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范文

时间:2023-03-09 11:14:45

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范文第1篇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

名人故里之争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之争,但我们从争抢中看见的只是文化的招牌,而窥不到任何文化的影子。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竞相争抢经济利益。名人故里之争中对于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名人故里之争,是否能争回来不要紧。无论是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固有形式的背后往往都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创新就是在不断继承、扬弃和发展当中增强这种文化精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那些靠住粽子或月饼里加鲍鱼、鱼翅来招揽顾客的做法,那些着眼于地方利益的文化遗产争夺战,绝非文化创新,对文化传承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关学科

语文:历史名人的相关知识是中考语文常考查的内容,且命题形式多样。可以选取名人的著作,考查古汉语知识,或考查识记能力;也可以将名人故里之争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考查相关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者设计成活动题,为某个地方设计与当地名人有关的宣传口号。

历史:被卷入纷争的几位主要历史名人极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中,如李白、曹操、诸葛亮、曹雪芹、墨子等,注意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史实或成就。

原创试题

语文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嘈嘈之争,恐怕连地下曹公也有意见 朽木

这个嘈嘈,明眼人一望便知,说的是曹操。打字时进出这么一个“嘈嘈”来,一愣,随即会意一笑。是的,这阵子的曹操之争,真的已经变成了嘈嘈之争了。说众声喧哗是客气,说众声嘈嘈、众声嘈杂是事实。

有关曹操的两件事在嘈嘈。一是曹操墓之真伪,一是围绕曹操同期一南一北在搞大典、论坛之类。一代枭雄曹公,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把曹操墓挖了,如果是真墓,当然是考古界文物界文化界又一大事,墓以主贵,不足为怪:但如果挖出一假的却偏要说真的,则不免有糊弄天下之讥,恐怕连狡诈多谋的地下曹公也有意见:若再加上挖者的小算盘,再加上挖者的私心私欲,再加上挖者的作弊作伪作假搞小动作搞权谋,则更会彻头彻尾糟蹋了文化文物考古,诸如此类。不幸的是,眼下这嘈嘈之争,以上这三种情况,就都一一冒将出来,弄得世人一律如坠五里雾中,一头雾水。这真叫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了。

中国有的是历史,帝王将相当然也有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帝王将相的陵墓当然有的是。真的想挖,够挖一阵子的。这很让有些国家眼馋不已。挖得好,当然会彰显我泱泱大国的风采,当然会提升我文明古国的声威。还有一个当然,就是当然会一并提升当地(事发地)的名气。比如兵马俑,比如马王堆,美轮关奂,震古烁今,十分了得。说句实话,不仅国家喜,地方喜。即便一区区小民,也会高兴。

但嘈嘈之争则颇不然,颇有些变味。想当年挖十三陵挖兵马俑挖曾侯乙墓,多认真啊,只要一公布,天下无不服膺,经得住历史考验。如今呢?一个曹操,把21世纪之初的当下闹的鸡飞狗跳。无论最终怎么一个结果,有几点是很可笑可恶可悲的。一是急,急功近利也。为什么不能把事实搞得铁板上钉钉再放出风声来?现在这年头可比过去容易做的多了,各种科技手段早已鸟枪换炮。二是浑。含混不清也,浑浑沌沌也。争议那么大,疑点那么多,为什么非要一口咬定?三是利。利益作梗也。以前搞考古,考出来是国家、人民的事。现在呢,好像都是地方在忙活了。为什么?现在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呀,可以做个“文化产业”呀。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让钱眼遮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的世界就肯定会出问题。还是让“嘈嘈”平静些吧。

(1)根据具体语境,说说“嘈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本文中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这真叫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了”中“喜”

与“忧”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指出“嘈嘈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品味。 但如果挖出一假的却偏要说真的,则不免 有糊弄天下之讥,恐怕连狡诈多谋的地下曹公 也有意见。

历史名人范文第2篇

惊艳起步

有关历史名人题材的邮品,还需追溯到纪特邮票这一板块,其中最富盛名的莫过于《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及《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稍后一点的还有《杜甫》纪念邮票。

《古代科学家》第一组邮票登场时便先声夺人,以每枚邮票配备单独的小型张这样的高规格吸引了众多的集邮者,加上邮票采用了雕刻版形式印制,使得李时珍、僧一行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套四枚的小型张成为了新中国小型张品种的开山之祖,龙头地位不容忽视,现市价在700元左右。

《古代科学家》第二组增加了科学家们的科学成就内容,蔡伦、沈括、郭守敬等人的历史成就跃然纸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蔡伦肖像这枚邮票的“公元前”效应还造就了一枚难得的错票,也为这一套邮票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现在这套邮票的正版票市价在350元左右,错版票就只有在大规模的珍贵邮票拍卖会上才能看到。

至于《关汉卿戏剧创作七百年》邮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枚雕刻版印制的小全张,小全张将关汉卿肖像和“蝴蝶梦”、“望江亭”等戏剧场面合为一体,让集邮者在欣赏邮票时一目了然,这枚小全张也因为关汉卿的经典名人效应而成为了集邮者争相收藏的品种,现在市价在1。700元左右。

随后接连而来的《杜甫》邮票是第一次单独为成就卓著的历史名人发行的纪念邮票,画面上的杜甫形象饱满而富有沧桑感,线条的勾勒尽显功力,表现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壮人生,现市价在350元左右。

如今这4套历史人物题材邮票已经成为了集邮者们津津乐道的珍贵品种,在市场上很难发现全品相的邮票,大多都已被集邮者们精心收藏起来了。

渐入佳境

时光进入1980年,邮票的选题和设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历史名人题材邮票也逐步涌现出来,《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和《古代科学家》第三组都是热门品种。前者反映了历史上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坚定的生活信念;后者以传统的工笔画为主勾勒线条,又以雕刻版形式印制,展现出了徐光启、李冰、贾思勰、黄道婆等历史人物的清雅飘逸之感,是当年人们公认的精品力作。如今这两套邮票在市场上较为紧缺,全品相的货源同样难找,市价也在稳步攀升,一般的成交价已站稳在百元以上。

1983年的《古代文学家》第一组全新登场,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历史名人题材系列,邮票采用的同样长条形竖式构图,将李白、杜甫、韩愈和柳宗元吟诗作对、忧国忧民的形象描绘了出来,且姿态各异,蕴涵着深深的文化意蕴,并且该票的版式采用了当年较为新颖的小版张布局,颇受欢迎,而今该小版张在市场上的货源已经较为紧俏。

好戏连台

1985年以后,我国集邮市场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到1991,市场先后推出的《郑和下西洋580周年》、《林则徐诞生200周年》、《孔子诞生2540周年》以及《陈胜、吴广起义2200年》都是典型的历史名人题材。《郑和下西洋》邮票设计大气磅礴,画面祥云瑞霭缭绕,色彩饱和柔美,为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增添了些许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1987年的《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是历史名人题材邮票的优秀品种,画面采用竖式构图,将徐霞客历尽艰辛、矢志不渝探寻理想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了当年的最佳邮票,这套发行量为661万枚的精美邮票经过多年的消耗和沉淀,在后来的集邮热潮中充分挖掘出了应有价值,从最初的起步价6元上涨到后来的80元左右,翻了十余倍,让批量建仓的投资者们获得了不菲回报。

《孔子诞生2540周年》包含有一枚我国为数不多的专题人物小型张,也是第一枚人物题材的无齿小型张,画面采用了大家都很熟悉的孔子立像,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等历史故事。

