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PET/CT图像结果判读常见因素分析

时间:2022-07-23 08:18:48

影响PET/CT图像结果判读常见因素分析

摘要:分析影响pet/ct图像结果判读常见因素,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方法: 收集22例PET/CT检查资料,分析影响PET/CT图像结果判读的主要因素。结果:放射性药物、扫描仪器以及受检者体内生理性摄取的干扰等等均可影响PET/CT图像结果。放射性药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图像的质量和结果判断,另外人体正常组织也浓聚18F-FDG。结论 为了避免造误诊或漏诊,首先要对放射性药物要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靶材料和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生产工艺、程序化、中间产品及成品的质量检验等。其次,要正确认识不同部位各种生理性浓聚的表现特点,掌握鉴别方法以及预防、消除措施,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关键词:放射性药物;生理性摄取;PET/CT

【中图分类号】R81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31-02

引言

PET/CT检查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均可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产生和提出解决办法显得十分的重要,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影响PET/CT图像结果判读常见因素,以供临床参考。

1临床资料

收集22例PET/CT检查资料,男 16例,女6例,年龄8---89岁。其中,5例患者因显影剂影响了结果判读;17例因人体自身因素影响了检查结果。

2分析方法

从显像剂、PET/CT设备及人体本身等方面进行分析。下面主要分析一下显影剂及人体对PET/CT检查结果的影响。

2.1显像剂的影响

18F以与羟基交换的方式和钙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适合于全身骨显像。临床上18F离子是诊断全身骨转移最灵敏的药物,但诸多骨良性病变也可高度摄取18F,应注意鉴别诊断。另外显像剂对病灶显示能力也影响结果判定。

46岁女性患者患左肺上叶原发性肺癌。 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腰1、腰4、右侧髂骨处可见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考虑是药物中游离18F离子过多所致。隔日重新复查 PET/CT见全身骨影像消失,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处仍呈放射性核素浓聚,腰1、腰4、右侧髂骨处原浓聚影消失。仔细分析 CT相应部位,见左侧第二肋骨头、左侧锁骨近胸骨端局部骨质破坏,提示为骨转移灶;腰1、腰4、右侧髂骨处骨松质内可见圆形致密影,为骨岛。左肺上叶原发病灶部位第一次检查SUV值为7.0~8.1,隔日复查后为11.3~14.2。这是由于游离18F离子过多,标记18F-FDG减少,引起病灶18F-FDG的摄取减少。

55岁女性患原发性肺癌。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右侧颅底骨处可见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隔日重新复查PET/CT,右侧颅底骨处浓聚影消失。相应部位CT未见骨密度、结构改变。该患者PET/CT第一次检查右肺门可见一直径约1.0cm肿大淋巴结未见放射性核素摄取,隔日复查后此淋巴结放射性核素明显浓聚。说明全身骨显影明显时,小的病灶不易显示。

60岁男性食管癌患者,术后20d。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左侧侧胸壁手术走行区肋骨呈放射性核素浓聚。隔日重新复查PET/CT,肋骨处放射性核素浓聚影消失。

68岁男性患者,结肠癌伴肝转移。 PET/CT检查见全身骨骼显影明显,肝脏内未见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区。检查后第5天重新复查PET/CT,全身骨显影消失.肝右下叶CT所见一1.0cm×2.7cm×3.4cm低密度灶处呈放射性核素浓聚。

50女性患者,右颞星形细胞瘤I~Ⅱ级术后放化疗,检查前一个月内曾多次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全身骨骼显影明显。

2.2人体本身的影响

由于人体正常组织也浓聚18F-FDG。因此,认识不同部位各种生理性浓聚的表现特点,掌握鉴别方法以及预防、消除措施,对于肿瘤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头颅部、颈胸部、消化道、泌尿系及其他均可进行FDG生理性摄取,从而影响结果判定。

2.2.1胸部及消化道浓集分析

8岁男孩,因胸腺饱满,放射性核素轻度浓聚。

49岁男性健康查体。发现胃走行区有放射性核素浓聚。进食后延迟显像,该浓聚影消失,证实为生理性摄取。

男性,68岁。壶腹周围癌术后一年。发现降结肠中段有一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浓聚,延迟显像该浓聚影消失,升结肠段又出现广范围放射性核素浓聚。因此,属生理性摄取。

男性,74岁。因肺部包块行PET/CT检查。发现胃壁有小范围局限性放射性核素浓聚。进食后行延迟显像,该浓聚影位置、形态未见变化,放射性核素摄取程度较前增高,SUV值由4.5~5.0增至5.7~6.6,建议胃镜检查,病理:胃腺癌。

