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0 03:02:51

政府调研报告

政府调研报告篇1

2017政府调研报告范文一:

政府改革委员会派几路人马,奔赴各地,深入基层和一线,想搞清楚群众对政府的意见.他们不辞辛劳,长途奔波,翻山越岭,深入工矿企业,学校部队医院等许许多多单位.走到哪里,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人民群众对他们务实的工作作风非常满意,把掏心话端出来.他们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调研结束归来,各路人马都做了细致的归纳和梳理,得出的结论,让政府改革委员主任感到非常吃惊.由于笔者是政府改革委员主任要好朋友,他就在邀请我吃饭的时候,向我坦诚布公地做了讲述.回到家中,我根据他的讲述,总结如下:

一是群众对领导干部吃喝非常反感.领导干部最喜欢吃喝,开会吃,招待上级领导吃,下乡吃,检查工作吃.看看领导们身体发福,肚子圆鼓鼓的,额头发光,手心手背油腻腻的,就能判断出吃了国家和群众多少饭菜,喝了多少酒.无怪乎群众戏言:要抓腐败的领导的,只要看看身体胖瘦就抓不错人.想一想,有道理,如果是一个不好吃的领导,必然殚精竭虑想人民所想,急群众所急,夜来卧听风雨声,疑是民间疾苦声,他会发胖吗?

二是群众对领导干部专权非常反感.由于一言堂,领导没有好处不办事,得到好处乱办事.银行贷款,不看信誉,而是看钱送的多少来放款.扶贫攻坚,扶贫都扶贫给有关系的人群中去了.底保问题层出不穷.干部提拔,人事任免,常委会也就是常委会.

三是群众对领导干部一支笔非常反感.由于失去有效监督,一支笔敢顶风违纪,单位和部门的开支合理不合理,都得到一路放行.国有资财损失惨重,国家负债累累,就不难想象.

四是群众对领导部干任人唯亲非常反感.制度形同虚设,给普通人制定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现象司空见惯,狡诈和溜须拍马的人,得到提拔和重用,要么放在重要岗位或清闲岗位上.

五是群众对领导干部浮夸风非常反感.如今,做形象工程和应急工作是许多领导干部的拿手好戏.这些工程是面子工程,短平快.造假已经是蒙蔽上级检查的很重要手段.有时,为了Gdp,年报谎报实情,在数字上大做文章.

六是群众对领导干部坐骑非常反感.领导的屁股大,值钱,人有身价.一个屁股坐一座楼,一次出行花掉贫困孩子几年的学费.家到办公的地方,徒步只需要几分钟,可不愿掉身价.公车家用,已经不成文的制度化,而用公车活朋友拜弟兄,不是少数.

七是群众对领导干部拉拢感情非常反感.逢年过节,拿公款或土特产等变相手段一级领导看望一级领导,形成定例.红白事,上司敛财和下属巴结,蔚然成风.

八是群众对领导干部周游列国非常反感.许多领导,借外边学习和考察机会,带着家人四处周游,到处旅行,吃高档饭,住高级宾馆,大肆花销,眉头不皱一皱.

九是群众对领导干部对藐视群众首创精神非常反感.为数不少的领导,不喜欢征集群众的智慧和良好的建议,要么独断专行,要么只听取个别高参意见,即使开些这方面的会议,也是冠冕堂皇,装装样子.这种高高在上的做法,违背客观实际,只能犯下指鹿为马的错误.工程重复建设就是最好的例子.

十是群众对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的做法非常反感.有些领导,喜欢给群众许愿,可是当群众完成预期目标,就搪塞,要么找漏洞.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丧失了群众对领导的信任和拥护.

十一群众对领导干部贪得无厌非常反感.我们不少干部,安排工作要别人送钱,正常提拔和调动干部逼迫人送钱,工程上要钱,买东西吃回扣.只要有一线机会,都不放过,真正的雁过拔毛,令人十分反感.

2017政府调研报告范文二:

今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府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依法行政工作各项措施,着力夯实依法行政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依法行政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将我镇本年度依法行政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为深入推进我镇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成立了我镇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由党政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依法行政责任制的落实,承担日常的督促检查、协调工作。

二、制定权力责任清单,明确工作职责

一是制定了政府权力清单和对应的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职责。进一步推进我镇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和约束,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定和严格执行,切实做到了政府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各单位和部门没有擅自更改权力事项。

二是公布了我镇行政审批事项、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明确服务职责。在全镇范围内对公布目录进行宣传普及,严格按照公布目录提供便民服务,在规范了事项管理的同时,也更方便了人民群众日常办事。同时对相关业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制定岗位职责,强化队伍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2017年,我镇共接待前来办事群众8000余人次,为群众办理事项3000余项,实现了便民、高效和廉洁的目标。

三、规范行政决策,健全法律顾问制度

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监督检查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13〕8号)和《中共江安县委办公室、江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监督检查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江委办〔2013〕8号),结合我镇实际,我镇建立了《水清镇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基本程序暂行规定》、《水清镇重大行政决策追究制度》,规范我镇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一是规范程序。把部门论证、公众参与、民主协商、专家论证、专业机构测评、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政府重大行政决策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外,均应当以适当方式引导公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结果将作为政府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公众提出的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二是明确原则。以谁决策、谁负责为原则,对重大行政决策严重失误或超越法定权限、违反规定程序作出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等情况的,将依法将进行倒查和纠错问责,重大行政决策将实行终身追究。

三是寻求后盾。聘请熟悉各类法律法规的专业人士为政府决策提供坚强后盾。主要通过聘请法律顾问,为我镇各项政策法规和事务提供法律支持服务,特别在项目投资、依法行权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服务。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型政府

政务公开工作内容多、牵涉面广、情况复杂,为把此项工作抓好、抓实,我们始终坚持真实公正、注重实效、有利于监督的原则,按照上级的要求,进一步拓展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程序,不断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拓宽政务公开工作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政务公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在公开内容上,我们在按照上级的要求,在公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以及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

(二)在公开形式上,我们为了便于群众知情、办事、监督,除了继续通过公开栏、会议、农村广播网络、编发简报以及电视等多种形式实行政务公开,我们还努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推进网上政务公开。今年以来,在宜宾市政务公开网上,公开政务180余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

(三)在公开程序上,我们首先对政府、村(社区)、各有关部门所有需要公开的内容及项目进行整理,列出清单,然后对整理结果进行汇总审核,最后由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后,请相关部门对照清单全面进行公布。对重要的政务活动,一律要求民主议事在前,决策公布在后,必要时召开人代会,广泛征求并统一意见后进行公布。对涉及到各类财务收支的,一律审计理财在前,核实公布在后,组织专门人员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事前布置、事中督促、事后检查,一抓到底。

五、严格执行十项规定,做到清正廉洁

(一)密切联系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1.完善工作机制。把贯彻《十项规定》与创新争优、效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考勤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规定者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切实改进政府工作作风。

2.切实改进文风会风。尽量使用电话、电子邮件方式汇报和传达工作,对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对必须要发的文件提高行文质量,文字简练、格式规范。减少会议数量,精简会议程序和内容,压缩会议时间。

3.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制止铺张浪费行为。加强物资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办公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公务接待坚决按照上级标准接待和安排各类公务活动,中午禁酒。加强对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修订出台公车管理制度,一般公务活动不用公车,节假日期间公车一律封存,晚上按指定位置停放,并接受群众监督,发现违规现象按规定严肃处理。

4.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服务意识。明确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上班时间不玩游戏,不上网聊天,不炒股,不干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明确工作责任,充满激情抓工作,脚踏实地干事业,展现政府工作人员精神面貌,强化服务职能。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开展监督检查,加强队伍建设。

全镇把贯彻落实《十项规定》与绩效考核工作相结合,开展了全面监督检查,并采取了四查四看四强化的检查措施。一是查思想作风,看是否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等,强化对浮庸散奢作风整治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查廉洁从政,看是否自觉严格执行《十项规定》、《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强化廉洁自律意识。三是政府服务,看服务态度是否端正、服务行为是否规范。强化全心全意为居民和社会各界服务意识。四是查行政效能,看是否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强化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通过检查我们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一是改进调查研究方式,轻车简从;二是精简会议,改进会风;三是精简文件简报;四是厉行勤俭节约,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五是取消年终聚会,没有用公款大吃大喝行为。六是切实服务基层群众,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七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杜绝了迟到早退现象。

通过十项规定,我镇进一步加强了队伍建设,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形象。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做到思想上永不松懈、行动上永不倦怠。进一步抓好责任制的落实,确保各项规定有人管有人抓;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各项规定贯穿于整个工作;进一步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各项规定不成摆设,落到实处。

政府调研报告篇2

遵义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贵州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33668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突出问题导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4个贫困县、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2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降到7%以下,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一、遵义市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一)脱贫攻坚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通过实施大扶贫行动,加速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进程,提升创建质量。按照国统字〔2008〕77号监测,全市20XX年度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4.0%,比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提升3.8、7.5、10个百分点。14个县(市、区)20XX年实现程度均超过80%,均值达到90.6%,较2012年大幅提升,其中正安、习水、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幅均超过10%,习水在全省排位提升12位、正安提升9位、道真提升5位、务川提升4位。

(二)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牢固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轻纺产业园,务川绿色食品(轻纺)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竹业和石斛、正安白茶、务川山羊、凤冈茶叶、桐梓方竹笋等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四)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加。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增加就业岗位、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值、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就业技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65元,年均增长11%;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70元,年均增长13%;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和2.5个百分点。

(五) 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落实省委33668扶贫计划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未减贫摘帽乡镇干部管理使用的意见(试行)》《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综合配套文件,制定并实施35669行动计划,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完善一整套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调研培训,在贯彻落实上求突破。一是强化调研培训。市委先后召开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专题培训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组织部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负责人以及扶贫办主要负责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二是精准调查摸底。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做到了村社有册、乡镇建簿、县区存档,实现了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调度。

(二)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遵义市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精准责任,同时出台投资、财税、金融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整合全市111个部门475个项目,投入帮扶资金8.45亿元,对务川、道真、正安等县13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抢抓上海对口帮扶机遇,2013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2个,惠及9个县(市)58个乡镇72个村。

(三)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精准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第一步到2017年,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第二步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干鲜果、草地畜牧业等八大扶贫产业,共种植中药材35万亩、核桃70万亩、蔬菜200万亩、人工种草3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到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重点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扶到户、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6万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累计建成项目安置点92个,搬迁贫困人口8.83万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解决小康水饮水安全68万人,新建改建小康房2704户,95%的自然村通电话、95%的行政村通宽带,小康电一户一表率95%以上、小康寨创建点355个。

三、当前遵义市贫困现状分析

虽然遵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14个县(市、区)和新蒲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到2017年底,全市还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1.4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

(二)致贫原因复杂。国务院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扶贫开发大会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各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三)收入渠道单一。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扶贫开发重点县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接近50%.