精彩纷呈

1992年我国邮票发行进入编年号阶段,当年的《妈祖》邮票和2000:的《妈祖传说》特种邮资明信片相得益彰,而1997年《澳门古迹》邮票中的“妈阁庙”一枚更是与妈祖选题遥相呼应,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妈祖文化的崇尚和敬仰。《妈祖》单枚全张票经过了十余年的大量消耗之后,现今的市场存量已不多见,价格已经出现了高于面值的翻倍增长,而《妈祖传说》特种片也是以精美的设计和连贯性的故事情节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在现今市场上特种片渐渐走俏的行情中, 《妈祖传说》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

在其他类型的名人题材邮品中,形式各异的邮票让集邮者眼花缭乱,包括《郑板桥作品选》、《山人作品选》、《昭君出塞》、《石湾陶瓷》、《孙子兵法》和《木兰从军》等。《郑成功340周年》以白描的绘画手法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毅品格和高尚情操; 《古代名将――岳飞》和《古代名将――戚继光》是家喻户晓、尽忠报国的英雄,该票的设计同样是传统工笔绘画,小版张将全套票容纳其中,并且在边纸上拔高了岳飞的形象,使得其身形线条丰满流畅,让人肃然起敬;《司马光砸缸》和《孔融让梨》以及《曹冲称象》都是表现古代少年儿童机智过人的胆识和敬老尊贤的美德。这些以历史名人为题材的邮票都受到了集邮市场的欢迎,不少人都在精心地收集自己喜爱的品种,力争在拥有收藏佳品的同时也能获得经济上的回报。

再现热潮

历史名人范文第3篇

中南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杨雨在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世说新语》节目中开讲《酒色财气李清照》,引发了网民的剧烈反弹。在这个节目以及她出版的《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一书中,李清照被描述为“好赌、好酒、好色”,网友却一派愤怒;“讲的到底是李清照还是李师师?”

其实,杨雨并不是第一个另类解读古代名人的,也不是第一个遭遇恶评的解读者。1997年舒芜解读白居易,痛斥白居易纳妾蓄妓、转卖荐送歌姬的行为。2004年,朱大可解读屈原的死亡原因及性取向。2008年3月初,纪连海在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节目中,认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在外治水时和瑶姬有了恋爱关系。

古代名人成为学者们挖掘自己观点的丰富资源,而观众们却在质疑;难道屈原真的是同性恋,白居易真的是老流氓,大禹有婚外情,李清照“酒色财气”俱全?

谁在替谁“洗脑”?

当“学术明星”开始在荧屏中指点江山,学术也就和大众娱乐开始合流。传统文化被传媒挪用为景观,荧屏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名人的奇观化解读。

杨雨教授在接受《新周刊》访谈时说到:“我觉得几乎没有事实了,只有相对的真相。100多家媒体报道过我,但采访的不到20家,我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出新闻的,呵呵,我还是很客观看待这个问题的,媒体要吃饭,大家都有难处。我只是觉得有些媒体不太尊重我,有家视频网站用‘揭秘才女李清照的艳情史’做标题,这不是我要的,我坚决抵制。”

杨雨显然已经被媒体所“绑架”,她这样描述自己录节目的情况:“其实我当初录制节目的时候。我下面没有观众,对着空墙壁讲的,所以说我当时并没有在媒体上对公众讲解李清照的感觉。是编辑反复要求我调整,对电视台编导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洗脑’,让我放下身架、放下学术、放下……我经历了痛苦的‘转型’。呵呵,我媚俗了。”

媒体显然利用了公众和专家对“酒色财气”这些评价的理解差异:杨雨自然认为“酒色财气”,是雅的生活态度,公众却只能意识到酒色财气是悖离道德的。节目名称《酒色财气李清照》也显然是足够观众眼球,挑起观看欲望的出位标题,实际上,杨雨的尴尬在于:她心里想的,她嘴上讲的,媒体传播的,和观众最后接受到的“酒色财气”,完全是不同的内涵。

媒体让学者更换语言和思考方式,在企业经营和大众文化的缝隙中运作概念,完全架空了学术本身的立场。

专家是大众的认识工具

传统文化名人的价值,在于发现他身上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这种抽象价值是在历史中由普遍认知凝聚成的。如果对传统文化名人的解读集中在他的私生活上面,这种凡俗化处理虽然拉近了与人物形象的距离,同时也就遮蔽了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抽象价值。

同时,中国普通大众阶层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专家意见,一旦专家的解读出现过大的价值偏差,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认为:“专家在解读的时候千万不能失之偏颇,不管哪种话语,神化、圣化还是鄙俗化,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阐述,都会遮蔽对象,况且大众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的过程中总有耗损。专家对自己的语言方式和观点一定持反思态度,大众因为对事情没有全盘的了解,也无法真正把文化现象对象化进行认知,因此专家的叙述对普通民众来说就是真相。”

杨雨在节目中如此讲李清照:“整个一界的东方不败啊,她是三天不练手痒啊!有人说李清照是个赌棍,还真是不冤枉她!”“好酒好色的李清照,也自然嗜酒成性!”“美女李清照好色,有艳词作证!”这套网络话语和江湖口吻当然引发了观众的质疑。纯学术地讨论文化名人的道德和私生活,不会引起大众的关注,但专家在面对公众说话时显然就必须把握话语的尺度,即使你在传达很中性化的信息,但传播中的断章取义和炒作完全可以把专家的解读篡改成为耸人听闻的讲解、新闻。

专家选择的解读方式已经影响到大众对古代文化名人的认知,当公众再次提起被阐释的文化名人时,他们会重新定位这些文化名人的价值。

历史的遭遇就是当下的境遇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地规定了传统。”我们在文化传统名人的解读和阐释中实际上投射了当代的焦虑和恐慌。

我们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任何一次认知和解读都受制于当下的语境。当“酒色财气李清照”和“大禹婚外恋”等信息被媒体频繁转载并以各种媒介方式传播时,已经添加了时代的特有的符号:丧失了普遍道德标准的、处于变革和动荡中的中国,泛性化和普遍的道德缺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杨雨采取流行网络语言和江湖口吻解读古代文化名人,虽然替受众填补了一些主流历史所缺失的细节,但同时也营造出一个奇观式的场景。女性主义、性意识弥漫、道德缺陷、正面形象的负面故事,这一切正是这个时代的纷纭景象。

杨雨同时还面临另外一种批评,她的解读被评述为“盛世烟景下的牝鸡司晨”。杨雨对此反驳说:“传统对李清照的偏见,就如同现在大家对女性做学问的偏见一样。”她的节目编导付娟也认为:“年轻、美貌、学识,再加上很多人对女性的偏见仿佛一下子让大众找到了幸福的,很多人本来冲着节目去的,后来却发现这个主讲人更‘值得’关注。”

大众兴奋点的转移恰恰是传媒时代大众浅认知、浅阅读的重要特征;真正了解一件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这档事上找乐子,骂骂一向训诫和引导我们认知的学者,是多么爽快的事情。专家对大众的冒犯,实际上是时代对传统的冒犯,当专家意见,大众观点、媒体视角紧紧纠缠起来形成一起事件的时候,不管专家怎么辩护,他们都会陷入难解的乱局当中。

杨雨专访

我讲的不是李清照的私生活

《新周刊》,你怎样定义“酒色财气”?

杨雨:酒色财气在古代文学里面有比较固定的批评范畴,作为古人一种雅的生活方式来批评。说她好酒。好赌,那是一种当时文人的风尚,说她好色,是说她对爱情大胆的执著追求,她的风流只限于夫妻之间的闺房私密,晚年干了一件“伤了风化”的大事,不过就是再嫁嘛。

《新周刊》:你觉得你的节目涉及到历史名人的私生活吗?

