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与固关(下)

时间:2022-07-25 07:39:25

历史名人与固关(下)

赵武灵王出兵故关攻中山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赵国的疆土领地有今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四周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尤其是小国中山骚扰最甚,因此赵武灵王把中山国当作心腹之患。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他召见谋臣肥义等谋划道:"如今中山国插在我心腹部位,四周还有秦、燕诸强国,而我们的边防军,仍然使用传统武器,缺乏射骑装备,一旦敌人发动攻击,如何抵御得住?因此,我们要取胡人之长,改变服装,更新战备。"于是,下令全国采取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服饰。其服为上褶下裤,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带具,足上穿靴,便于骑射。这便是历史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国力陡增,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强权国家。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亲自侦察中山地形,还派使节与周边的秦、韩、魏、楚、齐等加强外交联系,并命代郡(今河北省蔚县)相赵固主管胡地,征召胡人兵马。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于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向中山国大举进攻。令赵希集结山西境内驻兵(当时山西境内大多数地方属于赵国),东出故关,与武灵王亲率的主力在井陉之侧会合,攻取了丹丘、华阳、石邑、东垣。中山王见势不妙,便献出四个县份的国土请求议和,武灵王答应后便班师回国。

中山王被俘流放肤施过故关

居住在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鲜虞(属北狄种族)逐渐强大,在春秋末年建立了一个强悍的小国名叫中山,其领地在今河北省正定、石家庄的西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即今河北定州一带。也有考据说,中山故都在河北新乐县西南新市故城。中山国在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攻灭,后又复国,迁都灵寿。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内乱,攻破燕国,中山国也同时取得许多燕国领土。据井陉、获鹿、平山县志考,这些地方当时都属于中山国领地。娘子关、固关正是中山国的西南边塞。中山虽然国土不大,但民族强悍,经常向晋、赵大国发动进攻。中山国为抵御外侵,还于公元前369年修筑了长城。据我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今固关、娘子关的长城就属中山长城的一部分。""期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挖掘出中山国王陵墓,从其中出土的铜器看,当时中山国的冶炼技术和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把王位让给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他虽退出王位,但仍念念不忘消灭与赵世代为敌的中山。三年后,便自带主力,联合齐、燕攻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榆林南)。有资料说:赵武灵王攻灭中山,生擒中山王后,本想将其带回赵都斩首示众,因中山曾与齐、燕结盟,经两国说情,武灵王才在中山王被羁押途中改变主意,决定逐其流放肤施。中山王被逐放途中,路经故关,见其先祖所筑长城依然作存,便仰天长叹,似有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

王翦率秦兵出故关攻破赵国

王翦,战国末年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受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重用,为秦吞并六国的征战名将。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兵分两路向赵国发起毁灭性攻击。一路由大将王翦率上地(即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驻军入山西,出故关,进攻井陉。另一路由大将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驻军北上呼应。赵国大将李牧、司马尚,竭力抵抗,使秦兵不能前进。秦国便利用间谍向赵国王赵迁的宠臣郭开行贿,送金银珠宝。郭开即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有兵变嫌疑。赵王恐慌,便派赵葱和齐国将领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的职务。李牧悲愤至极,拒绝交出兵权,抵抗失败,在逃亡途中被杀,司马尚也被罢黜。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趁赵国内乱,发起大规模击赵之战,赵葱被斩,颜聚阵亡,赵军全线溃散。王翦遂攻陷赵都邯郸,生擒国王赵迁。秦国王赢政闻此喜讯,亲自驾临邯郸,搜捕和诛杀所有与其母秦国皇太后赵姬有仇之人。之后,赢政出井陉,过故关,经达原,路上郡返回秦都咸阳。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乘胜北上攻打燕国,在易水河西与燕赵联军会战,大获全胜。翌年十月攻陷燕国首都蓟城。此时,王翦的儿子秦国大将王贲奉命攻打楚国,已占领十多郡县。秦王得此捷报便问大将李信:"我欲征服楚国,你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却说:"非60万不可。"秦王笑着对王翦说:"你人老了,胆也小了。"遂即任李信、蒙恬为主、副帅,率兵20万,向楚国进攻。王翦便称病造退,回频阳养老。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楚未成,溃败回国。秦王只好驾临频阳,请王翦复出。王翦反复推辞,秦王不应,便提出一个条件,请求秦王把洛阳附近的上好田宅赏赐于他。秦王满口应允。王翦率60万秦兵行至函谷关,又派使者向秦王索要田宅。同行将领蒙武问王翦:"将军为此请偿,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悄悄地告蒙武说:"秦王强横而多疑,我要求拨给60万精兵,等于秦王把整个国家托付于我了,我多请田宅园囿,为后代立点基业,是为了免除秦王的疑心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翦"请田计"。王翦率60万精兵,攻灭楚国后,官封武成侯。

