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时间:2022-07-25 01:45:09

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治疗前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并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对照。 结果 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比较,乳腺癌患者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液DD水平及PLT计数随肿瘤最大径的增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FIB、DD及PL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APTT及FIB水平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有无腋窝淋巴结等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乳腺癌;凝血功能;肿瘤;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b)-0048-03

凝血功能的异常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学特征之一,某些指标已被公认为与肿瘤分化、分期、转移、侵袭等部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同时高凝状态所并发的血栓形成也是目前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因[1]。本文旨在研究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9月~201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次经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年龄19~70岁,平均(48.3±6.9)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7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5例;所有患者均行体格检查、胸片、胸部CT、脑核磁及全身骨显像等,明确RNM分期,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等重要脏器原发性疾病,及血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近几个月内有手术史、创伤史者。同时,以该时期内门诊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年龄21~72岁,平均(43.6±5.7)岁,其中纤维腺瘤20例,良性增生8例,导管扩张6例,导管内状瘤3例,脂肪瘤2例,囊肿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标本留取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抽取良性病变组患者及观察组患者初次化疗前,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用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标本之比为1∶9;所有血标本均送检验科检测,具体如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上述指标均采用仪器法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良恶性患者凝血功能对比

与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比较,乳腺癌患者PT、APTT、FIB、DD及PLT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乳腺癌患者TT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凝血功能与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血液DD水平及PLT计数随肿瘤最大径的增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FIB、DD及PLT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FIB水平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新发恶性肿瘤的30%,其在我国多地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乳腺癌目前被公认为全身性疾病,在发病早期就易出现肺、肝、脑及骨等远处转移,因此在早期发现乳腺癌转移或预测转移的风险,必要时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2-3]。因为,恶性肿瘤不是一种局部或某一器官的疾病,而是一种可以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尤其是血液系统的疾病,在它发生、发展、转移以及终末期都会明显有所体现,从而会表现出某种内在的联系[4-5]。本组研究,回顾性分析了4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了乳腺癌患者治疗前的凝血功能,并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进行可对比,结果发现乳腺癌患者PT、APTT、FIB、DD及PLT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首先,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各型组织因子的异常表达,进一步通过凝血依赖或非依赖的机制参与了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同时也促进了肿瘤的转移;其次,肿瘤细胞可激活纤溶系统的调节蛋白,使纤溶系统活性降低,FIB异常升高,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此外,抗肿瘤治疗、肿瘤对血管的直接压迫、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及长期卧床,也可导致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液淤滞,导致凝血异常[6-8]。

进一步分析发现FIB、DD及PLT等凝血功能指标的异常,可能与乳腺癌患者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随着肿瘤直径逐渐增大,乳腺癌患者血清FIB未见明显变化,但晚期、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FIB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肿瘤的淋巴结及血行转移可能与血清FIB升高有关,当肿瘤细胞进入血循环后,刺激内皮细胞,使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凝血系统激活而促发血栓形成,并且也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纤维蛋白溶解酶,再激活抑制剂,阻止FIB降解,导致FIB增高[6-7]。DD作为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终末产物,其含量的增高反映了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维活性的增强,DD的水平与肿瘤放化疗疗效、预后和生存相关[9-11]。本组研究显示,DD随着肿瘤负荷及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进一步表明乳腺癌患者存在凝恤及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异常活跃,DD亦是病情进展的指标。晚期、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PLT计数也明显高于早期、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考虑肿瘤细胞本身产生类似于促血小板生成素的骨髓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干核细胞,促使形成巨核细胞集落,促使血小板生成增,同时随着乳腺癌患者病情的进展,患者消耗体能,引起营养不良、慢性失血时,可引起缺铁性血小板增多。

综上所述,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与其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有无腋窝淋巴结等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潘忠清,姜涛.乳腺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变化[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 12(7):633-635.

[2] 于巨哲,于云雷,谭玉成,等.注射用血凝酶在改良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1,(11):1391-1392.

[3] 张同军,薛栋,成丕光.乳腺癌肝转移的不同治疗方法比较[J].中国医药,2011,(6):721-723.

[4] 赵晶,游舟.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检查与临床分期及转移的相关性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6):1047-1049.

[5] 张敏敏,莫军,扬黄平,等.老年女性乳腺癌53例临床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43-45.

[6] 赵晶,游舟,李曾.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0,32(4):161-162.

[7] 赵化荣,王玉婷,胡尔西旦・尼亚孜,等.不同抗肿瘤疗法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15-617,624.

[8] 郁舒靓,韩俊庆,韩明勇,等.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2,6(8):2048-2051.

[9] 张瑜,杨宁蓉,王锋,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2):165-167.

[10] 张同梅,鲁葆华,贾红彦,等.肺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水平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1,25(3):242-245.

[11] 肖博,马潞林,黄毅,等.肾癌患者凝血功能与肿瘤分期及转移的关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0,31(12):806-809.

(收稿日期:2012-12-04 本文编辑:郝明明)

上一篇:超声与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的效果比较 下一篇:护理人员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生活方式改变知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