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文化功能兼谈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

时间:2022-07-25 09:36:12

从组织文化功能兼谈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

[摘要] 本文旨在从剖析组织文化功能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

[关键词] 组织文化功能 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塑造方略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功能

1.组织文化界定

笔者认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个性鲜明。

2.组织文化功能定位

(1)目标导向功能。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组织文化的整体优势使得组织中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成为个体目标发展的导向。

(2)自我内聚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和习惯与组织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和趋向力,进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激励改造功能。组织文化所建立的精神目标和导向,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形成为组织认同的统一意志,推动自身发展,产生激励效应。同时,组织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成员个体旧的价值观念,重树新的价值观念。

(4)约束教育功能。组织文化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和价值标准,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约束个体行为和氛围教育的作用。

(5)完善延续功能。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更新,形成良性循环。组织文化一旦固化形成,便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不会因组织领导层的变动而立即消失,会持续不断地起着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群体中组织文化典型――班级文化

1.班级文化界定

所谓班级文化,即通过培育班级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班级各成员与班级整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等与整个班集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标准复合体。班级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也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

2.班级文化在班级群体中的“强文化”地位

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使班级成员拥有的一套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即应具有“强文化”地位。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气氛,可以导致组织成员的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的提高,并降低成员的流动性。班级文化应在班级行为中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在班级群体中具备“强文化”地位。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常见问题透析

(1)班级整体目标任务不明确,班级“主文化”不强。以高职院校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例,通过一次民意不记名测验,60%以上的学生不太清楚或根本不知本班级的班级口号;大部分学生反映课余时间并不愿意参与班级内部事务策划与执行等。(2)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内聚性不足。接上例研究结果显示,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等,易引起学生争端和冲突,即便冲突调节的机制和制度已经建立,但班级内聚性较差,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沟通,关心,一致性与一体感不强。(3)良好班级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抄。班级文化的形成所有成员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共同努力的动态创造性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把照葫芦画瓢,不考虑本班级的实际具体问题。

三、组织文化功能过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塑造方略

1.班级文化的“本土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注意班级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即立足于本班级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班级价值观,把握班级价值观与班级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班级也是一样,选择适合本班级发展的班级文化模式,争取班级成员的认同,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定、自主选择、自主评价,既个性鲜明,又针对性强。

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或是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等;给予学生帮助或指导,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此外,笔者认为,班主任主持开展的班会课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班会课,可以极大地优化班级文化软环境。

3.强化班级成员认同感,提炼定格

(1)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班级文化的内容,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氛围。(2)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班级成员系统接收和强化认同班级所倡导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尤其注意班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注重培育和谐班委、和谐班风。(3)将班级成员的意见加以提炼定格。组织文化要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还应将各班级成员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进行全面归纳和精炼定格,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班级文化。

4.鼓励班级文化创新,丰富发展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手抄报”和“光荣榜”。创办班级“手抄报”,建立“光荣榜”等形式,学生手工完成,既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又可开展展览交流,鼓励优秀,带动进步。(2)班级“墙文化”。营造班级“墙文化”,编写自己的格言并设计成精美的图片,装饰教室或走廊的墙壁,创设和谐温馨的“家”环境,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3)创建网络班级。网络班级,为同学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为同学们搭建了五彩斑斓的活动舞台。通过班级网络博客,班级成员可发表文章,讨论问题,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而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内聚力。

参考文献:

[1]陈兴淋.组织行为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红等.管理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以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宁夏高校贫困生就业力 下一篇:浅谈如何发挥高校校园网络的教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