李左车探侦固关出奇谋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初在赵封广武君。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得张耳辅佐,率兵数万,从阏与(今山西和顺)出发,驻兵平定榆关,准备东出井陉口击赵。时为赵谋臣之广武君李左车,遂带简从,密察井陉朱家滩至平定故关、石门口百里古道。见两岸之山,突兀难登,鸟道羊肠,仄径蜿蜒,实乃兵家伏击之险地,便顿生奇谋。即向赵军主将成安君陈余建议:"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意欲以下赵,以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挡。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之井陉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假臣奇兵3万,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10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拚矣。"成安君,儒者,常称义不用诈谋奇计,谓曰:"吾闻兵法‘什则困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这以罢矣。今如此避弗击,后有大者,何以拒之?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于是不听李左车的计策。韩信暗派间谍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十分高兴,"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30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2000,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窥视赵军"。并告诫军士:"赵军见我逃跑,必会倾巢追赶,你们快速冲进赵营,拔赵旗帜,竖汉军红旗。"接着又令万人作先头部队,出故口,列背水阵,大败赵军。韩信还下令不得杀广武君李左车,如活捉者,重赏千金。不久有人捆绑李左车来见韩信,韩信亲自为李松绑,并用对待老师一样的礼节款待他。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我准备北攻燕,东伐齐,怎样才能成功?"李左车答:"亡国之臣没有资格来谈论国家兴存,败军之将没有资格谈论勇敢作战,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出来权衡国家大事呢?"韩信说:"如果成安君听了你的计策,我早已成了俘虏,我诚心向你求计,你就不要推辞了。"于是李左车建议:"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后发一乘之使,奉只尺之书,以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教。"韩信采纳李左车建议,"发使燕,燕从风而靡"。始得燕地。李左车为古代谋略名臣,历代都十分关注他的遗迹。明王士翘编著的《西关志》中,固关卷三,记载李左车墓地在"龙泉关东史家庄"。