杨雨:什么叫私生活?一说私生活,很容易把受众往名人隐私或者艳情史方面引。我首先申明我所讲到的李清照不是她的私生活,而是她的日常生活,这和她的整个生活氛围以及时代氛围是联系在一起的。我在节目中反复提到的是在宋朝,这是日常生活方式下的文人生活。

《新周刊》:你看过网络上那些对你的评论吗?

杨雨:好多网友可能都是标题党,望文生义,可能没有看我的节目吧,看过我节目基本上都同意我的解读。网络上匿名留言让有些网友过于放纵自己,他们到处骂人,可能在网络上被骂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杨雨,很多人都在被骂。他们骂了我,但现在可能都忘记骂过我,这是网络的生态,骂人成为部分网友的行为方式:他们骂了人,但忘了自己骂的对象,这才是诡异之处。

《新周刊》:你认为自己在电视媒体上调整了自己的语言方式吗?

杨雨:我在新浪之前开的博客叫“一千年以前”,现在是“莫道不销魂”如果你看见我的博客,就发现我的博客写得非常唯美,文字非常清丽。但是和节目编导付娟沟通中,她确实替我“洗脑”了,就采用比较活泼的流行语言了。

《新周刊》:对李清照,你的最终判断是什么?

历史名人范文第4篇

张良说:“陛下猜不出来吗?他们都是在商量谋反呢!”

刘邦问:“天下正在安定下来,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呢?”

张良说:“陛下本来也是老百姓,靠这些人打下了天下。如今陛下贵为天子,所封的是萧、曹这些老朋友,而所罚的又都是与陛下向来有怨恨的将领。这些人算算自己的功劳,觉得把天下都拿来封,也是封不够的。他们担心陛下不会让每个人都受封,又恐怕因曾经有过失而被怀疑,遭到惩罚,所以他们要聚在一起想谋反。”

刘邦听张良这么说,十分忧虑地问道:“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说:“皇帝平生所恶的人,群臣心里都清清楚楚,其中谁是你最痛恨的人呢?”

刘邦说:“雍齿这个人与我有宿怨,曾经好几次使我受辱。我想要杀他,因为他立过很多战功,又不忍心。”

听了这话,张良说:“既然如此,你就应该赶快封雍齿,这是封给其他人看的。见雍齿都受了封,人人都会安心了。”

刘邦于是设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命令丞相、御史把分封的事情加紧办理。酒宴结束,那些等待受封的将领们开心得不得了。他们说:“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这些人就更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此事发生在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汉书·张良传》及《资治通鉴》卷十一记载相同。

什方(邡),秦并巴蜀后置,历代有什邡、十方、汁邡、方亭等诸多县名。这些更改县名的时期都很短暂,什邡(今四川省县级市)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县名。什邡之闻名,当因刘邦封雍齿侯于此。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步。”有趣的是,什邡的民间传说这样描述:雍齿得封什邡,误听为“十方”,非常高兴,从洛阳出发前来上任,一路舟车劳顿,但走到什邡一看,才是一个靠近山边的小县,气得大骂刘邦。雍齿死后,什邡百姓弄了一块大田埋葬雍齿,并堆了个大坟包,让他死后也感到赐封什邡不亏。故事表现了什邡人幽默调侃,宽容大度的品格。

什邡第二位历史名人当数佛教高僧马祖道一。虚云和尚重辑《佛祖道影》记其为“汉州什邡县马氏子”,唐代宗大历年间住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引四方学者云集于此,其派称“洪州宗”,人称“江西马祖”,卒后唐宪宗敕谥“大寂禅师”,弟子有百丈怀海等一百三十九人。传说马祖道一衣锦还乡,在他当初出家的什邡罗汉寺讲经说法。同村一位老太婆不知哪儿来的大和尚引起这么轰动,便奋力挤进去。随即她大声说道:“原来才是马簸箕的儿子。”老太婆显然大所失望。川人远香近臭恶习可见一斑。马祖道一虽贵为佛学高僧,也未能逃脱世俗看法。

什邡市第三位名人当数农学家张师古,清代什邡县徐家场人。张师古属布衣知识分子,长期生活在乡村,执著地研究川西农耕技术,总结川西种植栽培经验,竟以一己之力,著述了三十三万余字的辉煌著作《三农记》。这部农业科研著作共二十四卷。其一至五卷:天时、地理;六至八卷:灾荒、备荒、救荒;七至十八卷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把谷、蔬、果、服(纤维作物)、油、染色、叶(桑、茶、菸)、植(棕、漆、藻)、材(榆、柳、杉、松)、草、药等,各类的名称、形态、效用、栽培管理技术作了详尽地考证和论述;十九到二十卷:畜牧、兽医;二十一到二十四卷:农村习俗、杂事、农副产品加工。张师古的《三农记》能与明末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相媲美,被纳入《中国农学遗产文集》向国内外推广。可见《三农记》在中国农业科技史上所处的地位很不一般。

历史名人范文第5篇

先说地位最高、结局也最惨的醉驾者――秃发乌孤,他是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的开国皇帝,原系后凉王吕光的大将,于公元397年起兵反叛,两年间旌旗所指,所向披靡。眼看灭后凉有望,秃发乌孤不禁有些飘飘然,在一次征途小憩时提前痛饮庆功酒,饮后还意犹未尽,又醉醺醺地上马扬鞭飞驰,而且还展开双臂作大鹏展翅状,却不想乐极生悲,从马上坠落,一命呜呼――这位“阴有并吞之志”的一代雄杰,壮志未酬却因醉驾而死,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醉驾并非武士逞英雄的好方式,同样也不是文人显风雅的好途径:唐朝诗人贺知章也是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地就栽进一口井里。贺知章不但没醒酒,还在井底打着呼噜睡着了。所幸这是口枯井,否则这位老兄就可能永远地睡着了。

文人醉驾并非男士专利,词人李清照可谓“大宋醉驾第一才女”。遍观李清照的词章,几乎有近一半“酒香袭人”。最著名的是这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后人往往把这首词解读为才女的潇洒风流,实际情形却是她酒后驾舟方向失控,损坏了农作物不说,还打扰了野生动物的安宁,如此行为既无淑女风范,也全无名士风度。

如此说来,还是嗜酒如命的杜康酒“代言人”刘伶“醉并清醒着”,他深知醉驾危害,因此常年雇佣一个“代驾司机”,让“司机”在前座驾着鹿车,他自个儿坐在后面优哉游哉地喝着小酒。即便这样他还不放心,另叫了一名仆人扛着锄头在车后跟着,哪儿喝死了哪儿埋身!“竹林七贤”几乎个个是酒鬼,还是刘伶这酒鬼当得既实在又聪明,你看,早在1700多年前他就已提醒我们:带车去喝酒,千万别忘找代驾!