(四)贫困制约突破难。由于广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贫困地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导致以交通、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全市还有196个行政村3671个村民组未通硬化路,需硬化通村公路1486.6公里、通组公路15830.95公里,71万农村人口还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五)贫困人口素质偏低。遵义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四、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机遇,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2017年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一)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账、市有库,完善贫困监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脱贫销号、返贫重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建档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建立遵义扶贫云,市县乡村四级同步搭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化查询、数据化调度,信息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二)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一是着力推动产业就业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引导贫困地区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实现强一接二连三.依托贫困地区植被丰茂、气候凉爽的优势,统筹扶贫项目和资金,在贫困地区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导群众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二是着力推动生态移民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制定分年度搬迁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1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三是着力推动生态补偿扶贫。制定遵义生态补偿实施细则,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施细则,探索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新模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四是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扶贫。对农村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分别实施不同标准的两助三免(补),对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校实施两助一免(补),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孩子上学而致贫返贫,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采取集中诊疗方式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方式,确保贫困户生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五是着力推动保障兜底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扫除社会保障救助盲区,确保2020年前两无人员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共享全面小康创建成果。

(三)精准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关键,市县乡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加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夯实县级党政领导班子、选好配强贫困县、贫困乡镇党政一把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确保贫困村全覆盖。二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探索完善集团扶贫、定点扶贫等八大扶贫机制和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四包责任制,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确保贫困帮扶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乡镇不摘帽、贫困村不出列、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三是建立完善退出机制。设定时间表,建立完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逐户销号,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实现有序退出,防止数字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四是强化考评、严格问责。强化督查暗访,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对在扶贫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对违规违法、不作为乱作为和精神懈怠、落实不力、扶贫效果不好的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精准破除脱贫攻坚的制约瓶颈。加快推进以路、水、电、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所有镇村组,将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融入干线大动脉,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确保到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例、农村公里列养率、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4个100%.规划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和饮用水源,确保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破除生产生活用水瓶颈,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贫困户实现一户一表,群众集中居住村寨通讯信号全覆盖,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质量。

关于政府调研报告范文二

根据《关于配合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以及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工作的通知》(XS编办函

[2013]122号)精神,围绕调研提纲要求,现就我市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情况,对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主要认识和体会。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胡锦涛总书记的主题报告实事求是、高瞻远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引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视,对于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了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后,我市机构编制部门即召开会

议进行了专题学习,要求全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机构编制工作与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特别要深刻理解把握党的十八大报告有关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切实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机构编制工作。要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等主要内容认真研读,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机构编制工作创造性开展,进一步推进我市政府职能转变。同时,扎实做好当前各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编办的安排部署,靠实责任,创新工作,确保全面完成今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等会议精神,明晰这次改革仍然延续了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大的差异点在于特别突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一个由过去比较注重外在机构合并、调整更加转向职能的转变,是内涵式的改革。具体亮点包括:一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进行改革,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不管是整合药品食品监管,还是解决海上的执法问题,这都是过去面对的老大难问题。二是突出解决民生问题。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比如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看病等方面,此次整合新闻出版和广电,也是和老百姓文化消费直接相关的。三是特别强调权利下放。解决好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权利,强调政府给市场下放权利,发挥市场资源配臵作用,特别强调政府对社会下放权利,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的作用。

(二)2010年以来,我市市县政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理及政府部门执行三定规定的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审批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市、县两级严格按照改革文件规定设臵机构、明确政府工作

部门三定规定,并抓好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设32个工作部门,兴宾区人民政府、合山市人民政府设24个工作部门,武宣、象州、忻城县人民政府设23个部门,金秀县人民政府设22个工作部门,各级政府设立的监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不计入机构个数。同时,全面清理了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调整理顺了政府工作部门职责关系、部门内设机构间的职责关系,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目前在人员编制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各部门机构编制配备与实际工作开展还不相适应,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压力不断加大。我市行政编制总量较小,全市除政法部门和乡镇政府外,其它行政机关都已基本清编,或历史原因造成的超编,在出现编制和职位空缺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招录公务员,行政机关用人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随着一些涉及民生领域部门的工作职能不断增加,这些部门要求增设机构和增加人员编制的呼声很高。而省核定我市的行政编制总量较小,所有的行政编制已经全部分解下达各部门,无法调剂编制用于解决这些部门人员编制紧缺的问题,矛盾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很多行政机关岗位以借(抽)调的办法从二层事业中补充工作人员,造成人员管理上的混乱。由于我市属新建城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速度与编制总量的矛盾比较突出,在现阶段难以清退较大数量的编外人员。同时,在编制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层次结构失衡,县一级超编较为突出,乡一级则出现空编;二是官兵结构失衡,少数单位官多兵少,个别单位甚至是有官无兵。

2、行政机关存在混用事业编制现象。2010年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时,各县组建文化体育广电局,由于原文化体育局为行政机构,使用行政编制,原广电局属于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使用事业

编制,从而造成一个行政机关内部同时存在使用行政编制和使用事业编制的人员,现人员编制也没有臵换;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其原核定的事业编制需臵换为行政编制,但由于各县行政编制已全部分配下达到各部门,没有空编,其事业编制还无法臵换为行政编制。以上情况属于行政机关混用事业编制,待自然减员或有空编后方可调剂、臵换。

3、退居二线领导干部占用编制比例较大。从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市退居二线领导干部在党政群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除了市本级领导干部退居二线占实有干部总数的比例在10%以下外,县、乡(镇)两级领导干部退居二线的人数占实有干部总数的比例均达到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3%。由于退居二线领导干部未到退休年龄,仍然占单位编制,进而使部分单位一线工作人员不足,为解决燃眉之急,采取向下级单位借用人员的办法解决,导致有混编混岗现象,致使信息平台与实际人员不相符。

4、在机构设臵及编制管理方面还存在条条干预现象。按照机构编制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上级业务部门以批项目、批资金、升级达标、考核一票否决等形式干预下级的机构编制管理,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上级业务部门在发文件、召开会议、开展评比、领导讲话、批示、批资金、批项目、考核一票否决时,往往要求下级政府要对口设立相关机构,对下级工作的考核和升级达标,也往往以是否设立对口机构、是否保证人员编制为前提,给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5、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尚未真正到位,部门间协调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2010年市县政府机构改革,虽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部门的责任,特别是对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明确了主办和协办及具体牵头单位,但事实上一些部门还存在职责履行不到位、职责移交不到位、职责分工不到位、协调力度不到位等问题,

明确和强化责任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市公安局与市工商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的关系方面还有些问题待理顺。具体表现在:打击传销,以工商为主,公安为辅,影响打击传销的力度;打击非法出版物方面,以文化新闻出版局为主,公安为辅(实际没有这方面职责),打击力度不够;对超载车辆存在双重处罚及双重处罚标准的问题,对营运车辆安全双重检测存在的问题;在城市管理存在管理职能及范围交叉的问题等等。

6、政事分开的问题还未得到真正解决。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职责不明权限不清、事业单位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混编混岗、事业单位参公过滥的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由于我市行政编制较少,而工作任务却未减少,人员编制紧张,满足不了工作需要,一些部门便采取借用事业单位人员,或增设事业单位扩大事业编制的办法,变相增人扩编,将行政编制变为事业编制。

(三)对应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市县涉及调整、划转、整合的部门的机构编制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的主要难点。

对应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我市涉及调整、划转、整合的部门有发改、卫生、计生、药监、文新、广电、商务、农业、工商、质监等10个职能部门。其中,在2010年县级政府机构改革中就新组建了文体广电局,将文化和体育局、广播电视局合并。这些部门的编制现状、存在问题及改革的主要难点是:

1. 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责调整。

政府调研报告篇3

在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的同时,我们应该对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任务和要求以及面临的挑战具有足够的认识,特别要重视体制性因素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影响。28年来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证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始终是一个互动过程。我们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及其运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决定性体制因素和关键。如果说20多年来以企业为中心的改革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体制条件,那么,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改革的重心转向政府体制。

一、28年来政府改革的重要进展

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关键。从改革初期的“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直到近年来提出“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理念,中国的政府改革大体保持了与经济体制改革近似的“渐进”过程和特征。可以说,离开政府改革的渐进展开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完善是不可能的。因此,客观评价政府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互动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政府改革为新体制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初始条件。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这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以“简政放权”和“政企职责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行政性分权改革,改革不仅大大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且直接催生了新体制因素并拓展了其成长空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授权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和向沿海地区扩大,意味着部分经济取得了相对独立于传统体制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种行政性分权改革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向“市场”分权的意义,不同于以往那种“体制内”收收放放的分权,因而成为促进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就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而言,由于产权关系的制约,虽然至今仍未完成“政企职责分开”的改革,但企业“自”的扩大,使得不同产权主体的产品交换日益广泛,对于市场价格和市场资源配置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负责人包括一些直接管理企业的政府官员,在“计划外”经营中初步具备和锻炼了市场意识,不仅促进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在相当程度上为非国有经济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准备。