拓跋密修固关古道伐后燕

拓跋(371-409),即北朝时北魏太祖道武帝,字涉圭,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出生于拓跋部,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西晋时,拓跋部入居代郡,其先世曾建立代国,后为前秦符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者分崩离析,各族纷纷而起建立政权。公元386年农历正月,拓跋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市西南)大会诸部落,得到部落酋长之拥戴,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同年四月,又改称魏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公元391年初,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扣押北魏使者,强求名马,北魏与后燕断绝了往来。公元395年慕容垂谴太子慕容宝率8万军队攻打北魏,拓跋采取"胤形而骄之"的对策,悉数带领部队、牲畜退至千里之外,使燕军找不到北魏主力,兼以军心不稳,于十月烧船而还。拓跋率轻骑两万,兼道袭击,在参合陂(今阳高县东南)几乎全歼燕军,仅慕容宝等数千人遁还。公元396年慕容垂留范阳王慕容德镇守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自己率军秘密出发,越过青岭(一名青陉,今河北迁安县北),穿过天门(今河北涞源县),开凿山路,打通鸟道,直指云中(内蒙托克托)。到达猎岭后,击败毫无戒备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守将拓跋虔。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拓跋亲自率部拼死迎战,大获全胜。后燕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阴山。拓跋乘胜追击,率大军40余万长驱而入中原,夺取并州全境,遂向后燕国都中山进军。此时,慕容垂已在溃败返京途中病亡,其子慕容宝即位,慕容宝闻此讯息,即召大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在沿太行山险要关隘设防拒守,不让魏兵进入平原;有的建议下令各郡县坚壁清野,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建筑自卫堡寨;有的认为,魏国乘胜进军,气势正盛,锐不可挡,不如加固中山城池,待敌军疲惫,再行出击。正在燕国君臣对如何抵御北魏军进攻而争论不休时,拓跋决定了东出井陉攻打燕国都城中山的作战方案。鉴于600多年前韩信击赵进军时所用的固关古道湮没难行,便派冠军将军于栗宁朔将军公孙兰带两万人马到固关一带秘密开凿韩信故道。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八年(公元396)十月巳酉日,拓跋从重开凿的韩信故道东下,经固关,过井陉,攻破燕国都城中山,从此,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次年建都平城。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和政权的巩固,拓跋变鲜卑人以部落居住为分地定居,变游牧为从事耕种,并任用汉人为官,从而加快了鲜卑社会发展。拓跋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隋汉王杨谅晋阳造反出兵固关

杨谅,隋开国皇帝高祖文帝杨坚之子,隋炀帝杨广之弟。杨坚先祖是汉代大尉杨震,其父杨忠随周太祖在关西起义。周宣帝时,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官拜上柱国、大司马等职,封为隋国公。周静帝即位时,年方8岁,大臣郑译、刘伪造遗诏,以杨坚声名显赫,众望所归,入宫辅政,总揽政军大权。杨坚入朝辅政后,诛杀周氏宗室,挟持皇帝,独揽朝政,于公元581年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五子杨谅为汉王。隋文帝对汉王宠爱有加,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命杨谅为行军元帅,调发30万水陆兵马远征讨伐高丽。杨谅大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大雨连绵,粮秣被阻,军中给养供不应求,又遇瘟疫传染,士卒大量病倒死亡。水兵从东莱起锚,中途遭台风袭击,多数船只沉没,杨谅认为是人愿不遂天意,即撤退班师。此次远征虽然出师不利,但给高丽国王造成很大的恐慌,派出使臣,向隋朝上奏表章自称"辽东粪土臣",请求议和。所以杨谅远征也算不功而还,后任并州总管,驻守晋阳。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晋王杨广与杨素、宇文述等相互勾结,得到孤后的欢心。隋文帝听信谗言,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汉王杨谅对此大为不满。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在岐州普润县,今陕西凤翔县北。据史料记载,仁寿宫筑于开皇十三年,丁夫死者以万计。为文帝避暑行宫)被杨广杀害,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汉王杨谅得知此讯,在杨广扶文帝灵柩回京师之际,以征讨奸佞杨素谋反为由,起兵晋阳,当时有19州响应。杨谅在晋阳造反后,欲攻占燕赵等地,割据北方,与隋炀帝分庭抗礼,便派大将刘建领兵东出故关,过井陉击燕赵,将京兆张祥困于井陉。廉州(今河北蒿城)刺史、大将李子雄率步骑3万,于井陉击败杨谅叛军,解张祥之围,破刘建于抱犊山下。此时,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兵数万东渡黄河,平息汉王之乱。杨素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叛军弃城而逃,杨谅困迫无策而降。杨素本想将杨谅诛斩,但炀帝不允,后被囚禁而死。隋文帝生前曾对文武百官说:"历代帝王后妃成群,王子间嫡庶斗争惊心动魄。我的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他们之间有真正的骨肉手足之情,所以我没有王子间嫡庶斗争的忧虑。"结果,他自己被亲生儿子所害,儿子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