以上“醉驾案”发生时,汽车还不见影儿,中国历史上第一起真正的汽车醉驾肇事案,罪魁祸首居然是慈禧太后。话说1901年老佛爷66岁寿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拍老佛爷马屁,送给她一辆美国小轿车当贺礼。这在当时绝对是个稀罕玩意儿,老佛爷还好奇地问:这么个大家伙,得喂多少草啊?得知这铁家伙不但不吃草还能跑得很快时,老佛爷那叫一个高兴啊,天天叫她的御用司机孙富龄拉着她到处显摆。

历史名人范文第6篇

宋代大文豪坡到老年仍身体健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他对养生很有研究,著有《东坡养生集》等书。他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就是吃芡实,吃法颇为奇异:取刚煮熟的芡实1粒,放入口中,缓缓含嚼,直至津液满口,再鼓漱几遍,徐徐咽下。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实10粒~30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据说坡还极喜爱吃用芡实煮成的“鸡头粥”,并称之为:“粥即快养,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芡实是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仁,因其茎上花似鸡冠,苞形类鸡,故有“鸡头”之称。芡实味甘涩性平,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益精等作用。

苏辙与茯苓

苏辙不但在文坛上享有盛名,而且在中药养生方面颇有造诣。据说苏辙少时多病,夏则脾不胜食,秋则肺不胜寒。治肺则病脾,治脾则病肺,服药而不愈。32岁那年,苏辙学习气功,食茯苓,一年疾竟愈。此后,他便研究药物养生。他认为,茯苓乃补肾脾之养生珍品,可“解急难于俄顷,破奇邪于邂逅,”遂创作《服茯苓赋并引》写道:“松脂流入地下为茯苓,茯苓千岁,举则为琥珀”。服茯苓“可以固形养气,延年而却老者”。倘久服则能“安魂魄而定心志”,“颜如处子,绿发方目:神止气定,浮游自得。然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乎无穷”。茯苓性平,味淡甘,功能益脾、安神、利水渗湿,主治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17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则把茯苓列为上品,指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王怀隐与枸杞

王怀隐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专为赵氏皇族看病。他受唐代刘禹锡枸杞诗的影响,深信枸杞能延年益寿。他在《太平圣惠方》书中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一使者去西河办事,路遇一青年妇女正责打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气愤,问女子:“这老者是你何人?”女子说:“是我孙子。”使者又问:“为何打他?”女子道:“我家有良药,他不肯服用,故而责打。”使者问:“你家的药有几种,能否告诉我?”女子答:“药有一种,春名天精,夏名长生草,秋名枸杞子,冬名地骨。按四时采服之,可于天地同寿。”王怀隐亲自种枸杞树,用枸杞为百姓治病。实验证明,枸杞性平味甘,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实为健身良药,滋补佳品。

乾隆与龟龄集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活到89岁高龄,与其常服龟龄集有直接关系。至于乾隆所服“龟龄集”乃是中华传统医学中一种补肾填精、壮阳培本的长寿药方。方中,既有补肾阳的鹿茸,肉苁蓉、补骨脂、锁阳、海马、淫羊藿等药,又有滋肾阳、填肾精的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天冬等药。此方历史久远,功效奇特,尤其对中老年人肾气亏损更为适宜。乾隆十分关心龟龄集的制作、保管和使用情况,而且把龟龄集赐给文武大臣,在众人面前市场盛赞龟龄集抗衰益寿的疗效。

慈禧太后与茯苓饼

历史名人范文第7篇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时,赵国的疆土领地有今山西省大部和河北省南部一带,四周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尤其是小国中山骚扰最甚,因此赵武灵王把中山国当作心腹之患。据《史记》记载: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他召见谋臣肥义等谋划道:"如今中山国插在我心腹部位,四周还有秦、燕诸强国,而我们的边防军,仍然使用传统武器,缺乏射骑装备,一旦敌人发动攻击,如何抵御得住?因此,我们要取胡人之长,改变服装,更新战备。"于是,下令全国采取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服饰。其服为上褶下裤,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带具,足上穿靴,便于骑射。这便是历史上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国自胡服骑射后,国力陡增,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强权国家。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亲自侦察中山地形,还派使节与周边的秦、韩、魏、楚、齐等加强外交联系,并命代郡(今河北省蔚县)相赵固主管胡地,征召胡人兵马。经过一年多的充分准备,于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向中山国大举进攻。令赵希集结山西境内驻兵(当时山西境内大多数地方属于赵国),东出故关,与武灵王亲率的主力在井陉之侧会合,攻取了丹丘、华阳、石邑、东垣。中山王见势不妙,便献出四个县份的国土请求议和,武灵王答应后便班师回国。

中山王被俘流放肤施过故关

居住在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鲜虞(属北狄种族)逐渐强大,在春秋末年建立了一个强悍的小国名叫中山,其领地在今河北省正定、石家庄的西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即今河北定州一带。也有考据说,中山故都在河北新乐县西南新市故城。中山国在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攻灭,后又复国,迁都灵寿。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内乱,攻破燕国,中山国也同时取得许多燕国领土。据井陉、获鹿、平山县志考,这些地方当时都属于中山国领地。娘子关、固关正是中山国的西南边塞。中山虽然国土不大,但民族强悍,经常向晋、赵大国发动进攻。中山国为抵御外侵,还于公元前369年修筑了长城。据我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考证,今固关、娘子关的长城就属中山长城的一部分。""期间,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挖掘出中山国王陵墓,从其中出土的铜器看,当时中山国的冶炼技术和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赵雍把王位让给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他虽退出王位,但仍念念不忘消灭与赵世代为敌的中山。三年后,便自带主力,联合齐、燕攻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榆林南)。有资料说:赵武灵王攻灭中山,生擒中山王后,本想将其带回赵都斩首示众,因中山曾与齐、燕结盟,经两国说情,武灵王才在中山王被羁押途中改变主意,决定逐其流放肤施。中山王被逐放途中,路经故关,见其先祖所筑长城依然作存,便仰天长叹,似有一种作茧自缚的感觉。

王翦率秦兵出故关攻破赵国

王翦,战国末年频阳(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受秦王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的重用,为秦吞并六国的征战名将。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兵分两路向赵国发起毁灭性攻击。一路由大将王翦率上地(即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驻军入山西,出故关,进攻井陉。另一路由大将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驻军北上呼应。赵国大将李牧、司马尚,竭力抵抗,使秦兵不能前进。秦国便利用间谍向赵国王赵迁的宠臣郭开行贿,送金银珠宝。郭开即向赵王诬告李牧、司马尚有兵变嫌疑。赵王恐慌,便派赵葱和齐国将领颜聚接替李牧、司马尚的职务。李牧悲愤至极,拒绝交出兵权,抵抗失败,在逃亡途中被杀,司马尚也被罢黜。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趁赵国内乱,发起大规模击赵之战,赵葱被斩,颜聚阵亡,赵军全线溃散。王翦遂攻陷赵都邯郸,生擒国王赵迁。秦国王赢政闻此喜讯,亲自驾临邯郸,搜捕和诛杀所有与其母秦国皇太后赵姬有仇之人。之后,赢政出井陉,过故关,经达原,路上郡返回秦都咸阳。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王翦乘胜北上攻打燕国,在易水河西与燕赵联军会战,大获全胜。翌年十月攻陷燕国首都蓟城。此时,王翦的儿子秦国大将王贲奉命攻打楚国,已占领十多郡县。秦王得此捷报便问大将李信:"我欲征服楚国,你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20万足矣。"秦王又问王翦,王却说:"非60万不可。"秦王笑着对王翦说:"你人老了,胆也小了。"遂即任李信、蒙恬为主、副帅,率兵20万,向楚国进攻。王翦便称病造退,回频阳养老。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李信攻楚未成,溃败回国。秦王只好驾临频阳,请王翦复出。王翦反复推辞,秦王不应,便提出一个条件,请求秦王把洛阳附近的上好田宅赏赐于他。秦王满口应允。王翦率60万秦兵行至函谷关,又派使者向秦王索要田宅。同行将领蒙武问王翦:"将军为此请偿,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悄悄地告蒙武说:"秦王强横而多疑,我要求拨给60万精兵,等于秦王把整个国家托付于我了,我多请田宅园囿,为后代立点基业,是为了免除秦王的疑心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翦"请田计"。王翦率60万精兵,攻灭楚国后,官封武成侯。

