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还是市场?

时间:2022-07-26 02:03:05

政府还是市场?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内外条件基本成形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坚持或者强化政府主导是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群众史观和社会形态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前,坚持改革方向,深化改革进程,需要推动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

关键词: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转型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1-0182-04

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内外条件基本成形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人主张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要发挥主导作用,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东亚国家的所谓“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将带有强烈重商主义色彩的政府干预看做理所当然。但笔者想问,寻租怎么解决?带有计划经济强制增长遗留的投资驱动和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政策”能否持久?有的学者认为公共利益的实现需要政府主导。但笔者想问,政府主导与公共福利的增进是否有必然联系?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市场制度不够完善,需要政府权力的广泛干预。但是笔者想问,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不够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充分是因为政府作为多了还是作为少了?此外,政府主导还有赶超任务的实施、国家利益的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等等理由,不一而足,总归一点,就是市场主导还不是时候。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即以下文商榷之。

一、改革开放由政府主导并取得成功的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是一场由我国政府主导的,旨在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30多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政府主导功不可没。历史的“时势”造就了政府这个“英雄”角色。

(一)改革开放由政府主导的历史必然性

1、权力高度集中,经济成为政治的附属物

以传统计划经济为改革对象和起点的改革开放,必然以中央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作为既成事实,成为改革的起始条件之一。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政治是‘无孔不入’的,它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也不例外:政府配置资源,用计划和行政命令指挥社会生产,经济成为政治的附属物。在这样的情况下,主导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政府成为经济改革的主导势所必然。

2、受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本身缺乏生机和活力

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也是政府主导改革的条件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讲价值规律,排斥和否定市场作用,经济运行靠一纸计划和行政命令指挥。片面强调集中管理,微观经济主体没有自,在单一生产计划下,供应统一调拨,销售统购包销,财政统收统支,劳动力统包统配。经济没有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改革主导力量要想发端于经济本身,市场经济要想自发发展,根本不可能。

(二)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之初,我国经济规模相对狭小,经济关系相对简单。使政府在大体上有效协调经济关系,搞好综合平衡成为可能。加上长期的“短缺经济”,有潜在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源利用的无效向有效的转变,“后发优势”的发挥等等,使政府主导的经济改革颇具成效。然而,政府主导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人民意愿才是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规定了我国的改革只能是变更扭曲了、超越了的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现实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历史上本不发展、又被人为“跨越”了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以正确的历史选择为前提,如前所述,在有且仅有政府能够担负起启动和推动改革的历史条件下,政府主导就成为我国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了政府主导,就能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试想,如果抛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心的改革方向的选择这一前提的话,我们的改革还能有这样的成就吗?显然不可能,的灾难不就是一个证明吗!可见,政府主导,需要有限定条件来对政府选择或者决策进行前提性质的规定。此外,在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有政府之外的另外一种能更直接反映出经济发展要求的力量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盲目的政府主导或者国家崇拜并不一定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的进步,甚至可能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那么这种政府之外的、对政府行为进行前提性规定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的力量是什么呢?这只能是历史的力量。而历史最深刻的根源在哪里呢?在经济之中,在历史的生产方式之中。30年前的政府主导是政府在执行经济的意志。因为30年前的中国,政治就是经济。30年后的今天,经济要求自己执行自己的意志。因为经济已经相对独立,成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历史条件决定了经济主导力量的变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求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经过深刻的观念革命和艰辛的实践探索,我国于世纪之交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已经发生了虽不彻底但仍属根本性质的变革。根本性质的变革标志着我们在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改革的不彻底则意味着我们的改革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为什么会不彻底?政府主导难辞其咎。

(一)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要求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应该在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作用,并通过市场机制的发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然而,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市场机制的发挥受到严重削弱,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政府主导,意味着政府手握大量经济资源,使其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如行政审批)对资源配置进行干预和控制。行政主导不可避免地形成经济歧视,大量资源流向一些本应被淘汰的“大白象”(指很贵重,需要很高昂费用维持,但却难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资产)国企,而民营企业却享受不到这样的“国民待遇”,一旦遇到外部经营环境恶化或者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便发生“倒闭潮”。政府手握重要经济资源不放,对市场交换进行压制和控制,造成了普遍的腐败寻租,进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极大影响社会稳定。政府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要确保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必须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让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即政府不再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以规范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为工作重点。然而,政府主导却有悖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政府主导使行政权力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成为常态,各级财政支出的相当部分投向竞争性行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入很低,

社会发展滞后;政府以GDP为中心,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浪费人、财、物,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确保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须改变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使市场在没有行政干扰的条件下,主导经济发展。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

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但时至今日,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仍难以实现,这与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密切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靠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实现。各级政府可以运用资源配置的权力,投入大量土地、资本等来达到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绩目标。另一方面,政府主导侵占市场作用空间,影响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压抑了整个经济的创造力,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失去根基。

实现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将彻底消除粗放式增长方式的制度基础,激活市场主体,乃至整个经济的创造力,促进技术升级、产业升级和制度升级,实现以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为基础的集约式的经济增长。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导的哲学根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样态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群众史观和社会形态观上都能找到确凿的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从认识主体来看,“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实现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

