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对比

时间:2022-07-22 04:32:59

中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对比

由于中美两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监管环境的差异,两国商业银行在公司金融业务经营中存在着较大差异。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与美国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开始呈现一定程度的趋同,在此进程中,美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的发展可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美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特征

传统工商业信贷业务占比不高

美国的金融市场非常发达,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图1列示的是美国企业的融资来源。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权益融资份额一直较低,融资主要还是依靠债务。2000年以后,公司债券的融资额远远超出银行信贷融资额,工商企业贷款的份额呈现相对下滑趋势。2008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公司通过金融市场筹资的能力受到很大影响。但总体来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脱媒程度提高,美国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下降,银行信贷额度相对保持稳定。

正如前文所述,图1从企业外部融资渠道角度揭示了美国企业对银行信贷依赖程度不高的事实,图2则从银行信贷投放的方向和比重角度,再次说明美国银行业工商业信贷业务的相对低比重。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房地产贷款并非是指房地产商的开发贷款,而是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房屋净值贷款和商业抵押贷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商业银行的工商业贷款发放和房地产贷款发放差别不是很大,分别维持在总贷款发放额的28%和40%左右。但2000年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产生了明显变化:房地产贷款比重越来越高,在2003年以后超过50%;工商业贷款比重持续下降,2004~2006年的工商业贷款比重甚至降到20%以下。2007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贷款占比出现了明显下滑,但其绝对额却未有明显下降。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银行对个人的住房信贷远超过对工商企业的信贷。

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图3列示了美国银行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出,1980年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约为20%,1980年以后,随着美国逐步放宽对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管制,特别是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出台后,银行业综合化经营的推进进一步拓宽了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此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2007~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利息收入占比略有下降,这也反映出非利息收入受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

形成了全面综合的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形成了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对美国商业银行的工商业信贷业务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加之工商企业对提高资金流动性和资金使用效益的需求不断提升,导致商业银行从提供信贷和支付清算服务转向提供涵盖账户管理、集中支付、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和外汇资金集中管理等的多元化的公司金融服务。

鉴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工商业信贷业务的不断“蚕食”,美国商业银行不得不对公司金融服务和产品进行整合,通过提供综合化、个性化和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提高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水平,弥补工商业信贷下降带来的利息收入减少。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在组织架构上实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现业务的综合化经营;二是实现公司金融产品服务提供上的综合化和一体化。美国商业银行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从商品流动、资金流动和资本流动三条主线出发安排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如图4所示。

在商品流动相关服务的提供中,美国商业银行从只提供商品交易中的资金运作服务――贸易融资和结算,发展到提供介入商品交易全部环节的服务,并将贸易周期各环节上的服务综合为一个产品包。这种金融服务深化的过程反映出美国商业银行不断将金融服务纳入供应链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在资金流动相关服务的提供中,美国商业银行从只提供基础的支付清算服务,发展到提供现金管理服务和流动性管理服务,这体现出银行在为企业提供理财服务中的全新理念。银行通过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掌握客户的现金流动状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商品流动相关服务和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如外汇交易、票据买卖等,为客户设计和提供相应的现金管理产品。目前,许多银行正在向提供“深度产品”――高层次公司财务管理服务――过渡,逐渐实现企业财务服务对信贷服务的替代,并以此作为维护客户关系的主要手段。在此转变中,对流动性的管理仍是关键。银行正是通过协助企业从事流动性管理,逐步参与到对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提供的更深层次。

资金流动相关服务在整个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中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它是银行完成从信贷服务向非信贷服务,从传统业务向资本市场业务转变的过渡。这一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

对于资本流动相关服务的提供,美国商业银行在实现了资金流动系列相关服务的提供后,开始将现金管理,特别是将流动性管理作为关键性产品,推动银行从提供资金流动服务向提供资本流动服务的转变。银行通过掌握客户的资金流动特征和资金管理目标,在提供流动性管理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大型高端公司为目标客户,为其设计和提供与资产管理或投资相关的系列产品,推动向更高层次的公司金融业务(如基金托管、资产管理、投资咨询)转变,其自身随之发展成为全面的公司金融业务银行。在此转变中,资产托管成为关键。银行正是通过为企业提供证券资产托管服务,进而获得为其提供更高层次投资管理产品(如会计、业绩评估和咨询)的机会。这一服务的主要客户是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特征