2.政府改革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深化。*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启动了体制“转轨”意义上的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年党政机构改革初步划分了经济管理职能与非经济管理职能、行政管理职能与社会中介组织功能、宏观管理职能与微观经济组织职能,部分削减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职能,并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此基础上,*年实施的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尤其是财税、金融和外汇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宏观调控的基础框架。*年政府机构改革,大规模撤并了具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行业主管部门”,为消除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利益动机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有利于克服以往政府部门源于利益纠葛的职能交叉弊端,进一步促进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向间接调控转变。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央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快对内开放步伐,打破经济运行中的行政性垄断,在市场准入和规制方面为不同产权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推出了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

3.政府改革推动了政府运行法治化进程。1989年《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依法行政开始进入重视保护公民权利和监督行政权力的新阶段。《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规范行政行为,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起到了重要作用。15年来,全国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91万余件,案件类型几乎覆盖所有行政管理领域,不仅推动了政府行政法规的不断完善,而且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2003年通过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了政府行政法治进程。过多过滥、管理无序的行政审批,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严重障碍,也是造成政府权力部门“设租”、“寻租”的重要因素。从“行政审批”到“行政许可”,虽只有两个字之差,却反映了政府在管理理念上的变化和突破。《行政许可法》明确了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制,规范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权力与私权的关系,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公民和市场主体的权利,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但相对于经济市场化进程而言,这种转变还仅仅是初步的,甚至在主要方面是滞后的。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仅要求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和政府机构的相应变动,而且涉及或包括政府的行政运行机制、政府功能与市场功能的界定、政府行为的规范乃至行政权力来源与约束等更为丰富、广泛的领域。特别是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更广泛的领域加快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现实要求越来越迫切。

二、深化政府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对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言,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是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80年代强调“完善”政府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市场调节的“补充”作用不同,向市场经济转轨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必须转向“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来补充”的思路。如果不确立这样一个基本思路,政府的职能转变就难以实现,并且制约各项改革的深入展开,阻碍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经过28年来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互促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由于经济运行中政府主导的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传统体制惯性和利益格局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因素可能在思想理念方面。就当前的现实而言,可能有几个基本理念需要继续深化我们的认识。

1.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了,才能真正维护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尽管从理论上说,任何社会都应该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但我们确实一度为了某种脱离现实的价值理念牺牲过发展,我们也曾试图脱离发展在静态中解决某些社会矛盾,在发展问题上我们有过历史教训。因此,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已经广泛深入人心,并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然而,在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仅包括了发展观方面的丰富内涵,而且要求在发展战略和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创新,也就是说,“发展要有新思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正是反映了执政党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深化,也反映了执政能力的提高。

首先,科学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社会公正的普遍实现,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制度文明,都将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因此,政府职能转变不仅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前提,而且必然要求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离开这些关系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就难以深化,科学发展观就会流于一般口号。

其次,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在经济市场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市场,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政府应改变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直接控制和领导经济发展思路,继续扩大市场机制主导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政府只有在摆脱直接主导经济运行、甚至直接主导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才能真正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和把握集中与分散决策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虽然被认识,但集中体制“能办大事”的认识误区依然影响深远。不能否认,集中体制具有决策迅速和降低执行成本的“优点”,但这必须建立在决策和执行都科学或“正确”的前提上,才“能办大事”。而科学决策和执行存在多种约束条件,如信息对称与否、利益取向是否“一致”、决策目标是多重还是“单一”的、长期决策还是短期决策等等,不解决约束条件问题,很可能大事办不成,负面影响不少。因而,只有约束条件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如战争时期、战后恢复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集中体制的优势才能充分体现。问题在于,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分散决策,如果政府存在很强的“集中偏好”,就很难根据走向市场经济的实际进程切实转变职能,反而会把不适当的决策“强加”给市场,甚至代替市场选择。

2.如何深化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认识

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表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迅速展开,如何认识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关系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重要。问题的焦点在于,一是宏观调控究竟是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前提,还是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前提?如果是前者,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如何体现?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谁?中央政府代表“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是理所当然的,但地方政府也强调代表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三是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本质含义是什么?最基本的含义即所谓狭义的理解是,国家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但所谓广义的理解包括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的综合调节。

对宏观调控及其与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关系理解不同,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把宏观调控与传统的计划控制或行政手段等同起来倾向,成为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因素。某些政府行为往往是以宏观调控之名,行计划控制或行政之实。中国目前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行政性壁垒”,普遍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政府直接干预市场运行,大都以加强“宏观调控”的名义来取得“合法性”,实际上既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因此,必须从理论上明确现代市场经济的内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是在市场经济的理念基础上产生的,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综合平衡”概念的直接转换,离开市场经济来谈论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条件下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并没有本质区别。现代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其出发点不是否定和取代市场主体的自由选择和竞争,更不是政府主导经济运行,宏观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更“准确地”反映总体市场“信号”,帮助和促进市场主体理性选择,改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和竞争的环境。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宏观调控也不是政府“管理”的替代性概念,不同层级政府和部门都强调宏观调控,使得宏观调控似乎更具有政府管理职责划分和行政运行的特征,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宏观调控与市场运行的和谐,影响了宏观政策对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

3.充分认识转轨时期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特殊性。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在长期“自然”演进过程中不断成熟,形成了一套以法律为基础的相对完善的“游戏规则”,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仅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市场为基础和前提,而且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相对清楚,如何解释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大的原则分歧。但在转轨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复杂得多,并且始终存在价值判断和理论上的分歧。

首先,中国不存在“要不要政府干预”经济的问题,因为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不仅始终存在,而且直接介入市场的情况依然较为普遍。中国的问题是要不要“缩小”和“减少”政府干预范围或领域,政府干预要不要以市场为基础的问题。有些对否定政府干预的批评和论证政府干预必要性、合理性的观点,并没有多少现实针对性。对于一个转型中的经济体来说,更需要论证的是:政府的哪些干预是现阶段必须但长远是要“退出”的,哪些干预无论现阶段还是长远都要“退出”,哪些干预现阶段很“弱”而长远是需要加强的,哪些干预是现阶段和长远都是必须的。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释和处理好转轨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其次,中国的市场化基础是通过政府主导改革而建立的,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远没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那样清楚。政府不仅制定市场“游戏规则”、担任“裁判”的角色,而且还直接参与“游戏”。也就是说,政府既要促进市场发育、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也要根据市场的发育程度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可不免地面临“角色冲突”,从而对走向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功能定位造成深刻影响。因此,在相当时期内,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如何适应经济市场化的现实要求实现自身的“转型”,依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新体制因素主要是通过传统体制外的“增量”方式发展起来的,计划体制内的变动相对要滞后,特别是大量的国有企业如何转型尚在探索之中。一方面,“体制外增量”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并日益向“体制内”渗透和拓展;另一方面,“体制内”国有企业、国有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政府还难以“超然”于市场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协调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避免体制冲突扭曲市场信号,促进而不是阻碍市场力量发挥作用,仍然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和现实的问题。

总体而言,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远不像成熟市场经济体中那样基本“定型”,而是一个市场关系逐步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过程。但是,只要走向市场经济,就必须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地位,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这个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是必然的。现实中的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场经济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谓的市场机制“缺陷”。在转轨经济中,“权钱交易”和公共领域的“缺失”恰恰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表现,是市场“边界”不清的结果,不能作为指责市场经济或市场机制的依据。问题的症结在于,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究竟是强化政府职能转变,让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更充分地发挥基础作用,还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控制力,这是根本方向问题。这个问题搞不清或方向反了,不仅无法最终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而且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和稳定形成重大障碍。政府主导型经济是转轨经济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或完善状态,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是最终形成市场主导型经济。

三、深化政府改革的重点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要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奠定坚实的体制基础,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改革中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按照新的改革理念,政府改革应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全能”型政府向现代责任政府转变。就当前现实情况来说,政府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强化监督制衡机制两个主要方面。

1.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政府依然具有一些特殊的发展职能。在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发展的初期,政府作为投资建设主体的功能仍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早期,经济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一些盲目性,政府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方面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期,制度建设的深化与完善,既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型”特征。问题不在于现阶段“政府主导”应不应该,而是在于政府行为必须规范,并且需要根据市场化实际进程,逐步实现政府自身转型和职能转变。

首先,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政府对人民负责、“权为民所用”,是一切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政府坚持“统治”人民和社会还是服务于人民和社会,是现代政府与传统政府理念的根本区别。根据现代法治理念,对于公民和社会而言,行为规范的基本原则是“禁止性”原则,即法律(法规)没有禁止做的事,都是可以做的、不违法的,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前提,这一原则体现了鼓励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的精神。而对于政府而言,法治理念则强调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的事情,这一理念有助于防止政府随意扩大权力、抑制公民和社会创新活动、甚至侵害公民权利行为的发生。我们加强依法行政,首先就是要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律授权,无论是投资领域的选择、行政审批的设定,还是间接调控的手段,政府行为的规范都要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其次,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明确政府公共职能,主要是在非市场领域或市场本身无力调节的领域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政府“缺位”的问题。一是制定和完善市场规则,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产权歧视,强化产权保护,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在完善分税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基础上,建立和健全规范的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发展和规范商业保险、社会福利事业,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宏观调控要改变过分依赖政府投资的扩张与收缩的局面,注重政策信号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市场主体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能力。

第三,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的职能,规范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目前,各级政府几乎同中央政府一样承担着大体相同的经济和社会职能,即使是县级政府的职能,也与中央和省级政府职能在多方面重叠,差别仅在于管理层次和范围之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企业改革中的“逃、废债”问题以及“乱集资、乱收费”等等问题屡屡发生,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反映了政府职能划分模糊的缺陷。在合理划分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应逐步规范政府收入和支出,政府活动的支出来源只应来自公共财政,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直接从管理对象收费解决支出不足的做法,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清理,直至完全取消。

