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7-28 06:22:39

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如何在教学中导引孩子在文字、数字、图形间穿梭,体会学习的快乐、催开思维的花朵?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准孩子们的知识盲点、兴趣增长点,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擦亮孩子发现的眼睛、点燃孩子活动的激情、引导孩子到生活中去探索,从而使孩子在数学中体会到快乐。

关键词:学习敏感;概念教学;过程;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05-02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和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激发孩子思考和创造激情的机会——引导孩子在文字、数字、图形间穿梭,移步换景的喜悦,曲径通幽的新奇,足以舞动孩子小小的心灵,催开思维如花竞艳。

一、擦亮孩子的“第三只眼睛”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尤其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其内容选择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充满理趣,因此,赋予孩子“第三只眼睛”,培养孩子敏锐地捕捉教材中的数学因素,形成数学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途中,教材的使用则显得举足轻重。陶行知先生曾睿智地指出:“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我们要用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做的书,不要读的书。”笔者以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更要熟悉学生。不能让教材牵着老师走,更不能让教材牵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清晰地把握教材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距离,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准孩子们的知识盲点,兴趣增长点,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桥梁,擦亮孩子发现的眼睛。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公式时,我带领学生系统地复习了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圆面积公式这一网络结构图,制作相关知识卡片。这时,我说:“孩子们,静静地观察这一张网络图,把它画在你们的脑海,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稍事观察,孩子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他们还能通过这种方式把教科书中的其他内容也缩略成一张张的知识卡片,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孩子们发现、探讨的过程,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思维习惯形成的过程。

孩子们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种学习敏感,并能自觉主动地去发现教材以外的东西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时,解决了这样一个题目:“学校合唱队和舞蹈队一共有104人,其中合唱队和舞蹈队的人数比是5﹖3。合唱队和舞蹈队各有多少人?”这是一道典型的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轻松地解答了出来。但孩子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当我提出:“孩子们,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老师相信,除此之外,你们一定还有自己的发现。”这时,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不少孩子谈了自己从5﹖3中获得的信息。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新发现,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要兴奋。

学生由不思考到思考,到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能够敏锐发掘潜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历练。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每一位孩子在学习中都将是绽放最灿烂的一朵花,不管这朵花是牡丹花还是蒲公英花,但一定是独特的。

二、点燃孩子活动的激情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运用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积极浓厚的探究氛围中生成思考显得尤为重要。进行化简化的教学。我首先准备了一道题:观察并说说下面每组比中的前项与后项的特征[4∶5?摇 8∶7?摇 9∶10?摇 29∶21?摇 43∶57。 4∶5?摇8∶7?摇9∶10?摇29∶21?摇43∶57],并这样激励孩子:“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是成功的重要秘诀。这里有一组比,你能发现他们前项与后项数字之间的特征吗?”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总结每组比中的前项与后项的特征,然后再引导他们思考用分数来表示又会怎么样。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如果用分数来表示,这些比的比值都不用约分了。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不用约分呢?”学生这时不约而同地说:“因为它们是一组互质数。”再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说说什么叫最简整数比,并举例说明。这样就不用教师再反复强调什么是最简整数比。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加深了学生对最简整数比的理解,使学生在脑海中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在以后的练习中,通常会自觉地思考计算结果是否是最简的。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注重孩子情绪的调动和行动的参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次序地观察、操作,努力遵循数学发现规律,引领孩子充分参与。知,乃行之果。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利用表象、抽象概括出概念,在这样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会更深刻,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也可以得到持续发展。

三、引导孩子到生活中去探索

强调解决问题和数学应用,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在活动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中,要做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使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的指导下,掌握和形成基本技能。同时,在学生掌握和形成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学习“确定起跑线”时,我不仅带领孩子们进行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课内活动,还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操扬上进行操作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活动伊始,我首先创设了让学生帮助校运会规划跑道这个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规划需要小组合作,进行了如下准备工作:(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操场的相关数据,要完成的目标任务。(2)借助图形、表格等表述有关信息。(3)相关辅助工具。(4)确定合作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在活动中,只见所有的孩子都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在画线,有的在测量,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记录……每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充满着笑容。在兴致盎然中,这项任务被圆满完成。可见,在生活中的探索,不仅激发了欲望,解决了问题,还让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支点就是学生。呼应孩子的心灵需要,关注孩子的知识视野,积极架桥铺路,大胆赋予时空,当数学思维、自主探索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的时候,“减负增效”才可以达成,数学世界也会成为孩子心头快乐的百花园。

上一篇:课堂观察ABC 下一篇:贵在练说 重在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