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100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7-28 05:42:40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10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基本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统计分析不良反应类型、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几率男性占60%,女性占40%,35-60岁为不良反应高发年龄段,占64.0%;局部用药不良反应7.0%、口服给药不良反应17.0%显著低于静脉51.0%、肌内32.0%、联合用药16.0%;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28%神经系统受损、24%全身性反应受损、19%皮肤反应受损以及12%消化系统受损等。结论:分析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基本情况,针对性采取措施,能降低不良反应几率。

【关键词】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46-01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药代动力学、抗菌谱、抗菌活性比较突出,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作用显著[1]。随着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探讨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本文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在18-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2.3岁)。

1.2研究方法

对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给药方法与途径、发生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等。

2结果

2.1不良反应性别与年龄差异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100例,男60例,占60.0%,女40例,占40.0%。18-34岁17例,占17.0%;35-60岁64例,占64.0%;60岁以上者23例,占23.0%。

2.2患者主要给药途径与方式

17例口服给药,占17% ;32例肌内给药,占32%;51例静脉注射,占51%;7例局部用药,占7.0%;77例单独用药,占77%;16例联合用药,占16.0%。

2.3患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8.0%患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受损,兴奋、烦躁、头晕头痛、癫痫等;24%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系统受损,疼痛、寒战、乏力、胸闷、过敏、休克等;19%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系统受损,瘙痒、红斑、皮疹、风疹、荨麻疹等;12%患者表现为消化系统受损,厌食、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4%患者表现为心血管系统受损,血压下降或上升、心律不齐、冠脉事件、心动过速等;3%患者表现为泌尿系统受损,蛋白尿、血尿、水肿、肾功能受损等;10%其他,局部疼痛、红肿、静脉炎等。

3讨论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广谱、血药浓度高、患者耐受性好、半衰期长,对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淋球菌、革兰阴性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特别是对痢疾杆菌、流感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抗菌效果极强[2]。但随着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逐渐广泛,近年来,关于该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

本文研究显示,男性不良反应几率60.0%显著高于女性,35-60岁约占64.0%;60岁以上约占23.0%,提示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在35-60岁中年人群中发生比例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与患者频繁用药密切相关。鉴于此,临床医师必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测工作。老年人群也易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老人人群肾血流量低,对药物排泄功能也随之下降,药物浓度会在体内上升。另外,老年人群通常会服用多种药物,很容易导致血药浓度发生变化。

本文研究还显示,局部用药、口服给药不良反应显著低于静脉、肌内、联合用药,究其原因在于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给药方式起效快,但由于药物直接进入患者体内,很容易引发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毒性低、吸收性好,口服疗效较好。因此,在患者病情许可范围内,尽量选择口服给药方式。口服给药必须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科学用药,降低不良事件几率。

本文研究还显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全身性反应、皮肤反应以及消化系统等受损。氟喹诺酮类药物能增加患者中枢神经兴奋度,氟原子脂溶性较高,可进入脑组织,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导致患者出现失眠、疲倦、乏力、头晕、头痛等反应[3]。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消化系统损害的机理尚不明确,究其原因可能与剂量、刺激性有关,且药物剂量越大,发生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几率越高。合并茶碱类药物、输液速度快、空腹用药等也会导致消化系统不良症状。过敏反应及皮肤损害一方面与患者自身过敏体质有关,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这一抗原导致淋巴细胞过敏所致。相关研究资料证实,环丙沙星对祖细胞的毒性作用是导致患者过敏性反应的重要因素[4]。因此,若患者有药物过敏史,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部分患者用药后,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会出现光敏反应,这可能是因为药物引发原子团、单纯态氧进而导致严重的皮肤损害、组织损伤。

综上,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抗菌谱广、疗效好,但必须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结合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基本情况,严格掌握禁忌证、适应证,合理用药,科学选择给药方式、途径,严密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全面降低不良症状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杨汶刚.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91-192

[2]吕红霞,成淑莲,刘军锋.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08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3,6(6):881-884.

[3]叶祥,周晶,潘佳.新型氟喹诺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外抗菌活性的初探[J].华西药学杂志,2015,30(1):149-149.

[4]宋伟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5(15):158-159.

上一篇:小儿肺炎行盐酸氨溴索和盐酸丙卡特罗治疗的临... 下一篇:《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