李左车探侦固关出奇谋

李左车,秦汉之际谋士,初在赵封广武君。公元前204年汉大将韩信,得张耳辅佐,率兵数万,从阏与(今山西和顺)出发,驻兵平定榆关,准备东出井陉口击赵。时为赵谋臣之广武君李左车,遂带简从,密察井陉朱家滩至平定故关、石门口百里古道。见两岸之山,突兀难登,鸟道羊肠,仄径蜿蜒,实乃兵家伏击之险地,便顿生奇谋。即向赵军主将成安君陈余建议:"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意欲以下赵,以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挡。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之井陉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假臣奇兵3万,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10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拚矣。"成安君,儒者,常称义不用诈谋奇计,谓曰:"吾闻兵法‘什则困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能,千里袭我,这以罢矣。今如此避弗击,后有大者,何以拒之?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于是不听李左车的计策。韩信暗派间谍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十分高兴,"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30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2000,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窥视赵军"。并告诫军士:"赵军见我逃跑,必会倾巢追赶,你们快速冲进赵营,拔赵旗帜,竖汉军红旗。"接着又令万人作先头部队,出故口,列背水阵,大败赵军。韩信还下令不得杀广武君李左车,如活捉者,重赏千金。不久有人捆绑李左车来见韩信,韩信亲自为李松绑,并用对待老师一样的礼节款待他。韩信向李左车请教:"我准备北攻燕,东伐齐,怎样才能成功?"李左车答:"亡国之臣没有资格来谈论国家兴存,败军之将没有资格谈论勇敢作战,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出来权衡国家大事呢?"韩信说:"如果成安君听了你的计策,我早已成了俘虏,我诚心向你求计,你就不要推辞了。"于是李左车建议:"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后发一乘之使,奉只尺之书,以使燕,必不敢不听。从燕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教。"韩信采纳李左车建议,"发使燕,燕从风而靡"。始得燕地。李左车为古代谋略名臣,历代都十分关注他的遗迹。明王士翘编著的《西关志》中,固关卷三,记载李左车墓地在"龙泉关东史家庄"。

拓跋密修固关古道伐后燕

拓跋(371-409),即北朝时北魏太祖道武帝,字涉圭,北魏王朝的建立者。拓跋出生于拓跋部,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支。西晋时,拓跋部入居代郡,其先世曾建立代国,后为前秦符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者分崩离析,各族纷纷而起建立政权。公元386年农历正月,拓跋于牛川(今内蒙古呼市西南)大会诸部落,得到部落酋长之拥戴,即代王位,建元登国。同年四月,又改称魏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公元391年初,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扣押北魏使者,强求名马,北魏与后燕断绝了往来。公元395年慕容垂谴太子慕容宝率8万军队攻打北魏,拓跋采取"胤形而骄之"的对策,悉数带领部队、牲畜退至千里之外,使燕军找不到北魏主力,兼以军心不稳,于十月烧船而还。拓跋率轻骑两万,兼道袭击,在参合陂(今阳高县东南)几乎全歼燕军,仅慕容宝等数千人遁还。公元396年慕容垂留范阳王慕容德镇守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自己率军秘密出发,越过青岭(一名青陉,今河北迁安县北),穿过天门(今河北涞源县),开凿山路,打通鸟道,直指云中(内蒙托克托)。到达猎岭后,击败毫无戒备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守将拓跋虔。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拓跋亲自率部拼死迎战,大获全胜。后燕军伤亡惨重,被迫退至阴山。拓跋乘胜追击,率大军40余万长驱而入中原,夺取并州全境,遂向后燕国都中山进军。此时,慕容垂已在溃败返京途中病亡,其子慕容宝即位,慕容宝闻此讯息,即召大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在沿太行山险要关隘设防拒守,不让魏兵进入平原;有的建议下令各郡县坚壁清野,把农民集中在一起,建筑自卫堡寨;有的认为,魏国乘胜进军,气势正盛,锐不可挡,不如加固中山城池,待敌军疲惫,再行出击。正在燕国君臣对如何抵御北魏军进攻而争论不休时,拓跋决定了东出井陉攻打燕国都城中山的作战方案。鉴于600多年前韩信击赵进军时所用的固关古道湮没难行,便派冠军将军于栗宁朔将军公孙兰带两万人马到固关一带秘密开凿韩信故道。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道武帝登国八年(公元396)十月巳酉日,拓跋从重开凿的韩信故道东下,经固关,过井陉,攻破燕国都城中山,从此,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次年建都平城。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大和政权的巩固,拓跋变鲜卑人以部落居住为分地定居,变游牧为从事耕种,并任用汉人为官,从而加快了鲜卑社会发展。拓跋晚年政事苛暴,为次子拓跋绍杀死。

隋汉王杨谅晋阳造反出兵固关

杨谅,隋开国皇帝高祖文帝杨坚之子,隋炀帝杨广之弟。杨坚先祖是汉代大尉杨震,其父杨忠随周太祖在关西起义。周宣帝时,杨坚以皇后之父的身份官拜上柱国、大司马等职,封为隋国公。周静帝即位时,年方8岁,大臣郑译、刘伪造遗诏,以杨坚声名显赫,众望所归,入宫辅政,总揽政军大权。杨坚入朝辅政后,诛杀周氏宗室,挟持皇帝,独揽朝政,于公元581年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文帝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五子杨谅为汉王。隋文帝对汉王宠爱有加,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命杨谅为行军元帅,调发30万水陆兵马远征讨伐高丽。杨谅大军出临渝关(今山海关),大雨连绵,粮秣被阻,军中给养供不应求,又遇瘟疫传染,士卒大量病倒死亡。水兵从东莱起锚,中途遭台风袭击,多数船只沉没,杨谅认为是人愿不遂天意,即撤退班师。此次远征虽然出师不利,但给高丽国王造成很大的恐慌,派出使臣,向隋朝上奏表章自称"辽东粪土臣",请求议和。所以杨谅远征也算不功而还,后任并州总管,驻守晋阳。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晋王杨广与杨素、宇文述等相互勾结,得到孤后的欢心。隋文帝听信谗言,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汉王杨谅对此大为不满。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在仁寿宫(在岐州普润县,今陕西凤翔县北。据史料记载,仁寿宫筑于开皇十三年,丁夫死者以万计。为文帝避暑行宫)被杨广杀害,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汉王杨谅得知此讯,在杨广扶文帝灵柩回京师之际,以征讨奸佞杨素谋反为由,起兵晋阳,当时有19州响应。杨谅在晋阳造反后,欲攻占燕赵等地,割据北方,与隋炀帝分庭抗礼,便派大将刘建领兵东出故关,过井陉击燕赵,将京兆张祥困于井陉。廉州(今河北蒿城)刺史、大将李子雄率步骑3万,于井陉击败杨谅叛军,解张祥之围,破刘建于抱犊山下。此时,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安抚大使,率兵数万东渡黄河,平息汉王之乱。杨素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叛军弃城而逃,杨谅困迫无策而降。杨素本想将杨谅诛斩,但炀帝不允,后被囚禁而死。隋文帝生前曾对文武百官说:"历代帝王后妃成群,王子间嫡庶斗争惊心动魄。我的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他们之间有真正的骨肉手足之情,所以我没有王子间嫡庶斗争的忧虑。"结果,他自己被亲生儿子所害,儿子间争权夺利,互相残杀。