我国非金融部门机构(非金融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融资渠道仍以信贷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金融业务仍以对公信贷为主。但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从提供传统单一的信贷业务向提供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产品和服务转变。

传统对公信贷业务仍占主导

中美金融体系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金融市场在外部筹资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的证券发行进行,而我国非金融部门机构的外部融资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实现,银行贷款占总融资额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由此,我国银行的信贷业务在公司金融业务中占主导地位。

表1列示了我国部分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其占比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贷款额占到了总资产额的“半壁江山”。在贷款中,各银行的公司类贷款比重除中国银行外都在60%以上(如表2所示),这还是在未统计票据贴现情况时的比重,否则比重还会更大。

中间业务有所发展,但比重偏低

伴随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步迈的加快,大型企业借助金融市场进行外部融资的渠道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最明显的是政府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券的“开闸放行”。目前,虽然这些融资渠道实现的融资绝对数额与银行信贷额相比仍“微不足道”,但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再仅停留在信贷层面,而是包括清算、结算、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投资咨询和财务顾问等多个方面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努力进行经营转型,进一步拓展中间业务,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增速很快,但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信贷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现有的信贷格局导致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然不高。

从图5可以看,2009年,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中,除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比例在20%左右外,其他银行均在10%左右。

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初步发展

面对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方面,通过设立或收购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形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为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搭建良好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在服务对象框架下,根据商品流动、资金流动和资本流动三条主线安排产品服务。

在商品流动相关服务的提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产品和服务,加强对系列化产品的创新,提供综合融资解决方案。在资金流动相关服务提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现金管理产品服务体系。自从2002年工商银行作为首家试点机构在全国推广现金管理业务以来,现金管理业务在我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开始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各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现金管理产品。在资本流动相关服务的提供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了资产托管、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等业务。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中美两国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对比和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特征与一国的经济和金融结构、金融监管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中美商业银行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差异主要是如下三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经济发展阶段和模式的不同。美国已是工业化国家,城市化也基本完成并趋于稳定,美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资金需求并不主要借助银行信贷,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的直接筹资实现。相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阶段中期,城市化刚刚起步,加之我国金融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银行信贷在融资构成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无法改变。

第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图1和表2说明了中美金融市场发展的差异,图1列示的还仅是美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来源,没有包括美国政府的债券融资,如果加上此部分,则美国非金融机构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所占的份额更大,这与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特别是发达的直接融资市场密不可分。与此相反,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非金融机构外部融资中的绝大部分仍来自银行信贷。

第三,监管环境的不同。美国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极大拓宽了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大型商业银行得以迅速扩展到保险销售、股票经纪和证券承销等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领域。实际上,美国商业银行在1933年之前的经营范围早已非常广泛,很早即已具有良好的经营基础。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从2001年才逐步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界定的中间业务范围相比美国要“窄”得多。同时,我国对金融控股公司尚无在法律层面的界定,金融监管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得出,不同发展程度的市场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差异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滞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但同时,另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则是,伴随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不同发展程度的市场和客户群对产品和业务的需求正在趋同,且趋同的速度不断加快,即新产品在“发达市场”上产生后,其他市场会在短期内形成对其的相同需要。由此造成不同市场上的银行产品也出现趋同,即新产品在一个市场上产生以后,很快就被其他市场上的银行采用。相应地,银行之间在产品和业务上的差异不断缩小。银行的差异和个性化优势更多表现在对市场开发和客户服务的方式上,以及自身的经销手段和营销渠道上。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进一步开发公司金融业务时,可以参照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有益经验,借鉴其产品组合的设计理念。但同时,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在现阶段,仍可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立足信贷,优化结构,补足产品和服务短板,努力打造“全面、综合、立体”的公司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上一篇:典当与银行信贷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信息科技推动下的支付变革及对银行经营的影响