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时间:2022-07-25 04:01:33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最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此后,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逐渐使这一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成员个体在长期的政治实践和社会互动活动中获取政治文化,培养政治意识及形成政治立场的过程,对于社会政治体系的维持和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政治信息、政治参与具有很强的需求。由于网络传输快,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成为大学生关注政治、参与政治的新手段,使得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被无限拓展。网络多元化的特点也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将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良性化,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

(一)政治社会化内涵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主体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政治体系发展、政治环境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基于研究者视角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多种渠道传播与创新主流政治文化以培养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多元参与且渐进互动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参与元素有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相关政府部门、大众媒介、政治环境及政治社会化的传播内容,作为政治社会化客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相关政府部门、大众媒介作为政治传播的主体决定传播的内容、传播形式及通过何种途径将信息传播给政治社会化个体。而政治传播也并非是一个单向、硬式的传播,客体在接受政治信息时,是一种有选择的接受,并不是完全的被动。并且,客体接受信息的情况又反馈给传播主体,作为调节政治传播的参考。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及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政治情感,政治意识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既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又和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有很大关系。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价值取向上自主意识增强,但又有功利化倾向;政治认同意识明显提升,但又存在政治认同模糊现象;政治参与行为积极、健康,但又部分存在政治冷漠现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但又有忽视政治理论学习的倾向。因此,根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现。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任何一种存在于社会中的东西,都会或多或少地被人类依其价值观念进行社会效用上的二元划分,网络作为一种迅速成长并深刻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新事物更是如此。网络作为一种普遍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文化传媒,已经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政治信息、政治文化的渠道主要有视频网站的新闻报道、门户网站的时政新闻、聊天工具、社交平台政治信息的分享交流、政府部门网站等,这些渠道十分便利,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汇集了大量的政治信息,对于可塑性强而又缺乏社会经验、政治信息鉴别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他们非常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其建立正确政治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便捷性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高频性推动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双向交互、高效及时、量大面广等特点,快速吸引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眼球。根据CCNIC的统计,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增至31.8%;从年龄结构上看,30周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量的59.1%。从学历结构上看,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网民总量的23.3%。

“网络与以往传统媒体的根本不同在于,以往的媒体只能硬邦邦地单向输出信息,而网络将做到随时随地地与人对话、交流。语言本来是用于交流的,传统媒体却砍去了它的半壁江山,网络,只有网络才能完整地与语言符合。”(引自陈卫星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式,网络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政治个体在将政治主体传递出来的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意识、政治情感及政治价值观时,同时将自身的政治意愿及政治感情通过网络进行表达,反馈给政治主体。自2008年3月全面启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以来,共有20万名大学生“村官”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在校大学生对于“村官”的工作性质与内容充满着好奇,可是身份与环境限制了他们与大学生“村官”的进一步互动。Cunguan.省略作为大学生“村官”论坛,创建了学习讨论区、“村官”之声、“村官”工作交流等版块,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大学生“村官”这部分重要时政内容搭建了平台,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网络的自主性、信息量广提高了大学生关注并参与时政的积极性。网络传播的信息包罗万象,世界有多么复杂,传播的内容就有多么复杂,从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可以透视纷繁的世事变迁。在网络传播的内容中,新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意见也是大众媒介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网络的多元化这一特点,使得网络成为大学生关注时政的首要选择。网络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自主开放,是大学生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的自主性和匿名参与既满足了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而向政治人转化的政治愿望,也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个体需求度。根据新华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的“年度会议”刚刚开幕之时,新浪微博上就有11.9万网民留言讨论“两会”热点。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在校大学生。大学生通过网络表达政治意愿及政治意见,关注时政,积极参政。

3.网络促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政治互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仅是单方面传播政治文化及政治信息,而网络却能做到随时随地与人对话、交流。网络的直接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为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政治互动提供机会。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参政议政、评析热点的机会。凭借网络这个平台,大学生不只是政治信息的单纯接受者,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参与行为,有助于其政治主人翁意识的培养。2008年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进行了“对话”,大学生群体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积极参与,提出政治意见,表达政治愿望。

(二)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1.网络社会的无序现象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评价标准。由于网络社会具有“无国界”、“超国家”的性质,政府对于开放的网络空间的调控能力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此网络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无序现象。如过度自由导致负面信息、流言、诽谤广泛流传等。网络是一种包容性信息平台,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同时存在,且内容多元、形式多变。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政治言论和政治观点会使其政治价值观产生动摇,造成其政治价值观的混乱。

2.网络文化的自主性易使大学生政治责任感淡化。网络可以及时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中存在着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网络无法区别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大学生政治意识尚不明晰、政治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通过网络传播暴力、法西斯主义、种族歧视、宗教仇恨等信息,部分大学生政治思想受到影响,出现政治言论偏激、网络行为出轨、政治冷漠甚至违法犯罪等政治责任感淡化的行为。

3.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政治实践行为缺失。政治实践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价值观是否正确的体现与检验。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虚拟社会,这种虚拟性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偏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由于缺少政治的实践行为,往往会把网络社会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应用于现实世界,很可能引起大学生对现实政治生活的不适应,从而造成大学生政治行为失范。

三、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消极影响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健康引导

网络弱化了个人对团体的依赖性,凸显了自主性特征。因此,正确的网络政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政治传播主体可以利用其在政治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宣传主流政治文化。主流政治文化是经过政治主体内化的、与社会政治秩序相一致的政治信息,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与主流政治价值、行为取向相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其次,可以建立一些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相关的网站,投其所好地吸引大学生注意力,采用暗示方式,有的放矢地灌输正确的政治社会化方法。最后,要加强大学生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健康引导。大学生对于自身政治角色的期待上与现实存在着矛盾性,很可能出现政治责任感淡化或政治期望过高的现象,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政治欲望。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并引导大学生培养政治鉴别力

首先,学校应该严格管理校园网络建设,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备的技术手段管理网络,将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规范的网络行为拒之门外。高校在完善和落实本校的网络管理过程中应参照我国现行互联网管理规章制度,将校园网络管理更加细化,使网络失范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同时应引导学生学习规章制度,增强学生上网过程中的政治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做到合理文明利用网络资源。另外,应不断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从技术层面为校园网络和主题网站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政治传播主体要培养大学生政治鉴别力。特别是学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鉴别、筛选政治信息,积极主动地接触有助于增长政治知识的政治常识和理论、有助于丰富政治经验和阅历的政治新闻和消息、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角色定位和政治参与行为能力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三)鼓励大学生勇于参加政治实践并理性参与

政治文化不仅要从大众传媒中获取,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实践中提取、积累。对于政治实践中可提取积累的政治信息,只能是政治个体自身通过实践获得,政治实践能锻炼大学生的政治技能。网络中获得的政治经验仅为虚拟的经验,对于政治个体是否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能力,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矫正。政治实践能够使政治社会化个体培养独有的政治思维,通过已有的政治现象、观念及规律,创造新的政治认知。同时,大学生需理性参与政治,不能给自身的政治实践赋予过高的自主性,给政治秩序带来恶性影响。

网络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大众媒介,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社会是否能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及培养其一定的政治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作为政治传播主体的一部分,更应以校园文化为平台建设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进行有机整合,并根据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特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质量,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昆.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

[2]冯秀军,马维林,刘树宏. 社会转型期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4).

[5]陈淑娟,赵剑锋.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中国市场,2007,(13).

[6] 田霞,邵晨昱.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7]刘维.论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与应对措施[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上一篇:客观检视核能在世界能源发展中的作用 下一篇:藏羚羊背上的可可西里(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