2.强化和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在现代民主政治框架下,政府权力和责任的约束机制主要来自民主、法治和公民社会三个方面。民主的约束机制主要是通过公民选举产生的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民主机构来发挥作用,代议民主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使权力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询问、质询并要求其作出解释或答复;可以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严重失职或滥用权力行为行使包括弹劾、信任投票、罢免等权力。法治则通过预先制定的法律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政府和公民的权利范围,抑制政府权力的任意扩张,确保权力的行使限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公民社会的约束主要通过舆论监督、公民个人或组织与政府的“对话”等形式,表达公民的意愿或诉求,检测政府权力运行是否符合“民意”。

强化和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衡机制,首先要求政府活动必须贯彻公开性原则。政治文明和政治民主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要透明,这是建立社会监督的基础。公众只有知道政府在做什么,才能知道政府行为是否合乎法律的要求。政府行政机关要贯彻行政公开原则,建立公开办事制度,定期它所掌握的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使政府行政活动切实置于社会监督之下。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已经通过互联网公布了部分政策,进行了政务信息公开的探索,但对于强化行政监督机制来说还很不够。应通过专门的信息公开立法,确立政务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推进政府行政公开。

其次,按照政府的责任与权力对称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问责机制。完善政府问责机制,不仅要加强政府行政系统内部上级对下级的督察,发挥审计与监察部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来自政府“外部”的制衡,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衡。国家审计署不久前向全国人大报告,引起了代表的强烈反响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完善政府问责机制具有促进作用。政府问责机制的完善,还要求按照党政分工的原则,改革执政党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目前政府问责一般只能“问”到政府首脑,但实际上许多情况是“一把手”的责任。执政党的“集体领导”、“集体负责”与行政权力与责任对称原则往往发生矛盾,不利于政府问责机制的完善。

第三,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社会监督,扩大社会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领域。近年来,一些政府及其部门就涉及公民重大利益的公共决策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已经体现了社会监督的精神,但在听证程序、听证与决策关系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避免把听证单纯看作“可听可不听”的“征求意见”形式。同时,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反映的是“人心”向背,用“人心这杆称”可以“称出”社会公正的分量。政府行为的规范与否、是否对人民负责,最终是以是否符合“人心”来标志的。近年来,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体”,在监督政府行为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也存在有些政府及其部门封锁、压制舆论的现象。这实际上和舆论监督的法治不足有关,应通过完善法律确保媒体的监督权利、规范其行为,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总之,28年来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经济人”自主决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公民财产权利的被承认和法律界定的逐步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权利实践迅速觉醒和扩展,政府的权力运行也越来越受到法治和社会的制约和监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传统的公民“义务本位”正在向“权利本位”转变,政府的“权力本位”开始向“责任本位”转变。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权为民所用”、“执政为民”正在成为政府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当然,必须承认,受历史长期形成的“臣民意识”、“官本位”等文化传统影响,“公民意识”和“在民”的理念完全确立仍有待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具有明显的经济转型期特点,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政府或权力的预期和价值判断也存在重大分歧,从而对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发展与完善构成深刻影响。不过,人们经过对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反思,已经抛弃了早期那种盲目的“市场崇拜”,“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理念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而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好的市场经济”一定是与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相联系。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有限政府与责任政府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携手”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本质和必然要求。

政府调研报告篇4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是,我国现有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在应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方面准备不足,政府职责不清,越位缺位现象并存,社会管理方式滞后,公共服务薄弱,权责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xx年3月,国务院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xx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落实纲要提出的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为己任,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规范要求。

但是,综观《意见》全文,无论是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还是评议考核、落实责任,其指向的主体都是具有行政执法任务的各级政府组成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执法的组织,各级政府在其中主要负组织领导和监督指导之责。似乎行政执法与政府自身无关。然而,通过梳理执法依据,**省**市人民政府却发现,现行许多法律规范规定了政府应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关于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的法律规范则更多。**市政府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政府是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主体,履行法定职责是政府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具体体现,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也是政府正确定位自身的保障;只有全面依法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才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服务市场主体,服务社会,并最终为人民服务。

笔者结合**市的实践,对市县级政府法定职责的立法及其履行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关于政府职责立法的实践——政府履行职责的法律基础

纲要提出,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实现政府职能逐步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法治的作用在于通过强制约束力的方式,将政府和其他社会主体的自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为其行为选择提供一种预期机制和矫正机制,以实现维护公民权利、市场自由和公共利益的秩序。法治的核心理念是政府依法行政和政府守法。因此,探讨政府职责必须首先理清我国现行立法关于政府职责的规定。

(一)我国关于政府职责立法的现状。

在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中,法制工作者发现,政府特别是市县级地方政府,既有决策权,又有执法权,其自身定位颇值得研究和重视。一些领导同志认为,政府对执法工作只有领导责任,执法是部门的事,因此,在推进依法行政中,政府对下级和执法人员提要求多,规范自身行为少。通过研究,**市认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政治实施者,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和组织实施离不开政府;相对于各部门,政府权力更大、责任更重、影响更广泛。建设法治政府不仅仅是执法部门的事,而且也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政府不但要推行,而且要带头。因此,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梳理执法依据,必须梳理政府的执法依据,为政府开列权力和责任清单。

据**市政府对236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的梳理,涉及政府行政执法的共计207部,其中法律69部,法规100部,规章38部。而规定政府应当履行的职责的法律、法规、规章则超过350部。涉及的政府职责主要可以分为基本职责、具体行政行为职责、内部行政行为职责、抽象行政行为职责、政府委托其他组织履行的职责、政府受委托履行的职责等六大类,计615项。

1.关于政府基本职责的规定。

集中在宪法和政府组织法中。如《宪法》第107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第108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59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职权:(一)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二)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三)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四)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五)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 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六)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七)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八)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行政区域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九)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十)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这些规定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基本规范要求。

2. 关于政府具体行政行为职责的规定。

按具体行政行为的性质分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征收征用和补偿及其他行政行为八类。

行政许可又可以分为部门审核、市县政府作出许可决定的,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设立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和其他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应当分别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提出申请。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经济贸易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收到申请和提交的文件后,应当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部门审核报市县政府批准后由部门作出许可决定的,如《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第28条规定,“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应当向铁路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按如下程序审批:城市内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由铁路管理机构会同城市规划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共同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城市外设置或者拓宽铁路道口、人行过道,由铁路管理机构会同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共同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决定予以批准的,由铁路管理机构发给批准文件;不予批准的,由铁路管理机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市县政府审核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作出许可决定的,如《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第11条规定,“地方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由县、不设区的市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提出申请,本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逐级上报,经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筹建”。行政处罚种类主要为责令停产停业、关闭等对相对人权利义务影响重大的处罚措施;针对的情形多是经主管部门处理后相对人没有纠正违法行为,或者相对人的行为严重危害公共利益;在处罚程序上一般先经主管部门处理。如,《职业病防治法》第70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行政裁决主要是对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所做的调查处理,如《土地管理法》第16条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行政强制是政府为维护重大公共利益及为保障行政行为的履行而采取的强制措施,如《传染病防治法》第41条,“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行政确认主要是对自然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及特定人员身份的确认,如土地登记、革命烈士追认等。行政给付是政府为保障特定人员的生活或补偿特定公民为公共利益所做牺牲而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行为,如残疾军人优抚、扑救森林火灾伤残人员医疗、抚恤等。行政征收征用和补偿,如《国防法》第48条规定,“国家根据动员需要,可以依法征用组织和个人的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被征用者因征用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

其他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些由政府实施的行政处理行为,如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限期治理等。

3.关于政府抽象行政行为职责的规定。

制定和决定、命令,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规范,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此类行为在行政法上可以归类为抽象行政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有很多关于政府抽象行政行为职责的规定,主要是针对一些规划的编制、预案和方案的制定、标准的制定等。如《传染病防治法》第20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河道管理条例》第20条规定,“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河道的具体管理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划定。”政府抽象行政行为职责的履行,有利于为社会提供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国家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有效实施,因而必须依法切实履行好。

4.关于政府内部行政行为职责的规定。

在梳理执法依据中,**市发现,现行法律法规中规范行政机关之间运作的条文重多,按这些规定履行职责,有利于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和相互监督,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落实责任。因此,**市对者一部分法律也进行了梳理,归纳出63项具体职责。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第25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所出资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其中,转让企业国有产权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应当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传染病防治法》第6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法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或者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未及时组织救治、采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还有批准下级部门的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审批县级人民政府划定疫区的决定等。

5.关于政府委托其他组织履行职责的规定。

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42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可以与民办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其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

6.关于政府受委托履行职责的规定。

如《军事设施保护法》第21条规定,“没有划入军事、军事管理区的军事设施,军事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军队团级以上管理单位并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政府予以保护。”

(二)政府职责立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涉及政府职责的法律法规规章中有关规范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关于政府职责的立法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1.所涉事项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重大影响,与相对人利益攸关,或者关系国家尊严、安全和重大公共利益,突出公共性。这就要求政府在履行职责时严格依法办事,否则将会给相对人和公共利益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职责形式多样,既有具体行政行为,又有抽象行政行为,既涉及对外管理和服务,又涉及内部管理和监督。

3.在政府履行职责的程序上,多由所属部门或下级政府呈报启动,需要下级为作出决定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事实依据,有相当大的被动性。

4.从职责性质看,政府职责立法重职权轻责任、重管理轻服务的问题较普遍,与法治的要求还有差距。

5.从职责立法体系看,体系不规范,标准不统一。体现在规定政府职责的规范法律位阶不一,任何文件都可以赋予政府一定职权;政府与部门职责的划分缺少统一的标准,究竟什么样的决定该由政府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可以直接由部门作出,不同的法律规范有不同的标准,立法冲突普遍。

