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德的思想基础及其伦理意蕴探微

时间:2022-07-25 01:31:51

中华武德的思想基础及其伦理意蕴探微

【摘要】高尚的武德是习武者经过“内外兼修”的锤炼后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也是儒家修己以敬修身思想的生动实践。武之所以能够纳入道德的观照范畴,原因在于若是用武恰到好处,用武得机得时、中行而不偏就是在践行武德。深入分析以人性善恶为思想基础的中华武德的伦理内涵,对于深入研究武德,并促进其在当今社会积极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德;思想基础;伦理意蕴

the Ideological Basis and Ethical Implication of Martial Arts Morality

ZHU Xiao-dong, AN Ru-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The noble martial arts morality is a kind of noble spirit realm formed by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practice, which embodies the idea of"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it also is the vivid practice of Confucianism thought of respecting cultivating one's morality by self cultivation. The reason of including martial arts into the moral category is that if martial arts is used accurately and at the proper time and unbiased is practicing martial arts morality. The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thics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morality based on the human nature of good and evil as the ideological basis has a vital significance on the further studying martial arts morality and promoting its positive role in today's society.

【Key words】Chinese martial arts morality; ideological basis; ethical implications

武德即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它是所有习武个体和人群所不能违背的道德约束,以及与之有密切关系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武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攻防技击实践,它是人们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和生存机会而形成的肉搏技巧。在人少而猛兽多的原始社会,使用武技进行搏击生存是人类的自发行为,与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无甚大关联。随着人类的进步和武技的发展,武技的使用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善恶性质,而关于武技使用的善恶问题自然存在于会思考的文明人的思想意识中。例如,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在战争胜利后就提倡利用武来禁止征伐,用武来保民平安,于是中华武德就从此得以形成。历来我国的习武人群,在其接受严格的武技训练之前就要接受系统的武德教育,通过习武群体的日常践行和完善,中华武德成为人类武技宝库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而人性善恶是中华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它作为中华武德的思想基础,在武德的历代演进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因而深入分析以人性善恶为思想基础的中华武德的伦理内涵对于深入研究武德,并促进其在当今社会积极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人性善恶:中华武德的思想基础

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历来是儒家学者不断争论而又难以达成一致见解的问题。儒家先师孔子坚持“性近说”的观点,认为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在自为的东西。之后的儒学大师孟子持性善说,荀子持性恶说,然而二者都只是看到了人性的一个方面,并没有给出人性是善是恶的最终答案。因而,孔孟之后认为性兼善恶的儒家学者代不乏人,例如西汉大儒董仲舒和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等。对于争议千年的人性善恶问题,国学大师张岱年指出,“假如人性指的是人们生来就有无须习得的先天秉性,那么人性就无所谓善恶;假如人性当中有着学习得来的内容,那么人性就善恶兼有”。〔1〕然而,不论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善的成分多还是恶的成分多,人性本身对于日常伦理观念的形成发挥着建构性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能够见到一些散发着人性光芒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和与人为善之举,这在无形中指引着人们自觉张扬道德的光辉。

武术在作为人们求得生存之机的工具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和文明发达的同时,也会给和平的人类生活添加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深重的灾难。假如人们对于杀伐本能随意滥用的话,人性就会退化为兽性,武力就会成为兽性肆虐的病毒和阻止人类前进的绊脚石。私有欲望和私有制产生之后,人们为争夺领地和财产展开了残酷的厮杀,其搏斗是反人性的,因而是人性恶的一面的张扬,但是这种恶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例如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就有坑杀四十万降兵的记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分析,个体与个体之间或者集体与集体之间的杀伐征战就是人性善恶的较量,就个体来说,求得生存的机会无关善恶,而从杀伐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上看,杀伐征战确实有着善恶之别。正是由于人性善恶的客观存在才促使武德最终形成,假若习武群体对于武力不加控制,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性也永远只会有恶的一面。而现实中,习武群体通过止戈为武、崇武尚德的努力,恪守善恶分明的武德标准,自觉运用刻苦练就的实战搏击术去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响应人性善的号召。

2修己以敬:中华武德的践行模式

历代儒家学者无不以修己以敬作为自己修身养性和钻研学问的基本原则,历代鸿儒均持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端正态度、修养品格才能实现内圣外王理想道德境界的观点。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假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与周围人交往,以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雅的言行举止感染他们,那么友好的人际交往及有序的社会局面将会很快得以形成。在儒家修己以敬修身观点的长期滋养下,中华武德尤其看重习武者进行修身养德实践的过程及其所产生的效果。武术是习武者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习武者恪守武德也不是毫无原则的遇事退让,而是积极实践武技一道在人伦日用中的功用,同时习武也是自强不息和修齐治平社会理想的生动展现。