史思明十万精兵过故关围攻太原

史思明(?--761),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干,因有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所亲信。唐天宝十四(公元755年),史思明与安禄山同谋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下洛阳,进逼关中,危急京师。唐玄宗命哥舒翰率20万大军镇守潼关,保卫京都长字。史思明也率军南下攻占河北13郡县,逼进故关。经大将郭子仪推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不久晋升为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河北道采访史,主持收复河北地区的战斗。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李光弼东出故关,攻占河北中部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接着收复了常山郡所属9县中的7个县。三月,唐玄宗以李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命其尽快收复北方失地,歼灭叛军。正当李光弼乘胜北上欲捣匪巢范阳之时,史思明断绝常山粮道,北伐军陷入困境。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军出故关进入常山,与李光弼会合,在九门击败史思明,迫使其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不久又在恒阳(今河北曲阳)境内的嘉山与史思明展开激战,歼敌4万,俘虏千余,史思明兵败坠马摔伤,逃归博陵。李光弼穷追不舍,围攻博陵,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相继归顺朝廷。嘉山大捷后,李光弼上表请求率军北上。此时,安禄山攻下潼关,附近各郡官吏弃城逃跑,唐玄宗也弃京入川,叛军不战而得长安。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急解博陵之围,与郭子仪退入井陉,留部将张奉璋等坚守故关,主力返回太原,刚刚收得的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叛军占领。史料记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统领10万精兵,过井陉,击败故关守将张奉璋后合攻太原,几月不下。"据查史料,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玄宗出逃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调李光弼所属精兵前往灵武,太原守兵无几,史思明想乘虚攻占太原后由北道迳取灵武。史思明10万精兵过故关,兵临太原城外。李光弼坚守城池,拼死抗击,史思明无可奈何。正值太原之战紧张之时,安庆绪在洛阳杀死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令史思明回守范阳。史思明见一时无法攻破太原,令部将蔡希德留守太原阵地,自带主力欲退范阳。李光弼乘敌军主力撤退之时出击,致史思明10万精兵损失7万之多,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窜。后来,史思明降唐,被封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唐恐其再反,计谋杀他,于是再起兵叛乱。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进兵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继又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洛阳附近州县,后被其子朝义所害。

李光弼进固关坚守太原

李光弼(公元708-764)唐大将,营州柳城人(今辽宁朝阳南),契丹族。其先辈为契丹酋长,其父李楷洛,唐玄宗年间封蓟国公。李光弼子以父贵,资荫左卫郎,识诗文,善骑射。天宝五年(746年)李光弼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供职,深得器重,后升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部下的左兵马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占领河北大部分郡县。经郭子仪推荐,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主持对叛军作战,收复河北地区。李光弼东出固关,攻占河北重镇常山,后与郭子仪援军会师,在嘉山大败叛军,河北十余郡相继归顺朝廷。正当李光弼上表请求率军北上,直捣叛军巢穴范阳之时,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攻克潼关,唐玄宗弃京师出逃。安禄山不战而得长安。这时,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任命李光弼为北都太原留守。郭子仪、李光弼只好退出河北、西进故关,再守太原。第二年,史思明又复占河北,并集结10万兵力,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所率精兵已调往灵武,太原守兵不过万人。李光弼在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临危不惧,采取土筑营垒,安装石炮,挖掘地道的战术,俘斩叛军1万余人。正值太原激战紧张之时,安庆绪在洛阳杀死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令史思明回守范阳。李光弼乘叛军撤退之机,率师出击,歼敌7万余人,大获全胜。太原之战是我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也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一次重大胜利。

(责编 岩春)

上一篇:金星英雄传(连载三) 下一篇:山西省政协公开选拔处级领导干部考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