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激“情”引“趣”

时间:2022-07-26 12:34:39

生物教学中的激“情”引“趣”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但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教学的主要环节,就生物教学中实施激“情”引“趣”的愉快教学法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生物教学;激“情”;引“趣”

一、给每节课开个好头

影视剧导演对开场的设计,往往是煞费苦心,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否则就不能吸引观众,难以引人入胜。教师能否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了。例如,在讲授ATP时,这样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拿着支票来买一根冰棍,会很麻烦,因此要换成小额现金。糖类、脂肪等就相当于“支票”,而ATP则相当于“小额现金”。再如,新授必修一《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大家一起欣赏《侏罗纪公园》电影片段,向学生提问科学家是用什么让已经灭绝的恐龙复活的,学生会根据电影情节回答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的基因表达出来,表现出恐龙的特性使恐龙复活。还有,进行《伴性遗传》教学中可利用红绿色盲检查图和学生对社会上色盲患者的调查表导入:我们同学如果看不清红绿色盲检查图上的内容,很可能就是红绿色盲患者。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另外,从社会上红绿色盲患者的调查表可知男性红绿色盲的发病率远大于女性。然后提出问题“红绿色盲与哪种染色体有关?是由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控制?红绿色盲遗传可能有什么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往往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导入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教师再结合教材,拾其要点而精讲,其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二、恰当运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

愉快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恰如调味品在烹调中的作用,少了它,生物教学就会索然无味。教学中无论教学内容本身是否有新异性和趣味性,积极挖掘教材和生活中的愉快因素都是十分必要的。凡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笑话、史实及诗词、谚语,甚至是生物界的种种奇闻等都可作为激起生物课堂愉快情绪的素材加以利用。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三生物《种内斗争》时,引入谚语“一山不容二虎”,虎是天生的食肉动物,在食物链中处在顶级位置,依靠森林法则金字塔有能量级层层流动、分级递减的关系,食物链级别越高的动物,获得能量的机会越少,因此,在固定的能源时空里,老虎的数目越少,就越容易获得能量,得到生存,很自然就会出现为生存而争斗的场面,这样一山自然容不下二虎了。话一出口,满堂皆乐,谈笑间,既消除了学生对能量流动概念的神秘感,又掌握了这一重要概念的实质。再如,学习遗传变异时引入谚语“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学生就很容易知道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传物质与子代各个体间有差异。

三、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若教师刻板教条地照本宣科,一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其结果往往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乏善可陈。这些传统的课堂只有“接受”,而最大的弊端恰在于没有“生成”!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传统、低效的教学模式变得生动、高效,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在这个方面,我的大致做法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教材的具体知识点,在生物教学中采用这样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讨论法”,要求学生提出各种疑点,然后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思索,踊跃发言、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去。还有,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的“竞赛法”、既可烘托学习气氛,又可创设学习情境的“直观式教学法”、积极寻找学生优点的“表扬法”、具有很强启发性和实用性的“自学指导法”等。总之,教师要多开动脑筋,想办法改变单一教学形式,力争呈现出多种教学风格。

四、加强实验的实际演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可以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形象直观、具有启迪性的演示实验、家庭实验和学生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实验中,让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学生分别进行交流,就很容易探讨出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使用量、滴加顺序等学生易混淆的问题。再如,在指导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我找了几段电缆线,让学生分组制作模型,用以演示神经、神经纤维、神经末梢、反射弧的组成。看一看哪一组学生能形象地表述出兴奋在反射弧上面的传导,从而让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兴奋传导、传递的相关知识点。还有,在《生态系统稳定性》章节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别设计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的家庭实验,然后观察生态瓶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分析成败,从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

上一篇:浅谈体育课堂教学 下一篇:如何做好初中物理课预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