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语言艺术初探

时间:2022-07-26 09:28:15

语文课程语言艺术初探

摘要:舞蹈有舞蹈的语言;音乐有音乐的语言;医生有医生的语言;教师有教师的语言;而语文教师是语言的传播者和培训者,就更应该讲究语言的艺术。听一堂优美的语文课。就好像观赏一副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而学生者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写在他们的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充分显现了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程;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49-02

正如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 接下来我们谈一下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特点。

1.教学口语的艺术性

1.1 合乎逻辑的规范性。教学语言必须符合逻辑要求,这是学生理解和接触信息的基本前提之一。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约定俗成地就形成了自己的规范。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是有板有眼,脉络清晰的,先讲什么,次讲什么,都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由于教学语言具有交际场合的正规性,这就要求教师自己不仅要使用规范性的语言,还要引导学生使用规范性的语言。

1.2 达意及情的准确性。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例如课文有篇《落花生》,教师解释为"种花生",实际上"落花生"是花生的另一种名称,教师望文生义解释错误。遣词造句也要合乎语法,不讲方言土语,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表意要明确,无歧义。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课上用词不当,或读错字音,学生就会发议论,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1.3 绘声绘色的感染力。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感染力是关键。

1.3.1 教师的语言必须挑动人心。挑动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我现任教的初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小学走进来,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特别是不喜欢查词典,生字的注音常常是想当然。

1.3.2 教师语言要充满活力。教材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这样设计导语: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东风浩荡、万物复苏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耳边就仿佛听到了解冻的小溪淙淙地流淌,报春的燕子细细地呢喃;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春为人们所喜爱,为人们所歌咏。朱自清的《春》妙笔传神,历来传诵不衰,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的《春》。教师讲究遣词造句,讲究修辞手法的运用,讲究多种句式的变化,争抢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1.4 含蓄幽默的趣味性。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在讲《桃花源记》时,为了让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描绘的美,我用了这样一个有启发性的语句:同学们,试看,这里的─美,用这样的句式既亲切自然,又便于学生想象,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与你同在,与你同游,与你同乐。形象的几个字便展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5 辞约意丰的凝炼性。辞约意丰即用最简明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含义。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炼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炼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吸收能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

2.教学态势语的艺术性

课堂上,教师风趣生动的有声语言犹如生活中的调味品,可以增进人的食欲,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象传神的无声语言同样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对加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课堂上的无声语言亦即体态语言。它包括:眼睛语言、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动作语言。

2.1 眼睛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用眼睛(眼神)来传递、交流信息。当学生开小差时,老师一个严肃的注视,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迅速改正;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一个赞许的目光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教学中恰当的眼神,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2 表情语言。我们教学的内容有时很难理解、或很乏味,此时学生往往脸像苦瓜,大脑常常会走神,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渲染气氛,将会打破僵局,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面带微笑可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

2.3 手势语言。手势就跟说话一样的平常,其实每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有意无意的,或多或少的运用手势语言。如在强调几点要点时借助手指1、2、3……;当请学生回答问题时伸手做请的动作;回答完问题招手让学生坐下;回答对问题时竖起大拇指等等。这些都是手势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辅助。

2.4 动作语言。虽然语言诉之于听觉,但人类的视觉最发达,人往往相信自己看到的。如在讲述《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到酒店付钱的动作时,只靠有声语言有时显得很苍白,若借助动作表演,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体态语言,既直观又贴近生活,既弥补了有声语言又便于师生交流,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由此升华开去,引导学生如何准确而细致的观察生活、再现生活。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做到以情入文,以文传情,用艺术化的语言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让学生的美好情操和健康心理在我们日积月累的教学中得以陶冶和形成。 一旦我们语文教师掌握了语言艺术这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那么语文教学的一个崭新天地便翘首可待了。

参考文献:

[1] 卢少华. 语文教师要历练什么样的课堂语言[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14)

[2] 叶石友.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之美[J]. 成才之路. 2011(22)

[3] 田瑜.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浅探[J]. 文学教育(上). 2008(04)

上一篇:浅议小学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环境教育元素挖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