男性,89岁。因腹部不适行PET/CT检查。结果显示:升结肠、左上腹肠管出现多个部位放射性核素高度浓聚。延迟扫描见左上腹肠管浓聚影消失,升结肠浓聚影位置、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建议结肠镜检查。病理:结肠癌。

2.2.2泌尿系浓集分析

男性,44岁。结肠癌术后。输尿管下段可见一局灶性放射性核素浓聚影。用利尿药后行延迟显像,该浓聚影位置、形态、大小均未见明显变化,提示淋巴结转移。后经手术证实为淋巴结转移。

女性,66岁。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2年。当膀胱内有较多放射性核素滞留时,子宫病变显示困难,用利尿药后再行显像,膀胱内放射性的干扰基本可以消除,病变能够清楚显示。

女性,51岁,宫颈癌放化疗后,宫颈受到膀胱和直肠双重放射性的影响。在诊断宫颈病变时除用利尿药排除膀胱内放射性的影响外,还要考虑直肠内放射性的干扰,扫描时阴道内放置纱布填充物,利于解剖结构的显示,后者能够明确病变准确位置。

男性,68岁,前列腺癌。利尿药应用前、后图像比较。

男性,53岁。膀胱癌电切除术后一年。导尿后行延迟显像,膀胱复发灶显示清晰。

2.2.3其他因素分析

女性,30岁。子宫腔内可见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10d后再次显像,该浓聚影消失。

女性,35岁。左侧附件区可见一直径约1.5cm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灶,一周后复查该浓聚影消失。

女性,45岁,健康查体。两侧呈对称性均匀性浓聚。

男性,40岁,健康查体,见双侧呈均匀性FDG浓集

男性,45岁,健康查体,双侧甲状腺呈对称性均匀性浓聚,甲状腺功能正常,临床随访两年未见异常。

男性,53岁。健康查体。检查当天上午爬过山。

男性,58岁。肝移植术后。检查前注射胰岛素。

3结果

以上资料说明,分析全身骨显像时应参考CT或MRI以及临床病史,注意骨转移灶与骨良性病变的鉴别。检查前如用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及促红素等药物或淋巴瘤、白血病引起的全身骨髓弥漫性浸润所致全身骨髓代谢增高,在PET/CT上的表现与游离18F离子过多所致全身骨骼显影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鉴别。

18F-FDG可浓集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包括唾液腺、食管、胃及肠道均可出现不同程度 FDG聚集,一般根据影像表现特征均可做出正确判断。对于胃肠道局灶性的浓聚影要高度重视,一般采用饮水、口服对比剂、进食后延迟扫描或隔天再显像,必要时采用普鲁苯辛预处理等手段,动态观察其变化有助于鉴别。检查前避免灌肠、服用泻药。肾脏及其泌尿系统有放射性核素明显滞留是由于18F-FDG经肾排出而不被肾小管再吸收。输尿管由于蠕动的影响呈现断续的条索状或点状浓集,应当与主动脉旁,髂动脉旁淋巴结鉴别。膀胱内放射性最高,影响盆腔内病灶的识别,饮水和应用利尿药可减少其显影。妇女月经后期有显影甚至乳点,哺乳期更明显。假体慢性炎症时有局部摄取增加【1】。FDG高摄取。几乎所有男性受检者都有不同程度的FDG高摄取。甲状腺FDG显影。少数病人有甲状腺 FDG显影,呈双叶,核素分布均匀。运动着的肌肉会摄取较多的。18F-FDG,如匆忙赶时间前来检查的患者,或检查前注射胰岛素的病人,表现为全身骨骼肌的高度浓集。

4结论

总之,放射性药物、扫描仪器以及受检者体内生理性摄取的干扰等等均可影响PET/CT图像结果,而PET/CT最终结论取决于我们诊断医师。因此,作为PET/CT诊断医师,需要不断积累和摸索临床诊断经验,尽可能排除这些影响因素;同时这里还要强调一点,不要忽略CT的诊断价值【2】,尤其是一些小器官的良性病变,如上颌窦、甲状腺内病变以及恶性肿瘤PET阴性的患者,注意对不同部位、不同组织器官应仔细调节 CT的窗宽和窗位,防止误诊或漏诊。

参考文献

[1] 内山周一郎 , 千々岩一男. PET - CT 【J】.R床外科 ,2011,66(1): 66-71.

[2] 村上康二 . 癌の非FDG-PET\断 【J】.细胞工学, 2011,30(1):52-56.

上一篇:ICU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对策 下一篇: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