马城市的演变所带来的思考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道路结构关系:网格和树形 1965年,在《建筑师》杂志4月刊上,亚历山大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城市不是树》,其中提出了:树和半网格两个概念。在文章中,他这样定义树和半网格: 所谓半网格,即:只有并且仅仅只有当重叠的子集都属于一个集合,并且所有元素同属于这...

一个罗马城市的演变所带来的思考

摘要:城市道路结构城市的基本构架,也是人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对一个罗马城市道路结构形式的改变而对公共空间的改变进行分析,试图对当下的城市问题做出一定的解释。

关键词:网格:树形;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098-03

1 道路结构关系:网格和树形

1965年,在《建筑师》杂志4月刊上,亚历山大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城市不是树》,其中提出了:树和半网格两个概念。在文章中,他这样定义树和半网格:

所谓半网格,即:只有并且仅仅只有当重叠的子集都属于一个集合,并且所有元素同属于这个集合,那么这个集合形成一个半格。

所谓树,即:在只有并且仅仅只有属于一个集合的任何二个子集中,或者一个子集完全包含在另一个子集中,或者一个子集与另一个子集完全无关的,那么这个集合形成树。

在文章中,半网格和树是一种关系结构,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针对当时越来越强势的功能分区的规划思想,他认为城市是相互叠加的半网格系统的集合,而不是树形的组合。

无疑,这是一篇里程碑似的文章。其中,文章带来的几个观点,无疑开辟了对城市,对建筑问题看法的新的思路。首先,不再是孤立的看待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分类去解决此类问题,而是把建筑、城市以及其中的各种因素看作是一个相关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统一协调,才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任何尝试简单化处理的企图都只能带来更多的混乱。其次,亚历山大采用了理性的方法来处理看似感性的问题。在文章中,集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模型,关系图则让整个叙述清晰明了。

而城市道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如何区分这种关系成为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到底是按照怎样的一个分类去衡量道路之间的关系呢?是按照关系结构来分,还是功能结构,抑或是等级结构、布局结构、组织结构?

在这里,借用一下计算机数据结构中的概念,对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分类。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索的集合。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分类的方式:

线性结构:元素间为严格的一对一关系;

树形结构:元素问为严格的一对多关系;

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元素问为多对多关系,即每个元素都要和两个以上的元素发生联系。

在这里,线性结构可以看作是树形结构的一个极端,因而将之划分到树行结构分类当中。

因此,对于道路之间的结构关系就定义为:网格和树状两种结构。

网格的定义为:道路之间为多对多的关系,每个道路都要和两条以上的道路相联系的系统。

树形的定义为:道路之间严格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连接方式。

这样一种方式基本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道路关系,既体现了认识的逻辑关系,也表现出结构关系之外的形态结构。

2 一个罗马城市演变的分析

在《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一书中,斯皮罗・科斯托夫给出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案例: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那些曾经经过严格规划的古罗马城市的变化进程,并以此为例说明简单地将城市划分为规划和未规划两个类别是多么的不可取。

书中,科斯托夫将其归纳为三个进程,分别为:“解放几何规则对活动的束缚”、“街块的重组”、“新的公共中心对城市结构的影响”等三个阶段。书中,作者给出了自己对与这样一个进程的解读,这里并不想做无意义的赘述,而是,利用这一案例和利用空间句法的方法进行自己的解读,而且这一进程可以近似地看做是网格向树形的转变。

(空间句法是由伦敦大学巴特利学院的比尔・希利尔、朱利安尼・汉森等人发明的,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等在内的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其研究的基本数据体现为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集成度、可理解度等。研究方法上主要有凸状、轴线分析等方法,以及近几年不断完善下的视域分析法等新的计算方法。

空间句法是关于建筑与城市化的新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空间组构的概念。所谓的空间组构:一组整体性的关系,其中任意一关系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其他所有关系,也就是空间句法。)

利用书中的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处理,进行轴线分析和视域分析两个层面的分析,看看变化的进程中到底改变了什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看到的是轴线的分析图,分为拓扑数为n和3两组。通过横向比较三个地图的轴线图可以发现,伴随着时间的进程,轴线图的全局整合度慢慢降低,主要的原因是道路结构由网格变成为树状结构。同时,纵向来看,同一进程的拓扑数为n和3的轴线图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这可以理解为城市道路结构层次的复杂化。因此,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整个城市的演变朝向了一个相对隐私的方向发展开来;其次,就是伴随着城市的演进,除了全局的公共开放空间之外,越来越多的局地的公共空间开始出现。城市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实用性,而不是设计性。