史思明十万精兵过故关围攻太原

史思明(?--761),唐宁夷州突厥族人。初名干,因有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史安禄山所亲信。唐天宝十四(公元755年),史思明与安禄山同谋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攻下洛阳,进逼关中,危急京师。唐玄宗命哥舒翰率20万大军镇守潼关,保卫京都长字。史思明也率军南下攻占河北13郡县,逼进故关。经大将郭子仪推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不久晋升为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河北道采访史,主持收复河北地区的战斗。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正月,李光弼东出故关,攻占河北中部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接着收复了常山郡所属9县中的7个县。三月,唐玄宗以李光弼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命其尽快收复北方失地,歼灭叛军。正当李光弼乘胜北上欲捣匪巢范阳之时,史思明断绝常山粮道,北伐军陷入困境。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郭率军出故关进入常山,与李光弼会合,在九门击败史思明,迫使其退守博陵(今河北定县)。不久又在恒阳(今河北曲阳)境内的嘉山与史思明展开激战,歼敌4万,俘虏千余,史思明兵败坠马摔伤,逃归博陵。李光弼穷追不舍,围攻博陵,军威大振,河北十余郡相继归顺朝廷。嘉山大捷后,李光弼上表请求率军北上。此时,安禄山攻下潼关,附近各郡官吏弃城逃跑,唐玄宗也弃京入川,叛军不战而得长安。李光弼得知潼关失守,急解博陵之围,与郭子仪退入井陉,留部将张奉璋等坚守故关,主力返回太原,刚刚收得的河北郡县又被史思明叛军占领。史料记载:"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叛将史思明统领10万精兵,过井陉,击败故关守将张奉璋后合攻太原,几月不下。"据查史料,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玄宗出逃后,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调李光弼所属精兵前往灵武,太原守兵无几,史思明想乘虚攻占太原后由北道迳取灵武。史思明10万精兵过故关,兵临太原城外。李光弼坚守城池,拼死抗击,史思明无可奈何。正值太原之战紧张之时,安庆绪在洛阳杀死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令史思明回守范阳。史思明见一时无法攻破太原,令部将蔡希德留守太原阵地,自带主力欲退范阳。李光弼乘敌军主力撤退之时出击,致史思明10万精兵损失7万之多,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窜。后来,史思明降唐,被封为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唐恐其再反,计谋杀他,于是再起兵叛乱。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进兵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继又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洛阳附近州县,后被其子朝义所害。

李光弼进固关坚守太原

李光弼(公元708-764)唐大将,营州柳城人(今辽宁朝阳南),契丹族。其先辈为契丹酋长,其父李楷洛,唐玄宗年间封蓟国公。李光弼子以父贵,资荫左卫郎,识诗文,善骑射。天宝五年(746年)李光弼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供职,深得器重,后升为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部下的左兵马使。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发动叛乱,占领河北大部分郡县。经郭子仪推荐,唐玄宗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魏郡(今河北大名)太守,主持对叛军作战,收复河北地区。李光弼东出固关,攻占河北重镇常山,后与郭子仪援军会师,在嘉山大败叛军,河北十余郡相继归顺朝廷。正当李光弼上表请求率军北上,直捣叛军巢穴范阳之时,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攻克潼关,唐玄宗弃京师出逃。安禄山不战而得长安。这时,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位,任命李光弼为北都太原留守。郭子仪、李光弼只好退出河北、西进故关,再守太原。第二年,史思明又复占河北,并集结10万兵力,围攻太原。当时,李光弼所率精兵已调往灵武,太原守兵不过万人。李光弼在大兵压境的危急情况下,临危不惧,采取土筑营垒,安装石炮,挖掘地道的战术,俘斩叛军1万余人。正值太原激战紧张之时,安庆绪在洛阳杀死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令史思明回守范阳。李光弼乘叛军撤退之机,率师出击,歼敌7万余人,大获全胜。太原之战是我国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也是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一次重大胜利。

历史名人范文第8篇

其实,中国历史上名人的“醉驾事件”还真不少,其结果嘛,大多也都很“杯具”。

先说一位地位最高、结局也最惨的“醉驾者”――秃发乌孤,他是十六国时期南凉国的开国皇帝,原系后凉王吕光的大将,公元397年,他起兵反叛,两年间旌旗所指,所向披靡。

眼看灭后凉有望,秃发乌孤不禁有些飘飘然,在一次征途小憩时,提前痛饮庆功酒,饮后还意犹未尽,又醉熏熏地上马扬鞭飞驰,展开双臂作大鹏展翅状。

却不想乐极生悲,秃发乌孤一下子就从马上坠落下来,伤及肋骨。刚开始,他还幽默地耍了下嘴皮子:“几使吕光父子大喜!”然而片刻之后,就感到痛入骨髓,呼吸困难。

秃发乌孤已知性命难保,赶紧交待后事:“方难未靖,宜立长君!”

说完一命呜呼。

这样一位“阴有并吞之志”的雄豪,壮志未酬,却因醉驾而死,实在是太不值得!

唐朝诗人贺知章,酒后驾马,晃晃悠悠晃晃悠悠,一个跟头就栽倒在一口井里。万幸的是井水很浅,贺知章不仅没被呛着,还在井底打着呼噜睡着了;若是口深水井,他老兄恐怕就此“永远地睡着了”。

文人醉驾并非男士专利,词人李清照可谓“大宋醉驾第一才女”。遍观李清照的词章,几乎有近一半都是“酒香袭人”,最著名的是这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后人往往解读这首词为尽显才女的潇洒风流,却不想酒后驾舟方向失控,破坏了农作物不说,还打扰了野生动物的安宁。

如此说来,还是嗜酒如命的杜康酒“代言人”刘伶“醉并清醒着”,他深知醉驾的危害,因此常年雇了一位“司机”,这位“司机”在前座驾驭着鹿车,他自个儿坐在后面优哉游哉地喝着小酒。

即便这样他还不放心,另叫了位仆人扛着锄头在车后跟着――哪儿喝死了哪儿埋!

“竹林七贤”几乎个个是酒鬼,刘伶这酒鬼当得既实在又聪明,你看,早在1700多年前他就已经提醒我们:带车去喝酒,千万别忘找代驾!

以上的“醉驾案”发生时,汽车还不见影儿,中国历史上第一起真正的汽车醉驾肇事案,罪魁祸首居然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话说1901年老佛爷66岁寿辰时,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拍老佛爷马屁,送给她一辆美国小轿车当贺礼。这在当时可绝对是个稀罕玩意,老佛爷还好奇地问:“这么个大家伙,该得喂多少草啊?”得知这铁家伙不但不吃草还能跑得很快时,老佛爷那叫一个高兴啊,天天叫她的御用司机孙富龄拉着她到处显摆。

一天兜风时,老佛爷决定好好犒赏一下孙富龄,这老佛爷还是抠门,你说赏金赏银不行吗,她偏偏赏给孙富龄一大碗酒,结果这位“孙御驾”酒足精神爽,猛踩马达呼呼向前冲;不巧这时前面突然冒出一个小太监,“孙御驾”醉意朦胧心慌意乱,不知刹车在哪里,可怜这小太监,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汽车醉驾肇事案的第一个冤魂。

历史名人范文第9篇

打开亳州历史,从发黄的书页间飘出的一定有缕缕浓郁的酒香。在亳州这片蕴才积盛、土沃水美之地,名人和美酒几乎是相伴而生、相辅而成的。酒涵养和陶醉了名人,而名人又为酒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精神营养。

名人与美酒,就像才子与佳人,侠士与名剑,高山与流水,留下了许多绵缠悱侧而又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其中的一些片断,则如那挂杯的玉液,晶莹剔透,浓郁悠长。

经典片断之一:庄周晓梦迷蝴蝶

出生于涡河岸边的庄子,战国时期蒙(今安徽蒙城)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是将道家学说的发扬光大之人,也是中国酒神精神的滥觞。

