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动态调查

时间:2022-07-24 08:53:31

新生代农民工动态调查

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尊严感究竟如何?一项调查显示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动态……

动态一:就业,我仍然去东部

新生代农民工的外出务工地点仍以东部地区为主,而选择东部地区的农民工大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样形成了东、西部地区的较大分化。

在进入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城市时,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相似的社会境遇。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取就业机会的时候,最重要的渠道来自“同乡和亲友介绍”,此外还有“通过中介机构或参加人才交流会”和“自己到单位或打电话询问”等求职路径。

数据显示,地方政府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未来地方政府应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加强信息搜集和工作。

动态二:仍未获得稳定就业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不容乐观。近半数新生代农民工以“短期合同工”、“临时雇佣员工”等形式从业,大都工作超过8小时。此外,工资增长缓慢,克扣拖欠工资,培训参加率低等情况也较多出现。

虽然敢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间“飘移”,寻找更好的自我价值实现,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大群体特征,也是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尚未成为“正式员工”的因素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仍任重道远,必须标本兼治。

随着农民工权益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今年,全国总工会出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2013年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规划》,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出台促使农民工真正获得与劳动力等值的工资报酬,力求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动态三:留守儿童――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

孩子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最大牵绊。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于得到健全的发展,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为关爱留守儿童,一些政府部门和部分社会组织已经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特别是自2010年起,全国妇联积极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1.91万个。依托这些阵地,开展了生活关爱、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品德教育和文体娱乐等多种类型的活动。

应该看到,仅对其子女进行关爱还远远不够。惟有真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工就业落户政策,实现农民工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让农民工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让留守儿童享有与城镇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让新生代农民工告别“候鸟”式的生活方式,让留守儿童告别在“留守”中渴望父母之爱的童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追梦”的后顾之忧。

动态四:处于“空窗期”

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据全国总工会调查,新生代农民工中的已婚者仅占20%,这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外出务工期间需要解决恋爱、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重大人生问题,有比较强烈的情感需求。

来自安徽的小潘,今年28岁,在北京打拼已经6个年头,至今仍然是单身。当被问及为什么不试着找个城市的女朋友,小潘笑了笑说:“怎么可能,她们能正眼看我们一眼就不错了,更何况,我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安稳的工作,谁愿意跟我们啊,再说,我们周围都是打工的,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她们。”

事实上,在我国城乡二元鸿沟远未填平的同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之奋斗的城市中,正大量出现新的“二元城市社会”。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生活限于农民工这个群体之内,农民工虽然身处城市,却不能真正地参与到城市社会活动之中。这种二元城市社会,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平等权利,也成为这一群体在试图实现阶层向上流动时难以突破的“玻璃天花板”。

动态五:缺乏情感支持系统

全国总工会调查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作为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他们与传统农民工在观念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不单单追求物质方面的满足,对幸福感的需求更加强烈。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

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就业行业男女比例失调等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摆脱“感情孤独”的壁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多聚集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这些行业中只有制造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男女的比例较均衡,建筑业和采掘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服务业则大多数是女性,这三个行业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动态六:“安居”梦难圆

在二元社会体制尚未打破的今天,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不会被城市彻底接纳。他们的居住地仍然在城市的角落,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城中村,居住条件和城市居民有着天壤之别。

超过8成的农民工居住条件差,设施不完善。居住成套的单元房(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比重很低。居住筒子间楼房的占6.2%,居住城镇里普通平房的占16.6%,居住郊区普通平房的占19.2%,居住简易宿舍的占24.8%,居住地下室的占0.6%,9.9%居住其他类型的房屋。

目前,北京、辽宁等地已经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当中,使他们的居住条件彻底得到改善。但这是一个长远而艰苦的任务,就目前状况来说,享受良好的居住环境对于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依然是个梦,在城市里有“家”的归属感依旧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动态七:维权首选基层政府

共同的经济社会环境,同样的农民工身份,差距不大的人力资本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依然为拖欠工资、无劳动合同、社会保险不规范、同工不同酬等问题困扰。

用新生代农民工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他们就业选择不仅看重工资,更看中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他们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并表现出维权态度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问题严重,但其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首选仍是基层政府和相关组织,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仅有11.1%。

动态八:渴望融入,倍感歧视

新生代农民工在积极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陷入一种矛盾困扰。一方面,他们表示已经比较“习惯城里的生活”,还表达了比较强烈的城市融入的热望,“愿意参加社区活动”,“希望能在城里生活”,但是同时,他们在城市中深感歧视。

这实际上是新生代农民工边缘性的体现,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情况与打工区域、收入、受教育程度、年龄都有显著的关系。

教育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融入状况的影响非常微弱。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在地位、受尊重等项目中并没有比低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群体高。

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宝石”群体,来到城市看多了城市的繁华,但看到的更多的是城市人的冷漠,他们享受了高等的教育,比一般农民工更渴望融入这个社会,但难度却一点不比其他人低。(来源:《半月谈》)

上一篇:门禁卡不等于考勤 等 下一篇:浅谈如何搞好经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