视域分析法则更明显的揭示了上述的问题。第一进程的视域分析显示,市场是城市绝对的活力中心,其次是教堂的广场空间,除此之外,其他区局呈现相对平均的一个状态。从第二个进程的视域分析可以看出,伴随着城市的演进,市场的消失,教堂广场空间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尽管如此,市场仍然是城市的活力中心之一。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为,城市中小的公共空间的出现,以及公共空间呈现线性发展的趋势。第三个进程的视域分析显示,伴随着广场和市场的消失,城市级别的公共空间以街道的形式出现,同时其公共级别也大为降低。而小的公共空间更加明显,甚至有分级的倾向。

这是一个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例子。规划与市民的自发改造交织的结果就是使得城市的发展表现出自组织的特色。规划只是城市发展中的一环,市民的再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另一个动因,尽管外表上看来这一演变的直接要素就是政治体制的改变。再就是,多层次的空间是城市活动多样性存在的必要因素。罗马规划下的城市,个人要素非常的弱甚至被忽略,人的活动多是全社会性质的集体活动,但是,伴随着城市的演进,隐私感被强调,小规模的社交活动看似更加的活跃。

3 思考

在上述例子中,地图上看到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道路密度的增加,但如何去解释道路密度带来的变化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道路密度带给我们的不是是否通畅,是否有更多的道路的选择,也不是能否从局部快速认识到整体。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所能到达的范围。一座城市,属于市民,而真正衡量城市属不属于市民的关键是市民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近城市,享受城市。至于享受的方式,则并不关键,这往往取决于文化社会因素。

我们所怀念的一条条小巷所带给我们的感觉是1:1尺度的亲切感,还是曲径通幽所带给我们的惊奇?亦或是传统的回味?当我们认真思考,

真正让我们回味的是这条小巷带给我们的归属感,我们属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属于每一个人。

是的,道路密度的增加并不是希利尔先生所说的是道路最短化的过程(实际上,道路密度的增加并没有能够使道路最短化,恰恰相反,道路反而是增长的。这是因为,无论如何道路网的增加是有限度的,有限数的增加不会导致路径的缩短,只有在无限数的增加下,即道路变成连接两点的直线的时候才成立,从广域来看实际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树形结构下,由于结构的特性,道路密度的增加也不会导致道路最短化),道路密度的增加是市民可达范围最大化的过程。这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被简・雅各布批判的美国城市不是没有很好的解决交通,也不是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城市空间,邻里空间也不是错误的,错误在于,不论是最初由于规划还是后期的管理所造成的,城市某些区域被关闭起来,成为部分人的私有财产,从而将这片区域从城市中分离出来。长此以往,城市就变得支离破碎。于是,人们可以到达的区域就只有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私有财产”。看看现在有多少小区挂上了“私人住宅,请勿入内”的牌子,有多少小区只使用一个出入口。我们就知道我们所遇到的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而街头小巷所带来的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不论它是如何小,是不是尽端道路,是怎样宜人或者给与你压迫感,它一直是一个对市民开放的地方,属于整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只要你想去,你就可以到达。

至于安全,正如简・雅各布所说的那样,自然会有街道上的每一双眼睛共同来完成。反倒是,那些封闭的小区除了保安,住户所起到的作用甚微。

其实宏观来看,如果考虑到小区内的道路,每个单位内的道路,我们所处的每一座城市的道路密度并不小于我们所欣赏的那些传统城市,至少不至于造成现在这样的后果。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关闭了太多的道路,于是整个城市实质上每个市民可到达的地方就只有开放的城市道路和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我们打开,就像之前我们做的那样,每条小巷,每条里弄都是城市的,或许我们现在就不再是回味,而是享受。

根据规划的指标可以大概计算一个数据:按照一个城市住宅用地为2B%计算,且假定其他所有的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商业用地等皆为开放,市民可以随意到达不受阻碍,同时假定所有小区皆为封闭或者半封闭式,小区建筑覆盖率按照35%计算,则仅仅是小区开放与否对于市民来说,城市可达范围将减少18.2%(28%×(1-0.35%=18.2%)。实际情况则还要糟糕,城市中的办公、旅馆等等也几乎都是半封闭的使用方式。

上面提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能不能到达和如何到达有着根本的区别。如果是如何到达的问题,我们可以有着包括空间句法在内的很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通过某种改变让这个区域更好的融入城市或者更少的被外界打扰。

但是当我们所面临的是栅栏,是门卫,是锁头的时候,所有的技术方法,不论好坏,不论有没有效果统统可以无视了。

上一篇:中日皇家园林的比较及研究 下一篇:城市的个性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