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死刑的法律现状

时间:2022-09-26 07:32:36

浅析我国死刑的法律现状

【摘要】死刑,又称生命刑、极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在我国包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刑缓期2年执行。对我国死刑现状的剖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正确的死刑改革的方向,做出有效的死刑改革措施。

【关键字】死刑,法律现状

死刑,又称生命刑、极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加罗法洛认为,只有采取一种对犯罪人肉体消灭的方法,将其除出社会圈,剥夺其作为人的权利,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犯罪人再次犯罪,彻底实现刑法的特殊预防作用。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了死刑,但在少数一些国家死刑依然存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死刑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杀人者死之类的报应观念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死刑的废止起着强烈的阻却作用。因此死刑还会在我国存在一段时间,并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1997年刑法与刑法的八个修正案对死刑作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

一、死刑适用的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四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里的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刑缓期执行。

由此可见,我国的法律对死刑的适用对象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罪行极其严重”,并没有明确具体的一个标准,不能给法官办案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标准,法官存在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很多犯罪分子都介于可杀可不杀的状态,这不利于犯罪分子的人权保障。

我国现行刑法上规定的死刑的适用对象客观地说是比较宽泛的,在当今世界各国刑法中也是极其鲜见的。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了我国死刑适用主体年龄的上限和下限,但是关于特殊主体的死刑限制规定现在还是一片空白。刑法修正案八虽然取消了一些犯罪的死刑,但是死刑的适用范围还是比世界其他国家多。1966年,我国已签署联合国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虽然没有明确的要求废除死刑,但是都重申应当保护和尊重人的生命权。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废除死刑的国际公约》。废除死刑已经是世界性的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我国与世界在对待死刑问题上,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死刑适用的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核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条规定,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我国的法律规定了死刑适用的程序,体现了对死刑案件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死刑的严格限制使用。死刑案件一审程序的管辖法院必须为中级及以上的法院,对死刑的核准权也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与高级人民法院,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也必须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这体现了我国对死刑的慎重态度,严格限制死刑的滥用。我国法律在程序上一定程度的限制了死刑的适用,比较符合现在我国的国情,不能废除死刑,但是也不能大范围的滥用,应该对死刑持慎重态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但是死刑适用的程序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案件进行复审核准时所遵循的特别审判程序。我国《刑法》规定死刑案件的复核程序全面收回到最高人民法院,这是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性选择。这一规定虽然可以最大限度统一死刑复核的标准,但是全国那么多个省,死刑案件必然会很多,最高人民法院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很难实现公正与效率两大基本价值的平衡。显然,最高人民法院现行的死刑复核体制和模式将难以有效地应对这一挑战,因此应当适时对之进行改革和完善。

三、死刑的执行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式执行,死刑执行中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或者具有法定情形的,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我国刑法规定了枪决和注射这两种死刑执行方式。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枪决是不人道的死刑执行的方式。这是由于在枪决前的准备阶段,会使被执行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恐惧,这比肉体上的痛苦更折磨人,所以说枪决是不人道的;再者,对枪决射击的准确性,有很高的技术要求。虽然可以准确射击,有时也很难做到一枪毙命,补射会让被执行人带来太多身体痛苦和心里负担,所以说,枪决是极不人道的死刑执行的方法。在枪决过程中有可能场面惨不忍睹,会引起负面的社会舆论,不利于社会稳定。

最后,执行枪决可能会进一步恶化被执行人亲属的悲伤情绪,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尽量使用注射方式执行死刑,比较符合人道主义思想。由于我国的传统思想比较注重死亡时是否为全尸,身体上有没有伤害,甚至于诅咒时都说“死无全尸”。采用枪决方式会存在较大的痛苦,尤其是在没有一枪毙命的情况下,而且执行枪决的场面也会比较血腥。现在虽然不会像以前封建社会那样,存在斩首示众的情形,死刑的执行都是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秘密进行的,不会对社会公众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这不利于犯罪分子的人权保障。采用注射的执行方式,则会比较符合人道主义的思想。注射不存在身体上的血腥伤害和巨大痛苦,也让犯罪分子死得比较有尊严,身体上不存在明显的痕迹。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都应该采用注射执行死刑的方式。在执行死刑之前,发现案子存在错误的,或者有法律规定的应当暂停执行的其他情形,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这也体现了我国法律严格限制适用死刑的政策。

参考文献:

[1]蒋文靓.“从人道主义谈中国死刑的发展方向”.《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陈兴良.“死刑存废之议”.《法学》,2003(4)。

上一篇:浅谈钢琴舞台演奏中紧张的成因及其克服 下一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