从认识客体来看,一方面,客体及其规律是客观的,正确反映了其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绝对意义。另一方面,客体及其规律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对其的正确认识又只能是近似的,具有相对的意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矛盾“存在于世界和人这两个因素的本性中”。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人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领域,既是“无知”的和“自发进化”(哈耶克语)的结果,又是有知的、理性设计的结果。否定有知的无知或否定无知的有知,否定理性自觉肯定自发性或者否定自发性肯定理性自觉都是极端的、片面的。

有知从哪里来?从无知而来,从无知经由实践而为有知并产生新的无知,以此循环以致无穷,无限逼近于有知。无知是对特定对象、领域和过程的无知,从而为人们经由实践而达到有知划定了目的对象、领域和过程。无知乃有知之土壤,不承认无知的有知不是真正的有知。同理,理性设计从哪里来?从自发性而来,从自发经由实践而为理性自觉并在新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自发性,以此循环以致无穷,无限逼近于绝对的理性自觉。自发性是在特定对象、领域和过程的实践中的自发性,从而为人们经由实践而达到理性自觉划定了目的对象、领域和过程。自发性是理性自觉之土壤,不承认自发性的自觉性不是真正的理性自觉。总之,无知与自发性是有知和理性自觉的基础,而有知和理性自觉是无知和自发性的实践升华。因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承认无知尊重自发性,但又不停留于无知和自发发展,在实践基础上,促进无知向有知的发展,促进自发向理性自觉的发展。同时,认识到有知和理性的相对性,从而不局限于已经获得的有知和理性自觉,正视新的无知和自发性,以此循环以致无穷。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单个市场主体面对复杂经济关系的“无知”与经济运行的“自发性”被演艺得淋漓尽致。市场正是以这种“无知”和“自发性”为基本运动形式,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配置资源,平衡供给,实现增长。通过市场主体千百万次“无知”和“自发”的市场活动,经济运行趋势和特点得以显现出来。这就为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观察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实现宏观经济平衡,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经验总结。如果市场的“无知”和“自发性”得不到尊重,基础地位得不到保障,那么两只手的良性互动,自发到自觉的逻辑发展便没有了根基和基础。如果发生所谓的“有知”和“理性自觉”对“无知”和“自发性”的僭越,无异于以主观臆断代替客观事实,无益于处于正常样态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尊重市场的“无知”和“自发性”,以市场为主导,同时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的必然性,再进一步,经济的必然性直接地蕴于人民群众的经济活动之中。经济领域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生动舞台。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首要的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经济活动中的创造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人民群众经济实践的舞台,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经济实践及其关系本身。历史必然性通过人民群众的市场活动展现并实现自身。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必然性的遵循,是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我们过去的政府主导,从根本上讲,在形式上是以“反市场经济的方法来发展市场经济”,在内容上是对先发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以来的经验借鉴,是对人类历史创造性的尊重。

政府作为非市场经济主体(不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购买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主体(对市场有重大影响,因而构成市场经济的实际因素),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历史也相应地规定了其市场职责,但相对独立的政府毕竟不是市场本身,它的活动代替不了生动的市场实践,所以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搭建了理解社会形态的理论模型,指出了经济基础在社会结构以及社会变迁中相对于上层建筑的基础性地位,为我们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提供了基础理论指导。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观,经济――市场经济与政治――政府这二者的地位及关系是简单明了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为经济服务;市场经济决定政府职能,政府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服务。但以上结论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市场经济属于经济基础范畴。对于这一点,大家是有不同意见的。

这涉及到如何认识经济基础的问题。按照传统的认识,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又被等同于所有制,从而将经济基础等同于经济制度,成为判断社会性质的标准。作为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被认为不具备社会性质属性,被拒绝于经济基础之外。按照这种逻辑,市场不具备经济基础属性,市场相对于政府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无从谈起。

然而,恩格斯在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写道:“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因此,这里面也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装备。这种技术装备,照我们的观点来看,同时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从属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律等等。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和惰力才继续保存下来),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这里,恩格斯没有将经济基础局限于生产关系(更没有局限于所有制),而是将其作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作为包括着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一切物质关系的总和,或者说全部生产过程所赖以进行的各种前提和条件的总和。可以说,经济基础既包含社会制度性质的规定,也包含对社会的技术构成的规定。

根据恩格斯的理解,作为我国经济组织和运行的基本方式,市场经济无疑具有经济基础的属性,并突出地表现在社会的技术构成方面。那么在资源配置、经济调控等技术手段的意义上,市场对于政府的基础地位、主导地位就是成立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市场主导经济发展便是合乎规律的选择。

四、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的情况下,推进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是有可靠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的。只有推进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的实现,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改革成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当然,强调市场主导不是否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强调政府作用发挥的前提性规定,强调市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无条件的。在市场不够规范成熟、市场力量不够强大的时候,政府主导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主导让位于市场主导是必然趋势。

上一篇:给自己上一堂“德语课” 下一篇:王化云:先贤一生已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