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6 09:44:52

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教育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关系的基础,也是情感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学识、水平、方法、为人处世,甚至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价,做出各种不同的反映。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有的学生会把这种反映带到课堂上。对老师有好感就学,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高,对历史老师也特别崇拜,这样师生关系也就平等融洽。对老师有恶感就不学,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有看法的学生,一定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沟通,谈一谈彼此对对方的看法,开诚布公。必要时,可以请班主任或家长做工作,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感到老师关爱自己便会产生健康的情绪,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加有利于情感目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实施的有效途径,以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浅谈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要求中学历史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但我国教育工作长期只重应试教育,轻情感教育,更有甚者,在某些偏僻的农村和落后的山区,有些教育工作者自身对情感教育懵懂无知,更不用说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循循善诱,因此,对当今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已刻不容缓。中学历史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中学历史教师有条件也有义务利用历史教学课堂对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大意义

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信念等,以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通俗地说,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80%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其中,非智力因素最关键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情商。“人才就像一朵美丽的花,智商可以使其更娇艳,情商则能使其结出硕果”,这句诗化的语言,说出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道理: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能直接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益的人才。

二、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引导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教学方式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不管什么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之间就能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所谓“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言语行为即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以此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非言语行为即体态语言,教师用表情、眼神、手势或者师生空间距离等,给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某种暗示,这会微妙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比如我在讲授二战前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时,平时小有个性的一个男生举手示意有问题,我给了这位同学发言的机会,并用眼神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如果二战后的苏联延续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苏联就不会解体,并且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进行佐证。当然,历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对于他的想法,我们无法在前苏联身上验证,但同样,我们也不能佐证他的观点是错误的。由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奇思妙想给以足够的重视和肯定,那堂历史课充满了生机。惟其如此,在这“鲜活”的文化氛围里,学生才会感受到温馨的人文关怀,才能闪烁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并不断地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情感教学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历史知识本身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道德观、理智感和审美感,便于老师利用其激发学生情感。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中学历史课首先要满足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整体把握,培养情感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实现整体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个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应将其绝对化、主体化,更不能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给情感教育一个恰当的位置。

首先,历史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情感教育方面。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所学其他学科比如语文、政治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帮助,才能起到共同发展学生情感的作用。

其次,情感的培养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常有这样的情况,历史课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因素,往往若干年后,学生有了某些切身体验时,才能得以发挥威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时,不应简单追求表面化反应,不能仅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激情,一时的激情只是一种直接的表象的感情,其感情的变化只是暂时的、肤浅的,只有上升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培养真正持久的思想道德情操。从这点看,情感的培养在历史课中仅仅是一个初级层次,而人生观、世界观的最终形成才是历史教育更高的目标,积极情感的产生,将会直接有助于一个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最终形成。

总之,缺少情感教育的历史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而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社会意义。我们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力开展情感教育,让历史课题洋溢着情感、人文的色彩。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 下一篇:生活札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