6.政府履行职责缺乏细化的程序性规则,执法程序合法性没有可资实践的标准。

7.法定执法手段配置不适应履行职责的要求,执法缺乏法律保障。根据政府组织法,政府是政府首长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没有具体的执法机构,小政府大部门已成现实。政府自身执法一无机构,二无法律措施,依赖于部门的呈报和配合,被动的行为方式削弱了政府执法的权威。

二、关于政府执行法律的实践——政府履行职责的现实状况

《纲要》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要求中提出,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市县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这个改革目标的确定,体现了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反思。

(一)特点。就政府行政执法而言,呈现以下特点:

1.重管理轻服务,对相对人提要求多,主动服务少,偏重履行经济职责,履行社会职责不足,法定职责履行不全面。

2.政府执行具体行政行为职责时,以政府部门呈报政府决定为主,政府依职权主动履行的少。

3.重视公用法律中有关政府职责的履行,重协调和推动,忽视专门法律法规中关于政府履行职责规定的执行,轻具体职责的落实。

4.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习惯于决定、命令,或者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政府对具体事务没有依据法定形式作出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与依法行政的目标相比,存在以下问题:

1.政府缺乏执法意识,以日常行政管理代替行政执法。在政府工作人员甚至部分领导心目中,行政执法是部门的事,政府的一切行为都是宏观管理,与行政执法不是同一层次的行为。这种认识影响了政府执法的效果。

2.在执法程序方面,以内部行政管理程序代替行政执法程序,缺少行政相对人的参与,尊重和保护相对人程序权利的意识和程序欠缺。如在行政处罚中,经部门呈报、领导审签文件即作出决定,对于相对人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的行使,缺乏程序保障。

3.行政行为决定落实不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面广、影响大的政府行政行为,由于没有具体的承办部门,其落实就完全依靠政府的重视程度。由于没有具体的执法机构负责行政行为内容的落实,经常出现作出决定后无人执行的局面,最终不了了之,既影响了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也损害了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4.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方面关于政府责任的规定不全面、不具体,没有把政府作为承担执法责任的主体,要求执法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多,政府只承担空泛的“领导”责任,没有与法定程序、标准相对应的法律责任确定制度和追究制度;另一方面,政府责任的设定没有强制力,在责任追究方面也没有具体的标准,行政处理与行政处分混为一谈。缺乏责任保障的职责,其履行必然缺乏动力,也成为政府履行职责不全面的主要诱因。

三、关于政府职责的思考和探索——政府履行职责的应然状态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重大课题和系统工程。在社会矛盾凸现的社会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下,不仅要求政府全面履行法律已经赋予的职责,而且要求对政府职责进行探索和创新,以符合政府运行规律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来规范和促进政府为人民服务职能的履行,促使政府职责更加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政府履行职责的理想状态。

自从政府产生之日起,政府与个人、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无论是日本的行政改革,还是美国的“走进美国”活动、英国的公共服务运动以及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规范社会管理,使政府履行职责处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和深度。综合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和政府建设管理创新的要求,政府履行行政职责应当向以下方向转变:

1.政府职责在形式上都有法律依据,即无法律授权即不得为,越权无效;

2.政府职责在内容上从偏重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向经济和社会并重转变,变行政管理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政府职责在履行程序上有明确的或普遍可资沿用的程序保障,且该程序能够保证政府履行职责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和公平公正;

4.政府职责与政府部门职责的界定有科学合理的界限和标准,政府不能包办一切,部门也不能滥行政府的职权,否则责任无法落实;

5.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严格政府的责任。对政府责任进行细化,明确什么人承担什么责任;规范政府责任的考核程序和依据、标准;强化责任设定的强制力,确保责任的落实。

(二)实现政府职责应然状态尚需做的工作。

要实现政府履行职责的应然状态,目前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立法推进,确保政府行政改革平稳顺利实施。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先立法后改革,以立法来促进改革,巩固改革成果。我国多轮行政体制改革都是只有政策没有立法,也始终在膨胀—精简—膨胀的怪圈内循环。建立政治领导、民间参与、立法推进的行政改革模式才能确保政府改革的有效进行,为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提供制度保证。

2.完善行政执法理论,科学界定行政执法,树立政府行政执法意识,在理论和思想上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基础。把握住行政主体的行为、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影响相对人权益三个基本要素,扩充行政执法的外延,树立政府履行法定职责就是行政执法的观念,实现从靠行政管理推动社会进步向执行法律、履行职责的转变。

3.准确界定政府与所属部门的职责划分,实现职责划分的法定化,减少部门越位和政府缺位。建议以事项所涉及公共利益的程度为标准进行划分。

4.分类制定执法程序细则,规范政府履行职责的程序。应当包括部门呈报程序,政府执法机构执法程序,政府决策程序,执行程序及责任追究程序等。

5.强化对政府履行职责的考核,严格政府责任。近年来我国立法中关于政府责任的规范越来越多,也愈发重视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规范。但是,也还存在责任考核没有具体标准,责任设定缺乏强制力,责任落实和追究与职权不相符等问题。建议将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的考核作为对政府考核的全部内容和基本形式,明确政府领导履行职责的总负责人的地位。

政府调研报告篇5

一、__市政府采购的现状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采、管机构分设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分别设立采购办、采购中心,配备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做好政府采购工作。采购事项集体研究,公开招标。

(二)加强了政府采购计划,扩大采购范围,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强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集中采购计划编制工作,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按《目录》要求,对范围内的政府采购项目做到应采尽采。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成果;做到程序规范,验收严格,资料完备。20__年度完成采购预算3441.43万元,完成采购金额3107.53万元,节约资金333.9万元,节约率9.7%。20__年4月,__市将未纳入政府采购的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市法院、市总工会和市属各乡 (镇)政府纳入政府采购。

开展了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主要对各单位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依法实施采购的情况,是否存在规避政府采购行为;采购机构财务开支情况,是否存在违反财经纪律现象等十个方面进行自查和抽查。

在自查自纠阶段,共收到125个单位的自查自纠报告。通过对自查自纠报表统计,全市20__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总额为3530万元,当年实际执行政府采购总额为3219万元,节约资金为311万元,节约率为 10% ,分散自行采购的为 343万元;20__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总额为1968万元,实际为 1856万元,节约资金为112 万元,节约率为6%,分散自行采购的为570万元。在重点检查工作阶段,我们选取了__市教育局、卫生局、国土局及政府采购中心等28个单位为重点检查对象,重点检查面为23%,各单位对检查出的采购无计划、随意性采购、规避政府采购等问题都能严肃对待,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认真解决,确保了此次专项检查工作不走过场,切实收到实效。

(三)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完善了内部制约制度,管采分离管理体制得到落实。政府采购法实施后,财政部门就采购预算、招标投标、评审专家、供应商投诉、节能环保等方面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划清了政府采购办与政府采购中心工作职责。政府采购办主要对政府采购计划、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集中采购限额标准、政府采购信息、评审专家、合同供应商资质备案、政府采购活动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负责受理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投诉事项和行政复议、处理政府采购行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府集中采购机构主要是接受采购人委托,独立组织实施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外、分散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的采购;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公布采购信息和采购结果;组织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评标活动;根据采购人委托的权限组织签订或签订采购合同并督促合同履行;做好政府采购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定集中采购机构内部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四)政府采购行为和程序得到规范。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过程中,对选择招标适用方法、供应商自由参加投标活动、招投标人员之间利害关系回避、采购名、优、特、环保产品及招投标过程监督等方面,都能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对我市采购数量较大且较分散的商品,如办公自动化用品,由于产品标准统一,大部分采用最低评标价法,即以最低报价的投标人为中标供应商;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对货物项目的 价格权值,一般也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强化了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意识,不断提高采购监管、操作的质量和水平。政府采购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领域。我们要在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抓好制度建设,规范采购程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集中采购机构、采购人职责清晰、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按照《政府采购》和《行政许可证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采购中心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建设和日常管理使用工作;维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对供应商的质疑和投诉按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及时答复和处理。为政府采购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全、意识不强

许多采购单位未按预算管理要求将政府采购项目全部编入部门预算,年度执行中追加政府采购预算的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漏编采购预算、超采购预算或无预算采购的问题,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实际操作计划性较差。一些单位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往往是采购计划代替政府采购预算,什么时候需就要什么采购,年初预算时采购项目没在列入预算,很难体现集中采购的计划性和规模效应和实现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不完全。

(二)政府采购管理体制不顺,“管采分离”停留在表面。《政府采购办法》第十三条、第六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管理职责”、“采购机构与行政机关不得存在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政府集中采购中心和采购办同设在财政部门,作为财政内设机构的相关科室,同归一个上级领导,不利于监督。

(三)采购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由于政府采购所涉及范围广,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非常繁杂,客观上需要配备专业化的采购人员。实践中采购中心的人员由于职业局限,没有能力对这些非常专业的要求做出判断,即便实行了政府采购专家咨询制度,也由于多方面的限制,采购中心难以全面聘请到所有专业的专家,而且即便是聘请到专家也无法全程参与采购项目整个实施过程,对采购行为做出及时、具体的指导。

(四)供应商选择面窄。目前政府采购机关确定的定点供应商太少,在相当大程度上还无法实现通过竞争机制节约政府采购资金的目的。而且各供应商的实力也存在明显差异,缺乏有效的竞争。在一些采购频率比较高的项目(如电脑、汽车、办公家具等),参与竞标时经常出现一些“老面孔”,极易形成“供应垄断”和“日久生情”。表现在:1、由于个别供应商在同类项目中“屡屡中标”,从而影响了其他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积极性。2、容易使参加竞标的供应商暗中联合,抬高价格。3、一些相互熟悉的本地竞标商,为了转移市场竞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最终达到“多赢”的目的。4、外地供应商因费用总是不愿进入。

(五)政府采购电子化建设缓慢。在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公开透明度和工作效率方面,对采取协议供货、定点采购等集中采购组织形式应实施电子化操作,实现网上公告、网上下载文件、网上投标等功能,方便了采购单位和供应商。

