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妊娠应用药物流产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24 08:49:46

早期妊娠应用药物流产临床疗效分析

终止孕84 d以内的早期妊娠可采用人工流产及非手术方式即药物流产完成;对于手术流产有恐惧心理、剖宫产术后及人工流产高危因素者,药物流产易被接受。现将本院2000年至2008年共行药物流产2142例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年龄与孕产次情况 15~48岁,平均年龄26.7岁。未产妇1736例,占81.05%,其中初孕妇956例,第2次妊娠432例,3次及以上妊娠780例;经产妇406例,其中有剖宫产史50例。停经前有3个月规律的正常月经周期、尿HCG(+)、B超检查子宫内妊娠、无严重肝肾疾患或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孕周情况:

1.2 应用方法及观察标准

1.2.1 应用方法 米非司酮150 mg分2~3日口服,服完米非司酮后,次日加用米索前列醇0.6 mg口服。49 d以上行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0.6 mg观察[1]。

1.2.2 药物流产的评定标准 ①成功:应用米索前列醇当天排出绒毛或孕囊,如当天未排出,告知患者观察1周内有无组织排出,如有,送医生确认是绒毛或孕囊;②失败:未能排出绒毛或孕囊,B超发现子宫内仍有孕囊,子宫维持原状或继续增大,仍需负压吸宫等手术流产方式终止妊娠。

2 结果

药物流产失败178例,药物流产失败率8.31%。孕49~63 d 107例,占6.17%;孕64~84 d 47例,占4.64%;孕>84 d 24例,27.91%。

药物流产失败的相关因素:

2.1 年龄 2142例药物流产病例中≥35岁641例(平均年龄40.10岁),药物流产失败96例,失败率14.98%;

2.2 既往分娩史 本研究中有剖宫产史50例,其中药物流产失败7例,失败率14%;自然分娩史356例,药物流产失败46例,失败率12.92%;两组相比χ2=1.15,P>0.05,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和自然分娩史者无显著差异。

2.3 孕产次见表1,孕囊与流产失败见表2。

表1

自然分娩、流产史与药物流产失败率的关系

孕产次失败例数失败率(%)

孕1产0864.95

孕2产13110.47

>孕3产12522.73

注:P

表1示:随孕产次的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升高。3次以上妊娠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增高。

表2

孕囊直径与药物流产失败的关系

孕囊直径(cm)失败例数失败率(%)

1.0~1.976 7.23

2.0~2.9597.48

3.0~3.91712.50

>4.02615.66

表2示:随孕囊直径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增加。

3 讨论

药物流产是近年来非手术终止早期妊娠的主要方法,特别适用于终止49 d以内妊娠,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年龄逐渐低龄化,对手术终止妊娠普遍存在恐惧心理。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使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升高,术后短时间内妊娠采取手术终止易导致子宫穿孔等因素使药物流产应用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以上病例的观察,发现药物流产不仅可应用于49 d以内妊娠,如辅以清宫术应用于84 d以内妊娠亦可取得很好效果。对低龄人群,如单纯行人工流产术,可能宫口紧,需行宫颈扩张,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痛苦,甚至可导致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为解决人工流产术中宫口紧的问题,亦可行插管后人工流产术或行依托咪酯静脉注射法行无痛人工流产术[1],但宫颈插管有增加宫内感染的可能,而依托咪酯静注法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术前须禁食,还须由麻醉医师负责麻醉管理,对手术时间有一定限制。而药物流产大部分可以不经宫腔操作即完成终止妊娠,可减少子宫损伤如子宫穿孔、宫腔粘连等,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宫内感染。药物流产后清宫术,由于米索前列醇可以抑制宫颈胶原的合成、有扩张和软化宫颈的作用而宫颈松弛,顺利快捷完成手术,宫颈的松弛亦减少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2]。米索前列醇有加强宫缩作用,可减少术中出血。对于人工流产术高危因素:如宫颈坚硬、发育不良;剖宫产史,药物流产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在药物流产的实际应用中发现:剖宫产术后行药物流产,失败率与自然分娩后药物流产结果无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不失为一种剖宫产术后早期妊娠的终止方式。而年龄的增加、孕产次的增加、孕囊直径的增加亦与药物流产失败率的增加密切相关;对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药物流产应用中,笔者还未行血β-HCG的监测,如掌握血β-HCG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3-125.

[2]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79-80.

[3] 孙克武,潘家骧.临床理论与实践.妇产科分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116-120.

上一篇:冰硼散联合金因肽治疗放化疗所致口腔溃疡临床... 下一篇:浅谈内科抗生素的特点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