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调查及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11 08:29:30

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调查及策略探究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最有市民化意愿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处于进了城市但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半城市化”状态,被城市“经济上接纳,心理上排斥”,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游离于城市经济体制之外。本文概括新生代农民工的状况,列举了新生代的诉求,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解决企业的“用工荒”、促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等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诉求 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出生于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城市,希望尽快融入城市社会,但另一方面,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处于一种“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状态。

本课题组成员在浙江省金华市范围内,采用问卷、访谈等方式,选取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解决企业的“用工荒”、促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等有所帮助。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下述基本特征:

1.1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经历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合,有些孩子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据统计,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

1.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呈现 “两升一降”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在建筑业中呈下降趋势。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占17.3%,服务业的占25.5%,制造业的占39.1%,他们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1.3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较长,但是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的比重尚不足四成(37.5%),62.5%的新生代农民工仍停留在初等教育阶段,所受教育程度远远比不上城市人口。

1.4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前的生活经历都很简单

74.1%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而有在农村务农经验的仅为11.0%,有其他工作经历,如做过小生意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仅为3.1%。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前的生活经历都很简单。

1.5 新生代农民工近80%的人未婚

新生代农民工中已婚者仅占20%左右,这说明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一群体都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未婚群体,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1.6 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很低

他们基本都是一离开中学校门就开始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务工年龄很低,90后平均只有16岁,80后平均为18岁,16岁、18岁的年龄,新生代农民工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

1.7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

我们在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时,必须关注他们的年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这一阶段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1.8 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6岁-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大约占61.3%。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已经占一半以上。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诉求:

2.1 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

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3岁左右,他们更渴望在外出就业的同时,爱情能够有所收获,正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希望思想可以交流,困扰能够倾诉。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情况,来因势利导。

2.2 希望各种权益能得到有效维护

传统农民工自我维权意识较弱,维权能力不高,而新生代农民工比上一代有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以往的农民工权利被侵犯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或被动恳求的方式解决,而新生代对获得平等的权利方面,都比父辈有更高的期待。

2.3 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有55.9%的人准备将来“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传统农民工近似于候鸟的打工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新生代农民工想买房定居的比例远远高于17.6%的农业流动人口整体水平。

2.4 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

新生代农民工所走的从校门到厂门的短暂历程,从职业角色上认同实际职业身份而非户籍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上疏离农村,从学生到工人的角色转换,从职业发展定位上倾向于非农职业。

2.5 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

他们对劳动权益的诉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的单位是不会去的。根据就业背景、家庭环境和个人文化技能水平的不同,他们会选择福利待遇比较好,企业声望比较高的企业,他们更看重的是工厂环境、发展的空间够不够大,现实社会为他们外出就业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2.6 希望“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传统农民工外出就业是为了改善比较贫穷的生活状态,他们外出打工的最初动力就是“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而正值青春年华、职业道路刚刚开始的新生代农民工,用个别访谈时一个26岁新生代农民工的话说,外出就业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特征,就是“体验生活、实现梦想”。

3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对策探析

3.1 创新户籍制度改革

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积极尝试类似积分制的落户机制,研究放宽新生代农民工进城落户的相关政策;在中等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省会级城市,逐步取消对有稳定就业和居住地的农民工户籍转入的限制,取消对中级及以上技术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户籍转入限制,积极尝试推行积分制落户机制或居民居住证制度;在劳务输出和劳务输入基本均衡地区,积极尝试和推广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其中还包括一些非农产业相对发达、条件基本成熟的地区;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和小城镇,逐步降低直至取消准入门槛,对已经实现稳定就业或稳定居住的农民工,给予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政策。

3.2 建立健全工资机制

首先,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工作格局,把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分配作为工资协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其次,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引导企业将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基本同步,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节制度,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价位、工资指导线等内容。第三,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应抓紧出台《工资条例》,制定《劳动监察法》,强化政府部门劳动监察执法权力,对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相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完善执法程序。

3.3 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

通过源头入会、劳务市场入会、先入会再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加强劳务派遣工入会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农民工组织形式和入会方式,适应农民工流动性分散性大、职业变化快的特点,努力推进工会组建和发展会员工作。加强农民工会籍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和农民工流动会员管理制度,推广农民工“一次入会、持证接转、全国通用、进出登记”的会籍管理制度,实行会员优惠办法,提高农民工入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农民工会员流动不流失,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3.4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加保险

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行政监察等手段,逐步合理提高保障水平,督促企业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各级工会要以私营、个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为重点,把社会保险相关条款纳入合同约定范围,以督促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为主要手段,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对社会保险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以帮助解决保险争议问题。

3.5 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

一方面,整合工会内部培训资源和项目,开发订单式培训,打造工会技能培训特色品牌,加强家政服务培训、创业培训和小额信贷工作,开展跨区域的统筹协作培训试点。另一方面,工会培训机构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合作,积极探索培训经费直补用工企业的办法,利用社会培训资金和政策,推广培训券等做法。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构建工会创业项目库,对具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培训,逐步规范工会创业培训、项目扶持、小额贷款的运作体系,组织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加大市场经营素质、政策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创业带头人。提高农民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6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面临两大转变:一是进入城市后直面城市社会的各种挑战,社会关系复杂,而在农村中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作业,社会关系简单。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工会,要在提高他们就业谋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生活技能培训纳入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的培训和服务中。二是他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位置转变,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适应困难。

新生代农民工是最有市民化意愿和亟需市民化的群体,他们既有着父辈农民工所不具有的特征,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处于虽然进了城市但并没有完全被接纳的“半城市化”状态,实际上被城市“经济上接纳,心理上排斥”。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游离于城市经济体制之外,需要政府和社会在各个方面给予关爱。

参考文献:

[1]魏晓东.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05).

[2]龚红莲.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5).

[3]李昱.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J].求索,2010(10).

[4]金宏伟,盛燕萍.新农民 新素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8(08).

作者简介:

金宏伟(1965-),男,浙江东阳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

邵燕翔(1958-),男,浙江杭州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与管理研究。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R2012B049。

上一篇:浅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跨越既有线顶推施工技... 下一篇:跨国采购对我国外贸公司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