(六)大量工程项目未实行政府采购。政府采购法第二条规定:“政府采购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规定,除政府采购建设工程项目执行招标投标法外,其他采购项目应当实行政府采购。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大量政府采购建设工程以外项目并没有实行政府采购的现象。

(七)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的外部监督较困难。机构的不合理设置,加之在制定采购政策时,制定者和实施者均为同一主管部门,而政府监察部门仅对采购的招投标过程进行监督,无法对政府采购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的建议及对策

(一)强化意识,更新观念。一是财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应把政府采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关注,专题研究。二是政府采购加强采购预算的规范管理。三是不断提高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认识,切实解决、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有效排除干扰和阻力,切实为政府采购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规范运作,提高效益。一是完善政府采购的范围、目录、方法、程序和门槛价。二是要提高政府采购干部队伍的素质,加强廉政建设。建立采购评审专家库,全方位提升采购质量。三是运用网络技术,缩短采购周期,提高采购效益。

(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一是逐步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强化资金控制。二是完善操作制度,强化规范运作,预防采购风险。三是健全采购机构内部监督机制。四是完善核算制度,强化财务管理。五是建立规范的保证金制度,强化风险意识,把政府采购风险降到最低线。六是建立采购质量反馈信息制度,提高采购服务质量,便于对采购结果进行考核。七是公布招标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四)拓宽采购范围与规范运行相结合。一是将政府投入的基本建设和公共工程类项目纳入政府采购领域;二是政府采购项目向小额商品延伸,对招标限额以下的小额采购项目如办公用品等实行采购卡制度,采购单位持卡在招标确定的商场采购所需商品,获得资金的规模效益。

(五)提高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育一支政府采购专业化队伍。政府采购部门应通过加强采购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政府采购人员不仅懂得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应掌握有关招投标、合同、采购管理的知识,以及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利用信息技术,加快电子化政府采购制度建设。结合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政府采购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包括供应商、咨询评审专家、商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库,信息公告,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的信息网络建设,以实现采购管理各环节通畅、运行功能完善、操作交易公开统一、全过程监控和网络安全可靠为目标,集采购单位、机构、评审专家、供应商和管理监督部门电子系统为一体,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管理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操作,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七)坚持惩防并举,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内部、外部监督机制。明晰管理机构与操作机构职能,不断完善“机构分设、政事分开、独立运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管理、采购、支付相互分离、相互监督。实行采购制度或将采管分设在两个管理单位,实现“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建立事前预算/文秘站-您的专属秘 书,!/约束、事中动态监控和事后监督处罚的监督体系,采购前在媒体公布采购项目,采购后要公布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加大政府采购的管理力度,严把重复购置关。建立政府采购情况报告制度,接受人大的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纪检、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责,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对机构、供应商和评审专家不良行为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告;制定政府采购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处罚办法,加大对采购当事人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政府采购供应商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政府采购市场禁入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违法违规采购行为的处理力度,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政府调研报告篇6

一、深化分析研讨,探究动物饲料县政府采购新路子

饲料采购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则,结合多年实践和分析研讨,我们以为:

(一)饲料采购出现“三大特点”。动物园的动物起原地区广、品种多,所需饲料状况各别,饲料采购有三大特点:一是种类多,有些种类需终年供给;二是需求量大,有的饲料单日需求不大,但需每日配送;三是采购难度大,少数非凡饲料因市场无售需经过专门渠道采购。

(二)饲料采购阅历“两种方法”。在执行县政府采购前,饲料采购阅历了两种方法:一是自立采购方法,安排专人从事动物饲料采购工作,直接从市场上采购饲料;二是托付采购方法,依照饲料的分类辨别托付供货商供货。这两种方法都具有灵敏性,在必然水平上知足了饲料供给的非凡性。

(三)饲料采购存在“四个欠好办”。原有饲料采购的两种方法“自立采购”和“托付采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价钱欠好确定。价钱随市场动摇较大,不能实时把握;二是质量欠好掌握。饲料的采购、配送等环节多、地址散,不方便有用监管;三是财政治理欠好规范。供货方有时供应不了发票,只能打白条,费用报销等不符合财政规则;四是廉政建设欠好监控。采购通明度不高,职工怀疑谈论较多,也轻易繁殖腐败。

动物园共有动物200多个品种、3000多头(只),每年饲料采购费用200余万元,为高效安全运用这笔资金,动物园积极寻找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法,列入县政府投标采购范围后,运转5年,动物饲料县政府采购成效分明。一是饲料的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动物的“福利”变好,身体本质加强。二是饲料的治理和运用更加规范。预算、合同、治理有详细标的和方案安排,科学化水平提高。三是动物园饲料治理精神削减。采购和配送的人力、物力等,都改由中标公司承当。四是腐败风险分明降低。因为引入第三方公开投标,中标公司集中采购,需方与供方脱钩,采购进程公开通明,职工怀疑谈论分明削减,廉政建设呈现优越势头。

二、掌握关键环节,抓出动物饲料县政府采购新成效

动物饲料县政府采购是依照国家相关法律、市财务预算治理要要求规范顺序,经过县政府托付第三方——中介公司公开投标,由中标公司集中采购的一种采购方法。普通在每年的10月份上报采购预算,托付中介公司投标,经公示投标后果后,于12月份签署合同执行下一个天然年度饲料采购。如此年年循环施行。动物园结合实践,边施行边探究,注重掌握好价钱、质量和矛盾处置等关键环节,努力完成双赢。

(一)合理确订价格,节制年度总费用。县政府采购执行预算制,在施行投标前,就要预算饲料的价钱,核算年度所需费用。合理订价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市场询价机制。每年县政府采购方案表下达前后,动物园成立由财政人员、纪检监察人员、动物豢养人员、饲料保管验收人员构成的工作专班,在分歧的市场情况下,深化超市、批发市场、菜市场就饲料的产地、质量、价钱进行调研。依据把握的数据信息,结合市场转变规则,比照从前的状况综合评价。在饲料的价钱上,以近几年为根据,一一预算确定所需饲料的最后订价。在饲料的种类、数目上,以实践需求为准,严厉审核,从源头上节制采购的规划。依据种类、数目和价钱,预算出标的,为投标做好预备;二是执行合同治理。动物园托付第三方投标中介公司投标布告,审核招标公司的天资、实力等准入前提,严厉按顺序公开投标。派专业人员全程参加投标进程,调查招投标状况。最后,由投标中介公司综合各方面要素,确定中标公司。在充分协商统一的基本上,正式制订、签署、施行合同。用合同约束能够发生的价钱等方面的风险;三是恰当思索对方好处,完成双赢。招标公司所报价钱过高,赚钱空间大,但采购总费用会添加;所报价钱过低,采购总费用会削减,但招标公司赚钱空间小,实践会影响饲料质量。因而,在确定中标公司时,普通选择总报价接近标的的公司中标,这样既保证了中标价在两边可承受的范围内,又为中标公司供应了必然的赚钱空间,也到达了动物园节制年度费用和饲料质量的要求。

(二)严厉质量治理,保证质优安全。饲料的质量是饲料县政府采购的“硬杠杠”。只要做到安全供给、质量获得保证,动物才干获得应有的“待遇”,动物治理部分也才干安心安心。狠抓质量治理要从三个方面掌握:一是综合检查、做到质优。采取问、听、看、查的方式,对中标公司饲料的进、存、送几个环节进程进行不按期的监督检查,看有无不规范操作行为。安排专人验收,按果蔬、肉、粮食等类别制订质量规范,把好验收关,看质量能否符合规范要求。不按期与中标公司座谈评论,实时反应供货信息,促使中标公司整改和提高。坚持信息记载和审核退出机制,使保质保量成为中标公司的自觉行动;二是及时监督、做到环保。环保即无毒无害。在生产环节,与生产厂家和栽种户进行商定,禁用有迫害生产原料。在供给环节,采取定点供给,严禁有迫害元素或添加剂渗入。在运输环节,运用专用运输车装盛物品,不与非饲料物品混装,多种物品还装车时分类放置。在包装环节,运用无化学污染、符合规范的专用食物包装资料,最大水平运用自然资料制成的容器。在加工环节,加工场家必需有相关天资,每种饲料独自加工。在验收环节,抽样检测,发现迫害异常立刻采取退货等方法处置。在保管环节,做好消毒等日常工作,使饲料处于保鲜形态和有用期内;三是严厉准则、做好保管。坚持严厉的保控制度,设专职人员保管饲料。对验收入库的饲料注销造册,做到手续完全、帐目明晰、什物相符。各类饲料设专门库房独自寄存,库房做防漏、防潮、防虫害、防鼠害、通风处置,库房及周边不得放置有迫害物品。饲料堆放划一、条理清楚。坚持饲料出库准则,依据需求合理调度、清洗、加工饲料,增强收支库准则落实,不擅自动用饲料,削减浪费和损掉,提高饲料应用率。按期对寄存物品进行清点,不按期抽查,发现异常状况实时处置。

(三)有用处理矛盾,努力完成双赢。县政府采购是种非凡的采购,动物园和中标公司不免存在矛盾:一是饲料的种类、数目常常发生转变。按规则合同正式生效后不得随意更改,但实践状况往往存在变化。如饲料种类依据分歧时节、动物发展周期的转变而转变,需求量也随着动物的品种、数目转变而常常发生转变,不成能精准地确定将来一年内所需饲料的一切种类和数目。因而,应在两边充分沟通协商统一的状况下,依照必然比例或许协商的方式对合同进行调整,以知足动物的实践需求;二是有些饲料采购难度大。一些饲料确因非凡,市场无售,需经过专门渠道进行采购,中标公司无法采购、也不积极采购。动物园必需自动出头协助联络采购商家,然后由中标公司代为采购。三是发票供应存在坚苦。饲料采购批次多、品种多、数目多,不方便于事事供应发票。还,为中标公司供货的农民、商贩等确实供应不了发票,存在打白条的景象。这些都不符合县政府采购和财政治理的要求。动物园自动协商、协调停决发票和税费的规范治理问题。两边通力合作,自动化解矛盾,打牢了继续协作的基本,完成了互补双赢、清廉高效。