武德几乎是中华武术所有拳种流派的习练者必须熟悉和身体力行的武术修炼内容,练武之前先养德、学艺之前先懂礼等武德俗谚是习武练艺者共有的约定。河南苌家拳就明文要求其传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平心静和,善气迎人(《初学条目》)。”〔2〕为使本门派传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各个拳种流派都对本门弟子有严格的武德要求,并督促其身体力行,如少林拳的练功十忌等。凡是仗势欺人或者以武行不义者都是武德所戒绝的内容,少林拳即明确宣称,“有技无德者,非少林之徒”,同时警告其弟子,“功成之后莫轻使,持技欺人忘德行”。〔3〕事实上,中华武德远远超出了这些明文规定的范畴,它更多地体现为习武者通过在生活中践行,进而成为存在于意识深处中的自觉观念。中华武德的本质内容是持有武技之人对于习武、用武的一种自觉的价值选择,而高尚的武德是武术习练者借助于身心俱练而达到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刻阐发,高尚的武德是习武者经过“内外兼修”的锤炼后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厚德载物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修己以敬修身思想的生动实践。

3贵和尚中:中华武德的精神境界

贵和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贯追求的境界,它表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待人接物及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孔门弟子子思发展了孔子的中庸哲学理念,在中与和之间建立关联,至此中庸观亦被称为中和观。到了董仲舒那里,中和不仅是天人观,更是道德伦理观,董仲舒认为,“中是万物有始有终的根据;和是宇宙生成的凭借。而在伦理道德体系中,最高尚的道德莫过于和,中则是道的至高标准”。〔4〕中作为道的最高标准追求的是万事万物的不偏不倚和合乎情理之度;和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与自然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另一方面也要为和而不同局面的形成贡献力量,“和乃生万物”。中和作为德的一种类型,如果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则能够穷尽物理其力量能够遍存于宇宙万物之体。从总体上看,中和作为一种适中、合度的理想情状,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远大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的人类社会。

中华武德是中华文化贵和尚中理念的具体弘扬。所谓的德就是一种外得于人、内假于己的客观存在,《释名》对德的理解是,“德,得也,得事宜也”,即是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得体、无过无不及。〔5〕武之所以能够纳入道德的范畴,原因在于若是用武恰到好处,用武得机得时、中行而不偏就是在践行武德。查阅历史文献记载,可知武之德性解说,最早见于《左传》一书,书曰,“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因而,从词源上来讲,武本来就含有一种伦理道德的意蕴,或者说武即美德在武技领域的反映。武有两种含义:一是武技掌握者拥有比一般人更大的杀伤力;二是武技掌握者能够在社会道义的规约下,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平息争斗、制止争斗。武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一种武技掌握着可以随意使用的力量,而是在道德约束下的以武制暴、以武行侠与创设和谐的美德展示。武德作为习武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促使千百年来的习武者在和谐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之时,不断致力于自身道德境界的完善。

4结语

不论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善的成分多还是恶的成分多,人性本身对于日常伦理观念的形成发挥着建构性的作用。而现实中,习武群体通过止戈为武、崇武尚德的努力,恪守善恶分明的武德标准,自觉运用刻苦练就的实战搏击术去行侠仗义、锄强扶弱,响应人性善的号召。高尚的武德是习武者经过“内外兼修”的锤炼后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厚德载物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修己以敬修身思想的生动实践。武之所以能够纳入道德的观照范畴,原因在于若是用武恰到好处,用武得机得时、中行而不偏就是在践行武德。武德作为习武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促使千百年来的习武者在和谐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之时,不断致力于自身道德境界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如何分析中国哲学的人性学说〔J〕?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1-10?郾

〔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委会?郾中国武术百科全书

〔M〕?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24?郾

〔3〕王联斌?郾中华武德文化研究〔J〕?郾学术月刊,1998,(10):85-94?郾

〔4〕李远国?郾中和之道的理论阐释〔J〕?郾中国道教,

2009,(6):26-34?郾

〔5〕冯兵?郾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与中和精神〔J〕?郾学术月刊,2012,42(2):56-73?郾

上一篇:公共虚拟实践评价体系方法下的环境景观设计教... 下一篇:社会体育专业跆拳道普修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