庄子喜饮酒,而且善品酒,尤善论酒。《庄子》一书中关于酒的论述就有多处。“饮酒以乐为主”,“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就是说,饮酒以快乐为第一原则,饮酒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快乐,至于使用什么酒具就无所谓了。他对孔子“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故意灌醉他,以观其本性)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有的气度。

他自称“卮言”,“卮”是饮酒用具,“卮言”即酒中之言,是从“无己”、“无功”、“无名”的精神状态中表述的,是酒后自我精神的自由流露。庄子在《天下》中有“以卮言为曼衍”,是说酒后吐真言符合自然之道。这其实就是原始酒神精神的体现。他认为,尽管外在呈现的是醉态,却是审美情趣中完美的内在冲动的最高境界,是忘却自我,将生命融入宇宙的飘然境界。

一日,庄子携着装满了酒的葫芦,信步出游,来到漆园听雨亭,他为当时的春光所陶醉,开怀畅饮,随后醉倒在听雨亭内的石凳上。接着,“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庄子醉态横卧的样子很美,如文人书房里悬挂的充满禅意的水墨画;庄子醉后的梦境很美,有扑楞着翅膀的蝴蝶作为永恒的意象;庄子的这段文字很美,这是他酒醉后“俄然觉”的“卮言”。庄子醉了,而他这一醉,醉出了一个千古蝶梦;这一梦,梦出了一个哲学命题;而这一命题则留下了让人类为之兴奋又为之沮丧,为之迷惘又为之觉悟的关于自然、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思考,如纯粮原酒,甘醇馥郁,让人回味悠长。

经典片断之二:曹操把酒大飨台

公元202年(建安七年)正月,谯城,酒香、欢呼、军马与春天的气息相互交织着,笼罩着麦苗正在返青的旷野。

曹操回家了。这是他在擒杀吕布,大败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率领他的胜利之师回到家乡。

经历了沧桑与战火,也经历了生死的较量,曹操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如陈酒一般凝重而醇厚。他在谯城东南建起大飨台,上筑大飨堂,他要在这里大飨父老乡亲和六军将士。

曹操爱酒、懂酒、敬酒、惜酒、劝酒。他深得酒之尊,东汉建安元年,他将家乡“九酝春酒”晋献于汉献帝刘协,并上表九酝春酒制法;他深得酒之雅,对酒当歌,横槊赋诗,开创了一代酒风与诗风;他也深知酒之乱,面对连年饥馑,他下令禁酒,以严政令,匡正世风。而如今,官渡之战大胜,他要捧出家乡美酒,与家乡父老及六军将士开怀畅饮。

“旌旗蔽原野,军中歌舞忙。父老与六军,欢呼声何扬!”这是清代诗人描述的大飨时的场景。站在大飨台上,曹操壮怀激烈,把酒临风,慷慨陈词。庆祝之余,他颁下《军谯令》,明示对伤亡英烈要给予抚恤,并举杯为阵亡英雄杀牲祭酒,将鲜血与美酒倾洒于大飨台下。顿时,浓冽的酒香在空气和阳光中升腾,染红了脚下的土地,点燃了将士们的激情。而酒所蕴含的各种情绪:胜利归来的喜悦,饱蘸乡愁的亲情,犒劳将士的豪放,祭奠烈士的悲壮,都在曹操身上,在这大飨台上,得以倾情地交融和绽放。

千百年来,大飨台前脚下的田地里,生长着一种全国独特的萝卜。萝卜通身紫红,表里如一,如翠与玉,清脆甘甜,且只产于大飨台附近,据说这就是曹操在这里倾洒血酒所染的萝卜,故名为“穿心红”。

经典片断之三:嵇康醉倾如玉山

在中国历史上,饮酒醉态最美且有文字记载的当数魏晋时期的嵇康。

《三国志》记载:“时又有谯郡嵇康(出生于亳州市涡阳一带),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是说其文美,而《世说新语・容止》则说其貌美和酒醉之美:“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山涛)曰:‘嵇叔夜(嵇康字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愧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嵇康风姿俊美,人们用“玉山”比喻他。嵇康善饮,饮后常醉,醉酒之后摇摇晃晃常自倾倒。后遂常用“玉山自倒、玉山倾倒”等形容醉酒、醉态。李白《襄阳歌》诗:“清风朗月不用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孔尚任《桃花扇》第六出:“金樽佐酒筹,劝不休,沈沈玉倒黄昏后” 。

看来,嵇康醉酒后的“玉山倾倒”之态,成为后世文人雅士争相效仿的经典。其实,嵇康的“玉山倾倒”更是一种精神之美。他畅饮的不仅仅是酒,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之大成。我们可以相象,“七贤”聚在一起,有竹林,有琴声,有山泉,有诗文,有奔放的思想,加之清冽的美酒,简直就是一幅唯美的中国山水人物画,此番雅境中对酒吟诗,可谓酒之大幸。

“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嵇康在《酒会诗》提到了对“幽人”的思念和对“知己”的友情,这种情感的载体就是酒和琴,这是他生命的寄托,直到他被司马集团陷害最终走上刑场。

公元263年夏,夕阳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惨烈的红色,摆在临刑前的嵇康面前的是一壶酒和一张琴。他缓缓望一眼西沉的斜阳,伴着朋友的悲伤,政敌的窃笑,从容喝下三杯酒,弹起一曲《广陵散》。山河呜咽,斜阳凝血。悠悠的琴声与清冽的酒香,将嵇康生命的旗帜插上了美学的高山之巅。

经典片断之四:陈抟醉睡辞美人

陈抟,自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人。成为继老子、庄子之后的道教至尊,世称“陈抟老祖”。陈抟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盛名。然“数举不第”,且厌倦唐末五代之乱,又因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从后晋至后周,他寄情山水,凡二十余年。

像许多游历山水的高士一样,酒似乎是他们与天地独往来的伴侣。陈抟在武当山修炼时,服气辟谷,日饮酒数杯;陈抟也酿酒,《亳州志》记载有“希夷酒”,相传是采用他创造的酿酒法酿成的。

后唐明宗闻听陈抟高名,御笔亲书派使者持诏征他出山。陈抟只得来到洛阳谒见天子。他入朝不拜,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明宗却不怪。后将他送到礼贤宾馆。陈抟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明宗三番五次去看望,有时恰好逢他睡卧,也不敢惊动他,就回去了。明宗知道他是一个异人,对他愈加敬重,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不答应。丞相冯道向明宗建议说:“眼下正值风雪交加之际,陈抟独坐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于是,明宗派人从宫中选出妙龄少女三人和整坛美酒送去,陈抟欣然收下。

美酒,美女,陈抟。这一夜,陈抟畅饮,大醉。第二日,明宗以为目的达到,派冯道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见三位美女在房中,早已不见陈抟踪影。冯问:“陈抟先生哪去了?” 美女说:“陈先生喝完酒倒头便睡,五更时才醒,他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于是就题诗一首,让我们回复天子,然后就飘然出门而去。”

冯只好领三个美女回朝见驾。 明宗一看,那诗写的是: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诗中,字间,酒香依稀。明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杳无消息。

经典片断之五:薛蕙常乐醉流霞

进士出身的明朝重臣薛蕙爱郊游,爱牡丹,爱诗文,爱家乡,爱美酒。告别了官场的凶险,远离了名利的角逐,淡去了世俗的荣辱,薛蕙辞官还乡,过起了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恬淡生活。晚年,能够爱己所爱,是他一生之大幸。