三、不断改良提高,再上动物饲料县政府采购新台阶

规范的招投标治理与市场有时存在必然差距,作为非凡的动物饲料采购,有些当地当前尚不能与县政府采购要求逐个对应。因而,我们以为,要在总的准则下,非凡状况非凡处置,实时协调治理部分,搞好微调,进一步完善饲料采购工作,不断提高治理程度。

(一)改公开投标为约请投标,处理招标公司过少的问题。动物饲料具有非凡性,其配送具有严厉性,对招标公司的综合才能要求很高,可以供应这种服务的公司比较少,参加招标的公司更少。此外,对招标公司的注册资金、天资信誉等硬性前提有必然要求,这样的高门槛又阻挠了一局部不规范的个别工商户参加招标。为此,将公开投标改为邀标方法,约请有优越诺言和配送才能的大型超市或食物公司进入,使竟标公司在3家以上,到达开标要求,既可处理招标公司过少的问题,又可促使招标公司互相竞争,然后保证投标活动的依规进行和饲料采购的质量效率。

(二)改估价为参考市场实价,处理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中标公司中标、签署合同后价钱一年不变,但农副产物的价钱动摇较大,中标公司若估量不足,就会有亏本的风险,进而呈现纠纷,影响配送时效和动物正常生活。如年和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饲料价钱动摇很大,有的饲料涨价接近1倍。因而,将估价改为按期、不按期市场查询均匀价的方法,既可处理预算编制不科学的问题,又可降低中标公司的风险,让其恰当盈利,然后吸引更多公司参加下一轮的招标竞标。还,在保证动物正常养分的状况下,恰当运用价钱低的替代种类,可降低总费用、优化预算编制。

(三)改单一约束为收取风险典当金,处理配送进程不规范的问题。评标采取总价竞标,使得有些招标公司一些饲料的报价分明低于市场价钱,存在“低价出场”能够,形成低价竞标。此外,中标公司为削减亏本风险和赚钱最大化,存在以次充好、发票不规范和供货不实时等行为。这些虽在合同中有条目约束,但实践工作中并不能很好遏制和杜绝。因而,将单一约束改为收取风险典当金的方法,用经济手段有用规范中标公司的行为,促使中标公司按合同要求供货。

(四)改主观判别为具体质量治理,处理饲料验收质量纷歧的问题。动物饲料的验收尚无国家规范,动物园为应对验收,本人制订了一个规范,但尚不具体、也不足威望性。因而,靠主观判别饲料质量的好坏不免存在不足。下一步,一方面,要完善准则,优化流程,做好台帐记载,落实奖惩责任;另一方面,要探究坚持饲料验收的质量规范,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信息技能提高验收和治理程度,努力完成饲料无毒、无害的要求;还,要加大培训的力度,打造一支现代、专业、懂法的饲料验收监管队伍。

政府调研报告篇7

我市医保改革成效表明:实行积极的医疗保障政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大意义;政府职能的发挥对医保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医保改革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很多,下一步,政府的职能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

一、积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让城市全体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成果

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促进企业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出现了覆盖人群过窄,城镇从业人员不能完全参保,城镇居民享受不到医保的问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就全社会而言未能充分发挥,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不利于医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动实现医疗保险覆盖全体城镇居民,人人享受医疗保障的目标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制定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战略步骤,第一步要实现城镇所有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全覆盖。这一步张家口市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像烟厂、移动通讯公司、下花园煤矿等多个大型企业还没有参保,个别困难企业因无力缴费也没有参保,不少在医保改革启动前破产、改制企业的退休人员仍不能参保,宣钢的封闭运行问题尚没有解决等问题,都阻碍着第一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应统筹协调、认真研究,加快解决步伐。第二步是实现城镇非就业人员的全覆盖,要逐步将职工家属、子女以及驻张高校学生等人群分阶段纳入医保统筹,让城镇居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保障政策上要依据不同人群、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但又能相互衔接转化的筹资办法和保障办法。推动医疗保险全覆盖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从战略角度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二、积极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同步推进,为医保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在功能和目的上与医疗体制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有很大不同,在三者之间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医保改革的实践主体是医院和药店,医保改革只能影响医院药店的管理却不能左右医疗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方向。目前由于后两项制度改革滞后使医保基金的流失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医保基金自求平衡的能力越来越低,参保人员对医保改革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大。

随着医保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发深切感到,要想按照原来目标继续推进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加快其他两项制度的改革步伐,把“身陷泥潭”的医保改革解救出来,真正减轻它的改革成本。为减轻自身负担,医保改革当前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尽可能把社区卫生院纳入医保范围。这样既可以方便群众看病,还可以降低医保支出。二是探索实施大型医用材料限价、单病种费用控制、总费用控制等结算办法,加强对医院的量化考核,逐步建立费用分担和风险共担机制,树立定点医院的社会责任。去年我市医保基金亏损1000多万元,我们在积极调整政策的同时,加大了协议管理力度,把以上考核指标列入协议,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遏制住了不断膨胀的医疗服务行为,使基金支出进一步合理。三是探索实施市内转诊转院办法,逐步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的治疗模式。目前我市还缺乏相应的规定和办法,患者迷信大医院、轻视社区医院的观点没有扭转过来,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医院间的无序竞争,应及早注重解决这一问题。

三、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对医保改革的投入力度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改革涉及面广,而且异常艰巨和复杂,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单靠一个部门是难以解决的,政府各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统筹解决。当前医保改革所面临的的突出问题除覆盖面窄,三项制度改革不同步外,主要是对医保改革投入严重不足。我们建议:

一是应尽快落实国务院1998年规定的参保人员的医疗待遇。首先是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在我市还没有完全实施,造成自医保改革以来国家公务员的医疗待遇较原公费医疗时期有所降低,公务员对医保改革很有意见;其次是个别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由于缺乏补助渠道和补助办法一直不能解决,不少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时有发生;第三是医改以前破产、改制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也因缺乏补偿机制不能解决,这部分人员都处在高发病时期,不仅给家庭造成了巨大负担,也使他们对社会的公平性产生了怀疑。

二是应明确对医保改革成本的兜底责任。医保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开展了十几年,目前仍未纳入“确保”范围,政策仍处在探索阶段。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推动医保改革,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难以承诺承担可能出现的亏损成本。从当前医保覆盖窄和社会共济性不足,“三改”不同步,改革成本高以及医保政策本身的问题分析,医保基金潜在的亏损可能是长期存在的,靠劳动医保经办部门一家解决力所不及,造成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医疗费负担过重,企业和参保人员也难以承受。我省其他城市多为政府财政兜底,随着我市财力的增加,建议市财政逐步加大对医保改革在资金上的支持力度。

三是要加大对医保部门的投入力度。与养老保险相比,医疗保险由于动态性和多变性强,因此情况更为复杂,管理难度更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更多。首先是程序性强、技术含量高。所有医院、药店费用的审核、结算和管理都必须通过电脑系统处理解决,因此微机系统的维护、更新费用尤须加大投入。其次是专业性强。大量工作必须通过专业人员才能处理。第三是政策性强,由于统筹层次较低,因此各统筹区需设立独立的政策制定和调研机构。目前以上几项的投入力度都不强,致使系统运转经常出问题,工作人员经常超负荷工作,政策研究力量明显不足,此种状况应尽快扭转,以利于医保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调研报告篇8

一、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

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就是围绕项目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审计评价,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建议,站在宏观角度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服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是投资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投资审计工作初期相比,其审计目标既有延续性,又有延展性,主要应着眼于“三个服务”。

(一)服务宏观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必须以促进依法行政、完善机制、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政府投资项目中往往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的损失浪费和资产流失、建设市场秩序不规范、投资效益差、投资效率低等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外部监管不力,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够;投资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投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内部控制不够完善,政府投资运行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从审查资金筹集、运行、管理等方面入手,着力揭露体制不适应、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宏观管理方面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党委政府宏观决策服务。近年来,绍兴市审计局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握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重点。20**年组织开展了政府可用住宅房源专项调查,盘出房源库存*套计47.32万平方米。按同期安置市场价格计算,沉淀资金总量超过14个亿,相当于绍兴市本级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半左右。审计在指出房源空置规模偏大、周期偏长、挤占挪用等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跨部门间剩余房源调节机制”等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服务民本民生。民生是发展之基,也是当前党和国家最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党的**专门强调提出了以“五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改善目标。国家审计拥有经济监督和评价职能,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审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就必须关注社会热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是改善地方经济发展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保障,与群众利益有着密切联系。一些重大政府投资项目,甚至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加强对政府公共投资领域热点问题的审计监督,切实维护广大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是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应有的题中之义。如绍兴市审计局每年安排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审计,围绕房源安置、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绩效评价,其中秀水苑项目为市政府收回资金*万元;龙州花园项目收回*万元及剩余房源347套;润沁花园项目直接为政府增加收入*万元,促成有关部门收回安置房差价款3593.7万元,盘出房源175套;快阁苑三期项目挽回国家建设资金损失*万元,相关责任人受到行政记过处分,并获评审计署表彰项目。

(三)服务反腐倡廉。**以来,党中央多次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并要求审计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投资领域的权力主要表现为决策权、审批权、监管权、建设资金支配权等,目前尚缺乏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去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就是要通过对政府投资项目的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揭露政府领导或政府部门因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合理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无效投资及损失浪费等问题,监督其决策行为;揭露项目概算与实际严重脱节或弄虚作假申报项目、骗取财政资金的情况,监督政府部门的项目审批工作有无失察、失职的问题;揭露建设领域因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或监管滞后,造成损失浪费的问题,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管行为是否及时有效;揭露政府领导或有关部门领导利用权力干预建设的活动,违反招投标法规的规定,干预工程承发包,不顾批准的设计概算,干预工程建设过程、建设工期等滥用权力的行为,监督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的权力运用;揭露“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各种违规行为,监督政府领导对建设资金的支配权等。

