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4 11:07:35

中学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摘要:班级是教育中的基本单位,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建立高效的班级管理,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想切实提高管理效率,要求班主任潜心研究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展相应教育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这一阶段的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目前中学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整个初中班级管理高效化之路的深入发展,这对我国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级中学;班级管理;对策;研究

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证明,建立一个高效的班级管理体制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班级管理多是冗杂的小事,那么如何将这些小事规范化、有序化,提高日常班级管理的效率。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班级凝聚力

班主任应全方位地考虑班级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平等的发展。班主任应重视学生在班级活动的中心地位。要确立学生是人,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家庭教养等各自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让所有的学生都认识到班级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允许学生犯错误,形成一种真正的民主、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班主任应该首先思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更应该是益友,教师在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会倾听,从内心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就要体现这种平等性,班级管理中应该让每个学生参与,如在班干部的选举和任用上,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选举的权利,或者采用轮流管理的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建立起良好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2、加强学生自我管理

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多,工作琐碎,千头万绪,单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努力肯定无法面面俱到。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如何加强学生管理也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重要方面,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干部的管理,另一个就是每个学生的自我约束和反思。班干部从选举到工作执行都应该遵循民主性。与此同时还要健全管理职责,让班干部分工也能科学化。要构建科学高效的班级管理体系,可以以班级日志为载体,实行值日或者值周班委制度。建立起层次鲜明、上下贯通的班级管理体系能够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现在,广大中学生更趋向于充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满足多重需要,学生自我表现更为强烈。因此,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班主任值得重视的问题。

3、树立优秀学习榜样,关注中差生健康成长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学生的显著特点。班级中的学生总会有优、中、差之别。发挥榜样的力量,班主任就要重点对优秀学生加以栽培,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树立榜样的过程,也是弘扬班级正气的过程。要张扬声势,造气氛,介绍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分析其成长的原因,号召同学们向先进看齐。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关注中差生健康成长,中差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另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或者行为习惯差。在很多学校中优等生只是少数,中差生才是学生的主体。要想提高班级管理效率,中差生的管理是管理中的重头戏。在管理中,要积极发现中差生的闪光点,并且从其闪光点入手进行鼓励式教学和管理。发现中差生的优点,鼓励其发挥优点的同时树立信心,让每个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也是班级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

4、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确立集体奋斗目标

家庭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保障和延伸,只有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促进班级管理。让家长了解学生动态,帮助教师进行管理,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后援团和生力军。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为全班学生确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如争当学年组最好的班级,学生承诺这个目标,就会“自我督导”和“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同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老师的奖励。这样,学生会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适应未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王唏.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张启伟.赏识教育学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刘湘潭.中职学生诚信教育探讨.素质教育论坛,2009,10.

刘莉,熊红斌.教育与职业.教育与职业,2009,(6)12.

刘丽谊.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科幻世界,2013,(6).

上一篇:校本教研与教师同伴合作 下一篇:浅谈如何利用初中政治课堂进行诚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