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死刑存废问题浅析

时间:2022-07-26 04:04:51

我国死刑存废问题浅析

摘 要:在当今废除死刑制度已成为国际趋势,中国刑法中仍规定五十多个罪名适用死刑,死刑制度有很大的弊端,例如死刑会激发犯罪、死刑制度可能是某些冤假错案无法挽回、死刑制度过于残酷等。中国应该逐渐从事实上废除死刑,使每个中国人能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死刑 犯罪 存废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已经是世界范围的热门话题。虽然观点不一,但是死刑废除已经成为国际趋势,中国目前没有废除死刑,并且虽然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但从各种新闻媒体的死刑案件报道中粗劣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近几年,中国一直在强调减少死刑,慎杀少杀,但是中国的死刑执行仍太多。死刑的过多势必会为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一、死刑过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一)死刑反而会激发犯罪。

孟德斯鸠曾说过:“在一个国家里,如果盗窃10块钱和谋杀国王都是死刑的话,那么人们都去谋杀国王。” 在罪犯已经犯罪并且结果可能为死刑时,他们已经无所不为,因为再犯任何罪结果也还是死刑,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可以在被抓之前尽情犯罪享受乐趣。另一方面罪犯所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规避刑罚。为了摆脱对一次犯罪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来掩盖。同时,死刑鼓励嗜血的心态。

(二)冤假错案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无法挽回。

死刑是严峻的刑罚一旦执行,就无坏转的余地,而现阶段我国司法制度并不健全,程序和实体制度都有缺陷,在我们今天这样的司法体制的运行情况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当比例的死刑是错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一旦逝去,永不能复活。赵作海、佘祥林是不幸的,被冤枉杀人必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痛苦,但不得不说他们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他们还活着。而聂树斌,那么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并且还是被冤枉的,笔者实在不敢想象在死刑执行前他是多么的痛苦无助或许还有愤恨。

(三)死刑制度的残酷。

可想而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在等待死刑执行的过程中是多么的恐惧与痛苦,那临近死刑的日子里他们是多么的无助,他是我们的同胞,跟我们一样是人,也许他杀了人,可是并不代表他一定是个无恶不赦的人,相反,对他们执行死刑,这同样也是杀人,我们就是残酷的凶手,甚至我们更狠,因为我们让这些人等待死亡的恐惧和折磨。当然我们知道受害人是可怜的、痛苦的也许还是仇恨的,他们因为犯罪人的行为失去了亲人,可是犯罪人也是个人,也有家人,罪犯必然应该受到惩罚,可却不一定要死,死刑毕竟太残酷。

(四)经济犯罪不应判死刑。

人命价值远远高于任何金钱,仅因为金钱而执行死刑显然处罚过重,正因为是经济类犯罪,才应该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弥补自己的过错。就如吴英案来说,这么年轻的小姑娘,她也不是残暴恶劣的人,她也许有些无知,有些贪图享乐,也许就因为她的经营不善给很多家庭带来痛苦,可我们应该给她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她弥补自己的过错。

二、我国废除死刑分析

由此,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废除死刑,废除死刑包括三种情况:完全废除死刑、部分废除死刑(战时例外)、事实废除死刑。 笔者提倡的是事实上废除死刑,即几乎上在司法实践中不判处死刑,但在刑法条款中保留极少个别死刑。之所以要在条款中保留个别死刑,因为有些犯罪人行为极其残酷,影响极其恶劣,是为社会乃至全世界人民不能容忍的,这些是应该执行死刑,不能姑息。就如2011年挪威的特大杀人案,导致92人死亡,几十人受伤,而挪威已经废除死刑,按照挪威的法律,杀人犯只能判21年的徒刑,而且在服刑7年后,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显然是很难让人接受且社会危害极大。

东西方在报应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据报道,2000年在中国居住的德国人一家四口,被入室盗窃的四个中国人全部杀害,按中国法律,这四名凶手都得判死刑。可是,德国死者的家属却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方面提出对四个杀人犯不要判死刑。而中国人的观念则显著不一样,如药家鑫案件,被害人张妙的丈夫王辉就曾说不要药家鑫的一分钱就要法院判处药家鑫死刑。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中国的思想不够先进不够文明?笔者认为还是报复心里在作怪,这种报复思想也许是落后的不文明的。

死刑应当废除,并不等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刻废除。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还不能取消死刑,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废除死刑应该同时具备物质文明条件和精神文明条件。这里的物质文明条件,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国家能够承受长期关押犯罪人的成本;精神文明条件是指民众思想转变,淡化报应心理。笔者认为我国现在应该先取消几个死刑罪名,取消经济犯罪的死刑,然后在司法实践中把死刑减少增加死缓作为过渡,最后事实上废除死刑。

(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法学))

注释:

[法]孟德斯鸠,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第53页.

上一篇:浅析行政不作为 下一篇:浅谈婚内暴力侵权及其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