二、当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这些年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快速成长,但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与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社会各界的愿望相比,投资审计还存在不足之处,集中反映在“三个滞后”上。

(一)理念滞后。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绩效审计能够最直接、最充分地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得到体现,因此投资审计要率先走绩效审计的路子,这是审计机关需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目前投资审计实际上仍以查错防弊为主,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仍是重点。这主要在于投资领域的市场运作、建设管理尚不规范,发现和揭露建设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仍然是投资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概算执行、工程造价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审计经验,查项目、找问题可谓驾轻就熟;至于投资是否合理、效益如何,则很少予以评价。

(二)方法滞后。当前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投资决策论证体系尚不健全,权责分明、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还不高,由此造成的损失浪费有时令人触目惊心。而投资审计多以事后审计,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监控,未能真正渗入建设全过程。即使审计发现某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决策论证不当,建成后很快报废,上亿元投资失效,却只能是“事后诸葛亮”,对已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浪费于事无补。近年来,各地虽然也安排了部分在建项目审计,但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和审计力量有限的约束,“在建”审计也成了“最终”审计,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监督并未真正有效形成。

(三)效用滞后。刘家义审计长曾经指出,投资审计的现状主要还是“就违纪查违纪,就资金审资金,就项目审项目”,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都还比较差,这种情况在投资审计领域仍然是普遍现象。由于审计人员宏观经济知识的匮乏和宏观管理意识的淡薄,审计意见建议要上升到机制和体制层面,往往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各级审计机关一再强调审计人员应从微观着手、宏观着眼,围绕体制、机制和制度找问题,但投资审计仍难以改变就事论事围绕项目建设管理和资金使用等问题展开的现状。即便是一些署、省组织开展的大型审计项目,也多是问题和情况的罗列,很少能涉及到宏观层面,因此难以对宏观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参谋作用。

三、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本内涵

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结合当前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内涵应当更丰富,需要各级审计机关在不断实践中加以把握和完善。

(一)性质内涵。即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是什么的问题。目前较为成熟的理解,就是真实性审计、合法性审计和效益性审计的结合。目前财务会计数据失真现象较为普遍,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还必须建立在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效益评审。如近三年绍兴市审计系统共审计政府投资项目(标的、标段)*个,核减工程造价16.57亿元,移送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处理事项*件。如果没有这些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对项目效益的评审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者统一,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才能够充分体现审计预防性、建设性的职能。

(二)时序内涵。即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介入时点问题。目前的投资审计大多是事中的造价审计或事后的决算审计,绩效审计大多采取后评估方法,经济效益方面往往是只评不审,审计监督存在一定的“时滞”现象,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强化事前、事中审计。事前重在防范,事中审计重在监控,事后审计则重在监督评价,这种全过程跟踪式的审计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在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控制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上的作用。基于这种指导思想,近年绍兴市审计局对曹娥江大闸、嘉绍跨江大桥等重大工程,都采取了审计结对共建方式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督,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因此,从时序角度看,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应当是一种事前、事中和事后相衔接的审计。

(三)要素内涵。即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些什么的问题。政府公共投资项目考虑的不仅是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项目建成后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是否得当,是否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社会效益评价中既要考虑效益原则,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原则。此外,当前大众对公共工程的环境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审计评价过程中要考虑项目建成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影响,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是否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合理、节约的利用,包括对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因此,宏观服务型绩效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绍兴市审计局在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绩效审计中,坚持围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防洪效益等来展开,以详实的数据资料作出了科学客观的审计评价,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

(四)评审内涵。即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怎样评审的问题。受以往财务审计思维定势的影响,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更多注重了对财务数据与信息的审查分析,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往往定量多、定性少,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评价方面往往定性多、定量少。这种状况应努力加以改观。在开展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中,我们应尽可能将所得情况与既定规范以及审计标准进行比较,同时借鉴国外效益审计的某些技术方法,对各项指标予以量化,如计算资金节约度,价值量与实物量,收入分配效果指标包括分配指数、劳动就业效果指标、综合能耗指标等,分析项目建成后不同利益主体受惠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从而使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既能定性,又能定量。绍兴市审计局在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绩效审计中,结合项目的特点和用途,共设计了39个评价指标,函寄20位水利、环保、社会学、建筑等方面专家进行求证,并用以量化评价项目绩效,评审结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公认。

四、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关键环节

政府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一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全过程审计是必然要求,但着重应把握好一些关键环节:

一是立项决策的审计与评价。工程项目的决策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该工程预期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的社会效益。因此,实施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首先应注重对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计评价。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决策进行准确客观的分析与评价。

二是建设资金的审计和评价。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性资金,其中大部分还是政府负债借贷融资。由于资金数额大,建设工期长,管理部门和环节多,在项目建设资金拨付、转移、使用和管理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审计机关必须坚持以资金流向为主线,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抓住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就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作出审计评价,真正确保项目建设资金用得其所、提高效益。

三是项目管理的审计与评价。政府投资项目一般是广大群众关心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等。工程质量问题历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重点审查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和工程监理制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以规范的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和高水平。

四是投资绩效的审计与评价。政府投资项目主要是非经营性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因此,衡量其效益就不能只看其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应该注重其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优劣程度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效果,要从宏观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项目的投资效益。

五、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方法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应准确把握和运用以下一些方法途径。

(一)因地制宜落实“必审制”

**省政府**号令规定了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文件的出台,对于国家审计职能向政府投资领域延伸拓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些年绍兴市审计系统坚持从加强全社会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视野,来筹划整个投资审计工作,基本实现了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全覆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年至20**年,投资项目送审金额分别达到*亿、*亿、*亿和*亿;审计核减额分别达到3.84亿、4.25亿、5.09亿和*亿。20**、20**两年,绍兴市投资审计核减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随着投资审计工作的迅速发展,取得的成效迅速放大,审计机关在政府投资项目领域的作用得到承认,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投资审计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审计转型也要求更多地关注宏观。与之相对的是,投资审计力量配比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在人手相对短缺等各种客观因素制约下,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必审制”,任务太重,压力太多,风险太大。因此,不同地方对政府投资项目国家审计“必审制”,应该有一个更为准确科学的理解和把握。“必审制”作为一项制度,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一种制度安排,更多的是一种宏观要求,可以理解为所有政府投资项目都“可以”审,而不是全部“必须”审。审计机关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处理好全部与重点的关系,既可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对所有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也可突出重点选择部分项目实施审计。

(二)因利乘便强化竣工决算审计

修改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造价审计是竣工决算审计的一部分,是竣工决算审计的基础。如何正确处理好这对关系,直接影响到投资审计的方向问题。从近几年绍兴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实践看,造价审计一般侧重于控制造价,注重审计核减金额,有的时候核减比例确实也比较高,能够为政府节约大量资金。所以说,造价审计直接体现了审计成效,体现了绩效审计的要求;竣工决算审计则侧重于查深查透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从中发现一些共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从审计机关角度讲,在审计力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这两者的审计效果是此消彼长的关系,造价审计搞得越多,竣工决算审计力量相应就要缩小。在造价审计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审计应更多地关注竣工决算。这样说当然不是不要造价审计,而是要在关注造价审计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竣工决算审计。

(三)因情制宜实施跟踪审计

为推进投资审计工作创新,各级审计机关都在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办法。应该说,对政府投资项目采取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过程”跟踪审计,有利于解决以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事后审计多、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真正做到“关口”前移。通过“全过程”跟踪审计,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投资管理、建设管理各环节以及建设资金筹集、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更好地防止国有资金流失、损失浪费和舞弊行为发生,促进和改善投资管理。这种方式将审计监督“关口”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把节约政府投资和规范项目管理工作做在项目开始之时,贯穿项目建设过程之中,最后再把住决算审计关。从加强管理角度看,“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办法,但这种审计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审计资源,尤其是在目前力量配比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尚不适合搞更多的跟踪审计项目。因此,对于“全过程”跟踪审计这样一种审计方法,在运用上需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各地应在能力许可范围内,选择一些事关国计民生、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力争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审计监督效果。

(四)因势利导深化组织审计

宏观服务型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基础,在于做精做优做大项目,而不在于项目的多少。由于受国家审计力量和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等因素制约,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成为审计机关的必然选择。而组织审计只要运作得当,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绍兴市计划在今后5年时间里,对越城区10个组团和袍江、镜湖、城东三个开发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施审计。今年5月份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共30人左右,先期对越城区金鸡塘等5个组团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审计,发现了拆迁安置、资金使用、费用支出、工程建设管理、资产处置等六个方面存在的25类问题,审计提出了完善保障出资人权益机制、严肃拆迁政策统一补偿标准、严格成本管理控制费用支出、加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强化资产管理健全处置制度、制订切实有效的偿贷计划等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此专题听取了情况汇报。深化组织审计的关键在于规范运作,这些年绍兴市审计局先后研究出台了《组织审计业务招投标办法》、《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人员审计守则》、《建设项目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管理办法》、《组织审计业务质量考核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办法,通过《年度组织审计协议书》的形式,从12个方面约定协审单位责任,以制度规范协审单位行为,以业务质量考核强化组织审计质量监控,以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监督促进组织审计规范化。

(五)因难见巧协调监督关系。目前,各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体系仍比较混乱,审计、财政、发改、建设等职能部门均具有监督权。出于部门利益的考虑,各职能部门往往各行其是,难以形成监督合力。由于监督部门众多,彼此协调不够,容易出现监督内容重复、监管标准不一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审计的监督力度。为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必须采取适当方式进一步理顺监督体系,切实协调好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相互支持与配合,形成最大监督合力,有效地促进政府投资项目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防范重大损失浪费问题发生。

上一篇:大学电脑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