薛蕙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12岁就能诗能文,于书无所不读。明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因谏武宗皇帝南巡,受廷杖夺俸,引疾归里。后复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

明嘉靖初,明武宗纵情声色,不到三十岁便一命呜呼,却未留下任何子嗣。按明朝祖制,由他的堂弟朱厚继承大统。这就是历史上的嘉靖帝。嘉靖刚即位便在追尊其已故生父兴献王朱佑一事上与廷臣们产生了矛盾,其后双方争执不下,直到嘉靖八年才画上句号。历史上把此次事件称作“大礼”事件。薛蕙性情耿直,在此事件中,他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嘉靖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返乡。

薛蕙在家乡买地营造了一片园林,名退乐园,后改名为常乐园。园内文石玲珑,竹树葱郁,尤其广植牡丹名品,春暮开放,灿若锦霞,郁香袭人,引行人止步,叹为观止。薛蕙经常呼朋唤友,徜徉于花香书韵之间,饮酒赋诗,“休论河朔饮,讵似醉流霞”,“空对玉壶连月醉,漫拈采笔记花开。”

漫步常乐园中,品尝着家乡的美酒,这一切让薛蕙“来游行乐地,不惜醉山公”,不断地激发着他的诗兴雅致。他留下的诗文逾两百篇,其中与饮酒有关的多篇。无酒不成文,无酒不成乐。出去郊游,他“置酒命交游,巾车向城郭”,“醉来愁仿佛,只作画中行”,“径须成一醉,莫遣酒行迟”。朋友们聚在一起,他“相逢判一醉,钱刀非所惜”,“却拼长夜饮,更赋早春诗”,“客醉北堂上,花生夜户中”。 即使身体不舒服,他也不延医治疗,而是“病因闲自疗,春与醉相宜”;酒喝多了,他美滋滋地小睡一会,“午梦初醒卯酒消,不知风雪已终朝”;怀念昔日旧友,“今朝一樽酒,最恨不同持”,“援琴写哀弄,停觞罢欢酌”。

美酒、牡丹、田园……让薛蕙忘记了官场上的荣辱与沉浮,让他找到了毕生的自由与快乐,“唯余对酒时,暂作伸眉客”,“借问煎熬催白首,何如潦倒醉青春”。常乐园成了隐士薛蕙的永恒的精神家园。

经典片断之六:老乐宴酒亳城下

出生于亳州涡阳农村的清人张乐行,人称张老乐。在贩盐之前,与人合伙开过槽坊,身体里流动着酒的火热与刚烈。

张乐行聚捻起义时已年过四十。因豪爽仗义,乐善好施,南来北往的朋友、生意场上的伙伴、跟随他的混混,隔三差五便在张家的宽宅大院里,饮酒吃肉,推杯换盏,日子倒也过得逍遥快活。清朝末年,社会的风云激荡把张乐行推到了风口浪尖,他揭竿聚众、驰骋疆场,成就了他雄壮而又惨烈的后半生。

咸丰三年,张乐行率军与太平军一起开往亳州,州官孙椿闻讯关门坚守,备好粮草火药,严阵以待。张乐行与太平军首领李开芳骑马绕城三圈,看到高大的城墙,宽阔的圩沟,感到强攻不是办法。张乐行突然想到亳州古时有城外通到城里的地道,如能找到,从地道进入城内,岂不是出奇制胜?最终,从一位年近百岁的白须老人口中,张乐行打听到了这一秘密。

在端午这天,捻军同太平军在亳州城外大摆筵席,搬出本地的原浆好酒,将士们开怀畅饮,而且划拳猜酒,好不热闹。随着酒香飘过城墙,那边守城的清兵眼巴巴地望着,羡慕不已。后来,州官孙椿认为对方白天喝多了,晚上不会再有攻城的可能。于是天黑以后,守城的大小官员们躲在城墙洞里,也运来了好酒,喝个大醉。而此时,张乐行的兵士们却在城外由地道潜入了城内,如天降奇兵,把孙椿的官兵们杀了个落花流水,亳州城被攻克。

捻军从地下道入城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民间传说。然而,在攻城的当天,张乐行与将士们为迷惑敌军在亳州城外饮酒,却为众人证实。

历史名人范文第10篇

历史名人故居的价值

1.城市文脉的传承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历史,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对城市或是对民族亦或是对国家有过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虽然他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扮演的都是不同的角色,但是他们演绎出来的都是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正是这些历史拼凑出来一座城市的文脉。

然而,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历史名人故居等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城市,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在传承一个城市的文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解决好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的问题,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与继承,注重历史名人故居与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从而提高城市的文化品牌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文化浓郁、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色城市。

2.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意义

美国文人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

历史名人已然成为一座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不可否认的是历史名人故居也成为了城市特色的标签。对历史名人来说,其故居是他们艺术和生命的根,对于参观者来说,从心中感受孕育名人成长的故居,也会潜移默化被其名人的精神品质所影响,而这正体现了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意义。

名人故居是缅怀、追忆、学习名人的一种方式,也是探讨其身平事迹和心路历程的一个途径,我们从中感受名人精神、学习名人精神、运用名人精神,向名人靠拢,无疑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内在品质和文化修养。

所以说,历史名人故居的教育意义具有厚重性和独特性,使得宝贵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艺术能够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她们的价值是永恒的,将长久的存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家园。

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

1.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现状与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进步,保护历史名人故居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保护历史名人故居与城市规划、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诸多的矛盾。

目前部分的是市政府已经看出保护故居的重要性,制定保护办法、保护内容、保护职责等,加大保护力度,完善修缮和管理制度。同时也有部分市政府没有意识到名人故居保护的重要性,认为“老建筑”的消亡是自然趋势,没有必要花钱去保护。

客观上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什么是名人?什么是名人故居?概念和标准界定不明确,影响了保护名人故居措施的开展。(2)产权归谁?经费谁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影响了保护。(3)资金短缺是保护的“瓶颈”(4)谁来管理?怎么管理?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保护。(5)数量多、范围广的名人故居,使各级文物部门常常顾此失彼,难以周全。缺少人员、抓手和资金,严重制约着故居的保护。(6)一些地处偏远郊区的名人故居,由于交通不便,或者是不够著名,参观者寥寥。这些问题要具体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保护历史名人故居也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2.历史名人故居的利用

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对整个历史街道的保护和文化彰显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目前的名人故居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比如不少名人故居缺乏修缮和维护的资金,保护和使用状况让人担忧;由于产权等因素无法对外开放,少数房屋没人管理甚至长年关闭;已经开放的名人故居,其展陈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调和固化,对游客和本地居民均缺乏吸引力。

对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各国各地有不同的措施,中国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范例,如武汉的詹天佑故居保存完好并对外开放,武汉故居进行原貌重建并对外开放,陈潭秋故居保存也很完好,还有伍兹故居、宋庆龄故居也都保存的完好。

从保护和再利用的方向来看,不外乎一下几种蓝本:(1)故居区整体保护 ― 对故居及周边进行整改,还故居及环境原始风貌。(2)修旧如旧,根据现有城市发展布局开发历史名人故居,如果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从人文的角度和历史风貌完整性方面考虑,保留历史故居本体和其中生活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因此保留历史名人故居中的原始风貌是很有必要的。

历史名人和历史遗产地是一个城市的闪光点,一个城市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宣传价值和旅游价值,它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及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强对历史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如果以牺牲城市的特色和文化生态为代价,造链条的断裂、城市文脉的丧失,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正视和尊重历史名人建筑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将为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历史名人故居让历史文脉传承,为城市增添特色,增加城市的活力之源。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上一篇:历史博物馆范文 下一篇:历史电视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